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鸡大肠杆菌(E. coli)病是我国临床常见的鸡病之一,给养鸡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该病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并出现了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1-2].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260-2265
为了研究河北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地方流行株的优势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致病性,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rRNA PCR方法,从采集自河北秦皇岛地区不同养鸡场的83份病鸡组织中分离鉴定出56株E.coli。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试验表明,46株分离株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片凝集试验、PCR方法分别测定致病性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和16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定型的4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包括11种血清型,以O7 8、O89、O142及O1为优势血清型;46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中以irp2、fuyA、ompT、Iss a、iutA、iroN和hlyF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在89.1%~100.0%,其他毒力基因检出率为22.0%~72.0%。选择优势血清型代表株QH1(O78)、QH1(O89)、QH1(O142)和QH1(O1)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QH1(O78)株致病性最强,对1日龄雏鸡的LD50为3.16×106 CFU/mL;对14,49日龄雏鸡的LD50分别为1.07×107,5×108 CFU/mL。本研究为河北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E.coli地方流行株防控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猪β-防御素1(pBD1)是在猪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抗菌肽,在猪的先天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为实现pBD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根据pBD1基因的成熟肽序列和巴斯德毕赤酵母密码子的偏好性,设计合成pBD1三倍串联体(3pBD1)基因序列,将合成的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HLI-S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HLI-S1-3pBD1,线性化后的pHLI-S1-3pBD1电转化至毕赤酵母宿主菌GS115,PCR鉴定阳性转化子,MM平板和MD平板鉴定Mut表型。将鉴定为阳性的Mut~+型重组酵母菌株进行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上清液。结果显示,获得的重组酵母菌株为Mut~+表型,经甲醇诱导表达后,表达上清液中含有分子量为22 kDa的目的蛋白。结果表明,获得了能够表达3pBD1的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本研究分别采用接种小鼠试验、玻片凝集试验、PCR方法及药敏纸片法测定E.coli分离株的致病性、血清型分布、8种毒力基因及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内蒙古奶牛场采集的100份粪便样品中鉴定出50株致病性E.coli(50%)。定型的24株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共10种,以O18、O146和O152为优势血清型,共14株,占定型菌株的58.3%。50株致病性E.coli中,毒力基因irp2、eae A、stx1、stx2和hly 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14%、10%和8%。另外,所有血清型菌株对受试的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并且均耐受青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6种抗生素,而且全部含有毒力基因irp2。本研究结果为牛源致病性E.coli病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通过病料鸡胚接种和鸡胚尿囊液的RT-PCR检测,从四川某养鸡场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IBV.其S1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属于台湾基因Ⅰ型(TWⅠ)IBV,命名为SCTW株,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分离的TWⅠ型IBV.将该分离株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分别或混合感染15日龄白羽肉鸡以鉴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SCTW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且E.coli的混合感染可明显增加SCTW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其组织病理变化更加严重.因此,加强IBV的流行病学调查,做好E.coli的防治,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防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E.coli)病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已报道的致病性E.coli血清型多,病变类型复杂.在对我县鸡群开展鸡E.coli病防制研究时,我们分离到了90株致病性E.coli,共确定血清型种类达12种62株,其中分离到2株E.coli O157[1].对分离到的这两株E.coli O157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和药敏试验观察.已知E.coli O157为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暴发性出血性胃肠炎[2].本次分离菌充分说明,鸡是E.coliO157病原的携带者,这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意义.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60株大肠杆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鸡肠道常在菌,部分菌株具有致病性。鸡大肠杆菌病就是由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的鸡感染性疾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携带毒力岛基因ChuA。为鉴定分离自临床病例的鸡大肠杆菌的致病性,本试验采用PCR法检测Chu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60株大肠杆菌中有31株属于致病性大肠杆菌,总阳性率为51.67%。  相似文献   

8.
SPF鸡经不同顺序、不同时间间隔人工感染MPAIV和E.coli 173株(04)后,对试验鸡的病死率和针对大肠杆菌不同抗原体液免疫应答水平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混合感染组试验鸡病死率明显高于单独接种组,且以先接种MPAIV再接种E.coli组死亡率最高;各混合感染组试验鸡针对E.coli OMPs和LPS的抗体水平低于单独感染E.coli组,其中又以先接种MPAIV再接种E.coli组为最低,提示MPAIV和E.coli间存在协同致病作用,这种协同机理可能与因MPAIV的感染导致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并进而促进了E.coli在体内的定居与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首次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死猪肺脏样品中同时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E.coli)和1株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为探究大肠杆菌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感染的致病作用,本研究比较了大肠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混合感染组、大肠杆菌单独感染组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单独感染组小鼠的临床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7,(12):2358-2363
为了解不同来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对磺胺类药物的抗性,从鸡(128)、鸽子(86)和鹌鹑(36)的病变器官以及养殖场周围水(45)、土壤(35)中共分离到330株E.coli,应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PCR方法,分离、鉴定磺胺类药物抗性菌株,检测抗生素抗性基因,分析抗生素抗性。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330株E.coli分离株中,对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氧嘧啶的敏感菌株分别为118株(35.8%)、109株(33.0%)、95株(28.8%)、81株(24.5%)。磺胺类药物敏感菌株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依次为:氯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且病变器官分离菌株的抗生素抗性高于水、土壤中分离的菌株,鸡源分离菌株抗生素抗性高于鸽子、鹌鹑;菌株的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sul2、int1检出率较高,Int2、sul3检出率较低。磺胺类抗生素抗性菌的抗性基因检出率依次为鸡、鸽子、鹌鹑、水、土壤。病变组织、水、土壤分离株中共检出182个抗性基因,其中,97株只含1种抗性基因,11株含2种抗性基因,6株含3种抗性基因,5株含有4种抗性基因,5株含有5种抗性基因。磺胺类抗生素抗性菌株有11株未检出抗生素抗性基因,而无磺胺类抗生素抗性的菌株有7株检出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结果表明,不同来源菌株的磺胺类药物抗性不同,E.coli的磺胺类抗生素抗性较高,且磺胺类抗生素抗性菌株具有多重抗生素抗性,E.coli磺胺类抗生素抗性的表现型与其基因型之间存在不完全吻合现象。  相似文献   

11.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或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引起的鸡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疾病,其特征是患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泻,生长受阻,病死率较高,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大肠杆菌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但该病菌血清型多,菌株间交叉保护力低,加之抗生素类药物的泛滥性使用,致使耐药性越来越严重。而近年来研究报道了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疗效。因此,本文通过抗生素药物和中兽药对大肠杆菌发挥作用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致脑膜炎大肠杆菌主要包括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 coli,APEC)与致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Neonatal meningitis E. coli,NMEC),两者均属于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 coli,Ex PEC)。APEC可通过呼吸道等多种途径感染禽类,引起包括脑膜炎在内的多系统混合感染,最终造成养禽业的严重损失。NMEC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早产儿、免疫缺陷儿童或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儿童更容易感染致脑膜炎大肠杆菌[1]。尽管抗生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肠杆菌引发脑膜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酸恩诺沙星对鸡大肠杆菌病及沙门氏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4组(各100只),饲养4 d后,各组随机抽取30只做药效试验;鸡沙门氏菌C79-13、鸡大肠杆菌Caaos由中国兽药研究所提供;将稀释好的菌液肌肉注射感染雏鸡,感染后马上肌肉注射给药,其中A组给予75mg·L-1乳酸恩诺沙星,B组给予125mg·L-1乳酸恩诺沙星,C组给予175mg·L-1乳酸恩诺沙星,D组给予盐酸环丙沙星;比较两组雏鸡的体外抗菌活性及体内抗菌活性。结果:乳酸恩诺及盐酸环丙沙星对鸡大肠杆菌Caaos的MIC均为0.0625ug·m L-1;对鸡沙门氏菌C79-13的MIC分别为0.125和6.4ug·m L-1。对鸡大肠杆菌Caaos的抗菌活性:A组(75mg·L-1乳酸恩诺沙星)、B组(125mg·L-1乳酸恩诺沙星)、C组(175mg·L-1乳酸恩诺沙星)三组相对增重率均明显高于D组(盐酸环丙沙星)(p0.05)。对鸡沙门氏菌C79-13的抗菌活性:A组(75mg·L-1乳酸恩诺沙星)、B组(125mg·L-1乳酸恩诺沙星)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D组(盐酸环丙沙星)(p0.05);C组(乳酸恩诺沙星175mg·L-1)与D组(盐酸环丙沙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酸恩诺星可溶性粉能有效控制鸡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病感染,防治鸡群死亡,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鸭β-防御素-2制剂对肉鸭生长性能的影响.将试验雏鸭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50只鸭.A组为基础饲粮(不合任何抗生素);B组为基础饲粮+抗生素;C组为基础饲粮+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300 g/t);D组为基础饲粮+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450g/t);E组为基础饲粮+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600g/t).结果表明:50日龄肉鸭末质量,C组比A和B组分别高4.09%和3.10%,均具有显著差异.日均增质量,C组比A和B组分别高4.17%和3.25%,差异均显著.日均采食量,E组比D组高6.49%,差异显著.料重比,C组比A、B和E组分别低3.05%、3.05%和5.71%,差异显著;D组比A、B和E组分别低3.91%、3.91%和6.54%,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对肉鸭生长性能均有正面效果,但添加不同剂量的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的某些致病性菌株所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多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特别是多重耐药现象更加严重。近年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以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半衰期长等特  相似文献   

16.
鸡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的某些致病性细菌株引起鸡的多重疾病的总称,目前对于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主要采取疫苗免疫、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防治等措施,其中菌苗免疫因其血清复杂,常导致免疫效果不确切,因此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药物,但是由于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许多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在连续应用2~3年后则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邢台地区致鸡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本实验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的方法,从邢台地区不同养鸡场46份患卵黄性腹膜炎的40周龄~45周龄蛋鸡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出37株E.coli。人工感染1日龄的雏鸡,结果显示32株分离菌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板凝集法检测其血清型分布,结果显示定型的27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共属于11个血清型,以O_(78)、O_(148)、O_2及O_8为优势血清型。采用PCR方法检测3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14种毒力基因,其中irp2、fyuA、ompT、Iss~a、iucD~a、iutA、iroN、hlyF、fimC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96.9%、93.8%、86.7%、84.3%、71.9%、65.7%、56.3%和50%,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较低。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3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仅对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和氟苯尼考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本研究为防治致病性E.coli引起蛋鸡卵黄性腹膜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东屠猪肉样品中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毒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广东地区屠猪肉中大肠杆菌(E.coli)药物敏感菌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系统进化背景,本研究从屠猪肉样品中分离出112株E.coli,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血清型,琼脂稀释法测定10种抗菌药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7种毒力相关基因,多重PCR方法进行系统进化背景判定。结果显示,112株E.coli中,定型菌株95株,分别属于15种血清型,其中O65、O131、O8和O158为优势血清型。几乎所有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四环素高度耐药,而对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其中多重耐药菌株多数耐5种以上药物,常见的多重耐药表型是氟苯尼考/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氨苄西林。PCR鉴定结果表明,含有毒力基因的菌株中38%至少具有两个毒力基因,其中EAST1+Stx2e和hlyF+Stx2e比较常见。比较常见的毒力基因为Stx2e和EAST1,STb基因仅在一株菌中检测到。多重PCR鉴定结果显示,屠猪肉样品中E.coli主要分布为共生型的A组和B1组。本研究为大肠杆菌病的控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者旨在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影响。选用60只6~8周龄SD大鼠进行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治疗组、环丙沙星组和阿如拉-7味散高(1.08g·kg-1)、中(0.54g·kg-1)、低(0.27g·kg-1)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试验结束时,计算其保护率,并采集小肠各段进行HE染色,测定小肠黏膜形态指标;同时采集血清和回肠组织,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及回肠黏膜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三叶因子(ITF)含量。结果表明:(1)阿如拉-7味散中剂量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的保护率最好,为50%;且对小肠黏膜形态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环丙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阿如拉-7味散高、中剂量组DA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除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未治疗组大鼠回肠黏膜ITF含量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中剂量(0.54g·kg-1)效果最佳,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的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依据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持家基因PhoA PCR检测,从临床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1株鸭致病性E.coli。经O抗原血清型鉴定以及毒力分析,筛选出1株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EC-KP120427。以此菌株为基础,使用单因素法以及正交法,获得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新型高密度发酵培养基,配方中初糖采用甘油替代葡萄糖,无机盐仅添加磷酸氢二钾,同时补充铁、锰、铝3种微量元素,在普通摇床上37℃培养菌液D_(600 nm)可达到9.0以上。使用赛多利斯5 L发酵罐,对EC-KP120427菌株进行发酵培养试验。使用优化的新型高密度发酵培养基,按1∶10比例接种对数生长期种子菌,菌液D_(600 nm)值为1.0、控制温度37℃、pH 7.0、调节空气通气量1.5~5.0 L/min、转速100~400 r/min、发酵至对数生长期以15 mL·h~(-1)·L~(-1)流速慢速流加50%葡萄糖溶液,培养菌液D_(600 nm)值可高达30.0以上,成功实现了O_(78)血清型鸭E.coli强毒株高密度发酵。本研究为致病性E.coli高密度发酵技术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为水禽E.coli细菌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