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步伐,是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的迫切要求。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以改善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为主要措施,大力开展营造林,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创建新模式。文章阐述了陕西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黄土高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治理模式、工程技术措施等方面经验的总结,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3.
对黄土高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治理模式、工程技术措施、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以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对甘肃黄土高原植被修复与重建的环境和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提出了物种选择及搭配、模式布局、植被建植和促进恢复等技术策略,以及生态规划尺度、社会运行机制、资源协调配置等政策导向,从而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持续恢复,消除区域甚至全国生态退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平陆县在探索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正确处理农业、林业和水利的关系 ,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关系 ,政策激励和行政调控的关系 ,领导更替和生态建设连续性的关系 ,走出了黄土高原地区以生态农业强县、富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相似文献   

6.
以生物量和热值为主要指标,对西北黄土高原8个主要薪炭树种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出了适应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的沙棘、刺槐和柠条等3个树种。  相似文献   

7.
植被封禁保护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现状及分布规律, 分析了该地区实施植被封禁保护(包括封山育林和禁牧、轮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封山育林和禁牧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说明。指出黄土高原地区今后的封山育林工作应该向工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出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区应该长期坚持“封山育林为主, 辅之以人工措施”的经营策略。实行封禁保护为主的林区经营方式, 适当辅助以人工促进(抚育、补植等)措施。另外, 在黄土高原以农牧业为主的厚层黄土区和北部草原区等应该实施封山禁牧或轮牧, 提倡舍饲圈养。黄土高原地区的封山育林和禁牧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 才能长期实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文冠果造林质量,提出延安黄土高原地区以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造林季节、苗木规格、造林方法、栽植密度、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8个方面为核心的文冠果造林技术。对延安市及其自然地理条件相似地区文冠果造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收入是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中国西部为重点,国家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工程移民、生态移民、教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类型的不同安置模式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其特点。基于黄土高原地区扶贫移民安置模式与其他类型移民安置模式的不同之处,以山西省平陆县为例,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扶贫移民安置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建立模式评估模型,从扶贫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主体效益5个方面对平陆县4种移民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应该改变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现状、实施分批搬迁、有选择性安置的建议,为黄土高原进一步开展扶贫移民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值得借鉴的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1.
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林分自身因子、经营措施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是开展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ForStat2.0统计方法,对燕山山地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林分因子、经营措施之间相关系数,以及生物多样性各指数随林龄、郁闭度的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龄、密度、郁闭度、混交比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生物多样性指数随林龄、郁闭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偏正态分布。据此认为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及时调整林分密度,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天然林区小班森林资源数据的更新模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为例,根据1997年森林经理调查的848块固定样地数据,与全林整体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适合于天然林区林业局(场)无人为干预小班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的林分级生长模型组。该组模型包括林分密度指数,平均高,断面积,形高,郁闭度等林分测算因子的生长或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林分改造与森林环境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分改造就是根据当地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通过人工手段对现有生态功能经济效益较差的森林进行改造,从而促进森林向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或按设计目标形成某种植物群落的一种造林方法.林分改造是对于现有林分的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文章从林分改造的原则和方法、树种选择、林分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林分改造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林分改造对森林环境的优化作用及林分改造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综述了林分改造的相关研究,并对林分改造的技术措施做了较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对尾巨桉不同处理更新3.2a生林分的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比萌芽更新林分高6.8%;平均单株材积比萌芽更新高11.4%;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尾巨桉林分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萌芽更新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萌芽保留1 11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比2 100株/hm2减小26.5%。在相同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每公顷蓄积比萌芽更新高23.1%。萌芽更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2 100株/hm2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比密度1 110株/hm2高53.7%。  相似文献   

15.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实施林分改造工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剖析广东林业生态建设现状,指出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广东省进行林分改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并界定了林分改造的具体对象,结合林分改造方式,提出7种林分改造模式,探讨林分改造建设工程实施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古田县近年来伐区调查实际造材数据,以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高为自变量,分别以林分总出材率和规格材出材率为因变量,选择理查德方程建立马尾松人工林分一元和二元材种出材率模型。经拟合结果分析,以林分平均胸径D和平均高H的组合D2H作为自变量,其拟合效果和预估精度要高于只用一个平均胸径或平均高的单因子林分材种出材率模型。并编制了林分一元和二元材种出材率表。  相似文献   

18.
在记述古代云南森林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依据"唯象理论"诠释了云南森林的演变架构。云南森林在地史中的发生与发展状况表明:在古生代泥盆纪发生了孢子植物组成的原始森林,用x0来表示,由裸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分系统",发生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用x1来表示,而由被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阔叶林分系统",则发生在新生代的第三纪,用x2来表示。当云南的环境演变为"垂直气候带"状态时,则保留着"针叶林分系统"和"阔叶林分系统",这是近代的"云南森林"现象。依杨振宁教授提出的"唯象理论"可将今天的"林学结构"分成四层,从一到二到三到四。近代的"云南森林"基本现象所表述的是由裸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分系统"和由被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阔叶林分系统"。从一个很广但不一定很深的领域提炼出"针叶林分现象"和"阔叶林分现象",从其"林分现象"即"唯象"着眼,归纳出云南森林的"针叶林分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生长规律,又归纳出其"阔叶林分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生长规律。"林分现象"与"森林现象"之间的关系,既是归纳的,又是推演的,这就把"森林现象"按逻辑推演常用的方法一分为二。此森林的基本现象是从一变到二,而二跟三是要变成更深的"理论结构";可用逻辑斯谛方程来表达云南森林的"针叶林分系统"和"阔叶林分系统"形成的更深的理论结构。最后的从三到四,则是把这些理论结构变成一个数学的语言,而用马尔科夫过程来刻画云南森林的状态转移概率。  相似文献   

19.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提高我国森林质量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尽管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森林质量较低、人工林树种单一等问题。由于继续增加森林面积的潜力有限,我国发展森林资源的重点应该从面积的增加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来。起源于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森林经营实践,可以兼顾森林三大效益,平衡林业利益分配,有利于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应该调整和改进我国现有的森林经营模式,对天然林实施择伐经营和结构调控,对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森林质量,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惠安县崇武半岛海岸木麻黄林带为研究对象,探讨木麻黄林内的林窗套种巨尾桉的林分生长效果,开展了复层林结构的林带防风效能观测。结果表明,块状套种巨尾桉后生长较快,4年树高平均可达8.75 m,胸径9.95 cm,并形成异龄复层林。该林分平均可降低风速81.35%,这对改善林带结构,提高林分防护效能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