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出血症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出血症(DHD)是由鸭疱疹病毒2型(鸭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病鸭双翅羽毛管内出血呈紫黑色、脏器及肠道出血为特征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自1990年秋以来,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送检病例发现我省福州、莆田、漳州、厦门、南平等地区以及浙江省金华、义乌等和广东省佛山、湛江等地鸭均有发生。该病可侵害番鸭、樱桃谷鸭、北京鸭、半番鸭、麻鸭、野鸭等,但以番鸭最易感,各日龄鸭均可发病,以10d~30d鸭更为多见,发病率高低不一,鸭日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使用现有的鸭病疫苗、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及药物…  相似文献   

2.
鸭“白点病”(暂定名)研究Ⅰ.鸭“白点病”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 998年以来 ,于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发生了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胰脏、肾脏和肠壁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及肠道出血或出血环为特征的鸭传染病 (暂定名为鸭“白点病”) ,我们对该病开展了广泛的临床调查 ,今将结果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1 .1 易感鸭品种 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等均有发病死亡 ,但以番鸭易感性最强。1 .2 易感鸭日龄 经调查发现 8~ 90日龄的鸭多见感染发病 ,番鸭多集中于 1 0~ 3 2、5 0~ 75两个日龄段发病 ,尤其是前一日龄段雏番鸭发病更为多见 ;在麻鸭 ,多见产蛋前后的发病 ;在半番鸭 ,…  相似文献   

3.
自 1 998年以来 ,在福建省、浙江省及广东省等地的鸭场发生了一种新病 ,病鸭临床上表现为软脚、摇头、拉稀、少食或不食。番鸭、半番鸭和麻鸭均可发病 ,但以番鸭最易感。雏番鸭发病率高达 1 0 0 % ,死亡率 95 %以上。半番鸭、麻鸭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低。临床剖检可见肝脏表面  相似文献   

4.
番鸭细小病毒(MPV)引起的雏鸭发病称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番鸭,俗称"三周病".其发病率为26%~62%,病死率为22%~43%,病愈鸭大部分成为僵鸭,给养鸭业带来一定损失.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多以腹泻、喘气和进行性消瘦及脚发软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5.
番鸭细小病毒病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鸭,发病时间集中在2~4周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40%~50%,严重危害雏鸭饲养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工作,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严禁到疫区引进番鸭苗、种鸭和种蛋,做好种鸭免疫接种,为易感雏番鸭提供母源抗体保护.对孵化场、孵化箱、孵化室和孵化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在雏鸭出壳后48 h内皮下接种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与清洁消毒,以防止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该病,对发病番鸭可立即注射雏番鸭细小病毒活疫苗、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紧急防控,同时,可适当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某些细菌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6.
鸭出血症灭活蜂胶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以来,先后在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主要养鸭区发生一种以双翅羽毛管内出血或瘀血呈紫黑色、脏器及肠道出血为特征的新的鸭传染病犤1,2犦,俗称鸭“黑羽病”、鸭出血症(DuckHemorrhageDisease,DHD)。番鸭、半番鸭、麻鸭、北京鸭、樱桃谷鸭、野鸭等多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其中以番鸭最易感,易感日龄为(10~60)d,发病率高低不一,病死率几乎100%,给养鸭业(尤其是番鸭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此,我们对该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防治方面研制了鸭出血症灭活蜂胶疫苗,经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表明该疫苗安全、…  相似文献   

7.
番鸭"花肝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番鸭“花肝病”是番鸭的一种新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主要引起 1~ 3周龄雏番鸭发病 ,发病率为 2 0 %~ 10 0 % ,死亡率为 10 %~ 95 %以上。病鸭的主要症状为严重下痢 ,迅速脱水、衰竭死亡 ;特征病理变化为肝、脾、胰、肾及肠等内脏器官形成大小不等、斑点状、白色至灰白色的坏死性病灶。研究者目前均认为该病的病原为病毒 ,但在病原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实验宿主系统及各地疫区免疫防制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对该病原的类属地位未能作出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以腹泻、气喘和软脚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3周龄左右的雏番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对家禽生产影响极大。因此鸭农和规模禽场必须高度重视,尽量做好防控工作。1发病特点本病流行程度多变且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是,冬季和春季由于气温低,育雏室空气流通不畅,空气中NH和CO浓度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表现  相似文献   

9.
番鸭细小病毒(MPV)引起的雏鸭发病称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番鸭,俗称“三周病”:其发病率为26%~62%,病死率为22%~43%,病愈鸭大部分成为僵鸭,给养鸭业带来一定损失。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多以腹泻、喘气和进行性消瘦及脚发软为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0.
<正>雏番鸭细小病毒病(MDPVD),俗称"三周病",该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3周龄内的雏番鸭发病。病番鸭表现为脚软、呼吸困难及腹泻为主要症状,该病的死亡率可达40%~50%以上,给养鸭业造成巨大危害。目前控制本病的方法主要为疫苗免疫接种及一些综合防制措施,对发病动物采用番鸭超免卵黄抗体或超免血清作被动免疫,进行紧急  相似文献   

11.
2019年4月,云南省曲靖市某番鸭场饲养的22日龄番鸭群发病,发病率约50%、病死率近75%,依据流行病学特点及剖检病变初步怀疑此番鸭群感染禽腺病毒病,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确定该番鸭群感染鸭I群3型腺病毒。  相似文献   

12.
2016年底福建省宁化县某养殖户雏番鸭发生一起传染病.10日龄雏番鸭出现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部分雏鸭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排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发病高峰期每天有5%-10%左右雏番鸭死亡.病料冰冻切片经免疫荧光检测,小鹅瘟单克隆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而番鸭细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禽坦布苏病毒等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呈阴性.发病雏番鸭用小鹅瘟高免蛋黄紧急注射,病情得到明显好转,证实该病为番鸭小鹅瘟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肝白点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病(番鸭肝白点病、白点病、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番鸭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40 d内番鸭,临床上以软脚、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以肝、脾表面坏死、纤维素性心包炎为主要病变.Kaschula等(1950年)在南非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法国学者Gaudry等(1972年)在国际上首次从患上述症状和病变的番鸭中分离到番鸭呼肠孤病毒,目前该病已广泛流行于法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番鸭传染病,最早在福建莆田、福清等地发生,以后相继在广东佛山、浙江金华和我国各番鸭饲养区发生,以肝、脾出现灰白色小点为主要病变,俗称番鸭"肝白点病"、"白点病"、"花肝病",发病日龄以10~30 d居多,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病鸭耐过后成为僵鸭,当时临床上无法防治,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学、诊断、防制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一种番鸭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冬以来 ,我县各地的雏番鸭发生了一种以肝、脾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疾病。其传播快 ,发病率及致死率均高。用各种抗菌药物及现有的各种高免血清 (雏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抗小鹅瘟高免血清 ,抗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 )治疗无效。因本病的病理变化极具特征性 ,故本地俗称为“番鸭白点病”。为有效地防制本病 ,我们曾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诊断和治疗试验 ,现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998年冬本病先在个别养殖户发生。因肝脏具有白点状坏死并具心包炎、肝周炎变化 ,养殖户误以为巴氏杆菌病和浆膜炎 ,用各种化学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无…  相似文献   

15.
曲霉菌病是一种真菌性传染病,几乎所有的禽类和哺乳动物都能感染。临床上主要发生于家禽,雏禽常呈急性群发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2001年春,广西某鸭场的雏番鸭发生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病鸭呈现喘气,呼吸加快,伸脖张口呼吸,造成大批雏番鸭死亡的疾病。我们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曲霉菌感染。1发病情况该养鸭户饲养番鸭1000只,由于当时天气连绵阴雨,畜主用稻草作垫料保暖,室内饲养,饲养至6日龄发现少数雏鸭喘气,畜主怀疑为番鸭细小病毒感染,购买抗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蛋黄抗体和恩诺沙星等多种…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鸭,临床上以10日龄左右为高发期,病死率为20%~30%,6~14日龄雏鸭病死率高达50%,3周龄以内雏鸭易感,成年鸭也能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1月,江西省南城县某鸭场饲养的30日龄番鸭群发病,发病率约为50%,病死率约为10%,感染后耐过鸭呈现典型的"短喙-侏儒综合征"症状。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引起该场鸭群发病的病原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该文主要报道该起病例的诊断情况。  相似文献   

18.
番鸭细小病毒病(MDP)是番鸭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以腹泻、喘气和软脚为主要症状。主要侵害1~3周龄雏番鸭,偶见于30~50日龄的番鸭,发病率为20%~60%,死亡率在20%~40%之间。鸭传染性浆膜炎(RA)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困倦、眼鼻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为主要症状,1~8周龄鸭易感,发病率5%~10%,死亡率在5%~75%之间,由于高死亡率、体重下降以及慢性病例易形成“僵鸭”而导致淘汰,常给养鸭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笔者最近遇到我市马集镇某养殖户饲养番鸭…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以来 ,我市养鸭业中流行一种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传染病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经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近几年来 ,笔者通过兽医门诊工作 ,开展了对该病诊疗方法的探讨 ,现综合报告如下 ,以供同行参考。1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面广 ,传播速度快。自 1 996年发现以来 ,我市崇安、武夷等乡均有发生、流行 ,发病率高达 5 0 %以上。本病主要发生于 2~ 8周龄的番鸭、麻鸭、半番等肉鸭、尤以 2~ 4周龄的小番鸭发病最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春季和秋冬发病率为高。2 临床症状 病鸭初期表现精神不…  相似文献   

20.
羊建平 《中国家禽》2002,24(2):36-36
1发病情况 2001年1~3月泰州市某养鸭场饲养的番鸭连续发生以急性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病.病鸭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腹泻,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两腿无力,眼鼻流浆液性分泌物,有的有神经症状.雏鸭发病率为20%~40%,病死率高达40%左右.主要病变为心冠脂肪、心内外膜出血,肝、脾肿大并有大量的出血点,肠道有出血性卡他性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