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芝辉  柴有忠  王起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0):1791-1793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是浙江省种植业的主推技术之一。回顾浦江县 2015—2017年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示范效果,分析了高产示范方,超高产田块产量结构,并根据生产实际,从选择品种、培育壮秧、种植密度、施肥水平、水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麦精少量播种及适地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精少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培肥地力为基础,精量匀播、培育壮苗为前提,高产低耗为目的,通过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控制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使麦田群体较小,结构合理,个体健壮,从而达到穗足、穗大、粒重而高产。近年生产实践证明,在当前关中灌区小麦生产水平普遍进入中、高产阶段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中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的飞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模式,实行精少量播,走“低群体,壮个体,依靠主茎、分蘖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高产途径。精少量播高产栽培技术,应充分体现高(高土壤肥力)、宽(宽行距)、大(大穗大粒品种)、足(足墒下种)、稀(合理稀植)、早(适期早播)、浅(适当浅播)、匀(苗齐、苗匀)的“八字”方略,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并通过冬春巧管,控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生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以保证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及提高千粒重,实现高产量、高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我国绿色水稻生产发展较快,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形成了穗数型(栽培上采取增加栽插密度和增施肥料的增产栽培技术,以增加穗数扩大库容量和光合叶面积而获得高产的第一代"穗数型"高产栽培技术技术);穗粒兼顾型(栽培上采取稀播壮秧、少本匀直、结构型施肥通过兼顾穗数和穗粒数,以扩大库源的第二代"穗粒兼顾型"高产栽培技术);穗重型高产栽培技术(稳前攻中促后施肥,通过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以促进大穗发育,增加结实率和  相似文献   

4.
在我区小麦生产栽培实践中,培育早发壮苗是“三增”(争穗多,争大穗,争粒重)夺高产的关键.以往在幼穗发育特性研究中,初步明确增加每穗小穗的分化数和减少小穗退化,对提高每穗粒数和单穗重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2~1983连续两年采取分期播种和施肥量不同等手段,培育壮弱两种麦苗,以研究早发壮苗对小麦穗分化及结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稻麦两熟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6年秋播至1997年夏熟,在宝应县城郊乡112亩农田中进行稻麦两熟超高产栽培,实现年亩产1250kg。主要技术是:选用稻麦优良品种,小麦品种为扬麦9号,水稻品种为扬稻6号。小麦栽培坚持“早、稀、匀”播,促早发壮苗,提高中后期的施肥量。水稻栽培上,着重培育旱壮秧,全面推广抛秧技术,大田采用“前稳后攻”施肥法,穗粒肥占总施肥量的30%。水稻、小麦超高产栽培,足穗是高产的前提,单位面积结实粒数则是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强化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多年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1-3]。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等特点。此外,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即移栽时每窝栽3苗,呈三角形分布(苗距6~10cm),行间错窝,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构成和物质生产差异,以提高当地水稻产量。【方法】以‘吉粳8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基础)、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4种栽培模式,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物质生产特性。【结果】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均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2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0.34和12.15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44%和27.45%;有效穗数分别提高3.03%和34.10%;每穗粒数分别提高4.06%和9.37%。【结论】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转运,优化穗部结构,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从而大幅度提高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区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由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蒋彭炎主持的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研究,经过8年的生产实践取得可喜成果,受到水稻专家的高度评价。蒋彭炎首创的“三高一稳”栽培法,是在过去“稀少平”技术的基础上试验成功的。这一新的栽培技术,是通过采取“壮秧少本移栽”和“前促蘖、中壮苗、后攻粒”以及“超前搁田或深灌水”等水肥促控措施,实现了高产再高产所需要的“三高一稳”,即高成穗率、高实粒数、高经济系数和稳定高产所需的穗数四大丰产因素的统一。据专家考察,天津北辰区小淀乡8000亩水稻应用“三高一稳”新技术,每亩可增收稻谷50~70公斤,增产10%~12%。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10省市累计推  相似文献   

9.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策略:兼论壮秆重穗栽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粒)品种,采用壮秆重穗栽培法,运用“稳前攻中促后”的水肥运筹原则,以壮杆大穗和高结实率而获得高产,是今后水稻超高栽培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垄体环型健根稀植栽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水稻强化栽培(SRI)技术,再引入垄式栽培,在充分发挥超级稻大穗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健根、壮秆、大穗、足穗”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垄体环型健根稀植栽培技术可改善超级稻的产量构成因子,极显著地提高超级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相似文献   

12.
培两优3076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南方稻区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培两优3076产量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各因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联序为每公顷穴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穴有效穗数。[结论]在制定适宜的栽培措施时,应在适当加大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正> 水稻物化模式高产栽培技术是物化(简化软盘旱育)育秧技术,地膜保温节水灭草技术,药肥全层基施及宽窄行边际效应技术为一体的水稻栽培高新技术。该项技术(比水稻两段栽培)具有省工(每667m~2省5个工)、省种(只需1kg种)、节水(往年栽培667m~2用水,现在可栽培1 334m~2)、保肥(减少氨气挥发)、壮苗(单株增加5个蘗)、灭草(田间无杂草)、增穗(每667m~2增加5万穗)、增产(每667m~2增产100kg)的突出优点。 1 增产机理 1.1 充分发挥水稻单株的生长优势,谷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水稻”新熟制叶膜春玉米栽培试验表明,可选用鲜食型特早熟品种及收籽粒和鲜穗兼用型中早熟品种,以后者产量高,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为穗粒数,对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春玉米品种,提出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吴波 《农家顾问》2006,(12):30-31
两优932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是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通过了湖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是湖北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水稻品种。主要特征特性①产量高。一般单产(667平方米产量)650千克,高产栽培可达800千克以上,一般有效穗19万~20万,每穗总粒220粒左右,结实率85  相似文献   

16.
“寒优湘晴”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是指针对该品种的生育特性和病虫草发生规律,采取壮苗、调肥、控水等健身栽培措施,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采取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危害;并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化学肥料的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两优培九杂交稻的特征特性和各地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要获得高产,在栽培策略上要突出“两个争取”:一个是多争取一次分蘖成穗,一次分蘖成穗应占分蘖成穗数的70%~75%;另一个是多争取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应占总枝梗数的75%左右。以保证获得大穗和较多的实粒数。要获得亩产量700公斤的高产,适宜的产量结构是:每亩穗数16万~18万,每穗总粒数180~200粒,高产田可达22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28克。.其高产栽培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千斤小麦拔节期施肥对壮秆、大穗、粒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产小麦栽培,包括以肥为主控制足穗、壮秆、大穗、粒饱的一系列措施.在控制过程中,必须掌握冬前早发壮苗,早春稳长壮株,后期老健活熟的原则,看苗诊断合理追肥.徐州地区千斤小麦适宜穗数,冬性品种为每亩40~50万,春性品种36~40万.低于下限,则穗数不足;高于上限,穗型常常过小,都不易获得稳定的高产.统一壮秆、大穗、粒饱的关键在于看苗适时适量追施拔节肥,为此我们进行了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的新途径和配套技术,对本地区3个水稻主推品种进行了强化栽培技术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申优1号”以其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形大、结实率高的特点,适合应用强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旺苍县在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中应用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结果表明,精确定量栽培比常规栽培有效穗数增加32.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增加1粒,结实率增加1.3个百分点,产量增加1 584 kg/hm2,增幅达20.02%,产值增加3 801.6元/hm2,纯收入增加1 701.6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