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6个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水稻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淹水试验方法,研究淹水胁迫对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影响及其与褐飞虱取食量的关系。结果表明:TN1、Babawee、RHT、Ptb33、RP1976-18-6-4-2和570011游离氨基酸含量受淹水胁迫的影响很大,其中RHT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淹水后均高于对照,RP1976-18-6-4-2和570011在淹水达3d以上时高于对照,IR56游离氨基酸含量仅在淹水3d时高于对照;TN1可溶性糖含量受淹水胁迫影响波动较大;IR56、Babawee、RHT、Ptb33和570011可溶性糖含量受淹水胁迫的影响很大,在淹水后均低于对照;RP1976-18-6-4-2可溶性糖含量在淹水3d以内高于对照,在淹水5d以上低于对照;淹水后稻茎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综合影响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雌成虫在TN1上的取食量及褐飞虱孟加拉型雌成虫在IR56、Babawee和RP1976-18-6-4-2上的取食量,且2种褐飞虱在RHT、Ptb33、和570011上的取食量及其生物型Ⅱ在RP1976-18-6-4-2的取食量均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生物型Ⅱ在Babawee上的取食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3个水稻品种稻株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褐飞虱关系。结果表明,稻株中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不同。其中,总酚和单宁含量变化与IR56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及RHT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密切相关,草酸和单宁含量变化与RHT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密切相关,草酸、总酚和单宁含量变化与570011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密切相关,而草酸含量变化与570011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密切相关。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对不同水稻中次生物质含量有明显影响,但品种不同,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IR56草酸和单宁含量、RHT和570011总酚和单宁含量及受苗龄、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IR56总酚含量受苗龄和光照强度的影响显著,RHT草酸含量受光照强度和施氮量的影响显著,570011草酸含量受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以6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淹水试验方法,研究淹水胁迫对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次生物质的影响及其与褐飞虱取食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水稻品种次生物质含量变化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受淹水胁迫的影响,Ptb33和570011草酸含量、TN1和IR56、B.W、RP1976-18-6-4-2总酚含量及RHT单宁含量在淹水后均增加而高于对照;而TN1单宁含量和Ptb33总酚含量在淹水后则均减少而低于对照;RP1976-18-6-4-2草酸含量、RHT和570011总酚含量及B.W、Ptb33和570011单宁含量变化波动较大。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淹水后,仅褐飞虱生物型Ⅱ雌成虫在抗虫品种570011上的取食量与稻茎草酸含量、稻茎总酚呈显著负相关,褐飞虱孟加拉型雌成虫在抗虫品种RHT上的取食量与稻茎草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为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的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施氮量、光照强度和施氮量及品种、光照强度、施氮量三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5.
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为研究对象,探讨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苗龄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较明显,但影响程度有差异。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在品种和苗龄、品种和施氮量以及品种、苗龄、施氮量三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但苗龄和施氮量间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而对生物型Ⅱ的抗性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淹水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在抗该生物型水稻品种取食量的影响,采用蜜露量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淹水胁迫处理后,水稻植株上褐飞虱不同生物型雌成虫个体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在抗该型品种上取食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褐飞虱生物型Ⅱ雌成虫在ASD7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IR36、IR42上的取食量及孟加拉型在IR56、RNR3070、OM997-6和ARC5833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OM997-6上的取食量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RP1976-18-6-4-2和ARC5984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小;褐飞虱生物型Ⅱ在桂引901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高抗品种RHT、Ptb33和570011上的取食量均不受淹水胁迫影响。  相似文献   

7.
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危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苗龄对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苗龄、光照强度和苗龄及品种、光照强度、苗龄3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8.
光照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生物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苗龄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及不同生物型危害后稻株死亡速率的影响明显。但是,光照强度和苗龄对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率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的抗性以及稻株死亡速率、品种和光照强度、品种和苗龄、光照强度和苗龄及品种、光照强度、苗龄3者间均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AMMT模型分析水稻品种抗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犁的抗感性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效应、基因型效应和互作效应.但是,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感性稳定性程度不一样,同一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性稳定性程度也存在筹异.抗感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中,Rathu Heenati(RHT)的抗虫性最稳定,RP1976-18-6-4-2的抗虫性最不稳定;TN1的感虫性最稳定,国粳4号的感虫性最不稳定.抗感褐飞虱孟加拉型的品种中,Ptb33的抗虫性最稳定,IR56的抗虫性最不稳定;IR26的感虫性最稳定,ASD7的感虫性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褐飞虱取食后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根系形态各个指标的影响情况,选用对褐飞虱具不同抗性的6个水稻品种,用田间采集的褐飞虱混合种群经室内用TN1饲养接虫进行根系形态特征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根重减少量,接虫后7 d,Ptb33和RHT与TN1差异显著,接虫后15 d,Ptb33与TN1、IR26、IR36、Babawee和RHT差异显著,TN1与IR26、IR36、Babawee和RHT差异显著;总根数减少量,接虫后7 d,Ptb33与TN1差异显著,TN1与IR26、IR36、Babawee和RHT差异不显著,接虫后15 d,TN1、IR26和IR36间差异不显著,Babawee、RHT和Ptb33间差异不显著,但后三者与前三者差异显著;根长缩短量,接虫后7 d,Ptb33与TN1、IR26、IR36、Babawee和RHT间差异不显著,接虫后15 d,Babawee、RHT和Ptb33间差异不显著,但三者与TN1差异显著。说明褐飞虱取食水稻后抗虫品种根系形态受影响比感虫品种小,这在水稻抗性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稻区稻褐飞虱危害严重。目前推广的杂交水稻及常规良种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参差不齐。1978—1981年我们对有代表性的诸品种,分高抗、中抗、不抗三种类型进行抗稻褐飞虱成份的探索性分析,结果发现抗性品种植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低,其中天冬酰胺最低,可溶性糖亦低,而γ-氨基丁酸和组胺的含量则较高;不抗品种则刚好相反。γ-氨基丁酸是抗生性的重要成份,系由植株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在目前推广的杂交水稻组合中抗性强弱主要受恢复系的影响。上述诸项可作为抗性指标扩大范围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稻区稻褐飞虱危害严重。目前推广的杂交水稻及常规良种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参差不齐。1978—1981年我们对有代表性的诸品种,分高抗、中抗、不抗三种类型进行抗稻褐飞虱成份的探索性分析,结果发现抗性品种植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低,其中天冬酰胺最低,可溶性糖亦低,而γ—氮基丁酸和组胺的含量则较高,不抗品种则刚好相反。γ—氮基丁酸是抗生性的重要成份,系由植株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在目前推厂的杂交水稻组合中抗性强弱主要受恢复系的影响。上述诸项可作为抗性指标扩大范围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常混合发生。为了探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对水稻主要营养物质和两种稻飞虱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水稻感染SRBSDV后的主要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以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取食感病稻株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在感染SRBSDV后,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带毒水稻上取食24 h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若虫、成虫体内AchE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另外,取食12 h、24 h、5 d时,褐飞虱若虫、成虫体内G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取食12 h、24 h时的白背飞虱成虫、若虫体内GST活性相比对照稍有增强但差异不显著,但5 d时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SRBSDV感染影响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另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取食感病植株后,可通过调节自身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来适应逆境。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莉莉  胡亮  杜波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593-2597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褐稻虱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研究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在三个秧龄期对褐稻虱的抗性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叶鞘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抗虫品种7105,中抗品种的含量一般居中。分析各品种不同秧龄期的氨基酸含量与品种受害级别、飞虱排泄蜜露量、产卵量和存活率的相关性,苯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异亮氮酸与上述四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天门冬酰胺、亮氨酸、天门冬氨酸以及各种氨基酸的总量与其中三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另外还有七种氨基酸与其中1~2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腊膜取食试验表明,天门冬酰胺、缬氨酸、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对褐稻虱的取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抗性的HPLC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2类水稻品种中的13个次生化合物色谱峰的差异,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2种生物型的抗性级别与这些次生化合物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被测的13个组分中,峰1、峰2、峰8、峰12是影响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峰3、峰4、峰5、峰9、峰11、峰12则是水稻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提出了以抗原次生物质为标记的快速分析、鉴定、预测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抗性水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和稻瘿蚊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水稻品种进行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中国Ⅳ型的抗性可分为9类,每一类的品种都具有不同的抗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2017年广西区试水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从田间直接采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TN1饲养的褐飞虱为虫源,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和取食选择性及发育历期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等综合鉴定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初步从供试水稻品种(组合)中筛选出表现为抗(R)的品种1份(R373),表现为中抗(MR)的品种2份(特优373和特优582).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和水稻次生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苗期群体鉴定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抗性材料的相关指标与感虫品种TN1差异显著(P<0.05),与抗虫品种RHT差异不显著(P>0.05).褐飞虱若虫的取食选择性、存活率及在不同品种上的发育历期测定结果与其抗虫表现存在差异,且结果之间无规律性.[结论]R373是性能稳定的抗性品种(组合),可作为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基础材料使用.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可作为水稻苗期抗褐飞虱性评价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9.
农药对水稻体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盆栽条件下,探讨稻田常用的3种除草剂(神锄、丁草胺、苯达松)和井冈霉素、杀虫双多次施用后对水稻植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对水稻抗虫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农药后水稻植株体内有利于褐飞虱取食的氨基酸明显增加,而不利于褐飞虱取食的γ-氨基丁酸则明显下降。在两种感褐飞虱生物型Ⅱ的品种,籼稻品种(IR26)似乎比粳稻品种(秀水63)对农药更敏感。无论是一次还是多次施用农药,在相同的褐飞虱虫量危害下,水稻受害程度显著加重。增加农药施用次数对水稻受害程度有一定的加重作用,且与施用药剂的间隔时间和药剂的效应期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20.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鉴定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大部分已经定位。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等考虑,不断提高已鉴定抗源及基因的利用率,注意防止或延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的产生,以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