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密竹链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密竹链蚧Bambusaspismiliaris(Boisduval)是为害毛竹秆部的一种新害虫。该蚧在福建三明中村、尤溪一年发生二代。第一代产卵、孵化盛期为7月下旬与8月中下旬,第二代产卵、孵化盛期为11月中旬和翌年5月上中旬。卵量7~165粒。每年5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为危害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淡剑夜蛾 Sidemia depravata( Butler)一年 5~ 6代 ,以老龄幼虫在草坪根部表土层越冬 ,世代重叠 ,4月上中旬开始出土危害 ,幼虫主要取食茎、叶 ,危害高峰期分别在 5月上中旬、 6月上中旬、 7月中下旬、 8月中旬、 9月底 10月上旬。全年以 7、 8月份危害最重 ,造成草坪发黄 ,甚至成片枯死。保护天敌 ,适时修剪草坪 ,药剂防治可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3.
桃小食心虫在吉林省李子园每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树下土中结茧越冬,6月中旬开始出土,7月上中旬至8月上旬,随之出现产卵盛期,卵期7d左右。幼虫卵化后蛀果为害,在果内柱食期25-45d,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幼虫脱果盛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6~2018连续3年灯诱监测,认为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 1854)在鲁西北地区1年发生4代,部分1年发生3代。越冬代、第1代、第2代、第3代成虫高峰期分别为在5月底6月初、7月上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危害核桃的主要是第1代桃蛀螟,主要危害期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幼虫主要在果与果相接处和青果顶端侵入蛀食果肉和果仁,虫果率最高达40%以上。提出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防治建议,喷药防治关键期应抓住第1代卵期和幼虫孵化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花斑皮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花斑皮蠹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结果表明花斑皮蠹在陕西咸阳地区1年发生1~2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越冬,越冬代蛹期平均6.9 d,第1代蛹期4.7 d,第1代卵期平均9.8d,第2代卵期平均7.5 d,成虫平均寿命约15 d,每雌虫平均产卵量约51粒;幼虫化蛹历时60~80 min,孵化历时10~15 min,幼虫多6~7龄,龄期10~13 d;幼虫耐饥饿能力为初孵幼虫7~24 d,老龄幼虫1~2年,饥饿中的幼虫无互相残食的习性;饥饿365 d以上的幼虫其成虫生殖力下降60%以上。  相似文献   

6.
调查枸杞蚜虫和枸杞木虱发生规律及丁硫克百威和阿维菌素2种药剂及其混剂对这2种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在试验地一年发生多代,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2个发生高峰,枸杞木虱在试验地一年发生4~5代,6月上中旬1代若虫达到小高峰,若虫和成虫7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2个发生高峰;2种药剂对2种枸杞害虫的防治效果均在67%以上;相同稀释浓度下,2种药剂的混剂的防治效果比单剂好,对枸杞木虱和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和95%。生产中2种药剂适当混施,可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养虫盒、室外养虫笼和野外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6月7日之后的上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分别对美国白蛾1,2,3代分散幼虫进行生物制剂防治的适期;由于10 d后老熟幼虫下树进入化蛹高峰期,认为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分别为规模释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1,2,3代进行生物防治的适期,该研究为正确掌握美国白蛾防治时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试验显示,以0.8×106PIBs/mL HcNPV+4IU/μL Bt的混剂400 hm2的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4~5月选用蜂蛹比(种蜂蛹:柞蚕蛹)为125∶1(1∶40)和100∶1(1∶50)开展规模繁蜂,繁蜂成功率在85%以上;于2012,2013年规模繁育天敌周氏啮小蜂7亿头以上。分别以放蜂量为37.5,30万头/hm2和22.5万头/hm2,在适期的不同试验点释放,结果显示全省累计防治面积超过1 333.33 hm2,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效果最高达40.0%和50.0%左右,且放蜂密度与寄生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8.
榆三节叶蜂在吉林省辉南1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以预蛹状态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化蛹,6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产卵.7月上旬幼虫孵化,7月中旬幼虫老熟人土结茧化蛹,8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孵化后,危害至9月上中旬老熟幼虫人土越冬.采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3000~4000倍液)或活孢子苏云金杆菌(2.5亿.mL-1~3.0亿.mL-1活孢子)喷雾防治幼虫,防治效果达到99.5%和95.3%.  相似文献   

9.
松阴吉丁在河北承德1a发生2代,以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4月底至6月越冬代成虫羽化,羽化盛期在5月。7月初第2代幼虫老熟化蛹,7月中旬至8月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0.
迹地吉丁(Melanophila acuminata de Geer)在河北承德1a发生2代,以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4月底至6月越冬代成虫羽化,羽化盛期在5月。7月初第一代幼虫老熟化蛹,7月中旬至8月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1.
杨小舟蛾是洞庭湖区近年主要杨树食叶害虫,1年发生7代,在5、6月份杨小舟蛾1、2代的1~2龄时施放白僵菌进行防治,施药4 d后虫体出现病理反应,5 d后开始死亡,7 d出现死亡高峰,10 d因药死亡率为55.4%.通过死亡虫体白僵菌孢子的自然散发或幼虫取食感染,对以后世代虫口基数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运用恩斯特龙TH28直升机喷洒森得保飞防专用药防治以第三代杨小舟蛾1~3龄幼虫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其药剂用量为37.5 g·hm-2.结果表明:地面测定恩斯特龙TH28直升机的喷洒覆盖率达91%,GPS测定喷洒覆盖率89%,二者基本相符;平均雾滴直径为83.7 μm,在喷幅30 m内平均雾滴密度为13.2粒·cm-2,...  相似文献   

13.
树干注射技术防治杨小舟蛾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将40%久效磷可溶性农剂和50%甲胺磷乳油稀释成不同浓度后进行树干注射,定期采叶用杨小舟蛾Micromelatopha troglodyta Graeser幼虫进行室内生测试试验,结果表明,2种有机磷内吸杀虫剂对杨小盘蛾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林间用浓度为200g/L的自配长效内吸注干乳油进行注射防治试验,结果1次防治保证了杨小舟蛾全年5代末发生灾情。  相似文献   

14.
栎长颈卷叶象Paracycnotrachelus longiceps Motschulsky危害柞树嫩叶,在丹东1 a发生2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下、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翌年5月初出蜇,终见日出现在7月初。一个叶苞内产卵1粒,偶见2粒。卵期10~15 d,幼虫期11~16 d,蛹期3~5 d。第1代成虫出现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2代成虫始见于8月中旬9,月中旬到10月上旬进入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15.
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周至县分布最广、受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危害最重的8年生15号杨在不同失叶水平下的材积损失,确定了其经济防治阈值。在测定杨小舟蛾幼虫食叶量及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杨小舟蛾各世代的防治指标,拟定了其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杨小舟蛾短期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舟蛾(MicromelophatroglodytaGraeser)是吉林省西部杨树(Populusspp.)主要食叶害虫,曾于1987~1988年和1997年在长岭、乾安、双辽、扶余等县(市)大面积发生,危害猖獗,在短期内将树叶全部吃光,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该虫种群增殖很快,极易在短期内暴发成灾,因此对杨小舟蛾预测预报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应用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研究方法1.1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于1989年和1998年春在杨小舟蛾的发生区——吉林省长岭县太平川林场和前郭县王…  相似文献   

17.
红眼玛弄蝶以幼虫在观赏竹上缀叶为虫苞,在苞在取食竹叶,幼虫5龄。在广东1a5代,越冬幼虫于3月上中旬开始取食,4月中旬化蛹,4月底5月初羽化成虫,从第1代起各代幼虫取食期分别为5月上旬到6月上旬,6月中旬到7月下旬,7月下旬到8月下旬,8月下旬到9月下旬,10月下旬到翌年4月下旬,各代成虫发生期从第1代起分别为4月底到5月中下旬,6月中旬到7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上旬,8月中旬到9月中旬,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各代各虫态有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世绩  赵丹宁 《林业科学》1993,29(3):207-212
通过对7个泡桐无性系苗期昼夜生长节律的研究,发现影响泡桐茎伸长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早期与中期是气温和相对湿度,晚期是气温和光照;影响叶面积增长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早期是相对湿度、气温和光照,中、晚期是气温和光照。叶面积增长速率、茎伸长速率在昼夜间呈双峰分布,高峰随生长时期而变化,主要分布在18:00-24:00和12:00-18:00时间区段内。不同无性系有不同的叶面积增长速率、茎伸长速率的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19.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 is an important pest of poplar in China.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are known to be responsible for adaptation mechanisms of M. troglodyta. The activities and kinetic constants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in M. troglodyta were studi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mong five instars of M. troglodyta larvae. Furthermore, the inhibit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ctivity in five instars by 24 inhibitor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e inhibition of GST activity of different instars by 24 inhibitors was different.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1st instar, chlorpyrifos, lambda-cyhalothrin, endosulfan, abamectin, fipronil and pyridaben were the best inhibitors tested,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2nd instar, tannic acid and quercetin were the most potent inhibitors tested,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3rd instar,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quercetin, chlorpyrifos and lambda-cyhalothrin were the highest, and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4th instar, quercetin and lambda-cyhalothrin were the best inhibitors,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hoxim was the highest for GST activity in the 5th instar. Our results show that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in different instars are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in isozyme composition and thus different in sensitivity to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