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居住区绿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植物造景设计。笔者认为, 植物造景设计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摒弃原有落后的环境,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居住区的绿地植物造景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一是提高居住区绿地的绿地率和绿视率。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 (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利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二是提  相似文献   

2.
绿地要与城建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同步或优先,规划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植物景观多样性建设计中,要合理地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配置,发挥绿地水循环、气候调节、降低污染等功能,追求整体的系统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同时.要注意增加绿量。我国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绿地率要求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3.
陈贵兴 《广东园林》2006,28(Z2):1-3
惠州市惠城中心区“十一五”园林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按照规划,将建成一批新的城市公园和绿地,计划未来5年新增绿地1195.1万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87.5万m2。至2010年,实现城市绿地率42.45%,绿化覆盖率47.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m2。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学家计算,一个城市居住和生活用地约占50%左右,居住区绿地规划面积占总用地的30%以上,平均每人5-8m~2,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时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因而居住区的绿化布置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绿化系统。 一、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区绿地规划要在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统一规划、以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为中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住宅间绿化为基础,协同市政、服务、文化、环卫等部门综合治理,使居住区绿地自成系统,并与城市绿化系统相协调。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原有树木和现有条件,因地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反映了居住区绿化的水平,而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居住环境的绿化现状和效果的尺度。正确合理地进行居住区绿地类型分类,才能准确地反映居住区的绿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井陉县城绿地系统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井陉县城的现状分析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 ,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 ,创造了块状与带状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制定了合理的绿化指标 ;形成了河、路、山体兼有 ,且块、带结合的公共绿地系统。该规划具有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长短兼顾、城乡结合、便于操作实施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日前广州市政园林部门公布的绿化规划,在未来两年时间内,广州建成区内将再增建绿地36km^2,使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m^2。具体而言,结合迎亚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主要在“一场两边”(即亚运会场馆、珠江边和通往亚运会场馆、亚运村的主干道路边)、重要城市出入口、城市主干道沿线及中心城区缺乏公共绿地的重点地段建设六大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8.
风景园林绿化档案是城市建设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风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活动过程,为城市建设、改造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园林绿化档案包括一个城市的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城郊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年度或阶段记载。像城市的公园工程,绿地苗圃、名木古树、历年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历年的植树造林面积、地点与成活率、覆盖率、病虫害的防治、珍贵花卉、珍贵树木、城市雕塑工程、基建工程等等,都蕴含大量的信息,是一种供人们研究、利用的…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在园林景观工程中,合理巧妙地进行微地形的利用和处理,有利于创造出优美、细腻的景观,加强园林艺术性。依据园林微地形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园林景观中微地形的设计要点和处理应用,从居住小区绿地、公共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现况,讨论了园林微地形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江汉油田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中国明星城市——湖北省潜江市。市域内,呈现平原地貌景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境内土壤多为壤质土,土层深厚,植被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油田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区绿地和专属绿地。目前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2.8%,绿地率达到39.63%。  相似文献   

11.
河中也全是上游流下的污水,且经常干涸,无法利用。加之缺乏历史文物古迹,也为廊坊市区绿地建设增加了不利因素。2.1.2城市现状绿地不足目前,廊坊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0.4%,绿地率21.2%,分别比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低4.6%、8.8%。其中城市公共绿地数量少,特色不明显,且分布不均,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层次户外活动要求;道路绿地面积小,街道树种单一,缺乏系统规划,常种常换,无成型大树,不能很好地发挥绿化美化街景、遮阳庇阴的作用;庭院绿化中仅部分单位有较高的绿地率和绿化景观,各单位绿化差距较大,总平…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行政辖区内有森林1.4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24%,绿化覆盖率为4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8平方米。全市按照"一街一树、一街一景"的绿化原则,形成了"四季有绿、错落有致、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城市带状绿化景观体系。奎屯市城市绿化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林业》2003,(9):40-41
一、城区绿地现状 截止2002年底,呼和浩特市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9.6万人。现有绿化覆盖面积271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为2666公顷),建城区绿地率20.07%,绿化覆盖20.45%。 现有公共绿地539.4公顷(建城区内281.05公顷),占绿地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4.
海宁一中校区园林绿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海宁一中校园规划绿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充分利用园林植物的造景功能,突出中学校园绿化特色,形成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相和谐的校园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绿地属于开放空间相对于私人花园而言具有开放性 ,视野要求通透 ,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可发现草坪被踩出一条条小道 ,绿篱被破出一个个缺口 ,大大影响城市景观。这一方面与市民道德素质有关 ,另一方面是在绿地设计中对人性因素考虑不足。在公共绿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性因素 ,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一、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共绿地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所营造的绿化景观具有多重功能 ,除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之外 ,更应给人以亲近感、愉快感 ,而不是拒人以千里之外。但是人们常感觉到开放空间不开放 ,因为从绿化管理上考虑到维护等因…  相似文献   

16.
刘洋 《广东园林》2010,32(3):22-25
以湛江观海长廊为例,阐述滨海走廊在景观营造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遵循的原则,并展示了各项原则在特定环境下因地制宜的使用方法;通过探讨滨海走廊在自然、生态、艺术方面设计手法,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与之相协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抗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市区面积4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14.2万。美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建设,为杭州赢得了人间天堂的美名。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市区绿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市绿地扩大到5432公顷,公共绿化地656.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5.41平方米,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1.3%和44.6%,游览的公园、景点增加到93处。基本形成了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相  相似文献   

18.
张新志 《国土绿化》2007,(11):14-14
注意绿化树种与环境的协调设计前,先要总体观察需绿化地及周围环境,并以此为根据来制定合理的绿化规划。对于陵园等的绿化要注意突出四季常青,宜栽植松柏、冬青等。对于公园等公共绿地要突出丰富多彩,栽植观赏价值高的品种。如果绿地面积较大,可采取丛植与孤植相结合,配置树形高大、树姿优美的树种,如雪松、龙柏、银杏等,辅以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经济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效应,如森林面积减小,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严重等。为此,当今每个新建住宅小区都应尽力创造功能合理、形态自然、体现生态原则的居住环境。一、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指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海淀区以兼得山水的整体环境为依托,营造合理的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格局,运用生态设计原理及手法对城市道路网络的沿途绿地、廊道、公共绿地等进行规划建设,创造优美宜居的城市,为绿色奥运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到2007年底,海淀区城市园林绿地总量9411公顷,比2001年增加了2554公顷,增长了3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