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甘薯区域试验的定量化分析初探─—星座图聚类分析杨国红,肖利贞,李桂英,郑国清(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郑州 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区域试验是鉴定甘薯新品种(系)好坏和进人生产试验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为品种审定、利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相似文献   

2.
郭振升  曹宗波  纪耀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072-6072,6075
[目的]为了更好地分析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对大豆品种进行分类。[方法]根据大豆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生产需求确定各性状指标的权重,用星座图对28个大豆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按星座图聚类分析法把供试的大豆品种分为综合性状各异的5个类群,分类结果与大豆品种的血缘无必然联系。前两类群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在育种上配置杂交组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结论]星座图聚类分析法可作为一种大豆品种综合性状划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分析原理,提出了作物区域试验非平衡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用MINQUE法估算各性状的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的协方差分量,然后对品种效应的综合线性对比作显著性测验。对品种综合性状稳定性分析,用Jackknife数值重复抽样方法计算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及其标准误,并通过分析回归参数置信区间来综合评价品种稳定性。作为综合分析区域试验非平衡数据的实例,分析了黄河流域棉花区域试验的纤维强度和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4.
同异分析法对夏玉米区试品种的综合评价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同异分析方法,对2003年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对参试品种的优劣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价。其结果与田间实际综合表现相一致,表明此法切实可行,能够为品种的审定、示范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同异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区域试验中的13个品种的10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安花3号、豫花85号、漯花12号、远杂9102为较好品种,其他为一般品种。同异分析方法是对花生区域试验进行评价分析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运算简单,易于掌握,评价更全面、更合理,用于花生区域试验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更加简便、快捷、有效分析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方法。[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同异分析和模糊概率法,对2015年国家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品种(南片B组)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4种分析方法各有优点,方差分析法理论和方法虽然较成熟,但只能分析产量1个性状,综合能力较差;其余3种分析方法综合能力较强,对参试种评价较为客观全面。[结论]模糊概率法区分度较高,更有利于辨别品种优劣;其计算简便快捷、结论准确可靠,较适合用来综合评价夏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0年度北方稻区区域试验结果,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参试新品种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综合评判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一致,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水稻新品种的综合评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花生区域品种的综合分析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5年河南省花生区域试验11个参试品种的10项主要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开农49与理想品种的加权关联度最大(0.9066),综合性状最好;豫花9620次之(0.9027);郑农花7号第三(0.8882)。灰色综合评价结果总趋势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并且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传统评价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主成分玉米区域试验数据的GGE双标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辽宁玉米区域试验中基因与环境互作关系,建立针对包含多个主成分试验数据更可靠的分析方法。[方法]对于存在多个主成分的辽宁玉米中晚熟组2年区域试验产量数据进行了GGE双标图分析,做出了品种适宜区域推荐和试验点综合评价,说明了分组分析的优点与注意事项,探讨了对年度重复试验分析的意义。[结果]综合产量和稳定性指标,2018年既高产又稳产的品种是辽东组的荃研1001、沈玉9231,辽西组的15N6065、东1775。东1775连续2年在辽西组表现较高产且稳定,尤其在阜新、朝阳、昌图等环境下表现出较高的G+GE效应,适宜在类似生态区种植。2018年,阜新、于洪可以发挥淘汰品种的功能,昌图是既有区分力又有代表性的区试点。2019年,东陵可以发挥淘汰品种的功能,法库、锦州、营口是既有区分力又有代表性的区试点。[结论]分组分析是针对多主成分区域试验数据的适宜分析方法,能够相对准确评价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提供品种适宜区域、初步划分生态区,使用时应参照聚类分析和热图结果,选取尽量少的组别进行分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灰色综合评判在玉米新品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灰色综合评判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分析之中,对2004年国家西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的共13个试点13个参试品种(R312、滑986、冀2518、DH3702、丰试6号、LH02-1、永玉8号、农华105、长城1206、大丰13号、沈试3005、郑试254、沈单16(CK))的9个性状(单穗粒重、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秃尖长、百粒重、出籽率)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总趋势与联合方差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个别品种位次有变动。试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灰色综合评判方法是传统评价方法的一种直观补充。②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简便易行,在育种材料的评价中可以广泛应用。③应根据各地因生态条件和育种目标确定各性状的权重系数。④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只对试验所在地生态区域玉米种评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湖北恩施茶树良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61-3361,3366
选取10个湖北恩施茶树品种,对其树冠性状、理化成分及所加工炒青绿茶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和龙井43是绿茶加工的最适宜品种;恩苔1号、恩苔2号和该地区群体种在品质上有一定优势,应强化后续研究,以保持其优良种性得到更好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在大别山北麓金寨,霍山山区引种翠峰茶树5年的结果表明,翠峰茶树适应性强,在该地区适宜生长,发芽早,生长旺盛,氨基酸含量特高。制作的名优绿茶品质极佳,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我省山区发展名优绿茶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多样性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各异,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其对普洱茶汤色、香气和滋味物质的影响3个方面.已有微生物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普遍存在采样随机、样品量少、不具连续性和地域代表性、样品不能反映生产实际样品间的可比较性差、样品前处理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普洱茶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手段系统全面地研究地域、时期、工艺和贮藏年份等方面的差异与普洱茶风味品质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微生物在普洱茶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这对于提高普洱茶的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名茶—六安瓜片被列为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是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分不开的。目前,六安瓜片开发在取得初步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质量标准难以控制、生产成本偏高、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六安瓜片的生产工艺,降低其生产成本,全面实施无公害茶目标,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特色品牌,才能确保六安瓜片绿色名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武夷山茶区特色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定评价,测定了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矿质元素含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矿质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K>P>S>Mg>Ca>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变异系数在12.65%(P)~47.86%(Fe)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6(Ti)~2.47(Ca)之间;Ca、K、P、S、Al、B、Na、Cr、Cu、Mn、Se、Zn 12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Mg、Ba、Co、Fe、Ni、Ti 6种元素含量呈偏态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基于矿质元素的聚类分析将28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聚为3个类群;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8种矿质元素综合为6个主成分,能够反映 18种矿质元素78.30%的信息,Al、Fe、Cu、P、Mg、Co是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特征元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五位的武夷名丛为石乳、小红袍、大红袍、醉贵姬和向天梅,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乌龙茶新品种选育与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历届奥运会400m跑前3名的成绩为研究对象,将奥运会男子400m跑整个发展历程分成4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影响奥运会男子400m跑的绝对速度能力、速度耐力能力两个重要因素进入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奥运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男子400m跑成绩整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经历了快、慢、快、慢4个发展周期,下一个将是快速上升发展周期;绝对速度能力整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与男子400m跑成绩的发展周期基本相同,速度耐力能力整体呈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与男子400m跑成绩、绝对速度能力的发展周期不同步;绝对速度能力是奥运会男子400m跑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主导因素,并影响着前3个阶段的发展趋势,而在1988-2012阶段中,速度耐力能力转变成了主导因素;男子400m跑将进入以速度耐力能力为核心的发展周期,应强调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设计2个试验研究普洱茶缓解被动吸烟小鼠烟毒危害的作用。试验一观察小鼠被动吸烟10~80min的行为,发现60min为建立被动吸烟模型的适合时间。试验二180只小鼠分为3组,空白组不吸烟、灌服生理盐水;试验Ⅰ组吸烟、灌服生理盐水;试验Ⅱ组吸烟、灌服普洱茶。试验周期6周。试验全期,试验组I和II小鼠血清尼古丁浓度显著高于(P<0.01)空白组,d14~42试验II组尼古丁浓度低于(P<0.05)试验I组。试验全期,试验组I和II小鼠血清可的宁浓度差异不显著。本文结果表明,普洱茶显著降低烟毒尼古丁浓度,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证明普洱茶对缓解烟毒危害有直接效果。  相似文献   

18.
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EC 1.13.11.12)是一类含有铁离子的血红素双加氧酶,专一催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加氧反应。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对筛选获得的12个LOX基因家族成员的分子特性、进化规律及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归纳。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茶树LOX家族成员中以Cs LOX6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s)最长(2 778 bp),编码92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04.5 k Da。通过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构建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与26个物种(均系双子叶植物纲)的37个LOX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发现,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可被分为9-LOX亚族(5个)、13-LOX TypeⅠ亚类(5个)及13-LOX TypeⅡ亚类(2个),但13-LOX TypeⅡ亚类中的Cs LOX5基因,并不具有转运肽(transit peptide)前导序列。对茶树基因组LOX家族成员基因密码子相对偏好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及偏好性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存在着4个密码子在编码基因上被高频率选用,9个密码子被低频率选用;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的密码子选用偏好性普遍较弱,并偏好以A/T作为结尾。此外,以最近邻元素法(Neighbor-Joining,NJ)对密码子RSCU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RSCU值的聚类与以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s,CDS)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之间,在Cs LOX10基因的聚类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我国重要茶树品种铁观音的种性变化,在原产地福建省安溪县选取了80份铁观音茶树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茶树在树姿、芽叶颜色和侧脉对数等性状上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48.95%、36.83%和21.77%;主成分分析表明,叶形、芽叶色泽和树姿3项因子可以作为判别铁观音茶树性状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80份铁观音茶树分为4个类群.由此可以推测,铁观音茶树品种存在种性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爲評估台灣茶樹種原之遺傳歧異性,本硏究由100條ISSR引子中篩選出12條可産生多型性條帶明顯的引子,這些引子共可産生67個的多型性條帶罁恳环N原之分子標誌數據進行UPGMA法分群分析結果,可將台灣133個茶樹種原區分成六大群,包括油茶群、赤芽山茶群、野生茶樹群、大葉變種與小葉變種混合群、大葉、小葉及大葉、小葉雜交種混合群及小葉變種群。而主成分向量分析的結果與利用群聚分析得到的親緣關係樹形圖結果相符合。台灣茶樹種原高比例的遺傳歧異度是由台灣的野生茶樹所貢獻,部分重要栽培種間的相似性仍極高。爲了探討制茶過程對分子級品種鑒定之影響及DNA分子標誌應用于成茶品種鑒定之可行性,本硏究分析不同發酵程度的茶類,在制茶過程中對DNA質量之影響,試驗結果顯示高溫殺菁過程嚴重造成成茶DNA的降解。利用各種類別成茶與新鮮茶葉(對照)所抽取之DNA樣品進行PCR擴增反應,結果發現分子量小於1,000bp的ISSRDNA條帶表現較穩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