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饲养条件对捕食性天敌昆虫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影响,优化饲养技术,提升规模化饲养效率。本文研究了人工饲料在不同温度、湿度、光周期条件下对七星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并探究不同产卵介质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0.5)℃时,产卵量最高为291.24粒,(28±0.5)℃幼虫期最短为14.76 d,产卵前期和幼虫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湿度在(70±5)%时幼虫和成虫存活率最高分别为36.67%、48.00%,产卵量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周期在18L∶6D时,成虫产卵前期最短(9.30 d),卵的孵化率最高(52.22%),产卵前期和幼虫期随光照时间延长呈缩短趋势。七星瓢虫在甘蓝叶上产卵量最高(306.20粒),在保鲜膜上产卵量最低(230.38粒)。综上,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的适合条件为温度28℃、湿度70%、光周期18L∶6D,成虫为温度25℃、湿度70%、光周期16L∶8D,且在甘蓝上产卵效果最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室内人工扩繁七星瓢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为集团外猎物,研究七星瓢虫在不同集团外猎物种类及密度下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的作用,为综合应用两种捕食性瓢虫控制核桃黑斑蚜与核桃全斑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6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箱中,观察记录在不同密度的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条件下,七星瓢虫1龄幼虫对异色瓢虫卵和不同核桃蚜虫的日平均捕食量。【结果】随着核桃黑斑蚜和核桃全斑蚜密度的增加,七星瓢虫对异色瓢虫卵的日平均捕食量显著下降,而对核桃黑斑蚜与核桃全斑蚜的日平均捕食量极显著上升。当集团外猎物为核桃全斑蚜时,与集团外猎物为核桃黑斑蚜相比较,七星瓢虫1龄幼虫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作用随着核桃全斑蚜密度增加下降更快。【结论】随着集团外猎物密度的增加,能有效降低七星瓢虫对异色瓢虫卵的集团内捕食,且不同猎物种类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
金剑雪  李凤良  程英  秦冠男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117-119,123
为了解室内饲养的抗吡虫啉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stata L.)对蚜虫的捕食能力,将室内饲养的第13代七星瓢虫抗性品系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能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并与敏感品系比较。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抗性品系各虫态对蚕豆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模型;1、2龄低龄幼虫的捕食量受一定的影响,3龄幼虫的捕食量影响不显著,4龄幼虫、雌雄成虫的捕食量受猎物密度的影响,在猎物密度较低时,捕食量与敏感品系间差异不显著,而随着猎物密度的逐渐增加,抗性品系七星瓢虫对猎物的控制能力不及敏感品系,两者间出现显著差异。结论:抗吡虫啉的七星瓢虫对猎物的控制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4.
为室内选育合乎标准的抗性七星瓢虫供试虫态和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进行田间释放提供依据,采用蚕豆苗培育蚕豆蚜(Aphis craccivora)饲养七星瓢的方法,对七星瓢虫室内饲养种群与野外种群从幼虫至蛹的发育历期、4龄老熟幼虫体重、蛹重、初羽化雌雄成虫体重、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几个指标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该方法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在上述几个指标上与野外种群相当.该方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饲养七星瓢虫的方法,可以为室内选育抗性七星瓢虫提供合乎标准的供试虫态,也为大量繁殖七星瓢虫进行田间释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对刺槐蚜和绣线菊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七星瓢虫对刺槐蚜和绣线菊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捕食者与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ingⅡ型,经X2测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很接近,说明模拟后的各方程可用来描述瓢虫的功能反应.七星瓢虫对刺槐蚜和绣线菊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三、四龄幼虫明显大于一、二龄幼虫.而且七星瓢虫对不同蚜虫的捕食量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麦田穗期蚜虫及主要天敌田间分布型和消长动态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5块田(次) 的分布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麦田穗期蚜虫、僵蚜(代表蚜茧蜂幼虫)、七星瓢虫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图式.其(?)的回归式依次为: (?) (蚜)=3.9816+3.1262(?) (?) (僵蚜)=0.4962+3.3849(?) (?) (七星瓢虫)=-0.3466+1.489(?) 同时,对穗期天敌与蚜虫的追随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观察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及高龄幼虫对苹果蚜的捕食控害效果表明,瓢虫捕食时蚜虫群体燥动不安持续时间1min12s,蚜虫腹部和后肢翘起、腹管不断分泌排泄。七星瓢虫2种虫态对苹果蚜虫口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olling-Ⅱ型方程很好地拟合,瓢虫自身不同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七星瓢虫不仅直接捕食,还惊扰苹果蚜食无定所,生活紊乱,繁殖率下降,捕食控害效果明显。捕食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盛发初期0.067hm2果园人工助迁3000头,2周后苹果蚜自然  相似文献   

8.
常用杀虫剂对苹果黄蚜及其天敌七星瓢虫选择性毒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对苹果黄蚜及其天敌七星瓢虫幼虫选择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七星瓢虫和苹果黄蚜的选择性显著高于有机磷、菊酯类杀虫剂以及灭多威和齐墩螨素,其选择性指数为139 59(瓢虫LD50/蚜虫LD50)。在有机磷和菊酯类杀虫剂中则分别以马拉硫磷和氟氯氢菊酯对七星瓢虫和苹果黄蚜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指数分别为45 21和117 12。因此认为在协调苹果黄蚜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策略中应选用这些对苹果黄蚜毒力高,而对天敌瓢虫相对安全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观察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及高龄幼虫对苹果蚜的捕食控害效果表明,瓢虫捕食时蚜虫群体燥动不安持续时间1min12s,蚜虫腹部和后肢翘起、腹管不断分泌排泄。七星瓢虫2种虫态对苹果蚜虫口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olling-Ⅱ型方程很好地拟合,瓢虫自身不同密度捕食性能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七星瓢虫不仅直接捕食,还惊扰苹果蚜食无定所,生活紊乱,繁殖率下降,捕食控害效果明显。捕食效果在一定范围内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瓢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盛发初期0.067hm2果园人工助迁3000头,2周后苹果蚜自然消退。在果麦混合种植生态区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对不同密度下的桃粉蚜的捕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对桃粉蚜的日捕食量有差异。2种瓢虫的捕食量随蚜虫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加大而下降,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相互之间存在干扰;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相互间干扰符合hasseⅡ模型。2种瓢虫对桃粉蚜均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该研究对七星瓢虫、多异瓢虫对桃粉蚜的田间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对两种常见苹果蚜虫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on der Goot)和苹果瘤蚜(Myzus malisuctus Matsumura)的控制作用,于2010年6月,在青岛农业大学实验室内,研究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同时也研究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两种蚜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两种苹果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异色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苹果瘤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3.91和180.98头/d,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29 1和1.335 7;4龄幼虫对绣线菊蚜和苹果瘤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8.88和187.29头/d,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56 0和1.163 4。在两种蚜虫的混合种群中,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苹果瘤蚜的选择效应略大于绣线菊蚜,但这种选择性差异在两种蚜虫之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3种瓢虫的雌成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野生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利用麦夸特迭代算法进行Holling's圆盘方程分析表明,3种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效率较高.对两种蚜虫处理时间最短的是七星瓢虫,对月季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为异色瓢虫,而对麦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则为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14.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我国常见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为更好评价七星瓢虫在油松林生态系统中的捕食状况,以利于在生产中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观测了七星瓢虫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油松和荆条上2种蚜虫——松大蚜(Cinara pintabulaeformis)和棉蚜(Aphis gossypii)的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在棉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松大蚜的种群数量时,七星瓢虫明显喜好捕食棉蚜;在松大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棉蚜时,则喜好捕食松大蚜;在2种蚜虫种群数量相近,或者松大蚜种群数量略高于棉蚜时,七星瓢虫仍较喜好捕食棉蚜。  相似文献   

15.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的较优生物防控技术,采用田间释放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卵块的方法,探究2种捕食性瓢虫对茶蚜的田间防治效果与田间定殖能力。结果表明,在释放瓢虫卵卡15 d后,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防治效果分别为73.48%和74.35%,而后逐渐降低,但均维持在60%以上,2种瓢虫对茶蚜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七星瓢虫卵卡的田间孵化率为54.13%,异色瓢虫卵卡的田间孵化率为58.87%,在瓢虫卵卡释放30 d内均发现有瓢虫存留,且异色瓢虫各虫态存留数均略多于七星瓢虫,但除异色瓢虫的蛹存留数显著高于七星瓢虫外,其余虫态的存留数二者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实验初次研究了龟纹瓢虫取食5种蚜虫行为及其食蚜量;比较了取食5种蚜虫对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生殖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和幼虫对同种蚜虫的嗜食程度基本相同。初龄幼虫无选择适宜猎物蚜虫的能力。幼虫随龄期的增大,选择能力渐趋明显,以成虫和大龄幼虫选择力更强。该种瓢虫明显选择取食棉蚜、桃蚜和白杨毛蚜,洋槐蚜为不甚适宜的猎物,而甘蓝蚜最不适宜。因此认为,龟纹瓢虫具有一定程度的食物专化性,可作为棉蚜和桃蚜的有效天敌,应充分加以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田间七星瓢虫成幼虫捕食3种蚜虫功能反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6,(6):96-100
通过创新捕食者对猎物(捕食对象)的捕食功能研究方法,提高生物防治准确性和实效性。用纱袋笼罩法在麦田、棉田和萝卜田对七星瓢虫成虫和四龄幼虫捕食麦长管蚜、棉蚜、萝卜蚜功能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别建立了七星瓢虫成虫和四龄幼虫对各蚜类的田间捕食功能反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与室内罐头瓶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捕食功能强弱存有5%左右的小幅差异,田间七星瓢虫成虫对麦长管蚜捕食功能有所增强,而其成虫和四龄幼虫对棉蚜和萝卜蚜捕食功能有所减弱,可能是田间小气候影响所致。对猎物捕食,无论田间或室内,都存在抢食或补食现象。两种试验方法相辅相成、相互验证和矫正,可提高指导性和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七星瓢虫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饲养和大田观察 ,总结出七星瓢虫在奎屯垦区一年发生 2代 ,以成虫越冬 ,且在长日照情况下出现生殖滞育和蛰伏越夏的习性 ,研究证实了七星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分别为卵 2~ 3d,幼虫期 8.8~ 9.8d ,蛹期 2 .9~ 3.6d ,自卵至成虫羽化 13.9~ 14.9d ,七星瓢虫对棉蚜功能反应曲线为Holling Ⅱ型 ,初步研究了七星瓢虫人工繁殖的技术程序。  相似文献   

20.
冀南地区麦田害虫天敌种类及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1982年开始,每年固定1~2块麦田,隔3~5天查一次,发现麦田害虫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瓢虫类、蚜茧蜂类、食蚜蝇类、草蛉类,蜘蛛类等,其中以瓢虫类最多,其次是蚜茧蜂类。1 瓢虫类 冀南地区麦田以七星瓢虫为主,其次有多异瓢虫、异色飘虫、龟纹瓢虫、二星瓢虫等。七星瓢虫在冀南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成虫在小麦基部或土缝中越冬,越冬代成虫2月中旬开始活动,3月底4月上旬为第一代卵发生盛期,3月中旬末至下旬初田间始见幼虫,4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发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