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产量测定方法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产量测定主要分为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一般理论测产应用比较多,实收测产只能在玉米成熟前后进行。理论测产主要分四个步骤:选取样点、测算亩收获穗数、测算平均穗粒数、产量计算。实收测产主要分五个步骤:选取样点、田间实收、籽粒含水率、鲜穗出籽率、实测产量。测产必须遵循科学、公正、真实、可靠等原则,把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  相似文献   

2.
2007年我们在豫东南地区以泛玉5号、泛玉6号进行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经专家实地考察,专家组采用5点取样法进行测产,由公式[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06×0.85]计算测产结果:泛玉5号,有效穗数4812.27穗/667m2,,穗粒数556.88粒,千粒重360g,产量820.04kg/667m2;泛玉6号,有效穗数5835.90穗/667m2,穗粒数503.96粒,千粒重340 g,产量849.96kg/667m2.  相似文献   

3.
2006年,钱粮湖农场引进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秦优9号进行示范栽培,在良心堡镇七星湖村示范种植面积为6.7公顷.2007年5月10日收获后测产,平均每667平方米油菜籽产量225公斤,高产丘667平方米产量达260公斤,创农场油菜单产最高记录.秦优9号在我场表现为产量高、抗倒性强和抗病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安徽当涂县布置油菜专用肥不同用量的大田试验,通过分析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以及折算经济效益,来确定安徽沿江流域适宜的专用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油菜专用肥显著提高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且油菜产量随着专用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入油菜专用肥750-900 kg/hm2时油菜产量达到最高;施用油菜专用肥750 kg/hm2时的油菜产量与习惯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油菜专用肥施用也提升了油菜的净效益和产投比,施用油菜专用肥750 kg/hm2时的油菜净收益和产投比分别高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10.05%和60.55%%;此时化肥的替代比例为31.03%,其中氮肥的替代比例21.88%。综合油菜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经济效益和化肥替代比例,安徽沿江流域油菜种植推荐专用肥施用量为750 kg/hm2。  相似文献   

5.
赵满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804-7805,7854
[目的]研究无限生长型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田间结果规律和测产方法,以比较准确地对实际生产中的番茄进行测产验收和产量评估。[方法]对无限生长型番茄金娃娃3号田间结果情况进行统计,并绘制曲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番茄每一穗果的结果个数、实收个数、平均单果重与所在穗的序数呈阶数为3的多项式曲线负相关。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番茄结果穗数增加,获得的商品果个数增加,产量增加。通过计算得出测产公式为:公顷产量=第2穗果平均单果重×平均株结果个数×种植密度×(1.08-0.03×最高果序数)×15。[结论]该研究得出无限生长型番茄的结果规律和大田测产公式,但由于研究受条件限制,范围较窄,测产公式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长调节剂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培试验,以高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2号及低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6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上,研究了油菜生育后期涂抹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6-BA)及脱落酸(ABA)3种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能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与低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6号相比,高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2号增加效果更加明显。同时生长调节剂对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与品种及氮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福建农业科技》2007,(4):75-75
日前,福鼎市科技局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对福鼎市食用菌办、农科所联合引进的印度象草等菌草栽培技术进行测产验收。通过现场测产,本批次引进栽培的菌草品种中,印度象草平均每667m^2产鲜草8.03t,篁竹草平均产鲜草8.4t,达到项目要求的标准产量,顺利通过测产验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1材料秤、米尺、天平、袋子。2方法2.1选取样点选点时应避免选取过好、过差地块,应根据地块大小和植株整齐度合理确定样点。大面积测产可用  相似文献   

9.
凌江武  张生来  汪名富 《农技服务》2013,(10):1075-1075
研究了硼钾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硼钾能提高油菜的株高、分枝数、角果数和越冬期抗冻性,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增加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落盘式测草盘在休闲草地、轮牧草地和连续放牧草地进行了测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天然草地中使用非破坏性的落盘式测草仪测定牧草产量是可行的,牧草压缩高度和牧草产量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r2=0.64~0.90),平均每1 cm压缩高度相当于69~250 kg/hm2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一种基于趋势单产和遥感修正模型的混合估产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昌为  朱秀芳  蔡毅  郭航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0):1792-1801
【目的】在分析国内外农作物估产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上,将传统统计估产方法和遥感估产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混合估产模型。【方法】该模型由趋势单产、遥感修正单产和随机误差项三部分组成,其中趋势单产利用历史长时间序列的单产统计数据,通过多项式回归的方法结合ARIMA模型修正得到,遥感修正单产利用3个作物关键生育期NDVI和实测单产多元回归得到。为验证所提出估产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利用2015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三景环境卫星遥感影像和冬小麦实测地块单产数据以及近30年(1985—2014年)北京市各区县的冬小麦单产数据,对2015年的北京市的冬小麦单产进行估算,与真实值(2015年单产统计数据)对比。【结果】混合估产模型对北京市的冬小麦单产预测精度达到98.7%,各区县估产精度均超过90%,除房山(90.3%)外,各县单产预测相对精度均超过95%;传统趋势单产模型对北京市的冬小麦单产预测精度达到94.75%,但在区县尺度上,传统估产模型预测精度较低,对房山区的估产精度不足80%;引入ARIMA模型可以提高传统趋势单产模型的精度。修正后的趋势单产模型冬小麦单产预测精度平均提高了1.59%。本文建立的遥感修正模型,利用三景遥感影像修正结果最优,此方法使冬小麦估产精度整体提升3.55%,尤其是房山、平谷等区县,精度明显提升。【结论】该模型在市级尺度和县级尺度上预测冬小麦单产均取得较高精度,充分考虑冬小麦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对农作物估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疆棉花多元复合遥感估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棉花产量与棉花叶面积指数( 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关关系,辨识新疆北疆棉花遥感估产最佳时相,建立棉花产量与LAI及NDVI间的多元复合遥感估产模型,为大面积棉花生产管理和估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的棉花LAI、NDVI和产量等数据,对影像数据进行校正,最后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棉花指数与产量数据间关系和建模.[结果]棉花LAI在各生育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花铃期最高,均值为3.69;棉花NDVI在各生育期基本处于稳定的较高水平,棉花生长旺盛,长势较好;棉花蕾期和花铃期LAI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铃期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75;新疆北疆棉花最佳估产时相为花铃期,最优估产模型为Y=17.76 LAI - 123.05 NDVI +232.15.[结论]利用LAI和NDVI建立多元复合估产模型能有效提高棉花的估产精度.  相似文献   

13.
GIS支持下的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8年临汾市各县(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冬小麦单产资料,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下,将各因子进行插值后,再提取耕地区域的要素信息,在SPSS 11.5统计软件中以旬为单位建立了临汾市冬小麦动态估产模型,并利用2008年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所建立的动态估产模型精度较高,其估产相对误差绝对值在0.33%~5.87%之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从模型估产的相对误差动态变化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即越临近小麦成熟期,估产误差越小,说明气象因素的累计作用对冬小麦估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立大田早稻农学光谱估产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冠层光谱之反射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中630~690nm,760~900nm和520~600nm三个波段可作为检测水稻氮素水平的敏感波段。利用测定光谱反射,通过光谱变量计算以估测LAI和Chl等农学参数是可行的。单一生育期光谱建模估产的精度较低,而且应用时生育期也难统一。RVI复合估产模式和LAI-RVI综合估产模式的精度很高,但仍只是“样板模式”,实际应用于大田估产时,仍需进行多点试验,进一步验证模式并建立一套修正方法,以适应不同熟制和不同产量水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遥感估产多种模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合冬小麦地面光谱资料及相应的农学参数资料,NOAA/AVHRR 资料,历年各县冬小麦单产、播种面积、总产资料,历年新疆各站气象资料,监测点历年冬小麦发育期、密度、产量分析等资料,证明地面光谱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密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从而建立了密度与生物量的光谱监测模型,进而建立了北疆试验区各层冬小麦种植面积估算和产量预报卫星遥感模型,辅以冬小麦产量农业气象预报模型、农学模型及模拟模型,自1994 年投入应用以来的结果表明,这套模型预报精度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6.
NOAA/AVHRR数据的几何精纠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AVHRR资料进行省级水稻遥感长势监测与估产是以高精度配准为前提的,因此首先论述了在利用TBUS报进行系统纠正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几何精纠正的必要性及其方法的选择;提出综合利用ARC/INFO和ENVI的功能建立几何精纠正的标准空间,通过各种变换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仔细选取地面控制点;利用59次浙江省范围的NOAA/AVHRR数据计算出不同方法中的误差,首次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RST,二元一次多项式拟合法和二元二次多项式拟合法之间的RMS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选定二元二次多项式拟合法作为几何精纠正方法,灰度值重采样采用三次卷积插值法,可作为采用NOAA/AVHRR资料开展省级水稻面积遥感估算、长势监测与估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丘陵地区小规模茶园估产难度高,估产手段少等问题,采用基于YOLOv5的目标检测算法和田间抽样调查法,对丘陵地区小规模茶园估产问题进行研究。在茶园中随机抽取9个有代表性的茶叶生长点;使用目标检测算法识别抽样点茶叶嫩芽数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茶叶嫩芽产量与数目间的线性关系;结合抽样点识别出的嫩芽数目、抽样点面积、线性拟合关系和茶园整体面积估算出茶园茶叶嫩芽产量。结果表明:1)基于YOLOv5的目标检测算法对茶叶嫩芽识别的精度为99.02%,平均准确率为90.14%;2)茶叶嫩芽数目和产量间有高度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99 8;3)通过算法估计的茶叶嫩芽产量与实际采收产量相对误差为29.56%。本研究能够较为方便的估算出茶园茶叶嫩芽产量,在茶叶生长时期为农户提供产量相关的数据支持,便于茶叶生产的前期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方法的水稻产量遥感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高效的水稻产量估算方法,以2017年长春市九台和德惠地区的采样点为样本,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为特征变量,通过对产量与特征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与特征变量之间的主成分分析和袋外数据(out-of-data,OOB)变量的重要性分析对特征变量进行选择,以选择后的特征变量为输入变量建立水稻产量估算的随机森林回归(RFR)模型。结果表明:特征变量优选后的RFR模型对水稻产量估算的精度更高,决定系数R~2和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0.950和0.060;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农安地区,以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作为比较模型,表明RFR模型的水稻产量估算精度明显优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RFR模型的R~2和MRE分别为0.730和0.090,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R~2和MRE分别为0.530和0.120。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生育期MODIS-NDVI的区域冬小麦遥感估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开封市为研究区,采用2005—2013年种植区域冬小麦生育期内16 d合成的250 m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之和,与冬小麦产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得到最佳遥感估产时相,建立单变量回归模型;同时,基于冬小麦生长的各个关键时期NDVI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元回归模型参数进行改进,得到新的估产模型;最后使用开封市2014年的产量数据对估产模型进行验证,旨在构建具有较高精度的估产模型,从而更好地指导小麦生产。结果显示,3种估产模型的估产误差均控制在10.55%内,根据3个模型得到研究区内冬小麦最佳产量预测时段为3月下旬,即拔节期;3个模型中,主成分回归估产模型的产量拟合精度最高,达93.12%,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用PLS算法由HJ-1A/1B遥感影像估测区域冬小麦理论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昌伟  罗明  杨昕  马昌  严翔  周健  杜颖  王雅楠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0):4033-4041
【目的】作物遥感估产是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研究与应用的重点领域,能够向大田区域生产提供及时可靠的产量信息,准确地估测作物产量,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指导和调控宏观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涉农企业与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遥感估产精度,显示国产影像在农业估产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筛选冬小麦理论产量的敏感遥感变量,构建基于国产影像的理论产量遥感估测模型,实现区域冬小麦理论产量遥感估测,为及时了解不同生态区域冬小麦产量丰欠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4月26日、2011年4月28日、2012年4月28日和2013年5月2日冬小麦开花期四景HJ-1A/1B影像为遥感数据,提取出13个遥感变量,以江苏省泰兴、姜堰、仪征、兴化、大丰5县作为试验采样区,于各实验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采样,并于室内进行测定,将335个实测的冬小麦理论产量样本按3﹕2比例分成建模集和验证集样本,依据估算残差平方和处于最小值确定模型所需主成分数,将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相对误差为模型评价参数,利用建模集样本分析了卫星遥感变量与冬小麦理论产量的定量关系,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构建及验证了以理论单产为目标的多变量遥感估产模型,将其算法模型估产效果与线性回归算法和主成分分析算法模型进行比较,并制作了冬小麦理论产量空间等级分布图。【结果】理论产量与所选的大多数遥感变量间关系密切,且多数遥感变量两两间具有极显著的多重相关性;理论产量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为4,且结构加强色素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衰减指数为理论产量遥感估测的敏感变量;经建模集和验证集评价,理论产量估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9和0.76,均方根误差分别为720.45和928.05 kg·hm-2,相对误差分别为11.45%和13.92%,且估测精度比线性回归算法分别提高了25%以上和27%以上,比主成分分析算法分别提高了15%以上和16%以上,说明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模型估测区域理论产量的效果明显好于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算法,且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结论】该模型应用结果与冬小麦理论产量实际区域分布情况相符合,为提高遥感对区域冬小麦理论产量的估测精度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