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白鲫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连续石蜡切片方法对全长5~155mm的白鲫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仔鱼、稚鱼、幼鱼摄食器官、消化器官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讨论了腭褶、鳃耙侧突起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点在摄食中的作用及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点同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尼罗非鲫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宝香 《水产学报》1997,21(4):353-359
对全长8.5-199mm的尼罗非鲫的横,纵,水平向石蜡连续切片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口腔壁,颌齿,鳃,耙,前咽顶壁和上下咽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探讨了该结构特征与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的关系,并对该结构的发育特点与青鱼,鲢的作比较。  相似文献   

3.
尼罗罗非鱼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光镜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6.0-223.0mm尼罗罗非鱼标本278尾,描述了口径,鳃耙,口腔上腭,颌齿,咽齿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量性胚后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尼罗罗非鱼的摄方式和摄食机能,摄食器发育与摄食方式的转化,摄食器官数量性状发育与适口食物规格和食物组成的转变,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尼罗罗非鱼苗种和饲养食用鱼生物学技术措施提  相似文献   

4.
白鲫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显微解剖、肉眼解剖、石蜡切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5.5—260.0mm白鲫标本430余尾,描述了口径、鳃耙、侧突起、腭褶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白鲫的摄食方式和摄食机能,滤食器官发育与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化,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白鲫苗种和饲养食用鱼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鱼的原始器官原基的形成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发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瑞霞 《水产学报》1982,6(1):77-83
本文介绍了青鱼的早期发育、原始器官原基的形成,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发生与分化的观察结果。对青鱼胚胎的早期发育和器官发生作了描述;并就此和其他硬骨鱼类的胚胎发育和器官发生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6.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6,30(4):433-443
利用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与褐牙鲆卵授精,培育出了生长健康的杂交鱼苗。并对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OLIMPUS显微镜连续观察和描述了冷冻精子受精杂交胚胎的发育,在水温15~17.1 ℃,其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孔封闭、肌节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胚等时期的发育,经历65 h 57 min完成胚胎发育进入胚后发育,发现胚胎搐动15 min后心脏开始跳动。利用OLIMPUS解剖镜每天观察和记录一次鱼苗的生长形态,并测定其体全长;将杂交鱼苗的胚后发育划分为卵黄囊吸收期(出膜后1~6 d)、变态前期(出膜后7~25 d)、变态期(出膜后25~30 d)和变态后生长期(出膜30 d以后)4个时期。对16~17 ℃、18~19 ℃、20 ℃和22~23 ℃4个温度环境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杂交胚胎宜于在16~20 ℃的水温下发育,鱼苗在22~24 ℃孵化出膜后2~3 d大量死亡。对18~19 ℃、20 ℃、22 ℃、和24 ℃ 4个温度下稚鱼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变态期稚鱼在22~24 ℃水温下饲养时变态和生长速度较18~19 ℃快。  相似文献   

7.
泥鳅胚胎玻璃化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章龙珍 《水产学报》2002,26(3):213-218
泥鳅胚胎(胚孔封闭期)用10#玻璃化液作为低温保护剂,经低温(-196℃)冷冻保存17h后,38℃水浴解冻,解冻后的胚胎获得了成活。在稀释液B1、B2、B3中分别有26.7%,15.0%,3.0%成活的胚胎。解冻后的胚孔封闭期胚胎经过50h的培养,胚胎从胚孔封闭期发育至尾鳍出现期。  相似文献   

8.
厚颌鲂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文静 《水产学报》2005,29(6):729-736
以人工繁殖所得的仔鱼为材料,观察了厚颌鲂胚后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厚颌鲂胚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个阶段16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4.78±1.12)mm,肌节数43对。孵出后115.5h卵黄吸尽,仔鱼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营养,进入晚期仔鱼阶段,此时仔鱼全长(7.11±0.90)mm。发育至47d时开始出现鳞片,标志着进入了幼鱼阶段,此时全长(19.75±3.71)mm。在22.2~25.0℃条件下经过68d的发育,全长(31.82±3.87)mm的鱼苗,鳞片出齐,基本具备成鱼特征。在胚后发育过程中,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孵出期的生长速度最大;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最后稳定在45%左右;体长/体高比值逐渐减小,并逐渐与成鱼的比例接近。  相似文献   

9.
暗纹东方鲀仔幼鱼的形态、摄食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95、1997年对暗红东方鲀(Takifuguobscurus)仔幼鱼的形态发育、摄食特征以及生长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尾鳍条和体部斑纹的形成可用来区分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2当稚鱼出现叨食食物碎片行为时,预示消化器官发育已趋完备.开始进入幼鱼期,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同类相残;3.河鲀度生长方程为L=3.58e~(0.0519t),在8日龄和30日龄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明显增大,其生长与消化器官的机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青鱼生长快,肉质好,经济价值高,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家鱼之一。但由于青鱼性成熟年龄较长,亲鱼来源困难,数量少,至今在不少地区青鱼的人工繁殖仍不过关,直接影响了青鱼人工养殖的发展。我县金沙河水库和县鱼种场于1967年开始研究青鱼的人工繁殖,1968年催产青鱼人工受精成功。  相似文献   

11.
黄鳝的年龄鉴定和生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慧 《水产学报》1998,22(4):296-302
用黄鳝的耳石,脊椎骨和舌骨三种材料相对照,对其年龄进行了鉴定。认为舌骨是黄鳝年龄鉴定比较理想的材料,并首次提出尾舌骨也可以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分析了体长,体重的分布,分别用幂函数关系和直线回归方程计算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太湖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孙帼英 《水产学报》1996,20(3):193-202
研究了河川沙塘鳢的年轮特征、生长特性、繁殖和摄食习性。观察比较了耳石、鳞片、脊椎骨和胸鳍支鳍骨的年轮特征,选取耳石作为鉴定年龄的依据。渔获物有0~Ⅳ龄五个年龄组,其中Ⅰ和Ⅱ龄组占渔获量的85%,Ⅳ龄组仅为1.02%。体长与耳石半径呈直线相关。体长与体重(W)和纯体重(W′)均呈指数函数增长关系,W=2.2416×10-2L3.0867;W′=2.498×10-2L2.9747。卵巢发育分Ⅵ期及重复发育的Ⅳ′和Ⅴ′期,属分批非同步型产卵鱼类,产卵时间为3~6月,盛产期为4~5月,繁殖期间至少产两次卵。该鱼主要以无经济价值的小鱼和虾为食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7个冬季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越冬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统计和探鱼仪鱼群映象纪录资料,研究了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和集群密度。鱼是鱼集群分为表层型、中层型和近底层型3种分布模式。14种典型集群映象有捕捞生产价值。3种模式的鱼是鱼集群密度是:中层型高于近底层型,近底层型高于表层型。使用520目×600毫米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中层型集群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5.0~14.0吨、近底层型3.6~4.5吨和表层型2.3~3.0吨  相似文献   

14.
河鲈食性分析及其摄食生态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诚 《水产学报》1998,22(4):309-313
通过对新疆乌伦古湖1450尾河鲈食性的鉴别与统计,比较了不同年龄组在不同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研究了河鲈摄食生态位的时空格局,并综合其生长生殖特点探讨了可能存在食浮游一底栖动物群,食鱼群两种生态类群及该物种的摄食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华鲟超声波遥测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危起伟 《水产学报》1998,22(3):211-217
利用美国Sonotronics公司的超声波发射器,接收仪和水下听筒装配的一套超声波遥测定位系统,在长江宜昌江段对中华鲟进行遥测试验,方法可靠,在葛州坝下江段其探测半径约达1500米。借助特制快艇和GPS,采用三角定位法,可较准确地定位中华鲟行踪。超声波发射器的特定声波编码,可将不同标志个体区别开。本试验1995和1996年标志了15尾即将参加自然繁殖的中华鲟。其中1996年标志10尾,全产进行了定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近海鹰爪虾张网及其捕捞技术的改革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永祥 《水产学报》1996,20(3):257-262
根据鹰爪虾的行为习性和鹰爪虾张网的渔法特点,设计了网型较大、结构合理、工艺有所改进的手编型和剪裁型两种新鹰爪虾坛张网。水池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手编型试验网的网口单位面积迎流阻力是原生产网的70%~76%,剪裁型试验网的网口单位面积迎流阻力是原生产网的64%~66%。1993~1994年春汛海上捕捞生产对比试验,手编型试验网比原生产网增产30.1%~61.6%,剪裁型试验网比原生产网增产43.3%。据两年海上试验期间随机取样10次共29组渔获物样品测定的结果:试验网比原生产网少捕鹰爪虾幼虾23.7%,春汛期间渔获物中鱼类不多,经济鱼类更少。作业中自网囊释放的幼鱼、幼虾在18、30、54小时后基本上仍然成活  相似文献   

17.
黄权 《水产学报》1998,22(1):1-8
花羔红点鲑的鳞片年累特征为疏密一切割混合型。体长和体重关系密切,属均匀性生长类型。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对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摄食季节为夏秋两季,但可终年摄食。雌雄鱼几乎2+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为10 ̄11月,绝对繁殖力为280 ̄500粒,每年产一次卵,属秋季产卵类型。产卵场底质为石砾,水深50 ̄70cm,水流速度1.5 ̄2.0m/s,水温一般为5 ̄8℃。  相似文献   

18.
四片式中层拖网主要部件尺寸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雪忠 《水产学报》1997,21(1):49-56
通过拖网系列模型水池试验,研究四片式中层拖网网衣主要部件尺寸变化对网具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因侧网宽度变化对扫海面积影响的规律是侧网密度越小,扫海面积越大,在拖速3.5 ̄5.0knot的范围内,扫海面积随着网袖长度的增长而增大;当其比值大于30.936%以后,扫海面积随着网袖长度的增长而减小,网袖长度对网具阻力影响的趋势是网袖长度越长网具阻力越大,(3)网身长度与网口拉直长度之比为25.  相似文献   

19.
林洪 《水产学报》1998,22(2):143-147
从生物化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比较了养殖对虾和海捕对虾肌动球蛋白的特性,研究了加热对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后两种对虾蛋白质的溶解度和Ca^2+-ATPase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Mg^2+-ATPase活性的变化与Ca^2+-APTase的稍有不同,总巯基数从40℃开始略有下降,未结合巯基数先后降,疏水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TP感度在常温时几乎没有变化,而35℃后有明显下降,所有指标的比较均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