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甘薯自清咸丰年间引入卢龙县,至今已有百余年的种植历史,甘薯产业是目前卢龙县农业第一大主导产业。2015年卢龙县甘薯种植面积1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3%,其中地膜覆盖栽培面积6万亩,亩产鲜薯2 000多公斤,亩产值达2 800元以上,总产值达到3.6亿元以上。但是由于甘薯连年重茬种植及盲目调引薯苗、薯种、薯干等,甘薯茎线虫病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发病田可减产30%  相似文献   

2.
唐蕾 《河北农业》2011,(9):14-16
近几年,卢龙县甘薯栽种面积一直在16万亩左右,比2000年前后的38万亩减少一半,甘薯面积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甘薯茎线虫病危害严重、品种单一退化等,导致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收益下降,种植甘薯与玉米的比较效益已由1.5:1下降到1.2:1,针对卢龙县甘薯生产变化趋势,卢龙县农牧局提出了通过多品种多用途开发、努力提高单产、实现效...  相似文献   

3.
<正>1发展现状卢龙县是甘薯栽植历史典型的农业县,素有"中国甘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甘薯种植面积大幅度的减少,由原来30万亩缩减到现在的15万亩。卢龙县按照新的发展思路,推进传统的甘薯产业升级发展,并引导农民调整甘薯的种植结构,增加了鲜食型甘薯的种植面积。在全县推广茎线虫病无公害防治措施,提升了鲜食甘薯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卢龙县种植鲜食型甘薯面积达1万多亩,种植  相似文献   

4.
唐蕾 《河北农业》2010,(12):40-41
<正> 近几年,卢龙县甘薯栽种面积一直在16万亩左右,比2000年前后的38万亩减少一半,甘薯面积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甘薯茎线虫病危害严重、品种单一退化等,导致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收益下降,种植甘薯与玉米的比较效益已由1.5:1下降到1.2:1,我们提出了通过多品种多用途开发、努力提高单产、实现效益突破的新技  相似文献   

5.
8月下旬,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组织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农学院植保系、省农林厅植保处的有关同志,对赣榆县的甘薯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及沛县的大豆胞囊线虫病进行了实地考察.六十年代前期,甘薯线虫病在赣榆县就有零星发生,1974年病田蔓延到8.5万亩,占全县甘薯种植面积的43%.1975年后,经不断试验和推广综合防治技术,茎线虫病的发生和为害基本得到控制.1982年全县发病面积下降到1.4万亩,仅占6.7%.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水旱轮作或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薯块入窖高温处理,高剪苗和清除病薯,施用无茎线虫的土杂肥等,其中以前四项措施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一、发展现状卢龙县是甘薯栽植大县,素有"中国甘薯之乡",的美誉。全县甘薯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卢龙县按照新的发展思路,推进传统的甘薯产业升级发展,并引导农民调整甘薯的种植结构,增加了鲜食型甘薯的种植面积。在全县推广茎线虫病无公害防治措施,提升了鲜食甘薯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卢龙县种植鲜食型甘薯面积达1万多亩,种植户每亩每年增收2000多元。1、资源基础卢龙县种植甘薯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单  相似文献   

7.
甘薯茎线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茎线虫病(病原为马铃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我县甘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也是对内植物检疫对象.我县六十年代初仅零星发病.1974年发展到8.5万亩,占甘薯种植面积的43%;薯块坏烂量达3000万斤.病地一般减产10~20%,高的达30~60%以上.  相似文献   

8.
化学药剂防治甘薯茎线虫病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甘薯茎线虫病发生严重的生产田块上种植商薯19和苏薯9号,比较了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5%涕灭威颗粒剂和5%特丁硫磷颗粒剂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效果.从病薯数、病薯率、病情指数和鲜薯产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施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7.5 mL/m2,可以达到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最佳效果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甘薯是粮食作物又是经济作物。近年来甘薯茎线虫病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如瓦房店市甘薯主产区西杨乡,1998年甘薯茎线虫病发生面积占甘薯种植面积的70%,一般发病因减产20%-30%,重病田减产70oA;~80%,个别地块绝收。该病害现已严重制约着甘薯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选择国内效果较好的3种杀线虫剂进行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筛选研究,以寻找最佳农药、最优配方和使用方法,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1.毛供试材料(1)5%涕灭威(山东华阳农药厂);(2)15%克·多种衣剂(江苏铜山农药厂);(3)40%甲基异柳磷(河…  相似文献   

10.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耕地面积64万亩,耕地的70%为丘陵坡地,非常适合甘薯生长。甘薯是我县第一大主栽作物,2002年甘薯种植面积达33.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0%,我县素有“薯县”、“粉乡”之称,农民视薯如金。  相似文献   

11.
1现状 卢龙县甘薯栽培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建国初期栽培面积只有10余万亩,鲜薯单产不足千斤;60、70年代甘薯面积扩大到2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1000kg左右:到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县政府确立了开发利用甘薯资源的发展方向,甘薯面积直线上升,每年递增近万亩,90年代初达到30万亩,到本世纪初已达到34万亩,单产水平比建国初期翻了两番。2002年全县甘薯栽培面积338635亩,亩产鲜薯1684kg,总产57万t,年生产淀粉10万t。  相似文献   

12.
<正>河北省卢龙县是"中国甘薯之乡",全县土地42667hm~2,常年种植甘薯20000hm~2。但甘薯茎线虫病一直困扰着甘薯生产,从1985年来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常用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药剂如:涕灭威、灭线磷、甲拌磷等,都是高、剧毒的化学药剂,不仅使农产品高残留,还污染环  相似文献   

13.
甘薯超高产栽培与规模化储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卢龙县甘薯产业一直以甘薯生产一淀粉加工~粉条加工一条链为主,栽培品种也以高淀粉型为主。高淀粉品种的连年重茬种植,造成甘薯茎线虫病为害日趋严重,种植成本增加,总体效益下滑,同时,大量使用高毒农药,农业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生产实践证明,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程度和甘薯品种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淀粉含量越高,线虫病为害越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甘薯茎线虫在我国南方薯区的发生风险,及影响甘薯茎线虫发生为害的环境因素。【方法】分别以种植健康薯苗、薯苗内带虫、人工接种茎线虫三种处理方法在实验田内种植栗子香甘薯品种,设3次重复,收获时调查茎线虫发病情况。第二年在相同地点种植健康栗子香甘薯品种,检测茎线虫在南方薯区定殖的可能性。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实验,研究土壤含水量对甘薯茎线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薯苗带虫及人工接种的情况下,茎线虫在三明市地区均可发病,但发病程度有逐年下降趋势。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茎线虫病的发病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为20%时最适宜茎线虫病的发生,含水量升高或降低均会降低茎线虫病的为害程度。【结论】甘薯茎线虫在我国南方薯区存在较大定殖风险,薯苗带虫及人工接种均可导致茎线虫病的发生,但为害程度逐年降低。土壤湿度过高是导致茎线虫病在南方薯区为害程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甘薯是卢龙县的主栽粮食作物,占总耕地面积的24.4%,2012年卢龙县甘薯面积15万亩,鲜食甘薯面积达1万亩,平均亩产鲜薯2000kg,总产达3亿kg以上。品种有胜利百号、一窝红、卢选一号等,主要分布在卢龙镇、木井乡、双望镇一带。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抗旱稳产作物甘薯为主导产业,甘薯已由粮食作物转化为  相似文献   

16.
曲阜市地处鲁西南东部,甘薯是该市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由于连年重茬种植,甘薯茎线虫病发生严重,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60%~70%,甚至绝产.经过几年的防治试验研究,目前甘薯茎线虫病得到了很好的遏制,现将主要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徐德坤,孙运村(临沂市植保站276001)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dipsaciKhn)是危及甘薯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临沂市年发生面积达35万亩,年损失薯干600多万公斤,已成为甘薯生产的主要障碍。199...  相似文献   

18.
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茎线虫病在河北省甘薯主产区和老薯区发生普遍,一般减产20%~50%,严重时造成绝收.甘薯茎线虫病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花生、马铃薯等;可以通过种薯、种苗、带病茎蔓、病土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防治甘薯茎线虫病要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甘薯茎线虫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该病自1979年开始在我县零星发生后,目前已蔓延至7个乡,病田面积达6万余亩,因受其危害,一般损失产量20~30%,严重时可造成绝产。为此,我们于1987年起开展了甲基异柳磷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试验研究,1988年又进行了不同剂型和施药量试验。现将1988年的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不同区域之间甘薯种薯和种苗的相互调运,导致茎线虫病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着甘薯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病条件、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制定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地控制其危害,以此推动甘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