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以茶尽蠖和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为例,提出了昆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量与温度关系的模型,该模型可用Schoolfield和Sharpe于1981年提出的变温生物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加以拟合。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pH、温度、紫外线和化学试剂处理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pH 7的环境中,活性最强,pH值升高或降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的茶尺蠖幼虫的死亡率都会下降;当水浴温度达80 ℃时,病毒几乎完全失活;紫外线处理32 h可明显降低病毒活性;在4种化学试剂中,01% CuSO4对病毒活力影响较小,经过乙醚和75%乙醇处理后的病毒活力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纯化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cobNPV)作为抗原免疫大耳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Indirect-ELISA效价为1∶51 200;工作浓度分别为EcobNPV 1∶1 600、兔抗血清1∶3 200。用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提纯的多角体进行Western-blot分析表明制得的抗体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良好的特异性。应用于不同来源茶园昆虫多角体病毒分离株的检测,取得了理想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株毒力较强的病毒,用1.216×10^8PIB/mL的浓度感染1~4龄幼虫,其死亡率在91.55%~96.81%之间。本文主要介绍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测定,分别确定了ZrNPV浓度和幼虫死亡率,ZrNPV浓度和幼虫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5.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是茶尺蠖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试验研制了3种EoNPV制剂,分别是EoNPV乳剂、EoNPV-Bt乳剂、EoNPV-溴氰可湿性粉剂。3种制剂在室内和田间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茶园示范应用1万hm^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并对3种制剂的田间使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生物农药尺蠖清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尺蠖的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琴  徐健  殷向东  王洪珍  朱锦磊  祁建杭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67-1867,1918
尺蠖清悬浮剂对茶树茶尺蠖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00~1000倍液药后10d的防效为76.50%~84.43%,药后14d的防效为82.36%~93.24%,显著高于Bt制剂,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的防效相当,且持效期在14d以上。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接种ZrNPV后落叶松绶尺蠖幼虫的各种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微镜观察,发现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脂肪体、表皮细胞、中肠细胞、气管基质和血细胞内复制。上述细胞受感染后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细胞核增大。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受感染组织的核内出现病毒粒子和多角体,70-140h氖受感染组织核内充满多角体。  相似文献   

8.
春尺蠖是嘉酒(嘉峪关、酒泉)地区林木果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传统的化学防治不是理想的防治办法。通过春尺蠖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春尺蠖试验,证明使用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春尺蠖效果显著,确定了病毒防治春尺蠖有很好的效果,为指导我区乃至周边地区今后春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能够感染家蚕和茶尺蠖的重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rBmNPV),解决EoNPV扩增困难而不易获得的难题。【方法】通过Bac-to-Bac系统构建具备Bm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表达盒和EoNPV的解旋酶基因(hel)表达盒的重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结果】家蚕或家蚕细胞扩增的rBmNPV可以感染茶尺蠖并致病,表明rBmNPV的宿主域拓展至茶尺蠖。【结论】成功构建了能够感染茶尺蠖的rBmNPV,为利用家蚕作为宿主来生产重组病毒杀虫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是一株对落叶松绶尺蠖幼虫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病毒。本文主要对多角体进行了镜扫描及超薄切片观察,对该病毒的致病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多角本大小为0.8-2.3μm,形状为三角形,四角至不规则形;病毒粒子为杆状,多粒包埋,大为小180-230×30nm。该病毒在自然界发病率为75%以上;室内用1.216×10^6PIB/mL-1.216×10^8PIB/mL;接毒试验  相似文献   

11.
6种日本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引进6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保存5年后仍对斜纹夜蛾幼虫持有致病性。其中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山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那须株)均保持较强的致病力,其剩余侵染力在1/1.34~1/2.50间。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东京株)的致病力下降最大,剩余侵染力为1/17.5、其次为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埃及株),剩余侵染力为1/7.01。  相似文献   

12.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个家蚕原种和2个杂交种为材料,采用机率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NPV的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主要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具有偏父遗传现象。日本系统的品种的抗性比中国系统的品种强。  相似文献   

13.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几率值分析法和浓度(对数)—死亡率几率关系曲线法,研究家蚕对NPV病毒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规律。结果显示:家蚕对NPV病毒经口感染的抵抗性遗传方式受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控制;杂交后代(F1、F2)对于该病毒的抵抗性有偏父遗传现象,杂交一代的抗病性表现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天幕毛虫幼虫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us polyhedrosis virus,NPV)感染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幼虫,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可以侵染和破坏天幕毛虫的中肠细胞,在中肠组织细胞中均能观察到形成的多角体。幼虫取食核型多角体病毒100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内出现多角体形成,细胞核开始增大;取食130 h后,中肠组织细胞间出现缝隙,细胞核内多角体数量增多;取食160 h后,中肠细胞的细胞核进一步增大,个别细胞核增大至整个细胞的1/3以上,与正常天幕毛虫幼虫相比,整个虫体出现软化;取食190 h后,中肠细胞受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中肠内食物极少并有许多游离的核型多角体存在;取食220 h后,天幕毛虫幼虫的中肠和其他组织完全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5.
It was controversial issue if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could replicate in idgut cells of host larvare from Lepidoptera by now.The replication of Mythimna separata NPV(MsNPV)in M.separata larvae midgut cells was studied by ultrastructural and DNA hybridized techniques.The pap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MsNPV could neither infect midgut cell nor replicate in midgut cell of homologous host.Therefore MsNPV virions released from the virial occlusion bodies were considered as direct penetration though the intercellular spaces of midgut cells to hemocoel of the host larvae.  相似文献   

16.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 (Huebner)幼虫血淋巴进行了酯酶和酚氧化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2种酶带在感染12h后其活力发生了明显变化;酯酶酶带2d后发生位移,酚氧化酶酶带5d发生位移,且各自建立新的酶系统。酚氧化酶比活力分析结果表明:感染NPV后,1d达到最高点,2~3d处于最低点,4d后回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家蚕抗病性与生化指标的相互关系,对家蚕若干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对NPV食下感染抵抗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日本系统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NPV食下感染的抵抗性高于中国系统品种。(2)日本系统品种之间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NPV食下感染抵抗性差异很大。其中川26、782两个品种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高达每克鲜重8.14mg和7.69mg,对NPV食下感染抵抗性lgED50高达9.77和7.15;中国系统品种之间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食下感染抵抗性差异较小,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在4.73~6.98之间,对NPV感染抵抗性lgED50在4.78~5.96之间。(3)2龄起蚕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对NPV食下感染的抵抗性(lgED50)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r=0.93。两者回归方程为Y=1.6244+0.6334X。  相似文献   

18.
从贵州茶树及森林害虫的自然罹病虫体中分离鉴定获得14株病毒,即茶鹿子蛾NPV,肾毒蛾NPV,大茸毒蛾NPV,叉带黄毒蛾NPV,半带黄毒蛾NPV、卵黄毒蛾NPV,幻带黄毒蛾HPV,黄毒蛾NPV,茶奕刺蛾NPV,杨白纹毒蛾NPV,杨二尾舟蛾GV,茶刺蛾GV,茶茸毒蛾GV,茶奕刺蛾GV。其中,除肾毒蛾NPV,黄毒蛾NPV,茶奕刺蛾NPV,茶刺蛾GV已有报道外,其余均属我国首次报道。通过电镜对上述病毒的形态观察和对其宿主的回感试验,证明是其病原病毒。  相似文献   

19.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sod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种鳞翅目昆虫NPV sod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柞蚕NPV的sod基因中300个核苷酸的核心区序列.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柞蚕NPV的sod基因与云杉卷叶蛾(Choristioneure fumiferana)和黄杉毒蛾(Orgyia pseudotsugata)NPV的sod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0.1%和76.6%,而与家蚕NPV和苜蓿尺蠖NPV的同源性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0.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ta)幼虫血淋巴酯酶和酚氧化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的谱带在感染病毒后12h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酶带位移和新酶带的产生,在虫体内建立了新的酶系统;酚氧化酶比活性在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12 h最低,48h达到最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