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探究β-catenin在lα,25-(OH)_2D_3调控小鼠体外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形成中的作用。体外诱导小鼠OC形成,添加1α,25-(OH)_2D_3观察其对OC形成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敲低β-catenin进一步观察1α,25-(OH)_2D_3对OC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α,25-(OH)_2D_3极显著(P0.01)抑制体外培养小鼠OC形成和骨吸收活性。敲低β-catenin,OC数量及OC形成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和激活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cytoplasmic 1,Nfatc1)mRNA表达显著(P0.05)升高。1α,25-(OH)_2D_3可促进OC形成过程中β-catenin基因Ctnnb1 mRNA的表达,但敲低β-catenin基因,1α,25-(OH)_2D_3仍可抑制OC形成。试验表明,β-catenin可抑制体外培养OC形成,但对1α,25-(OH)_2D_3抑制OC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1α, 25-(OH)_2D_3对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MM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OC)形成的影响,笔者对1α, 25-(OH)_2D_3处理后的细胞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骨吸收功能鉴定、OC标志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1α, 25-(OH)_2D_3能够上调BMSCs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下调骨保护素(OPG)的表达。1α, 25-(OH)_2D_3处理共培养细胞5 d,OC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骨吸收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Ⅱ型碳酸酐酶(CAⅡ)、组织蛋白酶K(CtsK)及TRAP等标志性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10~(-8) mol·L~(-1) 1α, 25-(OH)_2D_3效果最明显。结果表明,10~(-8) mol·L~(-1) 1α, 25-(OH)_2D_3能够介导鸡BMSCs和BMMs共培养体系中OC的形成,该OC具有骨吸收活性,为进一步研究OC在家禽骨骼及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经证明,在肝脏线粒体里,维生素D_3(简称D_3)的25位碳被经化,变成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然后被运到肾脏,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羟化酶的作用下,1位碳或24位碳被羟化,变成1α,25-双羟维生素D_3(1α,25-(OH)_2-D_3)或24(R),25-双羟维生素D_3(24(R),25-(OH)_2-D_3)。1α,25-(OH)_2-D_3为D_3代谢的最终活性产物。在肾脏里,这种羟化反应受血清钙、磷或甲状旁腺激素(PTH)的调节。为了阐明乳牛D_3代谢的形式,本研究测定了乳牛D_3代谢产物的血清浓度。材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产乳热又称产后瘫痪,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疾病,其直接原因是由于泌乳的开始,肠道吸收和骨钙动员不能及时补充血钙的损失,大量血钙被分泌到乳中,导致血钙水平降低,引起奶牛产后瘫痪。产乳热多发于高产的经产奶牛,临床上以低血钙症、肌无力、精神沉郁和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随着血钙水平的降低会伴发胎衣不下、子宫炎、真胃移位、乳房炎、酮病等疾病,增加了奶牛的死淘率。因此,预防奶牛产乳热是提高奶牛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奶牛血钙来源包括肠道吸收、骨钙动员和肾脏重吸收,通过这3个途径的有效营养调控措施提高奶牛产犊时血钙水平,是预防奶牛产乳热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奶牛产乳热的发病机理和营养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奶牛产乳热的预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体外培养围产期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添加0、0.01、0.1、1、10和100nM的1,25(OH)_2D_3,研究1,25-(OH)_2D_3对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25-(OH)_2D_3对淋巴细胞转化率没有影响,但可以通过抑制IFN-γ的分泌影响奶牛的细胞免疫功能。添加0.01~100nM的1,25-(OH)_2D_3对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剂量依赖性抑制了ConA和PWM诱导的淋巴细胞IFN-γ的产量。当1,25(OH)_2D_3浓度达到0.1nM、1nM时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抑制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IFN-γ的产量。以PWM激活的细胞在培养48h、72h,1,25-(OH)_2D_3添加量在0.1~100nM范围均极显著抑制IFN-γ的产生(P<0.01)。添加0.01nM 1,25(OH)_2D_3对IFN-γ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P>0.05),在培养48h后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培养72h后也极显著的抑制了IFN-γ的产生(P<0.01)。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2207-2214
旨在研究维生素D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形成中蛋白表达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差异蛋白组学检测1α,25-(OH)_2D_3处理后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质谱鉴定获得23个差异表达蛋白点,除去蛋白亚型,实际为19种蛋白。主要涉及氧化还原、结合与能量代谢等分子功能,参与细胞凋亡、蛋白折叠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其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半乳糖凝集素-3(Gal-3)、膜联蛋白A2(Anxa2)、原肌球蛋白α-3链亚型X6(Tpm3)及SH3域结合谷氨酸富含样蛋白3(Sh3bgrl3)与OC形成密切相关。本试验为动物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钾钠钙对奶牛产乳热的影响PaulChandler著邹仕庚摘译王根林校产乳热又称产后瘫痪,是伴随泌乳开始而发生的一种代谢疾病或代谢紊乱。对这种疾病已研究50多年。该病是在泌乳开始时维持正常血钙浓度的钙稳衡机制失调所致。此外,发生产乳热的奶牛肾和骨对甲状...  相似文献   

8.
产乳热是奶牛产犊后泌乳造成血钙水平下降而引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发生病率非常高,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产乳热增加了奶牛生育性炎症、生殖障碍和内分泌、消化等方面疾病发生的几率,对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影响奶牛产乳热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奶牛品种、年龄、体况评分、产乳热史等牛自身因子,也包括饲养管理层面的因素,如泌乳天数、干奶期、产犊间隔的控制及奶牛饲料营养水平的调控,还与气候、环境等外界因素相关,这些影响因子往往相互交织,增加了奶牛产乳热的预防和治疗难度。作者综述了奶牛产乳热的发病机理,分析研究了各种因子对奶牛产乳热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几种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奶牛饲养环境的管理、产犊间隔和泌乳情况的控制和奶牛不同阶段饲料营养水平的调控,以期为降低奶牛产乳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以骨骼矿化指标评估1~42日龄肉鸡日粮中1α-羟基维生素D_3(1α-OH-D3)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的相对生物学效价。将300只1日龄罗斯308肉鸡母雏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设计6种饲粮,在基础饲粮(钙Ca 0.50%,非植酸磷NPP 0.25%,无维生素D_3)中分别添加3个水平1α-OH-D_3(1.25、2.5、5.0μg/kg)和3个水平1,25-(OH)_2-D_3(1.25、2.5、5.0μg/kg)。结果表明:以42日龄肉鸡胫骨强度、重量、长度、直径和灰分重量为评价指标,1α-OH-D_3生物学效价分别是1,25-(OH)_2-D_3的0.78、0.77、0.93、0.91倍和0.78倍;以42日龄肉鸡股骨强度、重量、长度、直径和灰分重量为评价指标,1α-OH-D_3生物学效价分别是1,25-(OH)_2-D_3的0.76、0.84、0.95、0.88倍和0.80倍;以42日龄肉鸡跖骨重量、长度和灰分重量为评价指标,1α-OH-D_3生物学效价分别是1,25-(OH)_2-D_3的0.82、0.96倍和0.83倍。结果提示:以42日龄肉鸡骨骼矿化指标评价,1α-OH-D_3的生物学效价约为1,25-(OH)_2-D_3的0.85倍。  相似文献   

10.
<正>调节和控制体内钙代谢的重要物质为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和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1、25-(OH)2D3。1奶牛体内钙的代谢过程1.1钙在骨骼中的代谢钙在骨骼中有两种存在方式,绝大多数以CaHPO4的形式紧密结合在骨胶原蛋白基质上,一小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骨细胞外液和骨胞内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