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海水贝类养殖是形成渔业碳汇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核算原理为基础,通过对2010年全国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进行核算,得出以下结论:(1)2010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总量约97×104t,其中,按省区排序,山东省位居第一,而按品种排序,牡蛎则是主要来源;(2)长三角地区海水贝类养殖直接碳汇量不具有优势,仅占总量的11.58%。为了提高长三角地区碳汇渔业发展地位,以相应海区养殖容量为基础,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借助地区内外两种资源,提高长三角地区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二是在现有养殖产量基础上,通过优化海水贝类养殖结构,提高贻贝养殖比重以实现增汇,据估算,养殖结构调整可使江苏、浙江两省碳汇量分别提高到18 703.87 t和9 048.56 t。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26-228
通过浅海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养殖,可以吸取水体中的碳,从而提高海水养殖的碳汇潜力。依据渔业部门的统计数据及前期研究成果,采用物质守恒定律,对我国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的碳汇作用进行了估算。以2007年我国贝藻养殖的CO2吸收量为基数,并根据我国2007—2013年的贝藻养殖产量的增长趋势,趋势外推得到2016—2025年的贝藻养殖产量。结果表明,2025年我国贝藻养殖可以吸收606.171万t CO2,经济价值相当于9.1亿~36.4亿美元。因此,海水养殖具有非常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能力或潜力,根据辽宁省近年来贝藻类养殖产量(2015、2016、2017年分别为271.28万t、284.46万t、281.50万t),参考贝藻类干组织中碳含量和干组织占总质量比例,从物质量评估和价值量评估两方面对2015—2017年辽宁省贝藻类养殖的碳汇能力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15、2016、2017年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通过收获可以从海水中分别移除碳约27.95万t、27.51万t和27.86万t,平均每年移除碳约27.77万t,相当于101.82万t二氧化碳(CO_2),减排这些CO_2所需费用约1.60亿元。研究表明,辽宁省基于贝藻类养殖的碳汇渔业具有巨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与其碳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水养殖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海水养殖贝类碳汇核算的基础上,分析了2006-2010年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与其形成碳汇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贝类年均形成碳汇约92.9万t;不同地区和海水养殖贝类品种形成的碳汇量差异较大;海水养殖贝类产量每增加1个单位,其碳汇量相应增加0.092 2个单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冬冬  王鲁民 《湖南农业科学》2012,(15):120-122,130
贝类是我国海水养殖量最大的品种,目前年产量已超过1 000万t,同时海水贝类养殖还具有碳汇功能。为了科学核算其碳汇量,在介绍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及渔业碳汇定义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体系。该体系包括直接碳汇和间接碳汇,其中直接碳汇核算相对简单,只需要获取转换系数、质量比重及碳含量3个参数,而间接碳汇以食物链机制为基础,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具体核算过程较为复杂,应该作为下一步海水贝类养殖碳汇核算体系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贝类生态修复作用及固碳效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类作为常用的水体生态修复治理生物,可降低水体中颗粒有机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的浓度,间接控制氮磷营养盐浓度,耦合水层-底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营造生物生境.贝类的固碳作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水贝类,2008年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75%的贝类在海洋固碳中发挥着重耍的作用;滤食性贝类通过滤食去除海水中大量的颗粒有机碳,舐食性贝类可以通过刮食消化转移大型藻类内的碳,并且通过吸收形成碳酸钙贝壳从而埋藏大量的碳.贝类的生态服务价值属于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的范畴,主要分为环境效益、栖息地和固碳等3方面价值.根据污水处理成本和净化河流污水总量可计算出环境效益价值;根据栖息地面积和单位面积的栖息地价值可计算出栖息地价值;根据贝类移出的碳量和工业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的开支150~600美元/t碳,可计算出固碳价值,2008年海水贝类养殖的年产出对减排大气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相当于1.29亿~5.16亿美元.淡水贝类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仍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7.
欧海金 《新农村》2010,(9):34-35
生态混养是一种模仿生物生态系统的科学水产养殖模式。在同一海水池塘中养殖蟹、虾与贝类,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域空间与池塘滩面,实现水中有虾、水底有蟹与泥中有贝类的全方位、立体化养殖模式。蟹虾贝混养,还可实现残饵与粪便肥水、有机碎屑与肥水培养的单细胞藻类供贝类滤食,并净化池塘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容量,为养殖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海区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马氏珠母贝有机碳含量、滤水效率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计算贝类生产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后计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通过食物限制性指标法进行检验。【结果】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百亩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含壳重)为16.41 t,即马氏珠母贝总养殖容量为2.5×108个,且两种模型估算结果一致;对模型结果进行食物限制性指标分析,发现两种模型估算所得的养殖容量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显著压力。马氏珠母贝适宜放养密度为:壳高2~3 cm的小贝放养密度为3.00×105~4.50×105个/ha,壳高3~5 cm的中贝放养密度为1.50×105~2.25×105个/ha,壳高5 cm以上的大贝放养密度为1.20×105~1.50×105个/ha,植核育珠贝放养密度为1.05×105~1.20×105个/ha。【结论】进行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规划时可以16.41 t/百亩作为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碳汇渔业到蓝色粮仓的发展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碳汇渔业"主要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_2,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更具体地说,是指通过养殖和收获贝类、藻类、滤食性鱼类、甲壳类、棘皮类等水产品将碳移出水体,使碳被再利用或被储存,但这一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一系列机制保证。这些机制既可以保证"碳汇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使之成为"蓝色粮仓"国家战略的基础保障。这些措施包括:选择固碳速率高的养殖品种、科学组合养殖品种、提升养殖技术、以海洋牧场革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建立国际蓝碳交易体系、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水产养殖业合作等,这其中海洋牧场的规划与建设是"碳汇渔业"与"蓝色粮仓"战略相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崔力拓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004-6006,6010
[目的]加强贝类养殖环境的保护,保障水产食品的卫生安全。[方法]根据2009年10月同步进行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质量的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指数和养殖贝类质量评价指数以及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海水质量、表层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平均为2级、5级和4级,总体分别处于较好、差和较差水平,贝类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平均为3级,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PO43-、DIN、大肠菌群,同时不同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明显,其中浅海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为1类区,适合养殖贝类;潮间带养殖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为3类区,不适合贝类养殖。[结论]除浅海养殖区外,河北省海域贝类养殖区生态环境亟待改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进行分析,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碳汇潜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桃(Amygdalus persica)、李(Prunus salicina)、杏(Armeniaca vulgar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楸树(Catalpa bungei)7种林木的碳汇量及碳汇效应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红枫湖流域2015年的森林碳汇总量。[结果]2000~2006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生物蓄积量和碳汇量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1.05×107kg,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预测到2015年,其单位面积碳汇量可以达到106.51t/hm2,其次为柳杉,单位面积碳汇量为99.42t/hm2,杏的碳汇功能最弱,单位面积碳汇量为13.03t/hm2;7种树种的森林碳汇总量为2.35×107kg,平均单位面积碳汇量为26.17t/hm2(c);按305.0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按254.1元/t(c)的价格计算,可产生5.91×106元的经济效益。[结论]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碳汇效应的经济效益巨大,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目标和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出河南省2012年森林碳汇总量将达到42235.19万t,与2006年底的碳汇量15721.07万t相比,碳汇的增加潜力为26514.12万t,2006年底森林全部碳汇量的168.65%。巨大的碳汇量潜力为河南省实施森林碳汇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3个玉米品种分别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广西壮邦种业有限公司)。种植密度分别为4.2万、4.8万、5.4万、6.0万、6.62;iq-/hm。。[结果]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玉美头601这3种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尽相同。对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对于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对于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47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7万株~hm。【结论】该研究可为鲜食糯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动情况,旨在提高牡蛎采苗效果。【方法】对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海水水温、盐度、pH等环境因子和牡蛎幼虫数量等指标进行监测,配合天气、潮汐、牡蛎性腺成熟度分析,探讨牡蛎幼虫出现高峰期与这些因素的关系。【结果】2011年5~7月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亲贝出现1次繁殖高峰期(6月25日~7月3日),繁殖高峰期出现时海区水温和盐度大幅下降,水温平均下降幅度约3.0℃,盐度平均下降幅度4.0‰~8.0‰,pH平均降幅0.97;监测期间海区牡蛎幼虫数量出现5次峰值,分别是5月21日、6月17日、7月1日、7月12日和7月18日,对应的牡蛎幼虫数量分别是2.87×104、2.13×104、1.94×104、11.94×104和1.69×104个/m3,且0.5m水层的幼虫数量较2.0m水层多。成熟牡蛎亲贝数量、精卵排放时间和排放量、潮汐海流是造成幼虫数量变动的原因。【结论】钦州茅尾海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化与海区牡蛎亲贝性腺成熟度及海区环境因子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IPCC的河北省2005年森林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PCC的方法,对河北省2005年森林及其它木质生物质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2005年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总碳储量为6 111.96万t,折合固定CO2的量为22 410.52万t.现有林以幼、中龄林为主,林分平均碳密度较低,仅为10.32 t·hm-2;按优势树种(树种组)排序,最大的5个碳库为桦树、...  相似文献   

16.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相似文献   

17.
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别为53.95%、65.78%、55.13%、28.12%,其生态效率分别为16.33%、22.10%、6.09%、6.81%。根据测算,2002年春季,乐清湾和三门湾养殖贝类每日从海水中摄取POC分别达到44.43 t和76.88 t之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达到了50.68 t和96.93 t,排氨氮达4.35 t和7.97 t,两湾养殖贝类每天排出的粪便物干重更是达到370 t和580 t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对糯玉米石彩糯1号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石彩糯1号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的适宜播期。[方法]以糯玉米品种石彩糯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对石彩糯1号鲜穗收获期、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的影响。[结果]石彩糯1号在河北石家庄地区适宜播种期为6月10日以前;在地温允许情况下,播种越早,鲜穗产量和1级穗率越高,种植收益越大。[结论]该研究为石彩糯1号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7-2007年3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河南省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87-2007年,薄山林场森林植被总的碳储量从421304.99 t增加到636843.53 t,林分碳密度从94.09 t/hm2增加至113.51 t/hm2,碳储量增加明显;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在2007年达到33.90 t/hm2,高于河南省整体水平,接近于全国水平;薄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贡献最大的主要是近熟林、成熟林与过熟林,但潜力在于中龄林与近熟林。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高岚  刘豪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32-236
森林碳汇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之一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以广东省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 查资料为基础,利用CO2 FIX V3.2 软件,研究无林地最优固碳经营方案,模拟广东省2008要2057 年的森林碳汇总量 以及年增碳汇量的变化情况,新造林和现有有林地森林所固定的碳汇量等,结果表明,当无林地造林全采用商品林 时,碳汇效应最大,在所有优势树种中桉树的固碳能力最突出,广东省森林碳汇的潜力巨大,森林碳汇总量由2008 年的172.9 Mt C增加至2057 年的692.1 Mt C累积森林碳汇量为519.2 Mt C年均增加10.38 Mt C,2008要2057 年 广东省新造林累积的碳汇量为176.6 Mt C现有有林地的碳汇量为342.8 Mt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