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不同大麦品种(系)营养功能成分差异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国内外63份大麦品种(系)籽粒及相应发芽大麦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GABA)及抗性淀粉(R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大麦品种(系)未发芽及发芽处理后大麦总黄酮和GABA含量有差异,均表现为发芽未发芽,多棱大麦二棱大麦,裸大麦皮大麦,紫色黄色,其中发芽大麦总黄酮含量平均值(58.1±1.31 mg/100 g)高于发芽GABA总平均值(8.46±4.95 mg/100 g),变异系数分别为22.64%和58.52%,未发芽大麦黄酮含量平均值(52.1±0.90 mg/100 g)也高于GABA总平均值(7.10±4.24 mg/100 g),变异系数分别为17.29%和59.82%;②RS含量(%)呈现未发芽大麦(2.91±0.94)(发芽大麦(2.41±0.74),未发芽时,二棱大麦多棱大麦,发芽后,多棱大麦二棱大麦,其它均表现为皮大麦裸大麦,黄色紫色;③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籽粒和相应发芽大麦的3个功能成分含量均表现出正显著相关,然而,在3个大麦功能成分之间,仅发芽GABA和发芽黄酮间在达到负显著相关,其它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环境点种植的大麦品种(系)籽粒γ-氨基丁酸(GABA)进行检测与分析,为优质专用大麦种植区划与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材料。【方法】采用比色法对由267份裸大麦和91份皮大麦构成的大麦种质资源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其中分别含有46份浅粒色和58份深粒色裸大麦资源的2个供试组,同时在地理经纬度相似而海拔高度差异大的什邡、元谋和拉萨不同环境点种植。【结果】在四川种植点,大麦不同基因型间籽粒GABA含量的变异幅度较大(0.062~1.038 mg/g),表现为数量性状的正态分布特点;平均GABA含量裸大麦显著(P<0.05)高于皮大麦,分别为(0.574±0.173)和(0.488±0.169)mg/g;籽粒颜色与GABA含量呈正相关,紫粒含量最高(0.618 mg/g),黄白粒含量最低(0.537 mg/g);在上述3个种植点,供试裸大麦的平均GABA含量随海拔增加显著提高(P<0.05),环境条件对浅粒色组影响更大。其中,浅粒色组平均GABA含量分别为(0.496±0.133)、(0.765±0.191)和(0.907±0.259)mg/g,而深粒色...  相似文献   

3.
采用比色法和标准曲线法准确测定了美国和中国的400份大麦品种籽粒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生物碱的含量不同,每100 g中国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18.24±8.22)mg,高于美国大麦籽粒的(16.25±6.17)mg,多棱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14.84±5.97)mg,低于二棱大麦籽粒(17.33±6.94)mg。  相似文献   

4.
利用9个青稞品种(系)和14个普通大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籽粒全谷物的黄酮、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的含量,研究青稞与普通大麦全谷物功能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青稞和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总黄酮含量是普通大麦含量的3倍左右,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0.01);青稞籽粒全谷物中抗性淀粉高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05);青稞与普通大麦籽粒全谷物中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青稞品种中的昆文12号总黄酮含量最高,99-1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北青4号抗性淀粉最高。此3个品种可用作亲本研究功能成分的遗传规律,也可用于功能食品开发利用,对开展健康饮食预防慢性病战略和增加藏区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的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麦改良品系籽粒功能成分。[方法]采用Beckman公司DU6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629份大麦改良品系籽粒功能成分及其遗传变异。[结果]籽粒总黄酮和GABA含量(mg/100g)亚洲大麦品系(123.09±29.56,9.49±4.34)极显著高于美洲大麦品系(103.85±22.33,7.38±3.59),但亚洲/美洲与欧洲和澳洲间差异不显著;大麦品系籽粒抗性淀粉含量(%)在亚洲、美洲、欧洲和澳洲间差异不显著。籽粒抗性淀粉二棱品系(1.45±1.20)极显著低于多棱品系(1.95±1.24),相反籽粒总黄酮二棱品系(111.43±27.79)极显著高于多棱品系(102.15±14.95),且籽粒-氨基丁酸二棱品系(8.55±3.73)也极显著高于多棱品系(5.96±3.95);大麦籽粒GABA含量与抗性淀粉(-0.21**)和总黄酮含量(0.12**)相关达极显著(P<0.01,n=629)。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基因型差异较大,其中抗性淀粉(1.56±1.22%)的变异系数(78.60%)及变幅(0~9.29%)相对较大,>5%高抗性淀粉种质11份;γ-氨基丁酸(8.00±3.92mg/100g)的变异系数(49.29%)及变幅(0~30.67mg/100g)也相对较大,>15mg/100g的GABA为26份;总黄酮(109.44±25.85mg/100g)的变异系数(23.63%)及变幅(58.44~236.91mg/100g)也相对较小,>176mg/100g黄酮14份。[结论]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存在基因型差异和地带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云南稻微核心种质籼粳回交后代功能成分含量差异,为有效利用云南稻微核心种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对108份云南稻微核心种质及121份籼粳回交后代4种功能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筛选功能稻米选育的桥梁材料。【结果】微核心种质及其回交后代糙米黄酮、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生物碱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微核心种质供体功能成分变异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是:黄酮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生物碱;回交后代变异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抗性淀粉生物碱黄酮γ-氨基丁酸。粳稻回交后代具有选育富含黄酮、γ-氨基丁酸等成分材料的优势,而籼稻回交后代具有选育高生物碱含量材料的优势。在籼粳各回交后代中,筛选出糙米总黄酮、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分别都较高的共10个优良株系,这些株系可以作为功能稻米选育的桥梁材料及功能成分基因定位的近等基因系材料。【结论】云南微核心种质籼粳回交后代糙米的4种功能成分均存在广泛的变异,以微核心种质及滇屯502、合系35培育具有高功能成分近等基因系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特有青稞大麦紫光芒裸二棱与澳大利亚常规啤酒大麦Schooner为亲本构建的193个株系的F9代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玉溪和白邑种植,比较5叶1心刈割与不刈割对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籽粒功能成分含量受刈割影响大,刈割处理的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黄酮、γ-氨基丁酸、生物碱和抗性淀粉平均含量高于不刈割群体,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种源大麦籽粒的功能成分差异,可以为不同功能用途的大麦遗传改良选择优良的亲本。收集了我国120份大麦籽粒,研究其蛋白质、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大麦的4种功能成分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皮裸、棱形、粒色的品种,其4种功能成分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依蛋白质含量不同,筛选出适于饲用、食用以及啤用的大麦品种;另外筛选出的4种功能成分均相对较高的大麦材料,有望作为生产功能食品以及杂交育种亲本的优选材料。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不同棱型的188个大麦品种的籽粒β-淀粉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比较不同棱型间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并观察了籽粒灌浆期间β-淀粉酶活性的动态.结果表明,同一棱型的品种间籽粒β-淀粉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变异,六棱大麦变异系数最大.多数大麦品种的β-淀粉酶活性变动在500~1500U/g之间,二棱大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四棱和六棱大麦.β-淀粉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二棱大麦品种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四棱和六棱大麦品种的相关不显著.筛选到8个β-淀粉酶活性高于1500 U/g且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于11.5%的二棱型大麦品种.β-淀粉酶活性在籽粒灌浆前期和后期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期,最高值出现在成熟期,与单位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一批珍贵的优异资源并研究其利用情况。[方法]对收集于新疆的673份大麦种质资源在形态特征、农艺性状(成熟期、株高、千粒重)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等方面进行鉴定评价,并与国外大麦资源进行比较。[结果]二棱大麦与多棱大麦及裸大麦相比具有穗层整齐、成熟后不易脱落、便于收获以及抗倒伏能力强、便于田间管理等特点;从我国大麦千粒重统计来看,高海拔、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千粒重明显偏高,而低海拔、低纬度的平原地区千粒重偏低;且二棱大麦高于多棱大麦。[结论]利用日本和我国北方品种杂交育出的品种大部分成熟期都提早3~10 d;大麦蛋白质含量与产地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有关,灌浆期的气温与日照长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的组成特点,揭示其地域分异规律。【方法】以马得泉大麦分类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1)西藏高原拥有栽培大麦601个变种。其中,二棱皮大麦13个变种,二棱裸大麦23个变种,中间型裸大麦7个变种;多棱皮大麦57个变种,多棱裸大麦501个变种。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特点。(2)栽培大麦变种在相近海拔高度的分布,不同亚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集中分布于藏东南亚区、藏东北亚区和藏中亚区,而在其它亚区则相对较少。(3)栽培大麦变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地区很少分布,在3 000~4 000 m高度带内为集中分布区,大于4 000 m以上时,栽培大麦变种的数量则逐渐减少。(4)对该地区9个亚区栽培大麦变种相似性分析显示,察隅-墨脱亚区与藏东南亚区的差异远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结论】伯舒拉岭-南迦巴瓦峰-多雄-马拉一线作为西藏冬大麦区与冬春大麦区之间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西藏栽培大麦变种在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国314个主要栽培大麦品种的书面材料和标本,鉴定出它们属于普通大麦种、二棱大麦和多棱大麦两个亚种,共82个变种,其中新变种28个。多棱大麦变种占83%,稞大麦多于皮大麦。变种中以稀穗、长芒、齿芒,穗和籽粒深色(黑、褐、紫、兰绿)、长毛小穗轴等类型占多数。二棱大麦以nutans和erectum,多棱大麦以pallidum,parallelum,pyramidatum,coelcste,revelatum和nudipyramidarum等变种分布较广。变种数、深色型变种和多棱大麦变种的分布频率都以青藏高原为最高。因此认为,多棱大麦是我国主要栽培类型,青藏高原可能是我国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3个优质功能大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以单作大麦(MC)为对照,研究了大麦—马铃薯套作对大麦农艺性状和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1) 套作条件下大麦的生育期缩短,分蘖数,有效穗、株高、节间总长度、旗叶长和宽、茎粗、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草比增加。(2)大麦—马铃薯套作对两种作物经济产量增幅大于4%,且大麦籽粒产量的LER均大于1,有明显的套作优势,其病害低于单作。(3) 3个大麦品种套作条件下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和抗性淀粉含量均高于单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改良大麦籽粒性状,选用来自国内外214份大麦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棱型、皮裸性进行分类;并对其9个籽粒表型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 GPC)进行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按遗传进化关系划分,野生大麦的GPC(10.89%)、粒长(11.36 mm)与籽粒直径(5.57 mm)均显著高于栽培大麦的GPC(9.06%)、粒长(8.97 mm)与籽粒直径(5.10 mm);而野生大麦的粒宽(2.99 mm)和籽粒圆度(0.26)显著低于栽培大麦粒宽(3.12 mm)和籽粒圆度(0.34);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之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按地理来源划分,中亚野生大麦和西南亚野生大麦各籽粒性状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地区中西藏野生大麦表现出最高千粒重(36.25 g)和最低GPC(6.85%)。6个地区栽培大麦的GPC由于长期的人工选育已经趋于大致相同水平。按其棱型划分,野生二棱大麦的GPC(11.26%)显著高于野生六棱大麦(7.30%),而其千粒重(30.77 g)却显著低于六棱野生大麦(34.66 g);相反,栽培二棱大麦的GPC(8.51%)显著低于栽培六棱大麦(9.64%),而其千粒重(31.81 g)显著高于栽培六棱大麦(28.34 g)。按皮裸性划分,无论是栽培种质还是野生种质,皮大麦的粒长与籽粒直径均显著大于裸大麦。同时,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分别与粒宽和籽粒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和0.681;而千粒重与G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籽粒的长宽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和-0.121。在野生六棱大麦中,千粒重与GPC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r=0.569~(**))。基于10个籽粒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与野生皮大麦之间、裸大麦与皮大麦之间聚为不同的类群,大部分栽培大麦聚为Ⅰ类群,大部分裸大麦聚集为Ⅱ类群,而大部分的野生皮大麦聚为Ⅳ类群。  相似文献   

15.
1984~1985年参加北方春大麦区啤酒用大麦品种区域试验。在沈阳两年试验表明:澳大利亚二棱大麦选系——沈农E—1和浙江、上海的二校大麦品种于6月25~28日即成熟。黑龙江、内蒙的二棱品种和国外的两个多棱品种于7月6~9日成熟,不利于下茬复种。从产量而言,一般晚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但沈农E一1亩产447.6斤,名列第二位。从籽粒品质而言,这几个早熟二棱品种千粒重达47~49克,而蛋白质含量偏高,为12.77~13.32%;晚熟品种千粒重稍低,而蛋白质含量都在12%以下;沈农E—1的千粒重高达50克以上,蛋白质含量为11.71%,符合酿造标准。从农艺性状言,多棱大麦的缺点是单株分蘖成德率低、叶面积大、秤/谷比值大而经济系数低:而二棱大麦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四个大麦品种对抽穗后粒位间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研究。当条件改变,如遮穗、剪叶和剪芒时,异步增重型品种(多棱大麦)的弱势粒在结实率和粒重方面可比同步增重型(二棱大麦)表现出更强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似可看成籽粒增重过程中反馈作用的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生态条件和种质因素对烤烟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为低危害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贵州道真县、威宁县、盘县和天柱县采集K326、云烟87和贵烟1号3个烟草品种的C3F和B2F等级烟叶初烤样品,测定不同烟叶样本有机酸类、生物碱、多酚类、甾醇类物质等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分析烤烟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品种和地区差异性。【结果】同一地区3个品种(系)间的有机酸和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道真县和盘县不同品种间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威宁县和盘县不同品种间烟叶甾醇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威宁县、天柱县不同品种间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和道真县、天柱县不同品种间烟叶甾醇类物质含量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烟叶间的有机酸、生物碱、多酚和甾醇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地区间烟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总含量的差别明显大于品种间。【结论】生态条件对烟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明显,种质因素对烟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35个苦瓜品种的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选用华南地区的35个主要苦瓜品种为材料,分别测定其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其中皂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氯酸-香草醛-冰醋酸法,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测定采用比色法, 品种之间的差异采用新复极差法,果肉和籽粒两个组织部位之间差异采用t检验,品种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结果】不同品种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果肉和籽粒中皂苷含量变幅分别为1.17%~4.07 %和0.16%~1.54%,变异系数分别为32%和38%,平均值分别为1.96%和0.74%;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变幅分别为2.40%~34.53%和7.77%~30.07%,变异系数分别为46%和36%,平均值分别为17.96%和14.96%;果肉中的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显著高于籽粒;通过系统聚类法可将35个苦瓜品种聚为4类,分别包含16、6、12和1个品种。【结论】不同苦瓜品种的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同一苦瓜品种果肉中的皂苷含量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高于籽粒。  相似文献   

19.
    采用再裂区设计,探讨不同氮、磷肥用量及配比对2个大麦品种(皮大麦浙农大3号和裸大麦CAW192)籽粒植酸、蛋白质和总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大麦植酸积累影响显著,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植酸含量下降;裸大麦CAW192的植酸含量显著低于皮大麦浙农大3号,且对氮肥的反应更为敏感.磷肥用量对大麦籽粒植酸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浙农大3号在中度磷肥用量下最高,显著高于低磷和高磷处理;而CAW192的籽粒植酸含量在3个磷水平下无显著差异.氮、磷肥之间的互作效应显著,增施磷肥可"缓冲"氮肥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和植酸含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籽粒总磷含量和植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两供试品种表现不同,浙农大3号显著,CAW192不显著,表明大麦种子植酸含量与总磷含量的关系亦因基因型而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移及分配的关系,为旱地高产高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小麦丰产优质绿色生产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22年,以14个产量相近、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的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陕西黄土高原旱地连续5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和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高产高籽粒氮含量小麦品种的生物量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转移及分配对施肥的响应。【结果】小麦品种的籽粒氮含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籽粒千粒重每增加1.0 g,籽粒氮含量增加0.3 g·kg-1。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高氮品种籽粒含氮量平均为24.9 g·kg-1,比低氮品种(21.5g·kg-1)高16%。高产高氮品种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加幅度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均高于低氮品种,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幅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品种颖壳向籽粒转移氮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