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众多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支系最复杂的民族。在历史的演替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化。彝族主要聚居或杂居于山区和半山区,他们的生产生活与森林、树木有着密切的关系,森林是他们衣、食、住的依托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山区,特别是与森林相伴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基于一种朴实的自然生态观念,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而且在精神生活中,在认识和感情上,他们都把森林、土地和人及万物,放在一个共生的、同构的生态关系中。他们认为,他们赖以生息繁衍的森林和土地,不仅有实用的生活与生产价值,而且有奇异的宗教价值、伦理价值及其它价值,并由此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评  相似文献   

3.
有关资料已显示,我国大多数森林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这些山区的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基本处于大中型流域两侧地段,其森林(以国有林为主)主要担负着国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江河清澈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任务,这部分森林多界定为公益林。然而,山区群众大多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据统计,我国在592个贫困县中山区就占了496个。其中云南省就有72个贫困县,人口700万,他们的人均年纯收入仅400元左右。山区群众的贫困与国有森林资源的丰富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其已成为公益林经营管理的社会制约因素。显然,公益林经营…  相似文献   

4.
荒漠林佳话     
我区分布着大面积的荒漠林,这是我区重要的森林资源。山区森林固然可贵,也早被人们所重视,而荒漠林并不卑贱,可一直被人们瞧不起。如果说,山区森林因生产木材而高贵,那么荒漠林因保卫农牧业生产而贤良;如果说山区森林因涵养水源而受人敬,那么荒漠林因防止风沙而被人爱。无论山区森林,还是荒漠林,自古至今对人类带来的好处是说不完的。  相似文献   

5.
坦桑尼亚森林的社区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末,坦桑尼亚有8个森林周边地区的村庄正式接管了原来被政府划为保留林的森林,这是政府林业官员首次同意改变旧有的森林保护方式,在征求村民的建议后将管理森林的机会和权力给予了他们。到  相似文献   

6.
发展林业是岩溶山区脱贫致富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岩溶山区概况 全球岩溶山区面积2200km~2,占陆地面积的15%,我国岩溶山区约137km~2,占国土面积的14.3%。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西部,可归纳为2大片:黔南、黔中、桂西、滇东南为南片;湘西、黔东北、鄂西南、川东南为北片。其中贵州岩溶山区占一半,岩溶山区人口约1亿,有民族20个。少数民族人口约40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0%。岩溶山区山地面积占86%,穿插小块耕地,其中森林面积占40%,蓄积近2亿m~3。全国有97个特困县,岩溶山区就占49个,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相似文献   

7.
谷歌(google)卫星地图与GPS在秦岭森林火灾扑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山区山大沟深,森林资源茂盛,经过十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原来的森工采伐道路被多年山洪基本冲毁。森林火灾扑救中面临着难以到达现场和准确定位火场等新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祖先以顽强的毅力长期与自然作斗争,与森林树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他们立木祭树,崇树仰木,视树木为精神的依托,使很多奇树古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古树成了森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明的一个象征和见证,同时也是研究具有地方性生物学、民族学的活材料.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与山区的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区森林与牧业草场犬牙交错,森林中有草场,草场中有森林,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新疆山区现有的游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破坏着山区森林的生长发育,随着全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增加,而这种抑制和破坏作用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0.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区县。由于人口密度大,村庄错落,山区林区生产生活用火频繁,加上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火险等级高,森林火灾危害性很大,是浙江省森林火灾重点火险县。1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防火护林员队伍殖设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护林员就是林业生产战线上的一支重要的管护队伍,山区一般有山林的村(大队),都配有护林员,护林员管护费由村(大队)打工分折算工钱,也可算是农民出钱。这些护林员作用很大,为保护集体森林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姜庆安 《世界林业研究》2000,13(2):80-80,79
俄罗斯的山区森林占其森林总面积的3 0 %以上 ,这些森林的年采伐量有 3 0 0 0万 m3之多。山区森林是木材加工、造纸和其它一些工业部门的重要原料基地 ,同时 ,它们也起着重要的环境保护和社会功能 (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体憩等 ) ,因此 ,其利用有严格的限定。多年来山区森林利用的经验表明 ,这些限定常常遭到破坏 ,但大多数情况下却不是森林利用者的责任。例如 ,北高加索山区森林主伐规程严格禁止履带式拖拉机在1 5°以上的斜坡上集材。然而 ,现在利用的木材有 90 %以上来源于坡度为 1 5°~ 3 0°的山区 ,且都是拖拉机集材。结果由伐区搬运…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崇拜树木趣话阿健广西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全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36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居住在较偏远的高山大川间。他们的祖先以顽强的毅力长期与自然作斗争,与森林树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发挥航空护林优势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北京市政府决定 ,今后每年 3月 1日至 5月 31日开展直升飞机森林灭火工作。北京市林业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 9342 7部队已签订了协议书 ,利用M - 8型直升机开展森林灭火工作 ,主要用来扑救高山深山较大面积的森林火灾。直升机可利用吊桶吸水直接扑火 ,也可运送森林消防队员和扑火物资。北京市三分之二是山区 ,山区地形复杂多变。这些地区发生森林火灾时 ,靠人力扑火难度较大 ,很有必要采取先进的扑火技术。目前已经落实了机降点和工作人员 ,并对航空协调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开展直升机航空护林 ,…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中共灵川县委办公室收到灵川中学黄仙同学写给县委的信。现摘抄如下: 今年上半年,我在大境故乡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我觉得山区许多森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理,那么至多十年以后,山区农民的生活将处于更贫困的境地? 当前,大境山区经济有这样突出的特点:农民主要靠采伐林木和种植香菇为经济来源。但是森林开采多,造林少,森林被破坏严重。以松江村公所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森林资源大多分布在山区,这些地方往往是经济、交通、信息和科技欠发达地区,财政上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林情社情又比较复杂。如何使森林火灾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晋城市多年来在森林防火联防联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目标森林对人类生活具有多种效用。这些效用一般可分为象木材生产那样的经济的功能和国土保护、水源涵养、保健休养、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所谓公益的功能。原来的林业技术,其中心任务是为了术材生产的森林开发,森林地的管理也是一直根据它来实行的。但在进行过程中一般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木材生产决不能和其他的公益功能的发挥相矛盾。为此,如果某地的森林开发明显地损害了其他的公益功能的发挥,有可能对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文化、饮食、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在植树造林、管护树木方面有自己的传统习惯。下面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植树风俗。 保寨树 在布依族山寨的出入口处都有一株或几株特别大的松柏树,这些树一般由村里年长者管理;每年在其周围栽一些小松柏树。他们认为松柏顶风傲雪,可保山寨平安。  相似文献   

18.
永平县龙门公社栗树坪大队,共有二十个生产队,1,100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现有森林蓄积10万立方米。1978年前,这个队平均每年发生山林火灾30次,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严重,森林遭到很大破坏。1979年以来,连续三年杜绝了山林火灾,为护林防火取得了较好成绩。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大抓宣传教育,提高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大讲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山区人民生活的切身利益,启发群众爱林  相似文献   

19.
赤峰市郊区姜家营子乡是个干旱山区。这里的干部群众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坚持走植树种草建设山区的道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已植树19.2万亩,人均16亩,森林覆被率达45%;种草保存面积1.5万亩。林草业的发展,使这个贫困山区旧貌换新颜,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他们植树种草治理山区的经验主要有三条: 一是按自然规律办事,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1972年以前,他们把建设山区的着眼  相似文献   

20.
40年前,印度约三分之一的国土被热带阔叶林复盖。那时,森林中的野牛是凶猛的动物之一,象群在林中漫游,平原上可看到成群的黑色牡鹿……;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美丽的热带景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森林的面积已大大地缩小,原来的有林地带,逐渐变为荒野,生活在林间的动物大半消失,野牛、老虎、黑牡鹿濒临绝迹,生态平衡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