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在运用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从土地经营效率视角考察土地集约经营效率与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效果;2)土地集约经营效率和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分别起显著的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发现超过门槛值后,土地集约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3)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在不同区域呈现显著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37、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15和0.319、胡焕庸线东南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068。这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东部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地区和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据此提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拓展数...  相似文献   

2.
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农业技术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Stata 13.1软件检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异质性,再运用Geoda一阶Rook相邻建立权重矩阵,进一步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县域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7—2017年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宁夏区域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7年的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北部普遍具有正聚集效应,中部普遍具有负的空间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扩大北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加快中部、南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数字经济在宁夏地区的实施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发展,已成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助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BM模型分别测度数字经济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有较大发展空间;数字经济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因此,建议重视地区间绿色农业经验交流协作,提升农民对于新型数字技术的了解、认可和应用;发挥东部地区绿色农业人才优势,加大技术输出,帮助中西部地区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解决中西部地区基本网络、道路交通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推动绿色农业产地和消费市场的联系畅通。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山东省17地市2000—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和分解了山东农业全要素素生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鲁东、鲁中、鲁西三大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机械化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城市化水平、外资投入水平对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恶化程度对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灌溉用水效率、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程度则影响并不显著。据此,应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以提高山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为科学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0—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并运用序列DEA方法测算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两种条件下的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检验气候变化、科技投入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气候变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低.两种条件下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呈明显波动性变化,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而技术效率起到阻碍作用.气候变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年平均气温具有正向影响,而年降水总量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科技投入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建议]政府应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检验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产业融合被视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繁荣的关键举措.利用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FG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 stage least square,2SLS)以及系统GMM等方法,实证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包括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相对于技术效率,农村产业融合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采用分位数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提升效应,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作用逐步增强.该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还能为推动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4—201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林业产业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林业产业集聚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林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聚在东北、华南和西南地区。林业产业集聚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国内15个生猪养殖主产省区2005—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曲线描述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特征,采用固定效应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全面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生猪养殖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小规模、中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大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稳定;2)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倒U型”特征,在拐点到达前,产业集聚对小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3)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集聚水平不同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因此,应形成以小规模为基础的市场结构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湖南省和云南省应延长产业链,发挥其带动作用,其余13个省区应推进产业规模扩张进程。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10—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评估三产融合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三产融合水平分别提升了10.65%和27.49%,且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趋势;(2)三产融合能够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投入要素的绿色效率提升方面,而对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发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3)三产融合能够通过改变劳动力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配置来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二者之间存在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重门槛效应。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三产融合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要注重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进而从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推广方面提升其农业生态效益;(2)要充分利用产业融合以促进生产要素在三产之间渗透、交叉、重组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紧缺的难题;(3)农村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应侧重于农村劳动力转出大省,提升其农村劳动力的吸附能力,进一...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在对甘肃农村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强调甘肃省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上,以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带动农村第二产业,以城镇化推动农村第三产业,从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甘肃全面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杨韵龙  张馨菡 《农学学报》2021,11(5):97-100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许多发达国家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普遍做法。四川省安岳县是西部典型的农业大县,运用实地走访、书面调研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安岳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旨在以安岳县为例,研究产业融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对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建议等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安岳县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乡村休闲等方面有较好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农业规模化水平低、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业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并提出通过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及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等方面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针对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构建指标体系,对其发展进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推进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措施。方法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德尔菲法,聘请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将步入成长阶段,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的多功能性的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农业科技投入,转移劳动力和农村公共资源短缺等方面。结论 新疆已经具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科技为引领,以融合程度高、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11—2020年新疆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GML指数分析新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虽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距,但样本期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1—2020年新疆昌吉、博阿塔拉、巴音郭楞、阿勒泰的GEC指数保持在1以下,而其GTC指数则保持在1以上。可见2011—2020年新疆地区GTFP负增长是相对效率的倒退,相反,技术改进则>1,这意味着新疆各地州及兵团的GTFP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因此,健全对农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加强对绿色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是推动新疆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有机结合,成为推动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在赋能河南省粮食安全、产业韧性、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等方面效应初显,但也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总体较低、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不足、农村数字化人才缺乏等挑战。为此,需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产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建设数字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升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  相似文献   

16.
智慧农业发展需要数字技术支持、数字人才支撑和数字能力的提升。数字能力作为全民全社会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不仅是数字经济的社会基础,也是数字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新疆智慧农业发展成效及面临的问题,明晰了加快智慧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农业数字人才培养、提升数字能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提出以问题求解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基于“计算+数据+算法+系统+网络”5个数字技术的核心要素,构建数字能力的提升路径,夯实数字能力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产值变动角度对江西省农业及内部各产业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其传统农业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农业内部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注重"量"向追求"质"转变,由"单一"生产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文章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12个子行业2009—2017年的TFP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对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水平、企业规模、外商投资能够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进程与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相关。城镇化通过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迁移、耕地资源的整合与科技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对农业生产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定性分析城镇化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接下来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04—2016年中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和贡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达到53.7%,并且发现不同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所在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协调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促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增加农业科研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耕地动态监管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中国财政支农补贴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影响关系,采用传统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为中介,以农业技术环境为调节,探究财政支农补贴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补贴能够有效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且对非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要大于粮食主产区;财政支农补贴通过发挥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较优的农业技术环境中,财政支农补贴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据此,从完善财政支农补贴政策,充分发挥结构和技术效应,加大农业技术环境优化力度3个方面提出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