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粉蕉的吸芽为试材,进行离体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以改良MS BA4.0mg/L(单位下同) AD5.0 NAA0.1作诱导培养基,外植体褐变率低,芽的诱导率高,且芽的生长良好;以改良MS BA3-6 AD5.0 NAA0.1为继代培养基,可以获得较高的不定芽增殖率,在增殖过程中,给予一定的低温处理和变化调整BA的用量,可以保持较高的增殖率(2.6倍以上),而且芽的长势好;生根培养以1/2MS IBAl.0 NAA0.2 AC1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西山银花当家品种红腺忍冬的组织培养,为红腺忍冬种苗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红腺忍冬腋芽为外植体,用0.1%升汞溶液灭菌处理;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浓度6-BA、NAA和MET组合对芽诱导、增殖培养和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较适宜外植体灭菌的处理为0.1%升汞溶液(加吐温-80)处理7min,外植体污染率为16.O%。春季取材的灭菌效果及腋芽萌发效果最好,冬季最差。较适宜的芽初代诱导培养基为MS+6一BA2.0mg/L,继代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1mg/L,生根培养较适宜的培养基为MS+NAA0.1mg/IJ+MET3.0mg/L。【结论】通过红腺忍冬腋芽培养,得到可用于生产的组培苗,该技术可应用于红腺忍冬种苗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红花白千层进行离体培养,为红花白千层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红花白千层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诱导、丛生芽增殖、生根诱导的影响。【结果】带茎段的萌发腋芽进行增殖培养,可直接诱导形成不定芽,并可形成丛生芽。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0.1~2.0mg/L+NAA0.01mg/L和6.BA0.1-1.0mg/L+IBA0.01mg/L组合,芽增殖系数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培养基MS+6.BA0.5mg/L+IBA0.01mg/L最适宜芽增殖,增殖系数达2.2倍。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0.1-0.5mg/L的NAA或IBA后,芽苗生根率明显提高,分别为100.0%和56.0%-90.0%,平均生根数为12.6~14.8和3.1-4.8条,以NAA的生根效果明显优于IBA。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0.3mg/L。在培养基中添加300mg/L活性炭均不利于芽增殖和生根诱导。以泥炭为栽培基质,采用常规管理的试管苗移植成活率可达99.0%。【结论】茎段离体培养是红花白千层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铁皮石斛以芽繁芽离体培养技术体系,为广西铁皮石斛良种选育及种苗繁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广西桂平种、容县种和西林种3种野生铁皮石斛后代材料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丛生芽诱导、增殖和壮苗生根培养,探讨不同消毒时间和不同激素配比对丛生芽诱导培养等过程的影响。【结果】3种材料外植体的最佳消毒时间为10min,污染率仅10.0%-20.0%;桂平种丛生芽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0mg/L6-BA+0.2mg/LNAA+10%椰子汁,丛生芽诱导率7.8%;容县种和西林种丛生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1.5mg/L6-BA+0.2mg/LNAA+10%椰子汁,丛生芽诱导率分别为23.1%和30.8%。3种材料丛生芽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6-BA+0.2mg/LNAA+10%椰子汁,平均增殖倍数为3~5倍;壮苗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0.5mg/LNAA+0.2mg/LIBA+10%香蕉泥,生根率在95.0%以上;以松树皮为移栽基质,移栽成活率在90.0%以上。【结论】以桂平种、容县种和西林种3种野生铁皮石斛后代材料茎段为外植体均可建立以芽繁芽离体培养技术体系;在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中增加继代次数,可提高铁皮石斛的诱导率和增殖倍数。  相似文献   

5.
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探讨不同激素、低温对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效果,以木薯华南5号的花药为外植体,接种于含不同激素组合的MS固体培养基,分别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分化。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随着2,4-D浓度的增加,木薯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断升高,但诱导时间延长;在培养基中添加6-BA3.0mg/L+NAA0.2mg/L,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100%;在0~5d内,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木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越低,以不进行低温处理的诱导率最高;在分别含6-BA3.0+NAA0.2的MS培养基中,花药愈伤组织继续增殖,但未分化出不定芽和不定根,而在添加NAA0.2mg/L+KT0.5mg/L或2,4-D0.5mg/L+KT0.5mg/L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可分化形成2—5条不定根。今后需在材料基因型、绿苗分化培养基、培养条件等方面对木薯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小麦小孢子培养体系,研究了低温处理花药、幼穗及诱导培养时间对小孢子形态、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处理后,有活力的小孢子体积增大、形态变化明显,据其液泡大小、数目及其与细胞核位置的关系,可分为4种类型。低温处理可显著提高胚状体数和绿苗数,其中处理花药3 d、幼穗7 d的效果最好,平均每皿的绿苗数分别为59株和57株。胚状体发育速度显著影响绿苗分化能力,小孢子诱导培养28-29 d、直径约2 mm的胚状体数目较少,但绿苗分化率高;诱导培养32-38 d、直径为2 mm的胚状体数目达到了峰值,而绿苗分化率极低。在小麦小孢子培养中,应选择诱导28-29 d、直径2 mm的胚状体进行分化培养。  相似文献   

7.
以菠萝品种“台农17号”冠芽为外植体,采用1.0~5.0mg/L 6-BA、0.1~0.5mg/LNAA、1.0—4.0mg/LIBA激素配比对芽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适宜菠萝冠芽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MS+6-BA3.0mg/L+NAA0.1mg/L,继代增殖周期在22d较为适宜,增殖系数为6.8;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3.0mg/L+NAA0.5mg/L,以沙:塘泥(1:2)为假植基质,假植成活率达94.0%,植株生长健壮,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8.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所需的适宜培养基及其移栽技术,适宜的培养基为:不定芽诱导,2/3MS BA0.5mg/L NAA0.05mg/L,在诱导分化过程中.有些产生淡黄色颗粒状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中分化出芽,有些直接分化出丛生芽;继代增殖,同诱导分化培养基相同,继代培养30d.平均增殖系数为4.0,分化率达100%;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0.2mg/L,培养一周后,开始生根,20d后,生根率达100%,平均每颗生根4颗。当根长达5cm时.移栽到石英砂.成活率达95%.再移栽到花盆,成活率也达96%。  相似文献   

9.
太子参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子参茎尖、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茎尖在含有0.5~1.0mg/L 6-BA 0.1mg/L NAA 3%白糖 0.4%琼脂的MS培养基中芽的诱导率高达100%,茎尖的诱导分化能力较茎段强;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 1.0mg/L 6-BA 0.1mg/L NAA 3%白糖 0.4%琼脂,且不定芽经30d培养,增殖系数达10。在增殖培养中同时分化出根系,可免去根的诱导环节,简化快繁程序;适宜试管苗移栽基质为河沙:珍珠岩=2:1,移栽成活率达98%。  相似文献   

10.
王春丽  姚延兴  彭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0919-10922
[目的]探讨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若干因素对萝卜(RaphanussativusL.)小孢子胚诱导及胚再生植株的影响。[方法]首先探讨不同萝卜品种的出胚能力,然后分析热激、低温预处理和培养基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最后研究胚状体再生成苗与植株继代培养情况。[结果]对22份萝卜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12份获得胚状体,3份获得再生植株,出胚材料中90%以上为杂种一代。4℃低温预处理0~3d小孢子出胚率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1~2滴0.5%活性炭和一定浓度6-BA可显著促进小孢子诱导产生胚;不同萝卜品种适宜的热激温度和时间有所不同;发育正常的子叶型胚成苗率为100%;胚萌发分化早期适宜培养基为B5+2%蔗糖+1.2%琼脂,后期可逐渐将琼脂浓度降低;FCM测定小孢子植株自然加倍率为30%,单倍体占少数,四倍体与嵌合体(二、四倍)均为30%;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人工加倍率达60%。[结论]该研究完善了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提高单倍体获得频率,加快这一技术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步伐。  相似文献   

11.
张清安  姚建莉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9):3430-3447
苦杏仁是一种优良的药食两用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苦杏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我国杏仁产量的80%左右仍以原料形式售卖,未充分发挥苦杏仁加工增值率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苦杏仁加工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的产品加工企业较少、技术落后,对苦杏仁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功能性成分的损失大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苦杏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其附加值是苦杏仁加工行业面临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苦杏仁去皮、脱苦及干制加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随后又对苦杏仁油、精油、蛋白和苦杏仁苷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着重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和苦杏仁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为高效综合利用苦杏仁资源,提高其加工附加值和促进苦杏仁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最后,对制约苦杏仁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展望:一是建议后期应采用现代食品绿色去皮技术替代传统沸水烫漂去皮法,加强去皮废水中的活性成分的回收利用和皮的高值化开发利用研究;二是采用超声波等新技术实现苦杏仁的快速高效脱苦,减少苦杏仁中营养成分的损失和脱苦废水排放;三是创新技术努力实现主要成分同时综合提取利用,即在提取苦杏仁油的同时抑制苦杏仁苷酶的活性并防止蛋白过度变性和苦杏仁苷的降解,使苦杏仁中各主要成分互不影响,从而得到最大化综合利用,并将此技术早日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总之,对于苦杏仁的开发利用应注重其加工副产物的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和产品的创新研究,同时提高杏仁产业的融合度,进而提升其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杏仁行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 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产量的改善多得益于单株粒数的增加,而辽宁品种则得益于百粒重的提高。俄亥俄品种的耐肥性得到增强,其株高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持稳定,而辽宁品种则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共用240只1日龄健康雏鸡,分别于14,14和28日龄点眼滴鼻接种 Lasota 疫苗,在免疫后不同时期,采取实验鸡血液、泪液、肠液、气管液和胆汁、脾脏、法氏囊、胸腺、盲肠扁桃体、丕氏斑、十二指肠及哈德尔腺、支气管,检测了相应的 IgG,IgA,IgM 和 HI 滴度。T,B 细胞数量和功能,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浆细胞和酸性α-萘酚酯酶阳性 T 细胞(ANAE~+T)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雏鸡免疫后,脾脏、法氏囊和胸腺中 ANAR~+T 细胞与浆细胞显著增加,消化道和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中的浆细胞、ANAE~+T 细胞数量也明显上升;与此相应,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血液 T,B 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血清、泪液、气管液、胆汁和肠液中的 IgG,IgA,IgM 含量和 HI 滴度均程度不同地增加。免疫鸡脾脏、盲肠扁桃体和丕氏斑的淋巴小结数量增多,直径增大。这些表明免疫鸡不仅全身和局部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其细胞免疫应答也显著增强。雏鸡新城疫二免后,其免疫器官和局部免疫组织的浆细胞和 ANAE~+T 细胞进一步增多,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也增强;血液 T 细胞。B 细胞与淋巴细胞数及 IgG,IgA,IgM含量和 HI 滴度程度不等地增加;泪液、气管液、肠液和胆汁的前述指标均升高,说明雏鸡 ND二免产生了显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作用。新城疫强毒攻击后,对照鸡免疫器官组织和相应体液中的免疫指标均明显降低。呈现全身和局部免疫机能衰竭,全部死亡。与此相反,二免鸡免疫应答水平进一步提高,明显优于一免鸡,获得可靠的免疫保护,这与其显著增强的全身和局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十三五”时期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实施效果,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施用强度及施用效益等方面系统分析农药化肥的减量效果,从9个农业区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层面分析农药化肥减量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各区域农药化肥减量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区域降幅达30%以上;华南区农药施用强度远高于其他农业区;东部地区的农药施用效益普遍低于中西部地区,贵州的农药施用效益最高;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是化肥施用强度较高的3个农业区,其中海南、福建、北京的化肥施用强度较高;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和华南区化肥施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其中,贵州、青海、西藏、浙江、四川、海南和上海在“十三五”期末的化肥施用效益最高,达到了20万元·t-1以上。“十三五”期间农药化肥减量的年度变化和区域差异为各区域制定精准的农药化肥减量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POD and IOD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leaves of 4 dwarfing stocks and Red Fuji apple grafted on 5 interstocks and th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of Red Fuji Apple on various interstock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POD and IOD activities in the leaves of 4 dwarfing stock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Red Fuji Apple.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stock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the Red Fuji Apple grafted in corresponding interstocks and th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of semi-dwarfing stock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dwarfing and very-dwarfing stocks. There were many more differences of POD activities in phloem and activities in leaves among different interstock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and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Red Fuji Apple grafted on interstock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both May and September. The best time to us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to forecast the dwarfing ability of stocks wa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both May and September.  相似文献   

16.
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是一种抑制微丝聚合的药物,能抑制微丝的组装从而阻止胞质分裂和极体排放,是研究细胞分裂器形成与变化的重要药物。在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加入7.5 μg/mL的CB进行处理,分析CB对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骨架形态、染色体的排列与分离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CB处理后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排放受到了抑制,染色体的排列和分离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不完全或分离不均匀及分离后又聚在一起等异常情况,形成许多二倍体卵母细胞;纺锤体微管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纺锤体、巨大纺锤体和多极纺锤体等异常结构;微丝的正常分布受到了影响,染色体周围没有或少有微丝分布,皮质下的微丝分布也变得少而不均匀;这说明微丝与微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协同作用的,CB通过影响微丝的动态变化,改变了纺锤体微管的形态结构,最终抑制了极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断根嫁接苗和打顶双干或多干嫁接苗日益广泛用于番茄栽培,丰产作用显著.了解断根与打顶对番茄嫁接愈合的作用机制,可为番茄嫁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硬粉8号'为接穗品种,'砧爱1号'为砧木品种,观测断根和打顶后番茄嫁接愈合进程、成活率和木质部连通性等,同时测定嫁接接合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及愈合相关基因的...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core 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 that explains the diachronic history of the surface in a prehispanic wetland agricultural complex of planting platforms and canals at Mandinga, central Veracruz, Mexico. Using recognizable stratigraphic horizons, elevations of prehistoric surfaces were measured for the wetland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s and canals, immediately following construction, at the time of abandonment, and of the present-day surface. Significant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nges are evident. We discuss our results in the light of prehispanic water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and postulate water storage within the wetland, a patchy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cultivation, and variable productivity. The paper end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lessons that can be learned when contemplating contemporary cultivation of wetlands. In addi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we emphasize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physical,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exts in which contemporary wetland agriculture would have to operate.  相似文献   

19.
干旱条件下施肥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与作物抗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土壤肥力和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与作物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证明:旱地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促进了作物生长,增强了生理活动,通过渗透、水分、气孔、光合调节等生理生化机制影响作物的代谢活性。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使叶片水势增强,束缚水含量增高,根系生长增强,作物吸水增强,气孔导度降低,水分散失减少,对作物水分生理及形态建设影响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性。不同营养元素与抗旱性的关系是不同的:如氮的抗旱作用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而降低,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甚至出现负效应;受到水分胁迫时,增施磷肥对植物的抗旱性一直表现为良好的正效应,而且在严重干旱时效果更加明显;因此,随干旱程度的加剧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营养元素间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家蚕中肠与丝腺变态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整蚕(蛹)石蜡切片甲基绿-派罗宁和孚尔根染色的方法对变态期家蚕中肠、丝腺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家蚕中肠变态过程中肠腔内出现大量无定形细胞团块,这些细胞团块有2个来源,一是由肠壁再生细胞向内不断分生新的一簇簇细胞,这些成簇的细胞团逐渐与肠壁分离脱落进肠腔形成无定形团块;二是肠壁内折,形成内陷,内陷外围细胞又重新粘合生长成新的肠壁,被包在肠腔内的内陷细胞变成了无定形团块.蛹变态期,随着吐丝的进行,丝腺内部的丝物质逐渐排空,体积不断缩小,外膜褶皱逐渐增加,细胞内空泡不断增多,细胞核由分枝状逐渐变成束状,再浓缩成团状,最后发生溶解、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