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7年,关岭自治县坡贡镇某牛场112头关岭牛普遍出现体型消瘦,精神萎靡等症状,经现场诊断为牛蜱病,感染率达100%。为准确鉴定寄生于关岭牛的牛蜱种属,为驱虫提供依据,采用通用引物TITS2-F1/TITS2-R1,扩增牛蜱ITS2基因。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ITS2序列长约1 000bp,与微小牛蜱的同源性为99.4%。基于ITS2的种系发育分析表明,关岭牛蜱虫分离株(GLT)与GenBank数据库公布的微小牛蜱位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该牛场牛群感染蜱虫为牛微小牛蜱。通过注射虫退(伊维菌素),连续治疗35d,病牛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2.
遵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牛场的选址、建设和牛的饲养管理等方面严防疫病的传入与流行。要严格建立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疫病的传入。牛群的饲养水平、合理生产,增强动物的抵抗力。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对主要疫病进行疫情监测,遵循"早、快、严、小"的处理原则,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动物传染病,采取严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对肉牛场除要作到疫病监控和防治外,还特别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养牛和传统的养牛方式不同,养殖区的复杂情况给牛场疫病的防控带来巨大考验.若有牛患病极易发展为流行性趋势,造成牛群感染,甚至出现大批量死亡.故疫病防控是规模化养牛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防控才能降低风险、避免损失.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郊区6个未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BVD)免疫牛场的546份奶牛血清样品,使用牛病毒性腹泻抗体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并对其中3个牛群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血清抗原筛查。共检出阳性血清514份,总阳性率94.1%,其中5个牛场的场内血清抗体阳性率在95%以上。牛病毒性腹泻持续性感染牛(PI牛)筛查的3个牛群均有阳性牛检出。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存在牛病毒性腹泻感染和接触史,应采取净化措施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湖南省规模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4种疫病的流行状况,采用ELISA方法,对全省未免疫以上4种疫病的规模牛场开展了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规模牛场的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的场阳性率分别为51.35%、74.32%、13.64%、22.73%,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3.54%、45.45%、3.11%、4.67%。全省14个市州规模牛场均检出牛病毒性腹泻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原抗体阳性,4个市州检出牛分枝杆菌抗体阳性,7个市州检出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不同规模牛场4种疫病的抗体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大规模场偏高;多重感染占比为45.45%。结果表明: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湖南省规模牛场流行较为普遍、严重,部分地区还存在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流行,而在大规模牛场4种疫病流行更为严重,各规模牛场4种疫病病原的多重感染情况也较为普遍。因此,湖南省规模牛场4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需加强防控。本调查为湖南省此类疫病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牛养殖可为人们带来较多的经济收益.为了保证黄牛的品质,需要增强精细化养殖及疫病防控意识,做好养殖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牛舍消毒工作的全面性,在寄生虫病高发季节做好驱虫工作,常见黄牛疫病炭疽病、黄牛气肿疽以及牛流感等,养殖人员应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兽医人员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为牛群接种疫苗,提高牛群抵御疫病的能力,降低疫...  相似文献   

7.
规模化生场牛群综合保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证牛群的健康是使养牛生产顺利进行和提高生产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搞好保健工作.牛场保健工作的原则是防重于治.笔者从牛场的卫生和防疫、牛的健康保健管理2个方面综述了牛的保健技术,对保证规模化牛场牛群的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保证牛群的健康是使养牛生产顺利进行和提高生产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搞好保健工作。牛场保健工作的原则是防重于治。笔者从牛场的卫生和防疫、牛的健康保健管理2个方面综述了牛的保健技术,对保证规模化牛场牛群的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牛肉等相关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近年来我省牛产品产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相关牛病的发生仍然是阻碍牛产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牛布鲁氏菌病,不但会对牛群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而且会大范围流行,对牛场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就将结合河北省牛群布鲁氏菌血清学调查情况,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方案,并在河北省部分牛场进行试点防控。  相似文献   

10.
调查了晋南牛国家级原种场建场发展情况,测量了牛场牛群的体尺,利用肉用指数(Beef purpose index,BPI)研究了牛群的经济类型.结果表明,牛场牛群的主要经济类型为肉役兼用型,现存的23头成年母牛BPI平均为3.99,初步进入肉用型范围,只是牛数太少,应尽快扩大同类型牛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关岭牛和新引进安格斯牛的血液原虫感染情况,按照3%的比例从关岭县境内的牛场采集血液样品制作血推片,经吉姆萨染色镜检,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岭牛和安格斯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原虫感染,关岭牛平均感染率为63.33%,平均感染强度为8.92%;安格斯牛平均感染率为47.06%,平均感染强度为7.55%。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O型口蹄疫疫苗对关岭牛的免疫效果,在春防期间对关岭县12个乡镇定点、定时免疫90头适龄健康关岭牛,28天后采集血清,用牛羊O型口蹄疫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阳性率为82.22%,达到农业部规定≥70%的要求,表明O型口蹄疫疫苗能够诱导关岭牛产生较高水平的免疫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弄清山东地区规模化牛场三种常见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从山东省部分地区20个规模化牛场随机采集420份血清样品,包括种牛血清41份、奶牛血清278份、肉牛血清101份,利用ELISA方法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及牛副结核病三种常见疫病抗体水平,20个牛场均未免疫上述三种传染病疫苗。检测[结果]表明,在山东地区牛场中,这三种传染病普遍存在感染,其中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场阳性率为65%,个体平均阳性率为52.6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E抗体场阳性率为55%,个体平均阳性率为23.33%;牛副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场阳性率为10%,个体平均阳性率为2.14%。[结论]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了解三种常见传染病在山东地区不同类型牛场的流行情况,对山东地区牛场疫情预测及疫病防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1 选好购牛地区 应选择奶牛饲养业发达、无重大疫病 (特别是结核病与布氏杆菌病等 )、牛场建筑设施、卫生条件、防疫及饲养管理条件好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区购牛 ,严禁在近期发生过或正在流行传染病的疫区购牛。2 选购好奶牛 首先应了解被选购牛群的产奶性能 ,最好选择年产奶量在 6 0 0 0千克以上的牛群中的牛。应选购体格健壮、体躯高大、结构匀称、乳房及蹄腿发育良好、无乳房疾患、听诊心、肺音无异常、体温正常的奶牛个体 ,选购时应逐头挑选 ,远观近看 ,动静结合 ,并向原畜主索要系谱表。3 选好购买季节 南方购买北方牛…  相似文献   

15.
疫病是牛场常见的疾病,本文主要介绍了病毒类、细菌类、真菌类和寄生虫类病原。病毒病的防控重点在于疫苗免疫和加强消毒,细菌病的防控重点在于药物,真菌病的防控重点在于抓好环境和饲料管理,寄生虫病的防控重点在于药物防治和杀灭中间传媒。防控本病需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牛群和加强牛场管理4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彻底控制牛场巴氏杆菌病的流行蔓延,保障牛群的健康发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牛群中流行的疫病为巴氏杆菌病。经过采用敏感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注射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疫病及时得到了控制和扑灭,牛群很快恢复了健康。  相似文献   

17.
高热症状疾病是目前牛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疫病类型,牛感染高热症状疫病后,容易传染给牛群中其他牛,进而致使牛群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整个牛群都会感染该疫病,从而给牧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待这种传染疾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减少和避免高热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英国从1964年开始使用牛副结核病疫苗以来的情况。1975年共在462个牛群中使用了该疫苗,其中肉牛群68个(14.8%);奶牛群381个(82.5%);奶、肉牛混合群13个(2.7%)。这些数字代表了英国每一千个有成年奶牛和肉牛的牛群中三个群的疫苗接种率。该疫苗已用于发病率相等高的牛群,尤其是奶牛群。共对231个牛群的发病率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这些牛群中的所有犊牛至少有4年接种了疫苗,在此期间一直是自繁自养的。在牛的品种及牛群类型上均保持原状。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疫苗后平均4年就能消灭本病。有9.7%的牛群于接种疫苗后的第十年仍出现临诊病例。要达到无病状态所需的年数明显地受到管理措施的影响;提供管道式饮水设施和淘汰临诊病牛后裔均有助于灭病。接种疫苗前的发病率、牛群大小及其品种对牛群成为无临诊疾病的时间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以流鼻涕、气管和上呼吸道黏膜发炎及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又名为红鼻病、坏死性鼻炎。该病还可引起牛的脑膜炎、结膜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流产、阴道炎、包皮炎等疾病,并且可造成病牛长期带毒,持续性感染,抑制牛群的生长发育,降低牛的体重和产奶量,危害牛群的健康繁殖。目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应加强牛场平时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定期检验检疫,从而降低牛场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由牛甲型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肉牛、奶牛、水牛和牦牛等都可发生,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交配也能传染;病毒耐碱不耐酸,耐寒不耐热,对大多数消毒剂都敏感;牛群在应激条件下很容易诱发本病,根据发病特征可将本病分为呼吸型、生殖型、眼型、流产型、脑炎型和肠炎型六种类型;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牛场还需要加强消毒管理和感染牛群的管理;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本病,只能通过对症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