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不同施肥时期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牡丹江19群体结构、产量最佳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和粒肥三次施入的处理,比其他处理增产17.9%~34.3%。穗重型品种系选1号群体结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最佳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穗肥和粒肥四次施入的处理,比其他处理增产8.3%~22.6%  相似文献   

2.
氮密互作对陆两优996冠层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陆两优996为材料,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纯N0,90,135,180 kg/hm2)和栽插密度(22万,30万,45万穴/hm2),分析两因素及其互作对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氮和中密处理均能使高温季节高温时段水稻冠层的温度降低,并增加冠层相对湿度及改善群体内部的微气象环境,使冠层叶片SPAD值及剑叶光合速率和光能截获率提高,延长了冠层叶片光合作用时间,N135D30互作处理产量最高,为10 489.30 kg/hm2.氮肥用量和密度对穗粒数、结实率影响不大,对有效穗和千粒质量影响较大,氮肥和密度互作对有效穗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180 kg/hm2虽然有一定的增穗作用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却降低,因此不能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移栽密度为36.6×104穴/hm2再配合施氮141.2 kg/hm2,能构建高产群体,实现足穗和大穗以及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关系的协调,获得高产;因此适当加大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是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麦生育期间的冠层温度,尤其是开花以后的冠层温度对植株衰老、粒重和品质等有很大影响。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在河南新乡利用4个品种的选择导入系群体观测了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并通过全基因组SSR标记检测相关主效基因位点,以解析其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冠层温度与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性逐渐增大。在已报道的44个与千粒重或穗粒数相关联的SSR位点中,有9个与冠层温度显著关联,其中在6个位点上检测到优异等位变异,携带优异等位变异材料的冠层温度显著低于携带非优异等位变异材料的冠层温度。影响冠层温度的优异等位变异间存在明显的加性效应,这些位点同时也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呈现出显著关联。与冠层温度关联的SSR位点均与灌浆中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相关联。由此表明,在灌浆后期良好的根系功能保证了水分和营养的正常供应,降低了冠层温度,而较低的冠层温度对叶绿素和光合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千粒重和增加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局部化控夏玉米冠层结构、荧光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半紧凑型玉米品种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在高、低两密度条件下,拔节期采用局部化控方式塑造玉米冠层,并研究了该冠层结构特征及对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化控处理后化控部分植株变矮,穗下部节间变短(穗位下降)、穗上部节间变长、基部节间增粗,使玉米群体形成"波式"冠层的同时,群体LAI增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冠层中...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冠层结构、光能截获率、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4.4%~10.2%,其中活性增效肥处理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冠层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综上,新型肥料具有增产增效的优势,尤其活性增效肥可作为小麦科学施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地力和施氮总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基追不同分施比例对寒地粳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11叶品种空育131和12叶品种垦鉴稻6号为材料,设基肥、蘖肥、调节肥和穗肥9种施肥比例。表明:氮肥基追不同分施比例对各时期植株体内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其中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67-0.75*。氮肥基追不同分施比例对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差异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3-0.68*。在基础地力和施氮总量相同的条件下,基肥、蘖肥、调节肥和穗肥的最佳分施比例为4:2:2:2和4:3:1:2,这种施肥比例下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干旱条件下氮素运筹对双季超级稻晚稻的影响。选用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于幼穗分化期正常和干旱条件下,进行氮素蘖肥(干旱前)与氮素穗肥(干旱后)重施处理,考查产量及有关生理生态指标,结果表明:干旱将导致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幼穗分化期是晚稻水分亏缺敏感期;2种水分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产量均显著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分蘖期是晚稻需氮关键期;干旱条件下氮素蘖肥重施处理的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高于穗肥重施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干旱条件下相对于氮素蘖肥重施处理,氮素穗肥重施处理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光合指标不同程度提高,但茎、叶部位氮素及干物质转运率低,滞留严重,转运至穗部的氮素相对较低,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生育后期提高,同时硝酸还原酶(NR)与谷丙转氨酶(GPT)等氮代谢酶活性在旱后短期内呈现增高趋势。因此,水稻上存在一定的"以氮调水"效应,适当提高氮素蘖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晚稻穗分化期干旱胁迫造成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少耕和翻耕对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对比研究了少耕播种(Less-tillage sowing, LT)和传统翻耕播种(Ploughing sowing, PS)对小麦群体光照强度及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PS处理相比,LT处理显著改善了多穗型品种小麦群体内的光分布状况,显著增加了中下位叶片的可受光照量和叶片光合速率;比较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冠层温度发现,LT处理下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群体的冠层温度较PS处理显著降低,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在2种耕作方式下冠层温度差距不明显,说明中大穗型小麦品种更适宜采用少耕播种技术;LT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中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4生育中后期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充分发挥小麦群体的后期光合生产优势;LT处理较PS处理可显著提高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的产量。LT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多穗型小麦品种的群体光分布特性,较PS处理更易发挥该技术的增产效果;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群体相对较大的多穗型品种更容易发挥LT处理的节本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粳2号为材料, 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了起身肥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7 d,基蘖肥水平相同条件下,起身肥处理 (N-100%) 群体茎蘖数比非起身肥处理 (CK) 高3´105 hm-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100%处理中,>3叶龄分蘖比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N-100%处理多施5.55 kg N hm-2,而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显著提高。N-75%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75%) 中,总施肥量比CK低32.4 kg N hm-2,而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N-50%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50%) 基蘖肥水平过低,影响分蘖的发生与生长,与CK相比,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减少基蘖氮肥的施用量,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食味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拓展,新型的配套钵苗机插栽培技术增产增效显著。其中,氮肥施用起着主要的调控作用。以江苏优质食味水稻代表性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在总施纯氮量270 kg hm-2大田氮肥常用量条件下,设置10∶0、9∶1、8∶2、7∶3、6∶4、5∶5、4∶6七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的处理。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对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产量最高,因其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群体颖花量高,同时能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群体茎蘖数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而逐渐减少,穗肥比例较高的处理拔节之后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熟期茎蘖成穗率明显高于穗肥比例较低的处理;6∶4处理生育中、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尤其成熟期干物质重以及拔节至成熟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6∶4处理拔节之前的氮素积累量较少,拔节之后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总吸氮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的氮肥运筹方式,利于在培育适宜穗数的同时,培育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优化群体质量,使钵苗机插优质食味水稻达到高产、高效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11.
选用3种穗型水稻品种,设置3种钵苗机插密度,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系统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穗部性状、冠层叶系配置、茎秆物理特性和抗倒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不同穗型品种适宜栽插规格及其增产特点;同时,阐明钵苗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株型特征和抗倒伏特性。结果表明:(1)3种钵苗机插密度处理下,大穗型品种产量随密度降低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均显著高于CK;中、小穗型品种产量有随着密度降低而下降的趋势。不同穗型品种穗数随着密度降低而显著减少,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规律。(2)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加,且高于CK;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随密度降低而呈下降趋势。(3)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叶基角、披垂度和比叶重随着密度降低而呈增加趋势;且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和比叶重高于CK。(4)随着密度降低,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N1、N2、N3节间长度减少,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干重增加,穗下节间长、秆长、株高、重心高增加,而相对重心高有减小趋势。(5)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节间N1、N2、N3抗折力和弯曲力矩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倒伏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低于CK。说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增加每穗粒数以获高产;中穗型品种需兼顾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群体颖花量而增产;小穗型品种依靠穗数而提高产量。水稻钵苗机插降低密度能改善穗部性状和增加上三叶的叶面积,但增大了叶基角和披垂度,同时利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充实度,从而提高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湘南双季杂交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比较研究3种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7:2:1,N1;6:3:1,N2;5:4:1,N3)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N2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较高。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茎蘖数居中,但成穗率最高,且孕穗之后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各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N2处理最高;N3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N1处理,但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胶稠度随穗肥比例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以N2处理最低,处理间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从稻米RVA谱特征参数来看,N1处理稻米食味品质最好,略优于N2处理,N3处理米质最差。综合考虑产量与稻米品质,N2处理(分蘖肥:穗肥:粒肥=6:3:1)是湘南双季杂交稻较理想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优质杂交粳稻在双季稻区种植的适宜穗肥运筹方式,以杂交粳稻申优26为材料,设置4种穗肥运筹方式(SF0,不施穗肥;SF1,倒2叶期施穗肥60kg/hm2;SF2,倒4叶期施穗肥60kg/hm2;SF3,倒2叶、倒4叶期分别施穗肥30kg/hm2),以SF0为对照,研究不同氮素穗肥运筹方式对杂交粳稻在双季稻区种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F0处理相比,SF1、SF2和SF3处理干物质量、总颖花量和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分别增加10.88%、11.08%和12.73%。SF2和SF3处理总颖花量和表观转化率高于SF1处理,花后干物质生产比例低于SF1处理。与SF0处理相比,各穗肥运筹处理的加工品质变优,粗蛋白含量增加,而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差,食味值下降;此外,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也有所降低,但SF2与SF0处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SF2处理各品质指标优于SF1和SF3处理,施用穗肥可显著增加优质杂交粳稻产量,于倒4叶期施用一次穗肥能兼顾高产和优质。  相似文献   

14.
中微量元素肥料对超级杂交籼稻株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中微量元素肥料对超级杂交籼稻株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天优3618’为试验材料,分别在2014年的早季和晚季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4个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处理,即CK (0 kg/hm 2 )、T1 (375 kg/hm 2 )、T2 (750 kg/hm 2 )和T3 (1125 kg/hm 2 ),测定并分析株型(上三叶叶长和叶宽、剑叶叶厚、剑叶开张角)、倒1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2014年早稻叶长、叶厚,叶宽呈增加趋势,说明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影响叶片形态。另外,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叶绿素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上三叶开张角呈下降趋势,对群体干物质积累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分析原因发现,超级杂交籼稻的株型和干物质积累不仅与施用肥料元素的种类有关,还与肥料元素间的配合施用、土壤基础地力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375 kg/hm 2 施用量处理对株型和干物质积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继续增加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对株型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剑叶光合速率、产量及品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明穗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半直立穗型‘新稻22’和弯曲穗型‘黄金晴’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不同氮肥处理下研究其叶片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剑叶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灌浆初期,两穗型品种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弯曲穗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型穗型,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54.93%、19.37%;最大光合速率表现为半直立穗型高于弯曲穗型,平均高7.46%。半直立穗型产量高于弯曲穗型,且达到最高产量生产力的氮素水平不同,半直立穗型在225 kg/hm2氮素处理达最大,弯曲穗型在262.5 kg/hm2氮素处理达最大。糙米率和精米率,半直立穗型高于弯曲穗型,而同一类型不同氮肥处理间差异较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弯曲穗型显著高于半直立穗型;食味值,弯曲穗型低于半直立穗型。说明弯曲穗型水稻外观和口感均劣于半直立穗型。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半直立穗型需氮量低、及产量和品质优于弯曲穗型,半直立穗型可以作为水稻株型育种的主要形态指标,并通过减氮栽培可以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氮素对云南哈尼梯田水稻冠层昼温、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及稻瘟病的影响,探索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与稻瘟病发生的相关性,构建合理健康的群体冠层结构。以当地种植的常规水稻品种‘月亮谷’为试验材料,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6个处理,包括5个不同施氮处理和1个传统施肥对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施氮水平下(125.0 kg/hm2)齐穗期的冠层昼温最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大截获率最大。中等施氮(75.0 kg/hm2)和高施氮水平下穗颈瘟的病情指数最高,中等施氮水平下的发病率最高,为51.0%。穗颈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和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大截获率存在正相关性 (r=0.6696*和r=0.7130**),发病率与1级病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r=0.7511**),而和2级至5级病穗百分比的关系不大,病情指数分别与5级、1级病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r=0.6324**、r=0.4936*),而和2级至4级病穗百分比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 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 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 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 叶片厚而挺直; 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 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 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 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以机插最高, 手插次之, 机直播最低。(2) 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 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 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 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 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寒地水稻‘空育131’为材料,叶面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查叶龄及茎蘖动态变化,研究水稻抽穗后物质生产、转运和输出变化,比较农艺性状、产量构成、产量及品质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叶面喷施ND调节剂明显加速了水稻叶龄进程,增加了水稻分蘖茎数、穗长以及抽穗至乳熟阶段水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转运率,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的光合势和净同化率,提高了水稻籽粒千粒重、穗粒数以及单株产量,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实现产量增幅7.04%,BaDao调节剂次之;另一方面,叶面喷施ND和BaDao提高了稻谷糙米率和精米率,以ND表现最佳。而喷施PY显著降低植株高度和节间长度,抑制了水稻株高和节间长度的正常生长,明显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其次是BaDao调节剂。以上试验研究表明,叶面喷施ND和BaDao调节剂,可提高寒地水稻籽粒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不同穗型对冠层特征及群体光分布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水稻不同穗型对冠层特征及群体光分布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穗型群体在光分布、消光系数;冠层形成与发展,以及干物质生产速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半直立或弯曲穗型群体相比,在叶面积指数相同情况下,直立穗型群体的消光系数低,群体内部光分布比较均匀,因此,在叶面积较大时,直立穗型群体的干物质生产和产量高于半直立或弯曲穗型群体。但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弯曲穗型群体的光吸收量相对较多,更有利于  相似文献   

20.
以超级稻宁粳1号为材料,研究穗肥施用时间对不同秧龄机插水稻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穗肥施用条件下,机插水稻在适龄移栽时其产量、各生育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等均优于超秧龄移栽水稻。适龄移栽并于叶龄余数4、3 (D4-3)等量施用穗肥时,其产量、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茎蘖成穗率、抽穗后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势、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及其比率、高效叶面积及其比率、上三叶的叶片披垂度均高于叶龄余数5、3 (D5-3)和叶龄余数5、4 (D5-4)时等量施用穗肥的处理。而超秧龄移栽时,D5-4处理的产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拔节后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动态、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后的群体光合势、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基部3节间长度及3节间总长占秆长比例均优于D5-3和D4-3处理。说明机插水稻适龄移栽对水稻高产的获得尤为重要。适龄移栽时,穗肥于叶龄余数4、3等量施用可以形成良好的群体获得高产,而在超秧龄移栽时,将穗肥施用时间适当提前到叶龄余数5、4,可以促进部分动摇分蘖转化为有效分蘖并最终成穗,适当弥补秧苗因超秧龄移栽而造成的生长量不足,但穗肥的提前施用也使得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增加了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