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手段,对青海省西宁动物园饲养的马鹿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马鹿染色体数目为2n=68,染色体臂数NF=70(♀)、71();常染色体类型为2条中(M)着丝粒,64条近端或端(A)着丝粒;性染色体类型X为近端(A),Y为近中(sM)着丝粒;公母鹿核型式为68,XY和68XX。  相似文献   

2.
对引入青海省的银黑狐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银黑狐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34条;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没细胞含有微小的B染色体,数目范围在1到4个之间;公母狐的核型公式为:♂34♀34(M)+8(SM)-Bch(0 ̄4)XY(M,M)XX(M,M)。狐属食肉目(Carnivora)、犬科(Canidae)、狐属(Vupes)、狐种(Vulpes),赤狐是该物种的代表生物,而银黑儿是赤狐的毛色  相似文献   

3.
纯合子雌性蜜蜂存在的可能性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单倍体型蜂类的性别决定机制,一是X染色体含X基因的数量小于常染色体组含的Y基因,而且各X染色体含X基因的数量不相同;二是性型结构为开放型,各X染色体含的X基因有相加作用,各常染色体组含的Y基因没有相加作用;在性型结构和性基因数量双重机制作用下,由有效数量大的X基因或Y基因决定性别。  相似文献   

4.
朝鲜龙城系蛋用鹌鹑已分化出 3种毛色 :即龙城栗羽 ,北京白羽和黄羽。试验证明 ,3种羽色白均为伴性遗传并且存在如下关系 :白♂×栗♀→F1 栗♂白♀ ;黄♂×栗♀→F1 栗♂黄♀ ,后代均自别雌雄 ,而黄♂ (♀ )×白♀ (♂ )正反交 ,后代均能自别雌雄 ,黄♂×白♀→F1为栗♂黄♀ ;白♂×黄♀→F1 为栗♂白♀ ,试验进一步表明 :栗 (Y)和黄 (y) 在Z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 ,栗相对于黄为显性 :白羽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隐性白化基因b对Y或y上位作用所致。栗和黄两种鹌鹑的Z染色体上均有b的不白化等位基因B ,B相对于b为显性  相似文献   

5.
云南水鹿和东北梅花鹿杂交鹿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云南水鹿和东北梅花鹿杂交鹿(F1)的染色体杂型。杂交鹿(F1)的染色体数为64条,有6条M和SM,56条T染色体,是一条T染色体为X染色体,最小的一条SM染色体为Y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绢丝昆虫染色体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野蚕染色体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所谓野蚕(wild silkworm)即指家蚕以外的绢丝昆虫(田中,1943),多属于天蚕蛾科(saturniidae)和家蚕蛾科(Bombycidae).主要包括柞蚕、天蚕、蓖麻蚕、樗蚕、枫蚕、栗蚕、柳天蚕、姆咖蚕、惜古比天蚕、琥珀蚕、大乌柏蚕、野桑蚕及桑蟥等,而且主要分布在亚州、尤其  相似文献   

7.
岩羊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火焰干燥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技术,对青海省珍稀野生经济动物岩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岩羊的染色体数目为2n=54,染色体臂数NF=60;常染色体形态为4个近端(ST)着丝粒染色体,48个端(A)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形态为X是较大的中(M)着丝粒染色体,Y为最小的中(M)着丝粒染色体。公母岩羊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54,XY和54,XX。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方一种主要的农田害鼠,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fumacasThomas)的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标本采用骨髓细胞材料,按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制成。黑线仓鼠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24,常染色体臂数M=20,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较小的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珍稀绢丝昆虫柳蚕的DNA条形编码与系统进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DNA测序技术获得柳蚕(Actias selene)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Ⅰ基因(COI)5′端574 bp的片段,作为用于柳蚕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GenBank:FJ358505)。测定的柳蚕COI基因序列与其它大蚕蛾科绢丝昆虫的COI序列一样,均表现出偏好于碱基T的倾向(AT skew=-0.179)。在所分析的蚕类昆虫中,柳蚕与合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最小(0.120),而与蓖麻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38)。构建的NJ和UPGMA分子树中,大蚕蛾科的柳蚕属、柞蚕属、蓖麻蚕属、大乌桕蚕属、栗蚕属均各自形成一个支系,并且明显形成两个分支:大蚕蛾族(saturni-ini),包括柳蚕、柞蚕和栗蚕;眉纹大蚕蛾族(attacini),包括蓖麻蚕和大乌桕蚕。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  相似文献   

10.
荒漠猫染色体的首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常规染色体制备分析技术,对青海省珍稀兽类荒漠猫染色体进行首次研究,结果显示:荒漠猫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10M+10sM+12sT+4T(或A),性染色体形态类型X为sM,Y为sT,染色体总臂数NF=72,公母猫核型式为38,XY和38,XX。  相似文献   

11.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技术对10个地区的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以期查明我国栗蚕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运用11个引物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2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9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8.05%。遗传距离(D)在0.178 9~0.414 6之间。通过聚类分析,7个东北地区的栗蚕聚在一起,重庆巫溪和广西南宁地区的栗蚕聚在一起,湖北恩施地区的栗蚕自成一类。研究结果表明,RAPD标记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可用于栗蚕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3.
研究柞蚕(Antheraea pernyi)与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的人工授精技术,并应用于柞蚕与栗蚕的种间杂交试验,为利用远缘杂交改良柞蚕的经济性状提供试验技术。从种内交配40~60 min的柞蚕雌蛾交配囊中采集精子细胞用于对柞蚕处女蛾的人工授精,其受精蛾率为61.5%,受精卵率为70.5%,孵化卵率为60.8%。栗蚕精子可在种内交配40~75 min的雌蛾交配囊中采集。利用单蛾精液授精和单蛾与多蛾精液互补授精的方法,分别获得了栗蚕♀×柞蚕♂的越冬卵和蚁蚕及柞蚕♀×栗蚕♂的活胚胎。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初步建立的人工授精技术,可以进行柞蚕与栗蚕的远缘杂交。  相似文献   

14.
为高效开发利用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资源,以栗蚕蛹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栗蚕蛹油,分析有机溶剂种类、原料粒度、原料质量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得率的影响,确定了以石油醚为提取剂,原料粒度40目、原料质量浓度50 g/L、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2.5 h为栗蚕蛹油提取的最佳条件。此条件下提取的栗蚕蛹油为淡黄色粘稠状液体,蛹油提取得率为26.01%。对抽提蛹油成分及其质量分数的检测结果为:水分0.52%,灰分0.64%,蛋白质0.40%,脂肪91.67%,粗纤维0.46%。  相似文献   

15.
枫杨和核桃楸的嫩叶为栗蚕最佳饲料,调查了这两类树木在山西省区域的分布情况,介绍了其别名、形态特征和用途。  相似文献   

16.
绢丝昆虫卵黄原蛋白一级结构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磊  刘朝良 《蚕业科学》2005,31(4):482-485
家蚕、天蚕、蓖麻蚕、柞蚕、野桑蚕、透目天蚕、樟蚕7种绢丝昆虫分别属于鳞翅目的家蚕蛾科和天蚕蛾科的不同属。通过对7种绢丝昆虫卵黄原蛋白一级结构保守序列如信号肽序列、多聚丝氨酸、糖基化位点等的比较和分析,并进一步根据氨基酸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树。结果证明了7种绢丝昆虫的卵黄原蛋白的一级结构在进化上具有很好的保守性,其中蓖麻蚕和樗蚕的亲缘关系最近,家蚕蛾科的野桑蚕和天蚕蛾科的樟蚕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7.
分布在辽宁省的11种野蚕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几年在辽宁省各地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辽宁省分布的野蚕资源除柞蚕以外,还有天蚕、栗蚕、樗蚕、透目大蚕、柳蚕、樟蚕、蓖麻蚕、合目大蚕、胡桃大蚕、曲线透目大蚕、丁目大蚕等11种野蚕,这11种野蚕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的泌丝昆虫。概述11种野蚕在辽宁省的分布、取食植物、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现状,为野蚕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8.
柳蚕卵黄原蛋白(Vg)cDNA3′端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蚕(Actias seleneHbner)是野生泌丝昆虫。从柳蚕雌蛹脂肪体中提取总RNA,根据已经解析出的其它泌丝昆虫的卵黄原蛋白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柳蚕卵黄原蛋白cDNA3′端进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cDNA ends)扩增,经克隆和测序得到了一条1 072 bp的cDNA片段,该序列与柞蚕(Antheraea pernyi)、天蚕(An-theraea yamamai)、野桑蚕(Bombyxmandarina)、家蚕(Bombyxmori)、樗蚕(Samia cynthia pryeri)、蓖麻蚕(Philosamiacynthia ricini)、樟蚕(Saturnia japonica)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2.5%、82.4%、67.0%、63.2%、80.3%、78.5%、81.0%。同源性分析表明,昆虫卵黄原蛋白的一级结构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9.
栗蚕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栗蚕蛹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类物质,这些物质易与DNA结合形成粘稠的胶状物,影响栗蚕基因组DNA的提取。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蛋白酶K(SDS-PK)消化法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法提取栗蚕基因组总DNA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的DNA产量高;SDS-PK法提取的DNA质量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RAPD技术对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发生危害的柞蚕寄生蝇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研究。选取11个随机引物对14份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40条稳定条带,其中128(91.43%)条为多态性条带,表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秋柞蚕寄生蝇(未命名)及栗蚕寄生蝇(未命名)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214~0.5143之间,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14份供试材料可聚为两大类:栗蚕(Dic-tyoplocajaponica)寄生蝇与寄生柞蚕的寄生蝇各聚为一类,其中来自河南省的柞蚕饰腹寄蝇自成一类,来自东北地区的柞蚕饰腹寄蝇与秋柞蚕寄生蝇又各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