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研究膜孔直径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影响时,引入人工神经网络BP理论,并用MATLAB编程。在不同的膜孔直径下进行膜孔交汇入渗试验,观测各膜孔直径下单位面积上的入渗量随时间变化;并提出了各膜孔直径下入渗量和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根据试验,以相等的时间间隔收集训练样本,建立BP网络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良好。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交汇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裂隙网络对坡面流及土壤水分入渗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裂隙对坡面流及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通过染色示踪试验,对染色示踪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提取出各像素点染色信息。对染色信息及试验数据处理得到径流量、土壤水分入渗量等参数,进而分析裂隙网络对入渗深度、染色面积、坡面流及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网络的存在减小了坡面径流系数,增大了降雨入渗系数;较无裂隙试验相比,50 mm/h 雨强下裂隙试验平均径流系数减小了 0.42,降雨入渗系数增大了0.53;30 mm/h 雨强裂隙试验平均径流系数减小了 0.15,降雨入渗系数增大了 0.38。裂隙网络的存在增大了剖面的入渗深度、染色面积;较无裂隙试验相比,50 mm/h 雨强下裂隙试验平均入渗深度增大了 21.34 cm,平均染色面积增大了36.0%;30 mm/h雨强下裂隙试验平均入渗深度增大了5.70 cm,平均染色面积增大了9.5%。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裂隙对坡面流及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通过染色示踪试验,对染色示踪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提取出各像素点染色信息。对染色信息及试验数据处理得到径流量、土壤水分入渗量等参数,进而分析裂隙网络对入渗深度、染色面积、坡面流及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网络的存在减小了坡面径流系数,增大了降雨入渗系数;较无裂隙试验相比,50 mm/h 雨强下裂隙试验平均径流系数减小了 0.42,降雨入渗系数增大了0.53;30 mm/h 雨强裂隙试验平均径流系数减小了 0.15,降雨入渗系数增大了 0.38。裂隙网络的存在增大了剖面的入渗深度、染色面积;较无裂隙试验相比,50 mm/h 雨强下裂隙试验平均入渗深度增大了 21.34 cm,平均染色面积增大了36.0%;30 mm/h雨强下裂隙试验平均入渗深度增大了5.70 cm,平均染色面积增大了9.5%。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膜孔灌室内试验研究分析,将膜孔灌分成3种入渗形式。通过对3种入渗试验结果研究,揭示了膜孔入渗的机理,并根据试验分析,分别建立了3种膜孔入渗模型。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沟灌交汇入渗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灌水沟的水分入渗规律,通过室内沟灌入渗试验,分析了沟灌交汇入渗的入渗规律,建立了沟灌交汇入渗的二阶段入渗模型,研究了沟灌交汇入渗相对与沟灌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沟灌交汇起始时间的计算模型,得出了沟灌交汇入渗阶段的累积减渗量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并建立了沟灌交汇入渗减渗率η的公式,将其计算结果和沟灌自由入渗的累积入渗量用文中公式计算,可求得沟灌交汇入渗阶段的累积入渗量,与试验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其误差较小,表明建立的减渗率η的计算公式是可靠的。研究结果可为改进沟灌灌水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力渗透仪是一种根据多维入渗原理进行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参数原位测量的仪器。介绍了张力渗透仪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并用盘源入渗试验得到人工填装土壤的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渗透仪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利用多维入渗理论所测数据与渗透仅测定结果接近,可用于土壤水分特性参数的测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开展雨水高效利用的试验研究中,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可以缩短试验周期,加速雨水入渗规律、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进程。可以通过控制试验条件,根据不同环境,弥补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因环境变化而无法得到试验期的计划的研究结果,或者进一步补充论证在自然降雨情况下得到的研究结果。介绍了在水土保持和降雨入渗研究中模拟降雨装置的研究概况,提出了简易模拟降雨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根据Green-Ampt模型结构上的特点,本文将活塞模型假定应用到一维水平入渗,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建立入渗过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位移、入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室内水平土柱入渗试验,获得两种质地红壤水平入渗试验资料,从而验证一维水平红壤水分入渗各参量的定量关系,并分析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定的入渗资料间的误差,结果表明Green-Ampt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一维水平入渗过程,但仍需进一步修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由于确定土壤入渗参数的双环入渗仪法在方法和技术上存在各种误差,所以其试验结果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变差很大。这种变差必然扩大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性。为了减少入渗试验的本身误差,本文提出了兼用双环入渗仪法和田间灌水过程测定法取得土壤入渗特性应用参数的方法。对考斯加可夫入渗函数,用双环入渗仪确定其指数,用灌水过程测定法确定或修正其系数。  相似文献   

10.
依据耕作土壤入渗试验和大田灌水试验,采用试验研究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类型以及土壤入渗能力的变化对农田灌溉的灌水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将为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为农田灌溉用水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平原播前土壤水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2个生长季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黄淮海平原播前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播前不灌水条件下,越冬期或返青期灌水都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明播前土壤贮存的水分可以满足冬小麦返青以前对水分的需求。在播前储水灌溉条件下,越冬期不需要灌溉,返青期是适宜的灌水时间;在拔节期或灌浆期灌水都会降低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2BQMS-2型坐水播种机施水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BQMS-2型坐水播种施肥机是在2BQM-2型免耕气吸播种施肥机基础上,配置了供水系统研制成的。它一次作业能完成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达到坐水播种的目的。通过对施水前后土壤坚实度与土壤含水率测试数据分析,表明用本播种机施水后可改变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在阜新褐土土壤上,玉米发芽临界土壤含水率为12%~14%,施水作业满足了作物发芽生长的条件。在干旱情况下充分得用有限的水资源,采用施水播种对保证种子发芽出苗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坐水播种土壤临界含水率的概念和计算思路 ,根据已有的土壤水动力学理论 ,建立了计算这个临界含水率的二维数学模型 ,应用迭代法进行了求解。针对于朝阳县试验土壤 ,计算结果显示 ,播种玉米时土壤临界含水率为 17.34 %,为田间持水率的 5 8.1%。若春播时 ,土壤含水率小于 17.34 %则需要采用坐水等措施进行抗旱播种。  相似文献   

14.
大棚番茄营养生长期日蒸腾量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棚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番茄单株日蒸腾量、单株总叶面积、气象因子、土壤水分状况等因素,建立了塑料大棚番茄营养生长期单株日蒸腾量估算模型,并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率为95%FC~100%FC、80%FC~85%FC、65%FC~70%FC时,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5、0.84、0.8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24%、14.64%和14.70%。所建模型的参数较少且易获取,预测的精度较理想,可以较好地估算塑料大棚番茄营养生长期单株日蒸腾量。  相似文献   

15.
2BDP-1000型水稻育苗秧盘精量播种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帆 《农业工程》2015,5(2):76-79
根据目前水稻育秧设备发展现状,以及农民使用需求情况,研制了工作效率为1 000盘h的水稻精量播种机,该机可一次性完成铺底土、淋水、播种和覆表土作业。介绍了其基本机构、工作原理,以及各组成部件的设计,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工作效率高,作业质量好,播种效果完全达到了农艺要求,为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水平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王雷  廖毅  汪凌  汪丛 《农机化研究》2021,43(1):23-26,45
针对不同种类水田土壤承压模型的差异性等问题,提出一种武汉黄棕壤水田土壤承压模型的建立方法。依据黄棕壤水田土壤力学特性设计了3种面积不同的测板,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算法构建了测板-水田分层土壤SPH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测板的贯入深度与时间、承压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测板面积S=9.95cm 2的模拟贯入土壤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高度吻合,表明该仿真方法对建立水田土壤承压模型可行,能客观反映出黄棕壤水田土壤的承压特性。  相似文献   

17.
底墒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针对甘肃陇东旱作雨养农业区的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冬小麦夏季休闲期正值该区的降雨高峰期,降雨和无效蒸发同步且土壤保持水分不足的问题开展试验研究。通过夏季休闲期的地膜覆盖、集雨抑蒸,提高播前底墒,并对模拟底墒试验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播前底墒对该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提高底墒,对于稳定产量有较大贡献,提高生育期降水利用率,对提高产量有较大贡献。在分析多年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冬小麦产量和播前土壤水分含量之间的模拟关系式以及冬小麦产量和生育期降雨量之间的模拟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探究土壤水热变化规律及特征有助于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水热资源。利用数理统计和多重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了青海省乌兰县藜麦毛苕子混播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水热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对草地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土壤含水率变化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呈“薄尾”分布,土壤含水率的变异主要由高值分布造成,并且主要为短距离变异;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相比,藜麦毛苕子混播土壤含水率较高,并且对降雨的表蓄作用较强。降雨对深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土壤温度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呈“厚尾”分布,其中0~10 cm土层变异强度最大,深层土壤温度主要为短距离变异,土壤温度变异主要由高值分布造成。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相比,藜麦毛苕子混播土壤温度较高,并且受降雨影响较小。综上,混播模式对草地土壤水热的影响存在差异,藜麦毛苕子混播较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在土壤水热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充分利用土壤水热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抗旱灌水播种是一种解决春旱播种的有效形式,把此方式下的土壤水分运动看成是沿种沟方向垂直剖面上的二维水分运动,根据不同的初边值条件建立了数学模型,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出了种沟深度、灌水量、土壤初始含水率等技术参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20.
Accurate crop development models are important tools in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water deficits on crop yield or productivity and predicting yields to optimize irrigation under limited available water for enhanced sustainability and profitable production.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AO) of United Nations addresses this need by providing a yield response to water simulation model (AquaCrop) with limited sophistica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AquaCrop model for its ability to simulate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performance under full and deficit water conditions in a hot dry environment in south of Ira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cenarios of irrigation (crop growth stages and depth of water applied) on wheat yield. The AquaCrop model was evaluat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Ahvaz. The AquaCrop model was able to accurately simulate soil water content of root zone, crop biomass and grain yield, with 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less than 10%. The analysis of irrigation scenario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could be obtained by applying four irrigations (200 mm) at sowing, tillering, stem elongation and flowering or grain filing stages for wet years, four irrigations (200 mm) at sowing, stem elongation and flowering stages for normal years and six irrigations (300 mm) at sowing, emergence, tillering, stem elongation, flowering and grain filing stages for dry years. The least amount of irrigation water to provide enough water to response to evaporative demand of environment and to obtain high WUE for wet, normal and dry years were 100, 200 and 250 m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