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不少鸭场和农户散养的鸭群,常在2~3周龄发病,死亡率较高.我们从养殖户送检的病鸭和死鸭的肝脏、心血、脑等部位分离出了两种可疑细菌.经病理剖检、接种专用培养基、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经动物试验证实了分离菌的致病性,并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程 《畜禽业》2024,(3):26-30
为明确规模化鸭场病因,开展了鸭疫里默氏菌的分离和鉴定。通过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经细菌分离鉴定及PCR特异性扩增、产物测序鉴定方法,明确从规模化鸭场分离得到的细菌为鸭疫里默氏菌。检测结果为鸭场制定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对及时治疗病鸭、防止疾病传播、减少养鸭场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鸭细菌病。由于该病分布的广泛性以及引起鸭的高死亡率、发育迟缓和淘汰率增加,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鸭疫里默氏菌进行深入研究,以便预防和控制、乃至最终消灭本病,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文章从血清型、诊断方法、疫苗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鸭疫里默氏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王付平 《畜禽业》2011,(4):42-43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鸭细菌病。由于该病分布的广泛性以及引起鸭的高死亡率、发育迟缓和淘汰率增加,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鸭疫里默氏菌进行深入研究,以便预防和控制、乃至最终消灭本病,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文章从血清型、诊断方法、疫苗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鸭疫里默氏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叫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经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干酪样输卵管炎为特征。鸭疫里默氏菌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尤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一般为10%~20%;成年鸭  相似文献   

6.
项目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目前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流行血清型。对来自全国不同地方送检的临床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并进行鉴定,对鉴定为鸭里默氏杆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实验共分离出1151株细菌,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国内该病原的血清型主要集中在1-8型,其中1型为主要分离血清型,分离菌株占总菌株的36.5%(420株/1151株)。实验项目将有助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的制备以用于预防与控制疾病对鸭群的危害,对鸭养殖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伟民 《畜禽业》2000,(3):60-61
通过对镇江市肉鸭病群的现场调查、症状观察、病理剖检以及病肉鸭的细菌分离、血清型鉴定、生化试验等实验室诊断,证实镇江市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在肉鸭场暴发的肉鸭急性”瘫痪”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所致,血清型为2型。经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抗生素拌料、饮水及注射等方法,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8.
杜海燕  李鹏飞 《畜禽业》2006,(21):10-11
本试验从山西省晋中市某大型猪场采集25份疑似仔猪水肿病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和生化鉴定,分离到大肠杆菌24株,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23株。采用微量平板凝集试验,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鉴定出22株共有11种血清型,其中以O139、O138、O141、O8血清型最多,共有15株。  相似文献   

9.
杜海燕  李鹏飞 《畜禽业》2006,(11):10-11
本试验从山西省晋中市某大型猪场采集25份疑似仔猪水肿病病辑进行细菌的分离和生化鉴定,分离到大肠杆菌24株,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23棘。采用微量平板凝集试验,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鉴定出22株共有11种血清型,其中以0139、0138,0141、08血清型最多,共有15株。  相似文献   

10.
研究测定了29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不同分离株的生化指标,并采用底物平板法、底物-PAGE法检测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胞外蛋白酶的产生情况。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接触酶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M.R和V.P试验、尿素酶、精氨酸酶阴性,大部分菌株不发酵碳水化合物,能缓慢液化明胶,明胶液化阳性率为89.7%(26/29)。底物平板法和底物-PAGE法检测发现,89.7%(26/29)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能产生降解明胶和脱脂奶蛋白的胞外蛋白酶,且该酶类活性可被EDTA抑制。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引起金鱼竖鳞病的原因和病原,从患竖鳞病的濒死金鱼体内分离出3株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3株细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菌必治、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5,(12)
<正>对鸭的传染性浆膜炎,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众多的致病性血清型,它可以引起(1)胚胎与幼雏早期死亡;(2)心包炎;(3)肝周炎;(4)气囊炎;(5)肉芽肿;(6)卵黄性腹膜炎;(7)输卵管炎;(8)肠炎;(9)急性败血症;(10)滑膜炎;(11)脑炎;(12)皮下水肿;(13)眼炎等非常多的临床  相似文献   

13.
从一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混养池的自然发生败血症的个体中分离到2株细菌,对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旨在明确分离菌的种类、病原学意义及耐药特征。从发病蟹和虾的血液中分离细菌并获纯培养,通过对纯培养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菌种。以不同浓度的分离菌悬液感染健康蟹和虾,测定其致病性;用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9种常用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分离出纯培养的2株菌分别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2株菌均具有较强致病性,对氟苯尼考、盐酸环丙沙星、乳酸诺氟沙星、盐酸诺氟沙星等4种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6,(7)
为探究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特点和耐药性,试验通过对疑似病鸡进行病理剖解、病料采集,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染色鉴定、生化鉴定、致病力试验和药敏试验等方法。从12份病料中分离得到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3株菌均具备与大肠杆菌相符的生化特性和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药敏试验发现,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对29种药物的敏感性均不高,DGCP3只对6种药物高敏,DGCG1只对3种药物高敏,DZMG对9种药物高敏。可见,经过试验分离得到的3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目前世界上至少有21个血清型,且彼此  相似文献   

16.
蒋立  胡茂 《畜禽业》2008,(4):78-79
<正>骡鸭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及肥肝性能好等优良特点,但初春与初冬时节,其雏鸭成活率较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致死。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成片流行,很难扑灭并持续存在;同时,交叉  相似文献   

17.
张红见 《畜禽业》2010,(4):40-42
应用常规细菌分离法对西宁市某几个农贸市场采集的70份仔虾样品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经细菌形态观察、嗜盐性试验、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和生化特性测定,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检出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5.7%(4/70),同时通过致病性试验证明4株分离菌对小白鼠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14,(1)
采用病原分离的方法,从太谷地区几家养猪场采集病、死猪肝脏、脾脏、淋巴结,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株疑似大肠杆菌具有典型的生长特性、形态及染色特性;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其中有6株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纸片法,对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是丁胺卡那和先锋霉素V类,为该地区的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振湘 《畜禽业》2003,(3):9-1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anatifdrRA)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等,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鸭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的传染病,是当前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的最主要传染病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各养鸭国家。我国自1982年郭玉璞在北京首次报道该病后,我国各地相继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5月份湖南省衡阳县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肉鸭,相继发生一种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经药敏试验选取敏感药物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进行治…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