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该文通过在福建省9个地市及11个县市区现场调研,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模式,梳理归纳为:(1)丘陵山地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3)东南沿海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循环经济模式;(4)畜(禽)-生物垫料-有机肥(种植业)模式;(5)农田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6)林下经济开发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7)水田高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8)沿海低湿地立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9)生态茶园循环经济模式;(10)生态立体养殖循环经济模式;(11)家庭休闲农场促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模式;(12)亚热带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为能促进这些模式在福建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镇平县多年来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全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一)"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  相似文献   

3.
梁园区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一、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多年来,梁园区先后承担并完成了省部下达的“生态农业试点村”、“生态农业示范县”及商丘市梁园区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等项目,开展了十大生态工程三大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  相似文献   

4.
当前,促进生态农业文化发展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生态农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发展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从洪湖地区生态农业文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解决好洪湖地区生态农业文化发展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重点着力,即(1)在地区生态农业文化建设中以生态文化战略支撑生态农业发展;(2)实施水资源文化修复与生态化构建;(3)地区旅游文化与原生态文化结合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4)生态文化产业形态拓展与价值拓展;(5)实施文化管理制度规范地区生态品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高,低耗、节能、高效、环保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备受欢迎,并逐渐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本文总结了池州市现代生态农业综合体模式,以期为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农业、促进能源供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命题.“渔光互补”模式充分利用水面资源,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以水产养殖业为主体,配套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具有生态、能源、社会多重收益,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生态农业建设是安徽建设生态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坚持综合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以及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探讨了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5个基本生态类型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建设重点,最后提出了安徽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即:(1)倡导生态文化,积极开展能力建设;(2)完善政策,健全法规体系;(3)广辟财源,增加资金投入;(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5)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1-2011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M(1,1)模型对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池州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GM(1,1)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较好地预测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2就土地生态各子系统而言,呈现出土地生态系统压力上升、状态好转、生态环境的人文响应不断加强的变化特征;总体而言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0.765 9增加到2020年的0.860 8,安全等级由良好级上升到安全级.3影响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水土协调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这些因素是今后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当前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首批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所在地,浙江德清县在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回溯了德清县生态农业实践的基本历程,总结了当前德清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深入分析了“蚌-鱼-粮-桑-畜”复合系统、稻田生态种养模式、鱼-菜共生模式和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和主要价值,并基于当前德清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德清县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1-2011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M(1,1)模型对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对池州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 GM(1,1)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较好地预测2012-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2就土地生态各子系统而言,呈现出土地生态系统压力上升、状态好转、生态环境的人文响应不断加强的变化特征;总体而言2001-2020年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0.765 9增加到2020年的0.860 8,安全等级由良好级上升到安全级.3影响池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水土协调度、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这些因素是今后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1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省池州市生态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农业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生态农业资源的赋存条件,深入分析生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和5种主要实践模式:以肥药减量控害和生产清洁节约为特点的减量化模式;包括农牧结合和新型农作模式的生态链连接和转换模式;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产品质量提升型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产生的社会经济特征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健全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3.
邹丹  李国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779-3780,3783
探讨了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及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老工业基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可以选择的6个模式,即绿色农业模式、生态环保模式、农村工业向城镇集中模式、盘山模式、循环型畜牧业模式、"大农垦"模式。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模式优化与集成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优化构建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菌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的主体生产模式。同时根据不同主导产业,创立5个转化利用与有效连接的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开发模式。通过科研创新,突破28项关键接口技术,并实施新品种与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总结了因地制宜构建生产模式的经验,综述了因势利导创立技术体系的进展,剖析了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国现代循环农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刘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9-181
土地整治活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对土地整治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该研究在重新审视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以生产、生活、生态多重功能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构建了3种土地整治模式——农业土地整治模式、新农村建设整治模式、生态型整治模式,并根据各模式内涵提出土地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苏南地区适宜的低碳农业模式。[方法]通过分析苏南地区的特征以及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几种低碳农业模式,探讨苏南地区适宜的低碳农业模式,并指出发展该模式应采取的配套措施。[结果]低碳农业是通过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来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和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其具有多种发展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选用哪种发展模式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同时应配套相应的措施,以实现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结论]该研究为苏南地区发展低碳农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该文将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划分为山地型、平原型、水泊型和城郊型四类模式。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探讨每一种模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之间能量互换与循环。并通过对典型县市的生态模式运作分析,为江西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借鉴,推动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超  黄伟  白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6033-6035,6038
模式即范例或样本,具有典型意义和学习价值。借鉴现有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特定城市郊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建构相应的实现形式,是制订相关农业政策措施的基础。该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城郊型农业、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目标与实现条件,提出了城郊型农业的进程定位及其引导产业化阶段的发展模式。针对九江市庐山区城郊型农业,分析了庐山区城郊型农业的进程阶段,依据九江市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庐山区农业的自然环境资源,选择了2种发展模式,并建构了相应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由于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的现代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归宿,对广大山区来说,农业的这种生态转型更加急迫.较之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面临着机械化难度大、水土矛盾等不利条件的挑战,但也拥有农业物种资源丰富、区域生态质量相对较好等优势条件,据此,山区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互为依托,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特色资源,科学调整农业产业布局,按照生态县、小流域、生态农户3个基本层次制定规划,落实农业项目和公共管理资源,走生态型的现代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理解,结合池州市区域实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池州市生态文明城镇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并计算评价结果,以期对池州市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全面准确的测算、评估,反映其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制定相应的建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