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单倍体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553-1557
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单倍体是创制DH系的一种新方法,通过亲本一方的染色体在合子期发生快速丢失而获得单倍体。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玉米染色体完全消失获得小麦单倍体胚,经过胚拯救及染色体加倍的技术能快速得到性状稳定的纯系,这种方法已成为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综述了染色体消失法获得单倍体的机制及其在小麦×玉米创制小麦单倍体中的应用,旨在为普通小麦规模化DH系创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长期以来,小麦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主要采用移栽前秋水仙素溶液通气浸泡分蘖节方法,该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秋水仙素毒性较强、用量较大、价格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小麦单倍体植株简便、安全、高效的加倍方法,寻找可以替代秋水仙素用于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的化学试剂。【方法】通过小麦品系Fielder花药培养,小麦品种科农199、新春9号和小麦品系CB037、中国春(CS)与玉米自交系郑58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小麦品系中国春与甘肃黑麦杂交获得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利用0、5、10和2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分别采取分蘖节加注、叶片涂抹和培养基表面添加方式对不同来源小麦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并采用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 μmol·L-1甲基胺草磷、炔苯酰草胺和氟乐灵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及小麦-黑麦双单倍体植株加倍,比较不同加倍方法和3种除草剂的加倍效果,确定各个加倍试剂的适宜浓度。【结果】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0、5、10和20 mmol·L-1)加注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分蘖节部位对小麦单倍体植株不具有加倍效果,不宜在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中采用。10 mmol·L-1秋水仙素溶液涂抹拔节期小麦单倍体植株叶片的加倍率为7.7%,其他3个秋水仙素溶液浓度没有加倍成功,也不适合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培养基表面添加4个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小麦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26.7%、42.9%、73.3%和85.7%。表明培养基表面添加秋水仙素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最好,适宜浓度至少为20 mmol·L-1。培养基表面添加0、30、60和120 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分别为0、0-57.1%、28.6%-75.0%和0-100%,其他2种除草剂处理小麦与玉米杂交单倍体植株没有成功;培养基表面添加120 μmol·L-1炔苯酰草胺溶液处理小麦与黑麦杂交双单倍体植株的加倍率为9.0%,添加其他3个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和其他3种加倍试剂均没有结实。【结论】60-120 μmol·L-1浓度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具有较好效果,培养基表面添加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和炔苯酰草胺溶液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加倍有效,而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204-1206
小麦与玉米杂交利用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产生小麦单倍体是快速培育小麦新品种和构建特殊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针对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研究现状,系统归纳总结了不同培养基、胚龄、幼胚大小对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的影响以及小麦单倍体加倍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小麦花粉单倍体育种存在着诱导率不高、幼苗移栽活棵困难以及染色体加倍率较低等难点,致使这项技术在小麦育种实践上,还不能立即收到显著成效.为探索小麦花粉单倍体育种规律,寻求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1976年春开展了小麦花粉植株的诱导、移植和加倍研究.经过将近三年的摸索,初步认为麦5培养基诱导效果可比对照高一倍以上,并较好地解决了染色体加倍的困难,为小麦花粉单倍体育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远缘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创造新种质和遗传群体。20多年来的研究利用趋势表明,玉米(Zea may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L.)染色体消失产生小麦单倍体也有应用的潜力,但是都未做详细的对比研究,至今尚未成为小麦育种的成熟技术手段,主要原因是在小麦单倍体胚的诱导、萌发以及染色体加倍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还达不到稳定、高频率生产小麦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技术水平,导致与育种结合推广应用的速度很慢。  相似文献   

6.
胚龄对小麦×玉米单倍体植株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倍单倍体在1个世代就可以得到纯合的重组体,这对缩短作物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及遗传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玉米染色体选择性消失,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这与小麦单倍体育种常用的花药培养法和球茎大麦法相比,具有单倍体形成不受小麦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粳型杂交稻双单倍体的遗传及其育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六个粳型杂交稻的幼穗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为胚性细胞,经秋水仙素处理,使胚性细胞染色体加倍为四倍体。共获得243个四倍体株系,再由四倍体花药培养成双单倍体。观察到,这种四倍体性状稳定,但在少数株系中出现二倍体,此为无融合生殖的双单倍体。在获得的86个双单倍体不同株系之间表现遗传的多样性,大多数株系性状稳定,少数株系有分离。经过性状的考查分析,双单倍体的株系中有少数株系产量优势接近或超过原供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后代体细胞中父方染色体消失,经激素2,4-D诱导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体,能够稳定遗传。虽然单倍体幼胚诱导受亲本、激素、光温等多因素影响,但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能大大缩短小麦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节省人力物力,在小麦育种上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后代体细胞中父本染色体消失,经激素2,4-D诱导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纯合体,能够稳定遗传。本文论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育种的优势,介绍了其技术要点,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具有诱导效果较好、诱导周期短、操作简便等特点,是目前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效率最高的途径之一,极具育种应用潜力。文章主要综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的原理与生产过程;影响该技术的三个关键指标即成胚率、成苗率与加倍成功率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该技术在小麦育种、遗传研究以及种质创新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后介绍了本项目组在该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并论述了该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压片法,对武汉地区野生毛车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体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车前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正常,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12个二价体;仅在2.93%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花粉粒育性为96.88%。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车前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2m+2sm,其核型为"1B"型。  相似文献   

12.
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远缘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八倍体小偃麦—麦草9号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麦草9号植株高大,结实性较好,籽粒饱满,生长旺盛;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56,对其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中期Ⅰ具有一定数量的单价体、环状二价体、棒状二价体;后期Ⅰ、后期Ⅱ与四分体时期都出现不同数量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微核等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中间偃麦草的E组染色体进入了普通小麦的基因组,影响ABD组染色体配对。  相似文献   

13.
对长穗偃麦草(Thinopurum ponticum,2n=70)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的杂种衍生后代SNTE0923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白粉病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育种新材料,为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学研究和小麦抗白粉病品种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对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进行考种,形态学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和根尖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并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后代材料SNTE0923的株高介于亲本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之间,穗较长,有芒,群体整齐度较好;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表明,大部分单株染色体构型为21Ⅱ,极个别在后期Ⅰ发现一定数量的染色体桥和落后染色体;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SNTE0923对白粉病有较高的抗性。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绝大部分单株在遗传上趋于稳定,并且高抗白粉病,通过选育,可以做为抗小麦白粉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明确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对温敏雄性不育系小麦BN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采用浓度1%I2-KI溶液染色法进行花粉育性统计.[结果]BNS不育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中期Ⅰ出现染色体滞后现象;二分体时期细胞质分配不均匀,染色体靠边,没有在细胞中央;四分体时期子细胞大小不一,其子细胞存在落后染色体,有的二分体经过第2次分裂没有形成4个子细胞,而是分成3个子细胞;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到单核靠边期,未能发育到双核期和三核期,还出现空孢现象;开花期的花粉彻底败育.而扬麦13能形成正常的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可育.[结论]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是导致BNS花粉败育的原因之一.单核期是其败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张书芹  王俊杰  刘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7):58-59,62,封2
采用压片法对水飞蓟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体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飞蓟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正常,终变期可形成17个二价体,佐证其染色体数目为34条,且为二倍体;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水飞蓟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34,核型公式为K(2n)=2x=34=34m(4SA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8S+12M1+6M2+8L,其核型为"1A"型。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芹品种铁杆芹花蕾为材料,采用改良卡宝染色压片法对芹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胞质同时型,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型或十字交叉型,中期Ⅰ和中期Ⅱ细胞可见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后期Ⅱ部分细胞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半枝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压片法对药用植物半枝莲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枝莲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终变期可形成13个二价体,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花粉粒育性为98.4%;半支莲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6,核型公式为K(2n)=2x=26=20m+4sm+2st,染色体长度范围为1.49~4.24 μ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8S+8M1+4M2+6L,其核型为"2B"型,从染色体水平证明半枝莲在系统演化上属于较进化的种类.  相似文献   

18.
药用植物茴香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压片法,对生长在武汉地区的药用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Miller)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茴香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终变期形成11个二价体,为染色体计数的最佳时期;茴香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2,核型公式为K(2n)=22=20m 2sm,其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s 8M1 10M2 2L,属于“1A”对称型核型。  相似文献   

19.
大赖草对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将大赖草赤霉病抗性基因转入普通小麦,对拓宽小麦赤霉病抗性基础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获得抗赤霉病普通小麦-大赖草异附加系基础上,采用1 200 R 60Co-γ射线处理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DA7Lr花粉,授予已去雄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对其后代(M1)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获得了1株具有1条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染色体的植株,让其自交,对自交后代中具有2条易位染色体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进行观察,发现2条易位染色体形成了稳定的环状二价体,表明该植株为纯合体。利用顺序GISH-双色FISH分析,结合C-分带、小麦D基因组专化探针Oligo-pAs1-2和B基因组专化探针Oligo-pSc119.2-2,进一步鉴定出该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为T3AS·3AL-7Lr#1S,且筛选出了可追踪该易位系的3个EST-STS分子标记BE591127、BQ168298和BE591737。该易位系的育成为小麦赤霉病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种质。  相似文献   

20.
邵治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653-14655
对300多个纯合二倍体结球甘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发现自然条件下纯合二倍体甘蓝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双线期、终变期以及中期Ⅰ出现了高频率的1~3个四价体和中期Ⅰ有高频率的1~3对染色体提早分离和滞后分离2种异常现象,探讨了甘蓝结实率不高与染色体异常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