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的平均大小为12.62 mm×12.23 mm,百粒重约83.69 g,含水量22.28%,种子活力高达(96.66±3.06)%;在12 h光照条件下,夜昼变温为5/15℃时种子不萌发,变温为25/35℃时种子萌发率达最大值(66.88±1.48)%;细沙含水量为土壤饱和相对持水量的30%~4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23.00±1.58)%,土壤含水量太高反而对种子的萌发不利。【结论】茶条木种子对喀斯特地区微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茶条木人工造林中,采用室内种子的夜昼变温处理,再以幼苗直播方式造林有利于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光照和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沙埋深度、渗透势及盐碱环境等因子对杨柴种子萌发的影响特征,为提高其飞播种子萌发率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设置2个光照和5个变温复合处理、5个土壤含水量和6个沙埋深度复合处理以及各11个干旱胁迫、NaCl和NaHCO_3处理,研究杨柴种子萌发对光照和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沙埋深度以及干旱、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黑暗环境对杨柴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20~30℃下,杨柴种子萌发快速且集中;光照条件下30/25℃为杨柴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黑暗条件下25/20℃为杨柴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5%和1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杨柴种子沙埋深度为1 cm时萌发情况最好,土壤含水量与沙埋深度呈现显著负互作效应。渗透势为-0.30~0 MPa时种子发芽率均高于80%,渗透势为-0.50 MPa时发芽率低于20%;NaCl水平在0~0.6%时种子发芽率超过70%,当其水平为2.0%时发芽率显著下降,仅为20%;NaHCO_3水平在0~0.08%时种子发芽率超过70%,0.24%水平下发芽率低于20%。【结论】杨柴种子萌发阶段对温度较为敏感,黑暗环境对杨柴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20~30℃下种子萌发快速且集中。适宜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沙埋深度为1 cm时萌发情况较好;杨柴种子萌发对碱性盐胁迫的敏感程度高于干旱胁迫和中性盐胁迫。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及种子大小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含水量2%的处理时小粒种子不能萌发外,其他水分条件下大、小粒种子均可萌发,并均出现随含水量增加萌发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含水量为30%时大、小粒种子均出现最大值。土壤水分含量>8%时,大、小粒梭梭种子均可实现快速萌发,萌发速率间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大、小粒种子的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两者呈随含水量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含水量为15%时达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为2%和30%的处理中梭梭种子即使萌发但幼苗也难以存活。土壤含水量对大、小粒种子幼苗苗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与成活率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预处理及环境因素对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提高杜松种子的萌发效率、促进杜松林实生更新及人工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在气候箱内模拟林间生境条件,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时间(0,10,24h)、土壤含水量(10%,15%,20%,25%,30%,35%,40%,45%)、埋土深度(0,1,2,3,4,5cm)及超声波时间(0,5,10,15,20,25,30min)和不同质量分数(0%,10%,20%,30%)聚乙二醇(PEG)浸种2种预处理方法对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不同温度下杜松种子萌发率、萌发势和发芽指数差异显著,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5℃;杜松种子在全光照(24h)条件下的萌发率高达71%,显著高于其他非全光照处理;杜松种子萌发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0%,在此条件下的萌发率可达75%;埋土深度对杜松种子萌发有一定影响,以1~2cm浅层埋土更适宜于种子萌发;超声波和PEG预处理均能促进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率随超声波时间的延长与PEG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9kHz、500 W超声波处理10 min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但仍低于经20%PEG溶液浸泡24h时的萌发率。【结论】在4种环境因素与2种预处理方法中,光照时间和PEG预处理是影响杜松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用20%的PEG溶液浸泡种子24h后,在25℃、全光照、土壤含水量20%、埋土深度1~2cm条件下,杜松种子萌发效果最佳,萌发率可达7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马先蒿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及土壤含水量。[方法]以马先蒿种子为材料,采用室内发芽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其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恒温条件为20℃时,马先蒿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萌发系数及峰值均最高(分别为43%、35%、12.82、13.79和2.92),萌发时滞、萌发历期和达峰时间均最短(分别为3、9、6 d),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种子萌发。变温条件为25℃/10℃时,马先蒿种子的发芽势和峰值分别为42%和1.55,明显高于其他变温处理。土壤含水量为7.5%时,种子萌发指数、萌发系数、发芽势和峰值最大,达峰时间最短。[结论]马先蒿种子萌发的最适恒温条件为20℃、最适变温条件为25℃/10℃、最适土壤含水量为7.5%。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牛角瓜在不同NaCl浓度下种子萌发率、幼苗的各种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确定牛角瓜耐盐幅度,为更有效地利用盐渍土及沿海滩涂地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用100mmol/L、200mmol/L、300mmol/L、400mmol/L和500mmol/L的NaCl溶液处理,蒸馏水为对照进行萌发试验。每皿20粒种子,3个重复;计算萌发率。【结果】低浓度NaCl对牛角瓜种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当NaCI浓度较高时,其萌发则会受到抑制;随盐胁迫强度的增大,牛角瓜幼苗逐渐表现适应性的生理反应,牛角瓜幼苗含水量、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而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则表现出增加趋势。【结论】牛角瓜具有一定的耐盐胁迫能力,是一种可被利用的耐盐植物。  相似文献   

7.
黄瓜幼苗干旱-低温交叉适应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干旱诱导黄瓜幼苗对低温胁迫的交叉适应机理。【方法】以‘津优3号’幼苗为试材,用10 %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预处理黄瓜幼苗2 d,未经预处理的作对照。恢复2 d后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低温(昼/夜温度8℃/5℃)处理。【结果】低温胁迫可使黄瓜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水势和渗透势显著降低,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胁迫前经PEG预处理,黄瓜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水势和渗透势的降低幅度明显减小,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显著增加。低温胁迫结束时(7 d)时,PEG处理黄瓜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比对照高24.7个百分点,水势和渗透势分别比对照高0.35 MPa和0.13 MPa;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高41.4 %、80.8 %和260.7 %。【结论】干旱预处理可诱导黄瓜幼苗对低温胁迫的交叉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与渗透调节能力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元谋盆地是中国西南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区域,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种群为该区域仅有的几种重要天然植被类型之一。研究水分条件对滇榄仁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以了解其天然更新中的限制因子,为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控制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滇榄仁种子萌发特征及幼苗早期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榄仁种子能够在含水量为15%~40%的土壤中萌发,种子发芽率55%,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25%,种子发芽率70%。当土壤含水量10%或50%时,种子萌发受到严重抑制,甚至完全不能萌发。水分条件对滇榄仁幼苗早期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水量的增加,幼苗株高、基径、萌枝数、主根长、主茎叶片数、最大叶片长、单株叶面积、比叶面积、生物量均出现了显著增加。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根冠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综上,滇榄仁种群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应加强群落物种多样性保育及退化土壤的改善,使之形成集水、保水环境,使萌发幼苗安全度过脆弱期从而有效补充幼树以实现种群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9.
土壤水分和覆土厚度对油松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内油松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出土对土壤水分和覆土深度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油松种子萌发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是20%~30%,最适含水量为25%;在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种子发芽率低于61.33%;当土壤含水量超过40%时,发芽率下降到59.33%.种子出苗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是25%~35%,在土壤含水量达到30%时,出苗效果最好;土壤含水量高于40%或低于10%时,幼苗出苗率均降低到20%以下.油松幼苗出土与覆土厚度有密切关系,当土层厚度为0.5 cm时,出苗率最高,可达到94.67%.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出苗率逐渐降低;当覆土厚度超过2.5 cm后,几乎不能出苗.在油松人工林中,油松种子的萌发在林分中优于林窗中,出苗在林窗中优于林分中.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效果在覆土条件下优于覆盖枯落物.种子经过预处理(室温下蒸馏水浸泡24 h)后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效果优于未处理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龙芽楤木种子萌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的赤霉素(GA_3)浓度、种子子叶切除以及变温培养处理对龙芽楤木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以饱满的当年龙芽楤木种子为材料,设置不同GA_3浓度、种子子叶切除以及变温培养处理,对龙芽楤木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统计种子的萌发数、萌发率。[结果]龙芽楤木种子在GA_3浓度为200 mg/L、子叶切去1/3、变温条件为12 h 25℃/12 h 5℃下萌发率最佳,萌发率可达56.70%。[结论]该研究可为龙芽楤木种子萌发及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淡黄花百合种子的基本特性及萌发所需的基本条件,以期为淡黄花百合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法、目测法及百粒重法等测定淡黄花百合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并设置不同温度(15、20、25、30℃)及化学药剂浸种(0.3% KMnO4溶液、0.1% KH2PO4溶液、10% NaClO溶液、清水)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淡黄花百合种子大多为卵形,淡黄色,千粒重6.7 g,平均含水量15%,吸水量0.32 g/g;在25℃时种子的各萌发特征最好;清水浸种处理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为100.0%,10% NaClO浸种处理种子的萌发率最低,为86.7%。【结论】淡黄花百合种子萌发对温度敏感,25℃为最适温度;淡黄花百合种子对3种药剂不敏感,在育苗时无需使用任何特殊化学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淡黄花百合种子的基本特性及萌发所需的基本条件,以期为淡黄花百合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用游标卡尺法、目测法及百粒重法等测定淡黄花百合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并设置不同温度(15、20、25、30℃)及化学药剂浸种(0.3% KMnO4溶液、0.1% KH2PO4溶液、10% NaClO溶液、清水)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淡黄花百合种子大多为卵形,淡黄色,千粒重6.7 g,平均含水量15%,吸水量0.32 g/g;在25℃时种子的各萌发特征最好;清水浸种处理种子的萌发率最高,为100.0%,10% NaClO浸种处理种子的萌发率最低,为86.7%。【结论】淡黄花百合种子萌发对温度敏感,25℃为最适温度;淡黄花百合种子对3种药剂不敏感,在育苗时无需使用任何特殊化学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菌根真菌对桃叶杜鹃种子萌发及幼苗移植的影响,为高山杜鹃开发利用及菌根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从野外桃叶杜鹃菌根中分离出的真菌混合制剂与不同培养基质混合接种,在不同覆盖条件下,研究桃叶杜鹃种子萌发和幼苗移植情况。【结果】桃叶杜鹃种子在接种菌根真菌的基质中发芽时间提早,其发芽势、发芽率、幼苗成活率及移植成活率比非接种处理均有较大提高,且差异极显著。其中腐殖土+珍珠岩基质接种松针覆盖处理发芽势最高,达39.00%,发芽率达72.67%;腐殖土基质接种苔藓覆盖处理幼苗成活率最高,达88.33%,移栽成活率达82.21%。【结论】菌根真菌极显著地影响桃叶杜鹃种子萌发及移植。播种采用腐殖土+珍珠岩基质接种松针覆盖效果较好;移植采用腐殖土基质接种菌苔藓覆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麦种子成熟度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不同品种的最佳收获期。【方法】选取不同成熟度的P13-3和甘啤4号大麦种子,恒温发芽试验测定电导率。发芽前测定不同成熟度种子的长度、宽度、厚度、千粒鲜重、千粒干重和含水量等物理指标,发芽过程中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苗长、幼苗根长、幼苗鲜重和幼苗干重等种子活力指标。【结果】随着成熟度的增加,两个大麦品种种子均为先增长,后增宽,最后增厚;千粒鲜重、千粒干重、含水量和电导率差异显著,含水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呈下降并趋于平稳的趋势;苗长、根长、幼苗鲜重、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幼苗干重外,其余活力指标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结论】种子成熟度对种子活力有较大影响,其中千粒干重、电导率、幼苗鲜重、苗长和根长可作为检验种子活力的参考指标。P13-3种子在开花后36~42 d,甘啤4号种子在开花后30 d活力相关指标较好,幼苗质量较好,为适宜收获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种子在种质库长期贮藏的最适含水量,评价种子长期保存后的活力,为种子长期安全保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35℃加温干燥,将初始含水量为14.80%的普通野生稻种子干燥至6种梯度的含水量10.56%、9.50%、8.70%、7.50%、6.60%和6.35%后,密封包装贮藏于种质库中进行长期保存试验,24年后测定其种子发芽力和田间生长能力,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含水量为14.80%、10.56%、9.50%、8.70%、7.50%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与贮藏前相比差异极显著,下降明显不宜长期保存;含水量为6.35%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成苗率与贮藏前相比差异不明显,发芽率仍保持在98.33%,成苗率为92.33%,活力水平最高。【结论】35℃加温干燥是种子入库前干燥的安全温度,野生稻种子在低温干燥种质库长期保存最适含水量为6.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疆制种基地早熟玉米杂交种种子收获期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高活力种子的最佳收获期,为制种企业生产高质量种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新疆早熟玉米品种新玉29号、新玉35号和新玉54号3个杂交种制种生产,授粉后每隔3 d收获果穗1次,并测定籽粒水分,种子晾干后,通过标准发芽、冷试验、田间出苗鉴定和种子相对电导率测定,评价玉米种子活力。【结果】 不同收获期玉米种子籽粒含水量、标准发芽率、冷发芽、田间出苗率和相对电导率存在差异,3个玉米杂交种籽粒生理脱水速率表现为新玉35号>新玉29号>新玉54号,籽粒灌浆速率表现为新玉29号>新玉54号>新玉35号,早熟玉米新玉29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3.3%以上,冷发芽率在92.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0%以上。新玉35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3.3%以上,冷发芽率在90.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0%以上。新玉54号在授粉后48~63 d收获的种子,标准发芽率都在94.7%以上,冷发芽率在90.0%以上,田间实际出苗率在89.3%以上。【结论】 在新疆早熟制种区可以用授粉后天数作为参考指标,指导杂交种子生产田收获,获得高活力的杂交种子,比常规收获时间提前7~12 d,有效避免早霜对玉米种子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梭梭种子活力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其活力的主导因子。【方法】以新疆梭梭种子为材料,通过理化分析检测土壤因子(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应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梭梭种子鲜重、干重、幼苗高、发芽势和发芽率与种子活力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性,不同地区种子幼苗性状及种子活力的比较发现托克逊县种源发芽势与发芽率优于其他种子来源地;不同地区梭梭土壤养分含量和ph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种源种子幼苗性状及种子活力的比较发现托克逊县种源发芽势与发芽率优于其他种子来源地。2)土壤因子中的pH对种子鲜重、干重、发芽率、活力指数Ⅰ、活力指数Ⅱ和活力指数Ⅲ的关联度系数相对较高,同时也是影响活力指数Ⅲ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旱拌种剂的不同施用量对玉米幼苗抗旱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地区玉米种子播前拌种处理技术提供参考.[方法]按抗旱拌种剂施用量:0(CK)、1.5、3.0、4,5、6.0 kg/ha.设5个处理分别进行室内水分胁迫试验和田间试验.测定各处理对玉米的出芽率、相关农艺性状和成熟期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室内轻度干旱(R=55%)水分胁迫下,抗旱拌种剂施用量为3.0 kg/ha处理的玉米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好,与CK相比分别提高9.99%和9.10%,且各农艺性状指标相较CK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田间试验中,不同施用量抗旱拌种剂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的株高具有促长作用,且对玉米苗期的促长作用大于其他时期,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鲜产量,其中抗旱拌种剂施用量为6.0kg/ha处理的生物量和鲜产量最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5.79%和5.25%,处理2次之.[结论]在轻度干旱R=55%条件下,施用3.0kg/ha的抗旱拌种剂,可增强玉米幼苗抗旱能力,提高玉米幼苗出芽率及成熟期产量.  相似文献   

19.
pH值对绿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pH值溶液及其不同浸泡时间对绿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在南方地区通过科学育苗减少土壤酸胁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pH值6.0~8.0溶液分别浸泡绿豆种子6、12 h,观察绿豆种子萌芽及幼苗生长状况.[结果]当溶液pH值为7.5时,绿豆种子萌发速度最快、数量最多,2d后浸种6、12h的发芽率分别为87.5%和92.5%;浸种6、12h,播种4d后分别以pH值7.5和7.0处理的幼苗株高最高.浸种6、12h时,分别以pH值6.5、7.0处理的绿豆幼苗鲜重最高,而均以pH 8.0处理的幼苗干重最高.[结论]在广西贺州地区,适宜绿豆发芽及苗期生长的浸种溶液pH值为7.0~7.5,pH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绿豆的萌发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