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三元杂交牛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研究三元杂交牛的育肥效果。[方法]选取6月龄三元杂交牛(简称夏西黄、皮西黄、海西黄、南西黄)及二元西杂牛(对照)各12头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饲养条件下进行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对比试验,从而筛选出适合我县的肉牛杂交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组合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组合(P〈0.01),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夏西黄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最好,皮西黄次之,但与夏西黄差异不显著(P〉O.05),海西黄、南西黄与夏西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说明三元杂交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夏西黄杂交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2.
夏秋季气温对肉牛肥育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环境温度对肉牛肥育增重效果的影响规律及其程度。[方法]在神木地区夏秋季气温条件下,对秦蒙(秦川牛♂×蒙古牛♀)和丹蒙(丹麦红牛♂×蒙古牛♀)F1二元杂交阉牛与丹秦蒙(丹麦红牛♂×秦蒙牛♀)和利秦蒙(利木赞牛♂×秦蒙牛♀)F1三元杂交阉牛进行肥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牛的增重情况与各月份的平均气温有关。[结论]25℃为影响肉牛肥育效果的临界上限温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掌握不同日粮对安格斯杂交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对采用不同精粗比的全混合日粮对舍饲条件下杂交阉牛的育肥效果和生产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精粗比为67.1:32.9(粗蛋白12.86,消化能12.38MJ· kg-1)的全混合日粮对安格斯与秦川杂交阉牛的育肥效果优于精粗比为57.0:43.0(粗蛋白质11.92,消化能10.82 MJ·kg-1)和45.7:54.3(粗蛋白质11.29,消化能10.62MJ·kg-1).育肥杂交阉牛的增重得到显著提高,53 d育肥日增重1 019.47 g.[结论]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的精粗比可有效提高安格斯牛与秦川牛杂交的育肥效果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弗杂牛在当地的生长及肉用性能。[方法]随机选择弗莱维赫牛与遵义本地黄牛的杂交F1代(弗×本)、弗莱维赫牛与(西门塔尔×本地黄牛)三元杂交一代F1(弗×西本)牛,作试验组,本地纯种黄牛(对照组)各30头,进行饲养和育肥试验。[结果]表明:6月龄时试验组弗×本、弗×西本的体重分别为90.00 kg、118.18...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索鲁西黄牛与不同优良肉牛品种的杂交效果,提高鲁西黄牛的生产性能。选取111头健康公牛分为4组:A组为29头利木赞牛×鲁西牛杂交牛(利鲁牛);B组为26头西门塔尔牛×鲁西牛杂交牛(西鲁牛);C组为27头和牛×鲁西牛杂交牛(和鲁牛);D组为29头纯种鲁西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育肥及屠宰试验,并对育肥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和牛对鲁西牛均有较好的杂交改良效果;平均日增重以西鲁牛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牛(P0.01);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均以西鲁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组牛(P0.05);和鲁牛大理石花纹沉积能力最强;日平均采食量和日平均饲料成本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从产肉量来讲,西鲁牛最佳;从大理石花纹沉积能力来讲,和鲁牛最佳。  相似文献   

6.
肉牛育肥是肉牛生产的关键,在这一阶段中,肉牛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便于进行高强度育肥,生产高档牛肉。一般农户选择育成牛或架子牛进行短期育肥,这就要求对牛的选种以及饲养管理等要有一定的技术。1引种1.1品种选择目前我国多选用以利木赞牛、夏洛来牛、西门塔尔牛、皮埃蒙特牛等作为父本,以当地黄牛作为母本的杂交牛,其特点是体型大、成熟早、增重快、肉质好;其次是国内一些良种黄牛,如秦川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等,其特点是体型大、肉质好,但增重速度慢、育肥期长。当前在有些地区西杂二代牛或三元杂交牛比较受欢迎。1.2体型外…  相似文献   

7.
研究玉屏风散对育肥阉牛胃肠道消化酶活性以及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相近(548±50 kg),40月龄的"利×鲁"杂交一代育肥阉牛36头,随机分为四个组,分别按精料量的0%、1%、1.5%、2%添加玉屏风散,饲喂60 d后屠宰.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玉屏风散可以显著的提高育肥阉牛瘤胃纤维素酶、皱胃蛋白酶以及小肠中的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活性;在日粮中添加玉屏风散可以提高阉牛的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高档肉占活重的比率、净肉率,降低料重比,以1.5%添加组最佳,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日粮中添加玉屏风散可以显著提高育肥阉牛胃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并有提高育肥阉牛生产性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高寒农区肉牛繁育杂交组合模式。[方法]选择金西西本、皮西西本、夏西西本、西杂二元杂交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分别测定3月龄、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生产性能指标。[结果]三元杂交牛皮西西本、夏西西本、金西西本18月龄活重达到480kg以上,分别比二元杂交牛提高13.1%、14.7%、16.4%;体高提高2.3%、3.14%、3.74%;体长提高2.36%、2.4%、4.04%;胸围提高2.1%、2.76%、3.55%;管围提高1.3%、1.99%、3.72%。三元杂交牛各生产阶段生产性能均高于二元杂交牛,育肥效果良好。[结论]以上三种肉牛繁育杂交组合模式是适宜当地发展肉牛生产的较佳杂交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索弗莱维赫牛冻精三元杂交模式研究。我市引进弗莱维赫世界著名乳肉兼用新品种牛细管冻精,对西本F1代杂种母牛,进行三元杂交改良试验,以期为弗莱维赫牛杂交改良利用和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测定并对比弗♂×(西♂×本♀)三元杂交牛和(西♂×本♀)二元杂交牛和本地黄牛的初生、3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弗莱维赫三元杂交牛各月龄体重明显高于本地牛和西♂×本♀牛,12月年公母体重达355.3±35.3kg、359.4±39.3kg,比西♂×本♀二元杂交公母牛242.6±51.2kg、237.3±44.3kg,分别提高了46.69%和51.15%。体尺变化12月龄弗♂×(西♂×本♀)一代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分别比西♂×本♀牛一代公牛提高16.7%、14.8%、16.2%和20.7%。[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弗西本元杂交牛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高于西本牛和本地黄牛,改良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可选用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皮埃蒙特等国外引进优良肉牛品种或肉乳兼用公牛与我国黄牛母牛杂交的后代,也可利用我国地方黄牛良种如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等进行育肥,这些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通过科学饲养和催肥,可以生产出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和研究弗西本三元杂交牛在贵州遵义的生长和产肉性能,随机选择8~9月龄发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体重相近,膘情中等以上的弗莱维赫牛与西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三元杂交一代F1(弗×西本)公牛和西本(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二元杂交一代F1公牛各6头,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108 d的育肥试验,并对其增重、生长发育、产肉性能及饲料消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弗西本三元杂交牛的育肥期末重、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分别为325.67 kg、1 129.63 g、55.87%、46.18%、5.19、76.9 cm2,分别比西本二元杂交公牛提高了59.90%、35.06%、3.77%、7.94%、20.98%、55.04%.表明,以弗莱维赫牛为终端父本,以西本牛(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为母本,所生产的弗西本三元杂交牛的产肉性能要优于西本二元杂交牛.  相似文献   

12.
1 肥育牛的选择 1.1 品种 可选用夏洛来、利木赞、西门塔尔、皮埃蒙特等国外引进优良肉牛品种或肉乳兼用公牛与我国黄牛母牛杂交的后代,也可利用我国地方黄牛良种如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等进行育肥,这些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通过科学饲养和催肥,可以生产出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13.
西门塔尔牛     
过去25年多来,西门塔尔牛受到世人喜爱而普及成为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牛种之一。利用西门塔尔牛其杂交优势极好。英国和北美育种者给以普遍承认。 西杂牛领导肉牛育肥方向,最大效益地实现增重要求。西杂阉牛常常首先达到屠宰重量。因此,育肥场主销售西杂肉牛后获得更多回报。西牛增重快、效益好,胴体产肉率高。 肉质符合顶级标准 西母牛是加拿大乃至全世界公认的商品肉牛业选用的最佳母本之一。因而取代其它品种领导肉牛发展趋势。 西公牛被培育成许多类型。为满足养牛事业的需求,加拿大西牛协会育种时综合考虑其后裔的不同生产性能、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报道乡雪黑牛的繁殖及生产性能测定效果,试验选用湘中黑牛(安本杂)为母本,用日本和牛或利木赞牛为父本进行三元杂交,构建和安本与利安本两个杂交组合;通过对母本繁殖性能、犊牛生长性状及12月龄牛的育肥试验,测定其两组杂交牛生产高档牛肉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母本牛的繁殖性能良好,犊牛生长发育优良,12月龄牛育肥6个月,平均日增重分别达1000g和1090g,至18月龄高可达500kg(平均443kg~461.5kg),屠宰率58%以上,胴体净肉率80%多,且脂肪沉积好,尤其是和安本三元杂交牛大理石纹明显,等级达1.5,其结果超过已报道的安本杂F2的测定结果。两组杂交牛比较,和安本杂交牛的肉质性(大理石纹等)状略强于利安本杂交牛,而后者的初生重、生长发育、日增重及屠宰性能(屠宰率、净肉率等)略强于前者。经测定两组杂交牛均有开发生产高档牛肉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15.
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新疆褐牛生产高档牛肉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选择同等营养条件下、体重相近、生长发育正常的10~12月龄新疆褐牛21头(公牛6头、阉牛15头)作为试验对象,进行新疆褐牛公牛与阉牛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牛组与阉牛组增重效果显著差异(P0.05)、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公牛组胴体后腿长、胴体后腿宽极显著高于阉牛组(P0.01),公牛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的肉色比公牛组的肉色鲜亮,差异显著(P0.05),阉牛组牛肉脂肪颜色白色与公牛组脂肪颜色稍黄,差异不显著(P0.05),大理石花纹阉牛组显著优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蒸煮损失、剪切力、pH值显著小于公牛组(P0.05),阉牛组牛肉的水分高于公牛组(P0.05)。[结论]新疆褐牛阉牛体脂肪沉积好,肉色泽鲜亮、蒸煮损失少、剪切力小、水分含量高且大理石花纹丰富,适合高档牛肉生产。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7,(5):26-29
旨在研究比较晋南牛公牛和阉牛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晋南公牛和阉牛各10头,通过300 d的强度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公牛组的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而优质切块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排酸72 h后,阉牛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高于公牛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公牛组(P0.05)。而pH值、失水率和肉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大理石纹等级平均达到三级以上,接近于生产高档牛肉的标准。因此,晋南牛可通过阉割育肥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荷×西×本和西×本两个杂交组合的12头9月龄公牛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6头,在同等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育肥8个月。结果表明,荷×西×本三元杂交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增重速度均高于西×本杂交牛,表明荷×西×本杂交牛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PCR-RFLPs方法分析牛DGAT2基因第5、6和7内含子内部的MspI和TaqI等11种酶切多态性,并在第6内含子检测到MspI-RFLPs和TaqI-RFLPs 2个多态位点。分析表明,该MspI-RFLPs普遍存在于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利木赞×鲁西牛、西门塔尔×延边牛、夏洛来×延边牛、安格斯×延边牛和三河牛、中国荷斯坦牛等9个试验群体中,TaqI-RFLPs只在鲁西牛、晋南牛和秦川牛3个地方品种和利木赞与鲁西牛的杂交群体中检测到,而且等位基因B(T碱基)在除鲁西牛外的群体中分布频率很低。统计分析表明,MspI-RFLPs与肉牛的体脂没有相关,但显著影响屠宰率,AA型个体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B和BB型(P<0.05)。DGAT2基因第6内含子MspI酶切多态性与三河牛群体平均乳脂率和平均干物质含量有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P<0.01和P<0.05),AA型个体的平均乳脂率和平均干物质含量均高于BB型个体的均值,但在荷斯坦牛群体中却没有得到相同的结果。研究分析了鲁西牛中TaqI-RFLPs的AA型与AB型个体之间屠宰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这2种基因型与鲁西牛的屠宰性能没有显著的相关(P>0.05),有待在更大的鲁西牛群体中检验TaqI-RFLPs是否影响屠宰性状。  相似文献   

19.
1肉牛品种的选择选择原则:基于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以生产产品的类型、可利用饲料资源状况和饲养技术水平为出发点。①选择生产性能高的肉用型品种。以生产小牛肉和高档牛肉为目的专业化规模肥育场,应尽量选择国外优良肉牛品种,或其一、二代杂交种,或三元、四元杂交种,或选择我国优良的黄牛品种如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晋南牛、延边牛、渤海黑牛等。不用回交牛和非优良的地方品种。有条件的企业也可组织杂交组合,或自行进行不同品种、杂交组合的肥育性能和肉质比较试验。成年牛肥育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与和杂F1代牛的育肥、屠宰性状和肉质性能。[方法]试验选择健康无疾病,体重相近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与和杂F1代公牛(日本和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各60头,在饲养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强度育肥5个月,试验结束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试验期间的体尺增长与和杂F1代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日增重和杂F1代牛(1.28kg)比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1.07kg)提高19.6%(P0.05);屠宰率和剪切力和杂F1代牛明显好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P0.05),其他指标pH值、肉色、眼肌面积、滴水损失、大理石纹和熟肉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眼肌面积和大理石纹和杂F1代牛好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结论]因此,日本和牛杂交改良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有提高屠宰性能和改善肉品质的潜力,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和杂F1代,还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