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新品种晋豆4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豆40号是以晋豆19号为母本,汾豆21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早熟、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09年通过山西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2008年在山西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2248.8 kg/hm2,比对照品种晋豆25号增产5.3%.该品种生育期85~96 d,籽粒含蛋白质40.61%,脂肪...  相似文献   

2.
<正> 1 品种来源晋豆16号原名晋大28号,由山西农业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于1978年以(晋豆1号×日本大白眉)×(132×7213)两个杂交后代进行复式杂交,经系谱选择于第4代选出稳定品系,品系号为7847—10—1—1。1991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豆16号。  相似文献   

3.
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于1999年以晋豆25号为母本、九农2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粗脂肪含量22.05%,粗蛋白质含量39.00%,在2009年山西省中早熟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分别比对照晋豆25号增产14.2%和12.9%,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单产居首位。于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正> 1 品种来源晋豆17号原名晋大38,由山西农业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于1979年以312(晋豆2号)为母本、海94(晋豆4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用系谱法选择,于第5代选出稳定的品系,品系号为7928—2—3—4。1991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晋豆17号。2 特征特性晋豆17号属亚有限结荚习性,茎秆粗壮,株形紧凑,分枝4~6个,主茎节数20~30个,叶椭圆形,中等大小,茸毛棕色,  相似文献   

5.
晋大70大豆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92年以复61为母本、晋豆1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脂肪含量22.06%,蛋白质含量41.18%,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抗旱性一级、抗孢囊线虫病、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2003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本文报导晋大70的选育与试验结果,并对关键育种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建中 《北京农业》2006,(11):37-38
晋遗38号,系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育成,品种来源为:晋遗21号/晋豆23号,2005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L-6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海生  李秀珍  吴聚兰  张鑫鑫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026-1028,1039
L-6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大豆雄性不育系MSP-287为母本、当地主推品种为父本进行天然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好、综合抗性好,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豆2010002。2008—2009年参加山西省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2 739.8 kg/hm2,比对照晋豆19号(2 544.0 kg/hm2)增产7.7%。蛋白质含量40.89%,脂肪含量22.13%。抗SMV-SC3,SMV-SC7和大豆灰斑病,适合山西省中部地区春播和晋南地区夏播。  相似文献   

8.
姬月梅  罗瑞萍  赵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18-19720
[目的]为了适时更新宁夏大豆品种资源,筛选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促进大豆发展。[方法]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为材料,主要对农艺性状、生物学性状进行品种的再评价并初步筛选主导品种。[结果]2009年,产量位居前5位的大豆品种依次为承豆6号、晋豆42、晋豆19、K丰70-1和邯豆3号,产量分别为3 826.80、3 726.90、3 593.55、3 420.50、3 366.90 kg/hm^2;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2010年,产量位居前5位的大豆品种依次为邯豆3号、承豆6号、晋遗42、晋豆19和K丰70-1,产量分别为4 942.50、4 646.90、4 311.30、4 231.35、3 660.15 kg/hm^2;除晋遗42与晋豆19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邯豆3号、晋遗42、晋豆19和K丰70-1,各生物学性状及产量表现较优,可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品种对大豆再生体系的影响,试验选取山西省选育的10个大豆品种,对其子叶节再生体系和胚尖再生体系中不定芽诱导率、伸长率、生根率及再生苗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晋豆37号与中黄13号的各个参数值较其他品种高,且差异显著;而在胚尖再生体系中,晋豆36号各参数值均较高。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的再生体系中表现也不同。邯豆5号、晋豆19号、晋豆36号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的4个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在胚尖再生体系中,而中黄13号与晋豆37号在子叶节再生体系中的各项数值均比在胚尖再生体系中高。初步认为,品种与大豆的再生能力有关,其中,邯豆5号、晋豆19号、晋豆36号较适合胚尖再生体系的研究,中黄13号与晋豆37号较适合子叶节再生体系的研究。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进行大豆遗传转化提供较好的受体材料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濮豆857是河南省濮阳市农科院用濮豆6018作母本、汾豆53号(晋豆29)作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夏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河南省各地及周边地区种植。2013年5月该品种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1.
晋豆26号大豆新品种是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研究室于1988年以复61为母本、晋大28(晋豆1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高抗SMV、抗旱性强、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具有4500kg/hm2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2.
承豆8号是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承8125×郑84240-B1杂交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2015年4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甘审豆2015001号。该研究简要介绍承豆8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盐稻9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表现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等特点。一般单产9750kg/hm2,最高单产11250kg/hm2,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临夏高寒阴湿区 ,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缺乏 ,通过引进不同作物品种进行适应性筛选 ,认为春小麦高原 4 48、蚕豆临蚕 5号、马铃薯陇薯 94 0 8、玉米冀承单 2 2号、春油菜杂油 5 9等新品种适宜该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用优质、稻瘟病田间抗性强的日本品种轰早生作母本,分蘖力强、繁茂性好、抗稻瘟病的云南楚雄州农科所育成品种楚粳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从F3代系统开始,同时进行高产、品质、稻瘟病抗性、耐冷性同步鉴定,作为选拔的科学依据,经5年7代选育,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合系30号。  相似文献   

16.
承豆9号是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承9039-1-8-1-鉴9大×科丰14杂交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2015年4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甘审豆2015002号。该研究简要介绍了承豆9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小麦新品种花培5号的选育特点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培5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采用豫麦18与花4 3杂交,对其F1代花药进行培养选育成功的小麦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其选育特点是:亲本性状互补性好、遗传基础丰富;组合诱导率高,育种群体大;后代选择以群体表现为主,选择准确性高;进行异地产比试验,缩短了育种周期。花培5号经黄淮区试、生产试验和推广种植表现出丰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好,品质优良,适宜于黄淮南片麦区高中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8.
苏花3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临花6号为母本、日本巨型花生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培育出的普通型中熟大粒花生新品种。2015年参加江苏省鉴定试验,荚果平均产量6 667.12 kg/hm2,籽仁平均产量4 412.85 kg/hm2,分别比对照徐花13号增产9.4%、9.9%。该品种籽粒粗脂肪及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4.12%、23.61%。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苏鉴花生201506),该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北花生产区推广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为花生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克丰12号小麦新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选育而成,200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克丰12号。该品种为春性,中晚熟,出苗至成熟期为92 d左右,平均产量为3 995.6 kg/hm2,适应在黑龙江省的北部地区、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及其相似生态条件下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