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工夫红茶加工中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微生物和铅、铜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初制加工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发酵工序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初制过程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与机具均可造成茶叶铅、铜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茶叶全氮量与红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继轸  夏涛 《茶业通报》1992,14(3):40-41
茶叶品质检验,迄今国内外一直沿用以实物标准样为依据,以感官评审为主的方法。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试图寻找理化检验来评定茶叶品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工夫红茶是我国独特传统红茶,品质和风格不同于红碎茶。1987年湖南农学院何文斌、施兆鹏等人报道了工夫红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并借助费歇尔判别分析,建立了判别函数,对工夫红茶等级与色泽指标的量化及通过色泽鉴别品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工夫红茶内质要求,香气高锐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明。只有优质茶  相似文献   

3.
二、中国茶叶推进外销对策我国茶叶外销历史悠久,独占世界茶叶市场有一百多年。输出数量以百万担计,创历史上茶叶销售最高记录。我国生产的六大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五大茶类输出,销路遍及世界各地,享有物美价廉的世界荣誉。红茶市场兴衰转化剧烈,切细红茶独占市场上风,不利于我国工夫红茶的推销。绿茶市场衰而复兴,除固有的外销眉茶、珠茶外,高级名茶亦进入国际市场。青茶如铁观音、  相似文献   

4.
英山县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茶叶生产的做法叶道贵,管保成(湖北省英山县茶叶公司)英山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生产"团黄"和"圻门"茶作为贡品。现在生产的优质炒青绿茶和名茶驰名全国,"珍眉绿茶"和"工夫红茶"畅销东欧和非洲各国。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5.
方世辉 《茶业通报》1995,17(3):24-25
安徽红茶产区开发名优绿茶初探方世辉(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安徽红茶产区包括祁门、东至、石台、黟县、贵池等县(市),长期以来主要生产传统的工夫红茶。但是近年来由于茶叶市场的变化,红茶产销矛盾日益突出,价格低。而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  相似文献   

6.
王水金 《茶业通报》2014,(3):117-119
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原产地.2006年福安市恢复坦洋工夫品牌建设以来,成绩斐然.然而,近年来,全国红茶发展迅猛,给坦洋工夫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在加剧.为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的影响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我们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坦洋工夫品牌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话说红茶     
正红茶为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红茶又分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三个不同的花色品种。1工夫红茶工夫红茶是我国独家经营的传统商品茶,国外不生产,主销欧洲多国、前苏联及东南亚诸国。工夫红茶外形要求条索紧细圆直,有锋苗,色泽乌黑油润,有金毫。内质汤色红艳明亮,有金圈,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甜爽,叶底红艳匀亮。我国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8.
以杜仲叶与新鲜茶叶为主要原料,经漂烫、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等工序研制出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以茶叶的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漂烫工艺参数为:漂烫温度95℃,漂烫时间2 min;萎凋工艺参数为:萎凋温度30℃,萎凋湿度20%,萎凋时间3 h;人工揉捻工艺参数为:轻压10 min-重压10 min-轻压10 min;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95%,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品质、风味俱佳。  相似文献   

9.
丁勇 《茶业通报》1996,18(3):40-41
乡镇茶厂工夫红茶精制技术丁勇(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245600)乡镇茶厂现已成为茶叶行业的生力军。但由于受加工能力和产量等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国有大中型茶厂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厂实际,采取适用、简便的茶叶精制技术。基...  相似文献   

10.
正团队简介:茶叶加工与新产品团队是由潘科副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共有成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4人。该团队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及新产品研发工作。名优绿茶方面:主要开展贵州扁形茶(如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等)、贵州卷曲形茶(如:都匀毛尖等)、贵州珠形茶(如:绿宝石等)清洁化、标准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工夫红茶方面:以"通氧发酵"技术为突破口,主要开展以实现工夫红茶全程清洁  相似文献   

11.
红茶属全发酵茶类。我国出产的红茶,有条形工夫红茶,颗粒状碎红茶,以及小种红茶三种,各具不同的品质风格。以下简要介绍初制条形红茶与碎红茶的工艺原理和作业措施,工艺上综合了广东英德、云南夙庆、安徽祁门、湖南安化等地,1959年产制优质工夫红茶与碎红茶的生产经验,供当前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省是全国工夫红茶的主产区,年产红茶近万吨,所产祁门工夫红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传统名牌产品。它外形紧细,锋秒秀丽,色泽乌润,汤色红艳,叶底红亮,滋味鲜醇酣厚,独特的“祁门香”香高持久,被誉为“茶中英豪”曾先后于1915年和1987年二次荣获国际金奖,1980年和1985年又二次蝉联国优金奖,蜚声中外。安徽东至、石台、贵池产的工夫红茶品质优异,也赢得了国内外广大用户喜爱。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利提高茶叶品质的做法使茶叶出现条索粗壮、香味低淡、叶底青暗等问题,给精制加工、出口拼配带来了困难。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有重要影响,是红茶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就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大工序与工夫红茶品质的关系作了综述,分析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目前研究的细微差别,以期为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工夫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武当红茶是十堰红茶的自有品牌,其加工沿袭了传统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有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初制加工工序。十堰地区红茶产业在选育良种、优化加工工艺、统一品牌标准、重视农药残留和清洁化生产等方面仍可改进。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们厂加工出口的工夫红茶、切细红茶每年都没有存茶,在收购时,一些社队小场常常是超计划生产,于是,我们也就随之超计划收购。因此,基本上达到生产、收购、出口等三满意。这样,社员增加了收入,国家也增加了投放,口岸同时也增加了出口,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要搞好产销对路,就必须将生产、收购、出口的关系搞融合,使它们三者的关系统为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我国出口法定检验商品之一,按部颁发的《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执行品质管制。下简称《标准》,1979年,国家商品检验总局和外贸部对《标准》进行了第三次修订。从1981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标准中对出口茶水分标准作了修订。如红茶类:工夫红茶原规定为8.0%,现修订为7.5%、红碎茶原规定碎茶为8.0%、片、末茶为  相似文献   

17.
振兴浙江红碎茶生产之我见袁石玉(浙江湖州茶厂313000)红碎茶是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茶叶,占世界茶叶贸易量的90%以上。我国出口茶叶中一半以上是红茶,其中红碎茶出口量又占红茶的80%以上,已远销欧、美、亚及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红碎茶生产最早是1...  相似文献   

18.
针形名优红茶机械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红久负盛名,享誉中外,是云南出口创汇的主要茶类。以其外形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和滋味浓醇回甘的品质独树一帜,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受名优绿茶良好效益的驱使,不少厂家加快了名优红茶的生产步代,尤其是机制做形工夫红茶的生产。针形名优红茶,是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名优绿茶的做形技术,利用振动理条机使其条索紧细挺直。以前的名优茶生产,在做形的环节上多采用手工操作,但手工做形存在着质量不稳定、技术难掌握、效率低和成本高等缺点,不利于名优茶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大多茶厂已开始采用机械生产名优茶,实践证明,机械与手工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易操作、可控性强、规范制茶工艺、稳定茶叶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等。现将其工艺介绍如下:工艺流程: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1鲜叶采摘针形名优红茶要求条索紧细挺直、金毫显露,因此对鲜叶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更有利于做形,可采摘无性系大叶良种或地方群体大叶良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开展,长度约4 cm左右,要求芽叶无病虫害。2萎凋是红茶加工的基础工序。萎凋中鲜叶正常而均匀地失水,细胞液浓缩...  相似文献   

19.
盛产工夫红茶的东至县,几年来茶园包产到户的实践表明,这一重大改革,对于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85年表现的尤为突出,85年产茶45000担,占全区茶叶产量的44.1%,茶农收入858万元,比七八增产37.3%,增值95.3%。  相似文献   

20.
色选机在红茶精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汉 《茶业通报》2007,29(4):169-170
拣剔是茶叶精制加工中的重要工序,目前红茶精制企业所用机械拣梗和人工拣梗均存在缺点。茶叶色选机技术先进,在实际生产中运用优点明显,有望成为替代以往各种红茶拣梗方法的理想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