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炒青名优绿茶香气加工技术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香气是反映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一般鲜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不多,但由于组成各类茶叶香气的芳香物质复杂,茶叶香气主要是通过这些物质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香气。本文联系自己在名优茶生产实践中对提高名优绿茶香气的加工技术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茶叶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大多是以香气前驱体的形式存在,而其中又以葡萄糖苷为主。这些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的香气物质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酶解释放出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各种香气物质以不同的浓度组合就构成了茶叶所特有的香气品质。本文着重阐述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3.
黄东竹  李梦茹  陈琪  宛晓春 《茶叶通讯》2021,48(4):589-597,605
绿茶是我国生产量与消费量最高的茶叶,高品质绿茶表现出多种不同的香气特征.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优劣的关键因素,其实质是不同种类的挥发性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为人所感知.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绿茶(清香型、花香型和栗香型绿茶)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以及包括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固相萃取法(SPE)、固相微萃取法(SPME)、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在内的茶叶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和与茶叶香气分析相关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觉测定、电子鼻法和分子感官组学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茶叶实物标准样对于客观准确地鉴别茶叶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简述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备流程,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湖南红茶特级标准样氨基酸含量最高,滋味甜醇甘鲜,鉴定出的11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中萜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香气表现为嫩甜香浓郁持久;湖南红茶一级标准样水浸出物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滋味醇厚甘爽,鉴定出1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居中,呈现出纯正甜香;湖南红茶二级标准样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滋味甜醇尚浓,鉴定出10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来源于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表现为甜香带花香。本研究可为湖南红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茶叶香型与芳香物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迄今在茶叶中检出的香气成分已多达300多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茶叶的不同香型正是以上300多种香气成分在种类和数量上不同组合的反映。总的说来,茶叶香型不是某一两种物质所决定的,它是众多香气成分的综合效应。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和茶叶科学研究的深入,茶叶香气的类型与芳香物质的关系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此仅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遮荫和施肥对夏茶醇系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香气与其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在茶叶香气成分中,醇系香气物质占据了重要地位。试验表明,岭头单丛茶鲜叶中含量较多的香气物质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以及香叶醇和萜品醇;在肉桂茶香气中,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这3种醇类香气物质的含量共占香气成分总量的50%以上;香叶醇、萜烯醇类物质、芳环醇(如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a-萜品醇等都是组成和影响祁门红茶香气的主要芳香物质;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等是韩国传统绿苯Jacksol茶的主要香气成分。由此可见,醇系香气物质对茶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7.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四大茶类的特征性香气物质 茶叶香气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茶类、不同产地的茶叶均具有各自独特的香气。如红茶的鲜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花香等。任何一种茶类所特有的香气是其所含芳香物质的综合表现,与茶类的特定品种、栽培技术、采摘质量、加工工艺及贮藏等因素密不可分。茶树品种对香气品质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决定香气物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栽培条件和管理措施是通过生态环境选择、肥料营养、遮阳避光等人为调控实现香气物质的有利积累,  相似文献   

8.
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众多香气化合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香气品质。名优炒青绿茶一般具有滋味好、香气高的特点,是我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关于名优炒青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针对不同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特点等尚缺乏系统阐述。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汇总已鉴定出的香气成分,分析共有香气物质,探讨关键呈香成分,以期为名优炒青绿茶的风味品质评价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茶叶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不同茶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加工工艺及贮藏方式等。文中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定量检测方法和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与茶叶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香气与品质审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乌龙茶以香高味醇而著称于世。然而由于品种繁多,性状各异,各具风格,尤其是那引人入胜的香气,历来为鉴赏家称誉与品质审评探究的课题。1乌龙茶香型与芳香物质根据日本山西贞等人研究,茶叶香气技性质分组,大体可归纳为十大类型(见表1)。各类香气之间的各种成分比率不同便形成各种茶叶香气特征。乌龙茶的香气以自然花香突出为特点,但因品种、鲜叶嫩度、地理环境、不同季节、制茶天气及加工技术等条件有所不同。芳香物质在组成和比例上的变化,形成了各类独特的香型。1.三香气类型:乌龙茶产品的香气,根据感官审评结果大致可分为如…  相似文献   

11.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相似文献   

12.
茶叶香气成分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前言 茶之所以受人欢迎,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风味,其中之一便是优雅的香气。茶的香气是茶青原料在制茶过程中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而产生的。不同的制茶品种、不同的加工工艺,其成品茶中香气组分、香气物质百分含量都有较大差异,各类茶的香气特征也各有特色。任何一种茶叶的茶香都是其所含的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3.
《茶叶》1990,(4)
已知嘌呤类物质与其它化合物相互作用能改善食品风味。茶叶中的咖啡碱与酚类物质结合能改善苦味,减轻粗味和收敛性。现已研究了咖啡碱与萜稀类、呋喃类及一些挥发性成份的相互作用。本文着重研究咖啡碱、酚类物质及它们的复合物与挥发性香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即饮茶在中国饮料行业中渗透率高,发展前景广阔。即饮茶饮料作为茶叶的衍生品,其风味呈现是决定消费者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对即饮茶特征风味呈现的机理探讨还相对较少,关于茶饮料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其制作工艺的改进层面。文章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对即饮茶香气品质形成进行综述,明晰即饮茶挥发性化合物特性、香气互作效应,概括总结芳香物质的提取分析方法,并对即饮茶香气调控的创新技术进行探究归纳,以期为即饮茶风味品质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即饮茶产品在市场上的消费流通。  相似文献   

15.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β-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相似文献   

16.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将有可能控制萜类代谢流向挥发性萜类合成分支。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其他因素,如茶树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湖北是世界茶叶鼻祖陆羽的故乡,也是我国茶叶主产省之一。茶叶品种繁多,其中一大批高质量云雾茶深受消费者欢迎。云雾茶产于高山(一般海拔500m以上),高山云雾多,云雾又是形成香高味醇优良品质的主导因子,因而得名。但云雾茶的产地不同,其加工工艺也不尽相同。高山出好茶是因其植被条件好,树木多,云雾多,湿度大,有利含氮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增进了茶叶滋味,促进了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形成,提高了茶叶香气;昼夜温差  相似文献   

18.
CTC茶香气较低的原因是具有正常香气的挥发性成分(如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含量较低。为了适合制袋泡茶的需要,采用较好的CTC茶生产技术,可能会改变对茶叶香气起作用的芳香化合物。用气相色谱法(GC)并结合质谱分析法(MS)来定量分析从传统红茶和CTC茶中蒸馏出来的香气浓缩物,发现传统红茶的香气成分含量比CTC茶的高。这些香气成分主要是在传统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形成,而CTC红茶具有较好的色泽,是因为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半发酵茶(乌龙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香气成分中与芳香有关的成分有:萜烯醇、苯甲醇、苯乙醇等,这些成分在香气高的上级茶中含量较多,此外,由于产地和品种的不同,这些成分的组成比率也有差异。半发酵茶中的这些成分看来是由不挥发性物质通过酶的分解而游离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糖苷水解产生的挥发性成分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化学组成、代谢途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