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食用菌培育技术的发展,为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工业化和食用菌种类的丰富提供了契机。在此对当前的食用菌遗传育种技术进行分析,介绍了最新的种质分析技术,并就食用菌育种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基因组改组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情况,分析限制该技术广泛运用的因素,同时对该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讨,展望该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难栽培食用菌都与植物有共生或寄生关系,人工栽培出菇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它去除了细胞壁的屏障,实现了远缘杂交,为难栽培食用菌育种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难栽培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并概括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育种方法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通  李荣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50-5852
综述了食用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对育种方法的运用进行了展望,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结合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今后食用菌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属于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菌类,受到人们广泛喜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食用菌种植及生产过程中,食用菌育种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对食用菌产量及质量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食用菌育种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可使食用菌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食用菌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对育种方法的运用进行了展望,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结合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今后食用菌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四川食用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内菌物学工作者1970年代末开始对大型食用蕈菌进行育种研究,有文献资料记载是1983年。20年来,既有野生菌人工驯化、引种比较,又有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新品种工作。其间选育出食用菌新品种12个,取得1项与育种有关的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食用菌育种领域的应用,四川省食用菌育种水平和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将来3~5年新品种将会不断出现;食用菌育种技术力量不断壮大,将会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食用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因其营养保健作用而倍受关注,各国对于食用菌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从食用菌育种技术、栽培料、栽培模式、产品加工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食用菌育种目标及单孢分离、组织分离、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理化诱变、空间诱变、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仍然是食用菌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价值认识的逐渐提高,食用菌被广泛的种植,食用菌品种在生产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也逐渐被生产者所认识,因此,食用菌育种工作也被广大从事食用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所重视,并逐渐发展起来,本文对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行了简单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食用菌种质资源、育种、栽培、加工和贸易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市场情况,提出了持续稳步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主要对策:加大食用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深加工技术研究、实现产业化、加强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用菌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芾 《农技服务》2010,27(8):1076-1077,1079
综述了食用菌育种的方法,包括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常规手段,以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新的育种手段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选择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其中杂交育种是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中应用最广,成效最显著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单倍体交配实现基因重组,通过双亲性状的优势互补或借助于某一亲本的优点去克服另一亲本的缺点,通过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交配,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或超亲性状的菌种。此方法适用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即2个不同担孢子萌发成的单核菌丝进行配对,实现双核化,形成子实体。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单孢分离。该文总结了金顶侧耳子实体单孢分离的技术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旨在为食用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针菇是双因子控制的四极性异宗结合的食用菌,与其他异宗配合的食用菌一样,主要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进行育种,其中选择育种是其他一切育种方法的基础。杂交育种手段繁琐费事,但目的性和方向性都比较明确,仍然是目前培育金针菇新的优良菌株的真正有效方法。诱变育种多采用金针菇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但诱变育种只扩大了变异范围,并不能定向诱变,后期筛选工作将会十分繁琐,诱变率也偏低。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限制较小、遗传物质传递更为完整、重组体种类多、有助于外源基因转化等特点。随着各种测序技术和分析手段的不断发展,金针菇的基因工程育种将成为未来菌株改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四川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十五”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总结了四川食用菌育种、栽培、加工与产业化发展现状,根据四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确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遗传育种的研究 现今食用菌的遗传育种除常规育种外,主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开展两个层次的研究。联邦德国Karl Esser博士在《食用菌的分类和分子遗传学》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在某些食用菌中,应用突变、选择和重组子技术即所谓“协调育种”(Concerted breeding)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是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使用于发酵工业的低等真菌,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来改良菌株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正>江西培育成功我国首个食用菌航天新品种中国南方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合作,采用航天育种诱变技术培育出的金针菇"航金1号"和"航金2号",日前通过专家鉴定。据悉,这是我国首个食用菌航天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东南地区农田秸秆菌业现状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概况、产业地位及其重要作用。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要求与技术原则,重点分析了东南地区秸秆菌业的生产成效、秸秆资源、遗传育种、技术集成、菌渣利用等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评价了相应的技术水平及研究进展,提出了大力发展东南地区农田秸秆菌业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技术对策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一直以来就是个传统育种向现代育种的转变时期,但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食用茵菌种选育方面使用的不是很多,因此,文章通过对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进行剖析,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菌种选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原生质体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同工酶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概况,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