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改新玉米大垅双行覆膜技术就是对玉米大垅双行覆膜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在玉米大垅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变了人工播种、施肥、覆膜、放苗等繁重工序,实现了机械化一次性施肥、播种、覆膜作业。是一项省工、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铁岭市花生种植品种单一,仍然种植20多年前的老品种白沙1016,该品种退化严重,抗病性下降,产量低,品质差.经过几年的品种筛选、示范、推广,确定花育20作为该市花生主产区主推品种.介绍了花育20品种特征特性和花生大垅双行及大垅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郎福新 《北京农业》2012,(12):235-236
介绍花生大垅双行种植模式的特点以及机械作业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在"三分法"大垄深松耕作的基础上,施加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及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玉米种植模式下设置了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大垄、大垄配施有机肥、大垄秸秆还田、大垄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分解菌、大垄秸秆还田配施生物表面活性剂。经过2年的田间取样,测定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垄深松的情况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年平均量提高了23.04%、25.13%,且达显著水平;在大垄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施纤维素分解菌菌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玉米生育后期即灌浆期、成熟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显著,与大垄秸秆还田不配施菌剂处理相比,微生物量碳年平均量增加了14.82%、26.70%,表明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具有更大的生态效益;2010、2011年试验,二者呈现相似结果,与对照比较2011年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风沙半干旱区设置4种花生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裸地、大垄三行、单垄),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大垄双行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产量较高。因此,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7.
孙巍 《农业科技通讯》2014,(10):116-117
在风沙半干旱区设置四种花生种植模式(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裸地、大垄三行、单垄),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大垄双行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产量较高。因此,大垄双行覆膜与大垄三行种植模式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广泛应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以及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在实际种植当中取得了较好的增收增产效果。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和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是从垄型设计,种植密度,工艺流程,增产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东北地区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提供参考性价值。1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是结合了机械化技术,双行密植技术,机械  相似文献   

9.
玉米整秆深埋还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旱地土壤存在"旱、薄、瘦"三大问题,为了探索开深沟、秸秆还田、地膜覆盖技术对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增加玉米产量的作用,在辽宁省凌源市进行了整秆深埋还田起垄覆膜玉米种植试验。试验设整秆深埋还田起垄覆膜和开深沟不埋秸秆起垄覆膜2种模式,通过测定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收获期玉米生育指标和产量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秆深埋还田起垄覆膜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生长期间的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指标显著改善,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一、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 继续加大对秸秆速腐剂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发酵菌剂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收脱还一体化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秸秆速腐技术:加快对规模养殖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和无害化处理;提倡冬季种植绿肥。  相似文献   

11.
锦单9号是辽宁省锦州农业科学院研制的中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为了找出适合当地的栽培模式,于2004~2005年进行大垅双行和平作2种栽培方式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锦单9号既可以大垅双行种植,也可以平作。大垅双行最适密度为5.25万株/hm2,平作最适种植密度是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秸秆助降解微生物菌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还田在我区大面积推广,麦秆还田已为常规性生产措施,稻秆还田也由1996年占种植面积的32.3%上升到2001年的92.5%.但秸秆还田还存在腐烂期与季节矛盾,以及影响后茬作物田间操作等问题.按上海科技兴农重点项目优化秸秆还田技术要求,我们提出并设立解决秸秆还田腐烂速率问题的研究,以寻找适合我区提高秸秆还田腐烂速率的微生物菌剂为研究目标,优化秸秆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实行大垄双行覆膜种植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可在旱作区大面积示范推广。介绍了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覆膜秸秆还田对旱作农田土壤水温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半干旱区秸秆还田对覆膜农田土壤水分、温度、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宁南典型旱作区覆膜种植和传统种植为基础,设置平作不还田(T)、平作秸秆还田(TS)、平覆膜秸秆不还田(P)、平覆膜秸秆还田(PS) 4个处理。结果表明,覆膜种植与秸秆还田增加耗水量,P和PS较T和TS平均提高玉米耗水量5.72%,PS较P,TS较T分别提高2.54%和2.81%。不同种植方式提高播前至收获0~200 cm土壤贮水量58.19~104.20 mm。生育期内,PS与P分别提高0~20 cm土壤平均昼、夜温度1.40℃、1.71℃和3.71℃、3.51℃,TS分别降低和提高土壤平均昼、夜温度0.46℃和0.50℃。生育期0~60 cm土壤有效积温总量以PS最多,为332.31℃,较P、TS、T分别多1%、20.95%和19.42%。覆膜处理(P、PS)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较不覆膜处理(T、TS)平均提高70.06%和35.13%。经济产量与播后0~30 d的土壤贮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播后0~30 d、30~60 d贮水量呈显著相关。耗水量与土壤贮水量、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先随生育期呈先升高后降低。在宁南典型旱作区,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通过优势互作,弥补了单一覆膜种植的弊端。平覆膜秸秆还田(PS)无论在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有效积温、作物产量等方面效果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2,(11):61-61,73
针对凌源地区农业自然干旱的特点,特别是玉米作物春播阶段大部分土壤严重缺墒的现象,采取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双行二比空栽培模式,达到秋墒冬保春用、播种抓全苗高产增收的目的。该文详细介绍了技术路线和技术原理、大垄深耕整秸深还田地膜覆盖技术和大垄双行二比空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寒地稻田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总结出了寒地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适宜方式、适宜量及微生物促腐菌剂施用方法、氮肥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垅双行栽培就是在大垄上种2行玉米。大垄的垄距大小不一,多数在90~110厘米。也可以采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这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增产效果稳定、实用性强的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的内含和突破点:一是做大垄。将习惯栽培的65厘米或70厘米的小垄,在整地时变为95.5厘米或105厘米的大垄;二是种双行。在打好的大垄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完善玉米主产区秸秆发酵还田技术,应用新型低温高效玉米秸秆降解微生物复合菌剂,采用有氧发酵,促进玉米秸秆低温腐熟技术使其应用在大豆试验田与不施用这种菌剂的大豆田的对比施用效果,为提供优质有机肥春季播种还田打下良好基础。一、试验目的通过应用新型低温高效玉米秸秆降解微生物复合菌剂,采用有氧发酵,促进玉米秸秆低温腐熟,提供优质有机肥春季播种还田。二、试验条件试验作物:大豆发酵作物: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20.
<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东北已经广泛的对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以及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对两种技术各方面进行对比,希望能够对东北地区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提供有效参考。一、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双行密植技术、机械深施肥技术以及大垄技术等相关技术共同组成了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目前主要于东北地区进行应用,并且因为东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