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秆野螟属(Ostrinia)中国已知种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伟华  高芬 《植物保护》1996,22(4):40-42
秆野螟属(Ostrinia)中国已知种的识别李伟华高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秆野螟属中国已知种雄蛾检索表1.前翅后横线近前,后缘处各成一明显的黄色圆斑四斑秆野螟(O.quadripunctalis)……前翅无上述黄色后横斑...  相似文献   

2.
田忠  汪海洋  王小平 《植物保护》2017,43(5):103-107
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产卵选择行为,已有的产卵选择性研究尚未明确豆荚野螟对寄主花、蕾以及其他器官的产卵选择性差异。本研究调查了盛花初期和盛花期豇豆花、蕾、茎尖、叶片和豆荚上豆荚野螟的卵粒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室内豆荚野螟对盛花期豇豆器官的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有54.1%的卵粒分布在盛花期的豇豆蕾上,并且蕾上的平均卵量显著高于花、茎尖、豆荚和叶片上的卵量。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豆荚野螟对寄主不同器官具有显著的产卵选择性,进一步明确了豆荚野螟偏好于在寄主蕾上产卵的特性,为豆荚野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蝴蝶兰细菌性褐斑病病原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蝴蝶兰褐斑病病原细菌进行了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染色反应、培养性状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与黄单胞菌属野油菜黄单胞菌种性状、特征完全相同。因此,可以初步断定,引起蝴蝶兰褐斑病的病原菌是黄单胞菌属野油菜黄单胞菌[Xamthomonas campestris(Pammel)Dowson.]。  相似文献   

4.
罗洁  刘洁  林毓鉴  李卫春 《江西植保》2011,(3):117-121,123
本文报道了江西省南昌市梅岭地区斑野螟亚科昆虫共计33属46种,包括5个江西新记录种:白纹翅斑野螟Bocchoris telphusalis(Walker,1859),裂缘斑野螟Diplopseustis perieresalis(Walker,1859),暗切叶斑野螟Herpetogramma fuscescens(Warren,1892),弯囊绢须斑野螟Palpita hypohomalia Inoue,1996和显纹卷斑野螟Pycnarmon radiata(Warren,1896)。提供了各个种的分布地和已知寄主。  相似文献   

5.
柚叶帕野螟(Paliga damastesalis)是危害柚木的一种重要害虫,与另一种柚木害虫柚木野螟(P.machoeralis)在形态以及为害状上极为相似。为避免引起鉴定的混乱,文中应用生殖器特征以及DNA条形码对该种进行描述鉴定,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郭瑞  何孙强  王义平 《植物保护》2016,42(5):134-138
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竹林害虫竹弯茎野螟[Crypsiptya coclesalis(Walker)]的寄生蜂及寄生率进行调查,共发现7种寄生蜂。其中3种是首次记录寄生在该种害虫的寄生蜂,即:日本棱角肿腿蜂(Goniozus japonicus Ashmead)、兰氏原绒茧蜂(Protapanteles lamborni Wilkinson)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对不同寄生蜂的寄生率调查结果表明,兰氏原绒茧蜂的寄生率最高,为45.2%,对竹弯茎野螟具有较好控制作用。同时,本文首次报道寄生于竹弯茎野螟3种寄生蜂的主要鉴别特征及其寄生生物学,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拱北办从澳门进境旅客携带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中截获了酸豆黑脉斑螟(Mussidia pectinicornella),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有害生物。本文对酸豆黑脉斑螟的寄主、分布及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DNA条形码鉴定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石榴螟(Ectomyelois ceratoniae(Zeller))是一种严重危害石榴、柑橘、枣椰子等植物的重要害虫。本文介绍了该虫的寄主、危害、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等内容,并与近缘种番荔枝螟做了鉴定比较。该虫在我国尚未有分布报道,应加强检验检疫措施,以防止其入侵我国。  相似文献   

9.
尖双突野螟[Sitochroa verticalis(Linnaeus)]、豆扇野螟[Pleuroptya ruralis(Scopoli)]、横线镰翅野螟[Circobotys heterogenalis(Bremer)]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均为草螟科昆虫,这几种昆虫的成虫在外部形态上极其相似,在利用测报灯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进行监测时,常误将这3种草螟科的昆虫当做亚洲玉米螟,从而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此本文对以上3种草螟科昆虫及亚洲玉米螟成虫的形态进行描述,并结合其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种类鉴定,同时还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其寄主植物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分离自玉米及其他寄主的 12个新月弯孢菌菌株和 5个近似菌株菌落形态及可溶性蛋白电泳谱比较分析 ,表明菌落形态在不同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同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但不稳定和存在变异。 17个菌株可溶性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 ,Curvularia属在Rf值为 0.177处有一条该属的特征蛋白带 ,新月弯孢菌在Rf值为0.225处有一条该种的特征蛋白带 ,但新月弯孢菌蛋白带存在多样性 ,聚类分析将未能确定的 13号菌株定为不等弯孢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对螟虫长距茧蜂的研究概况,包括该寄生蜂的主要生物学习性、对玉米螟自然寄生率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等。  相似文献   

12.
在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分离过程中发现有些芽胞杆菌产生与Bt相似的芽胞,但并不形成伴胞晶体,特别是发现它们在芽胞期的母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内含物,对该类菌株的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本研究选择6株该类型的菌株,对其种属、质粒、蛋白谱和杀虫活性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芽胞形态和质粒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其与Bt菌株相似;肤指纹图谱分析发现选取的蛋白与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族细菌的蛋白匹配度最高;16S rDNA聚类研究表明,所分离的菌株的确与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族(包括Bc和Bt)同源性最高;从生物杀虫活性测定来看11-1菌株上清液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校正死亡率达75.9%,而85-1和11-1菌株上清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能达到100%和87.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Bt菌株的分离过程中,对于没有形成晶体但在芽胞形成时期还有内含物的菌株也应加以重视,这些菌株属于B.cereus族,具有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在河北省张家口海拔1400 m以下地区均有分布。800 m以下地区是种群的主要分布区,以 500~600 m虫口密度最大。800 m以上发生程度一般很轻,其中个别地区因局部气候适宜,发生程度较为严重。同一海拔梯度内,水浇地与盆地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丘陵和旱地。不同寄主田内种群的分布比率,在海拔 800 m以下地区,玉米田高于谷子和高粱田,900 m以上地区谷子田明显高于玉米田。  相似文献   

14.
2017年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刘万才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9,45(3):152-157
本文总结了2017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重点分析了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黏虫、棉铃虫以及大斑病、南方锈病等近年玉米上发生为害明显的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分析讨论了虫源基数、天气条件、种植制度以及品种抗性和防控水平等因素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甜玉米虫害发生危害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广东省部分地区甜玉米害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明确了甜玉米各生育期害虫发生危害的情况.当地甜玉米害虫有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和蚜虫,广州还发现红腹灯蛾、毒蛾类及蜗牛危害;甜玉米以5~8月受害虫危害最为严重;在苗期至6叶期,受甜菜夜蛾平均被害率为15.5%~57.3%, 而在喇叭口期、抽雄期和乳熟期则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较重,其心叶、雄穗以及雌穗和茎秆的被害率分别为75.3%~91%、24.5%~96.5%和83.5%以上.玉米螟对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散粉期植株有较高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结果表明,氟啶脲、虱螨脲、氟铃脲、除虫脲和甲氧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的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8.1678、4.9892、4.0816、101.7723和1.5328㎎/L。其中甲氧虫酰肼的毒力最强,除虫脲的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17.
甜玉米田玉米螟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甜玉米在我国大面积种植历史较短,对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较少。本文对国内外甜玉米上玉米螟成虫产卵习性、幼虫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甜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黄花软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和双柱紫草(Coldenia procumbens L.)为外类群,用PAUP*4.0 对鹤虱属(Lappula Moench)13个代表种的核糖体ITS和叶绿体rpS16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对获得的序列矩阵进行分析,得到一致性进化树。拓扑结构显示,Lappula为单系类群,前人对该属属下阶元的划分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其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形态学特征,得出该属植物大致沿着花由小型到大型,果实由同型到异型,小坚果边缘有瘤或刺到具翅这样的路线演化的。  相似文献   

19.
对3种赤眼蜂在多种不同寄主卵上的寄生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蜂种的寄主范围各不相同,其繁殖指数均以在各自的原寄主上为最高。舟蛾赤眼蜂喜好大粒卵,不能寄生玉米螟、二化螟卵块。根据3种赤眼蜂的寄生反应,可将11种寄主卵分为普适、寡适和不适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