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传喜  徐风 《作物学报》1995,21(1):90-94
将两个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安农8455和YecoraRojo进行杂交,测定其F3代重组株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SDS沉降值、伯尔辛克值、蛋白质含量和籽产量以及收获指数。利用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说明了,17+18亚对面包品质的作用明显优于7+8亚基,两者的,品质差异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文中讨论了17+18亚基在培育较高的包品质潜力的小麦品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6X小黑麦品种Venus和2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选育出NR9849等8个系群94个系,其中大部份抗条锈病或(和)白粉病。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APAGE)分析了NR9849等系群的64个株及其亲本Venus、小偃6号和川育12号的醇溶蛋白,结果表明,50.00%的株系具有1RS/1BL所特有的G1d1B3位点,20.31%的株系在Gli-2位点发生了普通小麦与6X小黑麦遗传物质重组;64个株系中出现了1种亲本类型,3种重组类型和3种突变重组类型,突变率15.6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指出,大多数株系Glu-1位点与普通小麦亲本相同,即由Glu-A1编码的亚基1,Glu-B1编码的亚基7+8、14+15,Glu-D1编码的亚基5+10、2+12。文中还讨论了6X小黑麦向普通小  相似文献   

3.
普通小麦醇溶蛋白组份的分布及其与HMW——麦谷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SDS-PAGE和改良的APAGE技术分析了1124份普通小麦材料的HMW-麦谷蛋白基和麦醇溶蛋白谱带的组成,共分离组18种主要的HMW麦谷蛋白的等位变67条不同迁移率的醇溶蛋白谱带。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gli42.3,62.7,39.6(2),11.4,23,Glu5+10等蛋白谱带对以沉降值为代表的面包烘烤品质起增效作用。品种间品质性状是的28-42%可以由两种蛋白组份的差异所翊  相似文献   

4.
运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近百份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进行电泳分析,并对其沉淀值,蛋白质及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证明国内品种缺少1D×5+1DY10亚基;含1D×5+1DY10亚基和多亚基带型(5条)沉淀值高或较高;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带型不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90-824(籽粒蛋白质含量达21%)与5个农艺亲本组成6(6-1)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农艺性状的GCA均极显著,SCA方差除株粒数外,其它性状达显著水平,从GCA方差与SCA方差比例看,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但存在非加性效应。90-824的蛋白质含量的GCA效应值最大,而株粒重、株粒数、百粒重和穗粒数的GCA效应亦相对较高,是较理想的高蛋白亲本。90-824/78-03和90-824/陇春8号在农艺性状上的SCA最大,而蛋白质含量的SCA居中,是较好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张木清  陈如凯 《作物学报》1995,21(3):294-299
通过典范相关和主因子分析对甘蔗叶片衰老与内源多胺和抗氧化代谢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在甘蔗叶片衰老过程中,游离多胺含量急剧下降,其速降期早于蛋白质的降解期,且与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有密切关系。供试甘蔗品种+4叶SOD、CAT活性、GSH含量下降,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O2^-产生增加,导致MDA含量急剧上升,其中G、T、11变化更大,更易早衰,可见内源多胺和抗氧化代谢变化是引起甘蔗叶片衰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水稻伸长生长对GA3的敏感性及其与内源GA1+4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点滴渚喷洒法研究了四个水稻品种的伸长生长在一叶一心期和始穗期对GA3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矮鬼的第二叶叶鞘,株高,穗轴与倒二节对GA3表现为不敏感,而万年青,特矮稻,丛生竹莲矮对GA3表现为敏感,其中以丛生竹莲矮为最,第二叶叶鞘和株高的增幅高达121.1%和185.1%。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的第二叶叶鞘和穗部的GA1+4含量,发现丛生竹莲矮的第二叶叶鞘和穗部的GA1+4含量显著低于其  相似文献   

8.
刘淑兰  陈正华 《作物学报》1995,21(6):727-732
大豆成熟子叶外植体,培养在附加2.0mg/LBA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的发生,培养10天后分化出不定芽,30天后长出无根小苗。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经SDS-PAGE分析表明,19kD、36kD、48kD和72kD4条蛋白质条带在培养第5天时消失,培养第4天后出现25kD和27kD新条带,第5天又出现32kD和33.8kD新条带,同时,55kD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条带由浅变深),82kD和低于1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SD-PAGE和改良的APAGE方法分析了1124份不同来源普通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麦醇溶蛋白谱带的组成。根据多元性回归分析筛同gli42,3,62.7,39.6(2),11.4,23.0,glu5+10等蛋白谱带对以沉降值为代表的烘烤品质起增效作用。Gli,1,Gli2,Glu1三位点对烘烤品质以加性效应为主。品种间品质性状变异的28%-43%由两种蛋白组份的差异所决定而一种蛋白  相似文献   

10.
几个籼稻良种胚乳蛋白高营养组分的生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奕田  伍时照 《作物学报》1996,22(4):448-457
用IEF-PAGE与SDS-PAGE分析和制备分离、层析自动扫描、微量蛋白分离纯化、氨基酸自动分析、FAO/WHO评判蛋白营养价值标准统计学方法,研究来源、类型不同的8个籼稻良种(着重其中4个)的胚乳蛋白不同等电点(PI)范围组分营养水平。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胚乳蛋白的等电点范围是PI8.6-4.0,含有15-17种等电聚焦组分;以弱酸性PI范围尤以PI6.0-5.2组分的必需氨基酸配比最佳-营养水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施氮措施对优质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强筋品种郑麦366和中强筋品种郑麦7698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0)、基施纯氮210kg/hm2(N210+0)、基施纯氮150kg/hm2+追施纯氮60kg/hm2(N150+60)和基施纯氮150kg/hm2+追施纯氮120kg/hm2(N150+120)4个施氮处理,连续3年分析不同施氮措施下的产量、籽粒与麦粉品质。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措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年际间变化较大;丰产年份(2018-2019年度)N150+60处理的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N150+120处理2017-2018年度2个品种、2019-2020年度郑麦7698的小麦粉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N150+60和N0处理;不同施氮措施下2个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稳定时间以N150+60或N150+120处理较长;N150+60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增加了2019-2020年度的郑麦36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与N210+0和N0处理相比,N150+60和N150+120处理显著增加了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的郑麦7698面团最大拉伸阻力。综上分析,小麦...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以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肥料运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仅比施225 kg的处理增产3.1%,因此,中产条件下施用氮素以22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施氮处理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可溶性蛋白)影响小,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贮藏蛋白)影响大。施氮可显著提高贮藏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进而改善加工品质。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与对照相比,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延伸性等重要烘焙品质指标均有改善。但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有些品种的某些指标差别较大,但其面包体积和评分接近。  相似文献   

13.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强筋小麦8901和弱筋小麦1391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都有增加的趋势,但是过量氮肥又使它们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中氮处理(240kg/hm^2)光合速率大,灌浆进程合理,产量水平高。研究发现,强筋和弱筋小麦生育后期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进程差异显著;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及子粒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万~620万穗/hm~2,穗粒数42粒,千粒质量37 g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达到上述产量目标,小麦起身期群体茎蘖数为680万~780万穗,起身、拔节和开花期的适宜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89~3.20,4.08~5.60,6.09~7.61,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 025~16 568 kg/hm~2,20 888~24 090 kg/hm~2,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应高于0.38粒/cm~2和9.45 mg/cm~2。根据本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兰考198较扬麦15更适宜当前豫南稻茬麦区种植,实现6 000 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应在225 kg/hm~2左右,并达到主要生育时期适宜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13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中筋小麦品种),不同试验地点(馆陶、宁晋、藁城)和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 hm–2)的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栽培调控及高产提质增效的协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在9289~10,088 kg hm–2之间,强筋小麦品种平均产量9548 kg hm–2,比中筋小麦品种减产3.1%。藁城、宁晋、馆陶三地的产量分别达9932、9433和9223kghm–2。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均值14.5%,湿面筋28.5%,沉淀指数39.5mL,稳定时间15.4 min,拉伸能量87.5 cm2,最大拉伸阻力428.8 BU。藁优5218、藁优5766、冀麦738、科农2009、师栾02-1、藁优2018、冀麦867综合品质表现较好。馆陶和宁晋的小麦品质性状相对较好,藁城的品质较差。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 N18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依次为4.3 kg kg–1、26.2%、16.6 kg kg–1。兼顾产量、品质、效率三方面,藁城适宜种植品种有冀麦738、冀麦867、师栾02-1;宁晋有师栾02-1、科农2009、冀麦738;馆陶有藁优5766、藁优2018、师栾02-1。综合考虑小麦产量、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率, 180 kg 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甘肃中部地区春小麦合理的施氮水平和灌水量,以陇春27为研究对象,以灌水量[1000(W1)、2000(W2)和3000m3/hm2(W3)]为主区,施氮量[0(N0)、80(N1)、160(N2)和240kg/hm2(N3)]为副区,研究水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氮含量、氮素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氮累积量、籽粒产量及氮转运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互作效应;各生育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随灌水量与施氮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灌水量对干物质累积量影响大于施氮量;茎和叶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氮含量为籽粒>叶>颖壳>根>茎,灌水处理对小麦营养器官氮含量影响小于施氮处理;随灌水量与施氮量增大,小麦各器官氮累积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籽粒氮累积量与产量以W2N2处理最大,适宜的水氮供给有利于干物质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从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生产效率。综上,灌水量与施肥量分别在2000m3/hm2和160kg/hm2时有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8.
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2和扬麦15,B因素为3个施氮量水平180、210、240kg/hm2(底施纯氮105kg/hm2,于拔节期追施剩余氮量),探究施氮量对北部冬麦区种植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180~240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蛋白质产量及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蛋白质总量及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增加幅度高于清蛋白和球蛋白,与施氮量180kg/hm2相比,210、240kg/hm2处理谷醇比分别降低0.27和0.41个百分点;容重、硬度和出粉率均表现为扬麦22>扬麦15;2个小麦品种的沉淀值、湿面筋、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评价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5.53%、2.54%、0.54%、17.82%、7.07%和14.17%;弱化度随施氮量...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以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中筋小麦中麦8号和中麦175,弱筋小麦扬麦22和扬麦15为试验材料,设置拔节期追氮量75、105和135kg/hm2处理,探究追氮量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控效应。播种前底施纯磷135kg/hm2、纯氮105kg/hm2。结果表明,增加追氮量可以促进拔节期两极分化,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数,其中对强筋小麦的影响大于对中筋和弱筋小麦的影响。在75~135kg/hm2范围内增加追氮量可提高各品种的叶面积指数(LAI),减缓开花到灌浆期间LAI的下降速度,对中筋小麦的效果最明显。小麦株高、穗长和结实小穗数均以追氮量135kg/hm2最高,不孕小穗数则随着追氮量增加显著减少。在追氮量75~135kg/hm2范围内,各筋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随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以追氮量135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滴氮时期及滴氮比例对滴灌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总施纯氮300kg/hm 2条件下设置6个不同滴灌追氮量处理,分别用F1、F2、F3、F4、F5、F6表示,以不施氮肥为对照(F0),研究不同追施氮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的LAI、SPAD值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LAI以F4处理相对较大,处理间SPAD值差异规律不明显;开花期、花后10d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F5>F1>F6>F4>F2>F3>F0。而各处理胞间CO2浓度(Ci)与Pn、Tr、Gs的变化规律呈相反的趋势。籽粒产量以F5处理最高,为9 889.35kg/hm 2,分别较F0、F1、F2、F3、F4、F6处理增加23.70%、3.10%、6.52%、21.44%、7.94%、14.10%。综合分析可知,总施氮量300kg/hm 2条件下,冬小麦起身期追施123.3kg/hm 2,在孕穗期、开花期各追施41.1kg/hm 2时滴灌冬小麦的光合性能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