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翠霞 《兽医导刊》2007,(11):41-42
近年来,我区养鸡业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内脏型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两病在临床上都以病鸡行动迟缓、厌食、跛行、衰弱、腹泻、肾肿为主要特征,对养鸡业造成极大影响,在几年来的临床工作中对它们的病因、症状及治疗的区别,总结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笔者对感染2型猪链球菌的70头猪进行观察,分析其疾病表现特征和治疗效果。猪群发生2型猪链球菌感染主要集中在5-11月,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嗜睡、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咳嗽、流鼻水等,严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临床类型为脑膜炎型、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以及化脓性淋巴结炎型。2型猪链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度较高,但四环素除外,经过治疗后,猪群的治疗有效率为77.1%(54/70)。猪群感染2型猪链球菌以局灶性或败血性淋巴结化脓性病症等表现为主,在治疗时,化脓淋巴结炎型感染治疗效果较好,其他类型较差,其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1型、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通用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收录的64株1型、2型BVDV以及1株猪瘟病毒(CSFV)的全基因组序列,应用Primer 6.0软件设计针对5'-UTR区域的1型、2型BVDV特异性通用引物对,扩增目的片段,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及利用该方法开展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约为302 bp;该方法的灵敏度为2.09×102 copies/μL,无非特异性扩增,且重复性良好。对采自山东省发病牛场的13份鼻腔棉拭子和9份牛血清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有8份鼻腔棉拭子和8份血清为BVDV阳性,随机抽取4份阳性样品送测序,发现3份样品毒株为1型BVDV,1份样品还需进一步鉴定。本研究建立的RT-PCR方法可实现对1型、2型BVDV核酸的特异性检测,也可用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复方牛至油纳米乳防治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效果,将临床型乳腺炎奶牛的乳区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4组。结果显示,高、中剂量组对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因此,临床上可用中剂量治疗奶牛临床型乳腺炎,对于症状较重的病例,可以适当提高用药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例临床中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消瘦死亡、育肥猪渐进性消瘦等主要临床特征的疑似猪圆环病毒感染病例进行了实验室PCR检测,确诊致病原为猪圆环病毒2型与3型混合感染,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鉴别检测犬腺病毒(CAV)I型和II型,根据GenBank中CAV-I和CAV-II型参考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通用引物和2条鉴别探针,建立了可鉴别检测CAV-I型和CAV-II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试验,并与普通PCR检测方法进行样品检测符合率分析。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方法对犬瘟热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犬冠状病毒均未产生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方法对CAV-I的检测敏感度为100 copies/μL,对CAV-II的检测敏感度为10 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临床样品检测对比结果显示,建立方法与普通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5.12%。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临床鉴别检测CAV-I和CAV-II型。本研究为CAV-I和CAV-II型感染的检测、鉴别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地区6个大中型牛场2600头奶牛的跟踪调查发现,在4-9月份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249头,临床型乳房炎平均发病率11.55%;10月份-次年3月份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163头,临床型乳房炎平均发病率6.99%。根据中草药的药理性质进行组方,采用TMR饲喂技术预防性投放中草药+抗生素乳区局部治疗的方式用药,经过该技术措施的预防和治疗后在4-9月份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降低至4.92%;10月份-次年3月份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降至3%,目前在规模化或大中型牛场一般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菌增效剂、抗生素+激素、中草药和抗生素+中草药等四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中西药相结合用药对临床型乳房炎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为材料,以根蘖型野生黄花苜蓿和甘农2号杂花苜蓿、直根型陇东紫花苜蓿为对照,在甘肃天水、兰州和武威3个生态区比较不同根型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为根茎型苜蓿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根茎型苜蓿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两年平均为20.36%;粗纤维含量最低,两年平均为39.47%;产草量低,三年平均产量为4.05kg/m2;株丛高度相对较低,叶量丰富,叶茎比较高,更适合培育优质牧草。生态区域对苜蓿产量和营养成分有着显著影响。各根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产草量在天水均最高,兰州次之,武威最低;各根型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在兰州地区最高。同一生态区不同年份对苜蓿营养成分亦有影响,除天水地区各材料第一年NFE含量低于第二年外,其余材料第一年头茬草苜蓿的CP、EE、NFE含量均高于第二年头茬草;而CF、CASH、Ca、P含量第二年头茬草高于第一年头茬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乳房灌注复方阿莫西林纳米乳(AMX-LH-NE)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效果,将临床型乳房炎奶牛的乳区随机分为AMX-LH-NE高、中、低剂量组和青链霉素组(阳性药物对照组)4组。结果高、中剂量的AMX-LH-NE对泌乳期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低剂量AMX-LH-NE和青链霉素(P<0.05);中剂量组病原菌转阴率与青链霉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可用中剂量AMX-LH-NE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病例,可以适当提高用药量。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型、肾型、腺胃型,甚至有报道为肠型的,是严重影响家禽生产的重要传染病,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临床诊断、治疗、控制较为棘手。2006年2月份,我们在临床上碰到1例,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表  相似文献   

11.
2020年6月份,北京某猪场断奶仔猪消瘦、腹泻、皮肤发绀,继而病死,为分析该猪场仔猪死亡原因,对送检仔猪进行了临床剖检,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分析鉴定,并进行了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同时对采集的病料进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5种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4头病死仔猪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均为阳性,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均为阴性;病变组织分离到的菌株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金黄色、圆形、湿润的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呈灰白色、大而凸起、圆形、不透明、表面光滑且周围有溶血圈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分离菌呈蓝紫色短链状球菌,生化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信度为99%;菌株16S rRNA测序结果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苷酸相似性为100%;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敏感,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噻肟中度敏感。说明病死仔猪混合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药敏试验结果可指导该猪场进行用药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2.
很多奶牛特有的风险因素都可能导致临床型乳房炎。虽然对这些影响因素已经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几个方面。本研究利用多变量模型分析所有的奶牛因素对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同时,运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致病菌诱发临床型乳房炎的概率。样本数据覆盖274个荷兰奶牛群中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包含了22860头不同胎次奶牛的28137个泌乳期,其中共记录5363例临床型乳房炎,但仅有2525例可被归因于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致病菌。多元回归分析中同时也包含了奶牛的胎次、泌乳阶段、季节、体细胞数信息(每月测定1次)及发病牛的病史,对小母牛和经产奶牛泌乳的第1个月和第2个月进行了单独分析。结果发现,当对奶牛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时,每天每头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是相当大的,变化范围为0.0002~0.0074。尤其是先前就有临床型乳房炎病例、前1个月体细胞数偏高和先前泌乳期内平均的体细胞数偏高,都会增加泌乳期当月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几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因素无法辨别临床型乳房炎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中国大型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特征,本试验归纳统计了我国13个省47个大型奶牛场90 053条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数据,分析临床型乳房炎在泌乳天数、乳区、严重程度、同胎次发病次数、治疗天数等方面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奶牛分娩后10天内的临床型乳房炎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11.5%;单乳区发生乳房炎的比例为98.8%,前两乳区占比为54.7%,后两乳区占比为45.3%;轻度、中度、重度乳房炎占比分别为45.6%、45.2%、9.2%;同一奶牛发生1~3次乳房炎的头数占总奶牛数的92.1%,发生病例数占总病例的74.5%;发生3次以上乳房炎的头数占比为7.9%,发生病例数占比为25.5%;乳房炎发病后治疗天数平均为7.3SymbolqB@5.5天,治疗天数在6天及以内的占57.9%,超过6天的占42.1%。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大型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在分娩后短期内发病率较高,症状以局部为主,前乳区发病占比高于后乳区,同一奶牛多次发生临床型乳房炎较普遍,平均治疗天数较长且发病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试验结果为大型奶牛场制定乳房炎防控、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仔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以病猪高热稽留、四肢关节肿胀及跛行为主要病症。笔者根据仔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总结出综合防治仔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的有效措施,以期为养猪人员提供参阅。1发病诱因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突然,多见于夏秋多雨、潮湿时节,呈地方性流行。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猪舍环境卫生没有达到要求,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制度、日常  相似文献   

15.
为在临床诊断中快速鉴定副猪嗜血杆菌(HPS)血清4型和13型等优势流行血清型,分子血清分型方法较常规的基于特异性抗血清的血清分型方法更加准确和高效。根据HPS血清4型脂多糖合成蛋白基因wcip4和血清13型糖脂转移蛋白基因gltP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简便快速鉴定HPS血清4型和13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HPS血清4型或13型参考菌株检测为阳性,而其他HPS血清型参考菌株及19种其他细菌检测均为阴性;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在25μL反应体系中,HPS血清4型和13型基因组DNA检测限分别为1 pg和2.5 pg。对已知血清型的22株HPS临床分离株检测结果显示,13株血清4型和5株血清13型分别检测均为阳性,而其他血清型分离株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方法可用于HPS血清4型和13型的快速鉴定,有助于HPS优势流行血清型的快速调查及疫苗防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10种药物对19株临床分离猪链球菌2型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对19株猪链球菌2型进行核糖分型。以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临界浓度作为判定标准,发现临床分离的菌株以耐药菌为主,19株猪链球菌有5株对10种药物相对敏感,其余菌株均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性,耐药率为73.68%。根据核糖型图谱将19株猪链球菌2型分为6型,其中A型和E型居多,占63%,A型除1株敏感外,其余为耐药,E型均为敏感;3株败血型菌株属C型,且均耐药;另外4株菌株分属B、D、F型。这说明猪链球菌2型的耐药表型和核糖型有的表现一致,有的表现不同。另外,核糖型和病理特征及菌株来源存在相关性,5株敏感菌株均来源于同一地区,其中4株同属E型;而3株败血型菌株同属C型。  相似文献   

17.
<正>犬细小病毒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至今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行。病原的广泛存在和养犬者对疫病防控知识的匮乏,使得每年秋季开始,我区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出现大量散发病例。感染犬细小病毒的犬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心肌炎型和肠炎型2种病型,心肌炎型主要感染2月龄左右幼犬,因病程短和诊断困难,很少在门诊出现;肠炎型病例各种年龄的犬均可感染,但多发生于周  相似文献   

18.
2006年9月,温州某猪场断奶仔猪出现消耗性综合征,剖检的仔猪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脑膜炎等。分别设计针对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和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蛋白基因的特异性引物,用PCR技术从患病仔猪的肺脏、脾脏、淋巴结和脑组织中扩增出了猪链球菌2型和猪圆环病毒2型特异性片段。结合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病例确诊为猪链球菌2型和猪圆环病毒2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大肠杆菌L型,以氨苄青霉素作为诱导剂,采用药物纸片法对细菌进行反复传代,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镜检,观察菌落及菌体形态,对稳定的L型菌进行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经11次传代可形成稳定的L型菌,且该L菌具有致病性;L型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本研究为开展L型菌检测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浓缩型双黄连口服液的临床药效试验探讨该药物制剂临床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浓缩型双黄连口服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将风热感冒患鸡900只,随机分3组,分别为浓缩型双黄连口服液试验组、双黄连口服液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连续4d给药,停止给药后继续观察7d,记录试验期间鸡的临床表现、体温、体重,并于第11天测定血清免疫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浓缩型双黄连口服液对鸡感冒发热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与双黄连口服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浓缩型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的治愈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证实浓缩型双黄连口服液对鸡的风热感冒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