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蝴蝶兰与火焰兰远缘杂交育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蝴蝶兰(Phalaenopsis)与火焰兰(Renanthera)进行正反远缘杂交,共计杂交组合48个,获得441株杂交后代。结果表明:1)在48个杂交组合中,有30个组合座果,仅有6个组合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M1、M2和M3上萌发,其中M2的诱导时间最短,而多数组合能座果但蒴果内棉絮状、无种子,可能是胚发育不全或败育所致;2)火焰兰与二倍体、非整倍体蝴蝶兰杂交共有20个组合座果,但蒴果内均没有种子;与四倍体蝴蝶兰属间正反杂交有10个组合座果,其中6个经无菌播种后均获得杂种后代。因此,选择大花型四倍体蝴蝶兰与火焰兰属间杂交较易成功;3)采用组织培养无菌播种的方法进行胚抢救是提高远缘杂交成功率的有效手段,蝴蝶兰与火焰兰属间杂交成功的6个组合经无菌播种后均获得杂种后代;4)杂种F_1代遗传了双亲的特性,植株及开花性状总体上趋向蝴蝶兰,但叶端明显比蝴蝶兰下弯,叶片革质和较硬。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蝴蝶兰杂交育种的成功率并筛选出优异杂交亲本,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对收集的若干蝴蝶兰种质资源开展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199个蝴蝶兰杂交组合中,99个组合获得了成熟蒴果,占杂交组合数的49.7%,61个组合无菌播种后种子正常萌发;筛选出‘火凤凰’、‘香妃’及‘大辣椒’等栽培品种适宜作为育种亲本材料,原生种‘萤光’、‘C1’和‘滇西’作为父本亲和性更好;大花型间杂交结实率和萌发率最高,大花型与中小花型间杂交成功率最低;蒴果发育时间在130~159 d为宜,无菌播种萌发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3.
甘蔗属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杂交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甘蔗属种及其近缘植物花粉经低温贮藏后,与人工控制开花的甘蔗进行甘蔗近缘属间,种间的远缘杂交,获得杂交组合82个,培育实生苗1479株,入选和保育了86个F1代无性系,成功地获得了种,属间杂交后代,创造一批新的遗传种质,为选育种提供新的血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收集的蝴蝶兰种质资源开展香型多花蝴蝶兰的杂交选育,观察后代群体主要目标性状表现,获得符合目标性状要求的香型多花蝴蝶兰优良单株。【方法】以15个蝴蝶兰品种为亲本开展蝴蝶兰常规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性状调查分析,并与亲本进行比较。【结果】配对的15个杂交组合中编号16161(PL608×PL321)和编号16162(390×PL321)两对组合成功,在2016年获得成熟蒴果,其他13对杂交组合均没有获得蒴果或成熟蒴果。亲本性状最相近的16161栽培杂交后代群体200株,平地空调催花174株,该杂交组合后代数量多、开花株多、株叶型整齐、生长势强,完全遗传了母本的香味;花朵数量均遗传母本特性,接近母本,多于父本;花色、唇色整体上为父母本花色的调和色,有深浅梯度变化;斑点分布规律同母本,未出现亲本花色之外的花色,符合基本遗传规律。部分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指标优于双亲,选育出有香味、花朵数量多、花色鲜亮、开花株形态好的优良单株6株。16162栽培杂交后代群体21株,通过平地空调催花12株,杂交后代均没有遗传亲本的香味,花朵数量多遗传自父本,未选育出香型多花优良单株。【结论】两个亲本相近的香型蝴蝶兰通过杂交,可选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香型多花蝴蝶兰优良单株。但由于蝴蝶兰香味遗传背景及机制复杂,在亲本均有香味的情况下,后代不一定能遗传亲本的香味。试验中两个香型蝴蝶兰PL608、PL321可为今后香型多花蝴蝶兰杂交选育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菊花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菊花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但多数菊花品种抗性较差,严重限制了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栽培菊花进行品种改良。目前,通过栽培菊花与菊属及其近缘属间远缘杂交,将它们的优异基因导入栽培菊花是进行菊花抗性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远缘杂交中经常存在各种障碍,影响了这些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为此,本文对菊属及其近缘属种质资源、栽培菊花与野生菊杂交障碍方式、克服杂交障碍的方法、远缘杂种的鉴定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菊花远缘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改良栽培菊花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用玉米近缘材料创造玉米新种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多年利用近缘材料创造玉米新种质的试验研究表明,玉米近缘属中的多数材料直接与玉米杂交,杂交率较低,可通过"中介"杂交方法、剪短花丝授粉等措施提高杂交率;玉米近缘材料以及导入了近缘材料基因的F1普遍表现出强的光敏反应,必须采用遮光进行短日照处理以提早开花授粉期;在玉米遗传育种应用上,杂交后一代应做2~3代回交,不直过早自交;同时,要注意选择本身农艺性状优良且配合力高的自交系,特别是优良杂交种为受体亲本,较容易获得理想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芸薹属近缘属的基因资源进行油菜品种改良,探索了甘蓝型油菜×芸芥的属间杂交亲 和性。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中油821和J-2为母本,三营芸芥和东郊芸芥为父本,进行人工远缘杂 交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芸芥属间杂交亲和性较低,杂交亲和性的强弱与亲本材料有关,不同 品种的甘蓝型油菜与不同品种的芸芥属间杂交亲和性(真杂种苗数/授粉花蕾数)不同,湘油15号与三 营芸芥的亲和程度最高,为0.036,J-2和东郊芸芥的亲和程度最低,为0.014。  相似文献   

8.
中国原生种石斛兰的育种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育种亲本的遗传信息研究对杂交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石斛兰属的杂交育种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登录数为13 098个。通过分析不同石斛兰的遗传特性以及不同组之间的杂交亲和关系,探寻我国石斛兰原生种的育种价值与育种潜力,为今后亲本的选配及避免育种时的盲目性提供参考,为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石斛兰新品种奠定基础。方法本文对石斛兰的资源状况、育种历史进行了综述,利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兰花登录网站及OrchidWiz软件对我国原产的分属于13个组的80种石斛兰参与的育种过程进行系谱检索。结果模式组、灯笼组、黑毛组和寡花组是育种常用组,其中模式组的骨干亲本是金钗石斛、细茎石斛、尖刀唇石斛和麝香石斛5个种,灯笼组的骨干亲本是鼓槌石斛、聚石斛、密花石斛、球花石斛和小黄花石斛5个种,黑毛组的骨干亲本是高山石斛、矮石斛、喉红石斛、翅梗石斛和翅萼石斛5个种,寡花组的骨干亲本是短棒石斛和丽石斛2个种。结论必须加强对我国石斛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充分开发和利用优良的原生种质资源,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制定不同的育种目标,利用优良亲本进行杂交并开展组间杂交培育新的石斛兰盆栽和切花品种。   相似文献   

9.
选择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与钻喙兰(Rhynchostylis retusa)进行属间正反远缘杂交,杂交组合共计36个,获得远缘杂种后代141株。采用无菌播种技术和性状调查的方法分别对种子和杂种后代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6个杂交组合共杂交180朵花,有12个组合座果,共获20个果荚,座果率为11.1%;2)在座果的12个组合中,仅有1个组合PR01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上萌发,而其他11个组合的果荚可能由于发育不充分、种胚未能形成,导致种子不能萌发;3)PR01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M1、M2、M3等3种培养基上均能萌发,在增殖过程中,BA2.0~3.0mg/L及Ad 2.0~3.0mg/L有利于PR01原球茎的增殖,同时生根培养基T2适宜PR01壮苗生根;4)PR01远缘杂种F_1无论在数量性状上,还是在假质量性状上大都介于双亲之间,遗传了双亲的特性,但开花期不一致,其种植3年后其开花率为15.6%,而亲本全部开花且整齐一致。PR01植株及开花性状总体上趋于蝴蝶兰。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远缘杂交可以获得种内杂交难以得到的变异类型,创造许多新的种质资源,为品种改良提供原材料。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展了萝卜属与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的研究,并有不少属间杂交成功的报道。本文综述了当前萝卜与芸薹属属间不亲和性的机制,总结了不亲和性的克服方法,并概括了不同属间远缘杂种的育性和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萝卜与芸薹属蔬菜品种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菜远缘杂交育种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杂种鉴定及研究前景.受精不亲和是由于柱头乳突细胞内沉积大量胼胝质,对异源花粉产生特异性拒绝反应,导致受精前不亲和.幼胚、胚乳和子房组织之间缺乏协调性,特别是胚乳发育不正常,影响胚的发育致使胚部分或完全坏死,导致受精后不亲和.远缘杂种不育是由于种子不能发育,或虽能发芽,但在苗期或成株前夭亡;杂种植株不能开花,或雌雄配子不育,因而造成杂种的结实性差,甚至完全不能结实.选择适当亲本并注意正反交、蕾期授粉、改变植株生长和杂交条件、体细胞融合等可用来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子房、胚珠和胚培养、染色体加倍可用来克服远缘杂种的不育性.形态学比较、同工酶分析、Southern杂交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远缘杂种的鉴定与选择.通过分析指出了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的前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斑割复合体及其杂交后代的生物量及根系性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利用前期获得的含广西斑茅和广西割手密血缘的甘蔗育种新材料及其亲本共11份无性系进行桶栽试验,分析了参试材料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根系的主要相关性状在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利用过程各世代的变化。结果表明:参试的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及其与甘蔗杂交、回交获得的F1代材料以及BC1代在株高、茎径、单茎重和叶面积上都表现比其亲本甘蔗有更大的优势;根系重量和活力都略有增加;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上均表现出超亲效应,其超亲效应与绿叶面积的超亲表现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远缘杂交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物种间的界限,人为地促进不同物种的基因渐渗和交流,将紫苏的DNA运用常规杂交手段转入普通烟草中,从而获得新的烟草后代。着重研究了烟草杂种早代酯酶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子代中具有与父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即父本部分遗传物质在烟草中的整合与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发掘互花米草耐盐、水稻高产种质资源,创制海涂粮饲兼用耐盐水稻新种质。[方法]于2009~2011年开展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研究,采用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属间远缘杂交育种方法,同时采用四选一突破结合技术——海涂种植筛选、细胞学检测筛选、回交表型筛选、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结合技术,寻找海涂粮饲兼用耐盐水稻新种质。l结果]2009~2010年实际远缘杂交成功率为1.39%。7C14、中香1号2种水稻母本与互花米草(H)父本远缘杂交材料进行RAPD分子鉴定,发现RH一1—10K205-7C14×H、RH.2.8K157-7C14×H、RH-13-9H5一中香1号×H具有与互花米草亲本相同的条带,而同时在水稻亲本中缺失的情形,表明以上远缘杂交种具有互花米草亲本遗传成分;水稻7K339母本与互花米草父本远缘杂交材料经RAPD分子鉴定,杂交种RH-5-10l〈215、RH-6-8K48、RH-12-9H9、RH-14-9H8、RH-16-9H28具有与互花米草亲本相同的条带,而同时在水稻亲本中缺失的情形,表明以上远缘杂交种具有互花米草亲本遗传成分。其余杂交种与互花米草亲本和水稻亲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结论]育出耐盐优质饲料稻新品种,不但解决了沿海开发、盐碱地治理中急需解决的耐盐作物品种问题,而且解决了草食动物精粗饲料问题,同时对于资源利用、农业增效、粮食安全、耕地战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不同蝴蝶兰种质资源花朵挥发性成分差异,筛选主要致香成分,以2个嗅感具花香的蝴蝶兰种质资源(香花组)和2个嗅感不具花香的种质资源(无香组)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其花朵挥发性成分,利用Chroma TOF软件和NIST质谱数据库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含量,计算主要挥发性成分香气强度值(OAVs)并评价香气品质。结果表明:1)4个蝴蝶兰种质资源中共检出365个挥发性成分,香花组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芳樟醇、香叶醇和黄瓜醛,无香组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青叶醛、黄瓜醛和己醛;2)花香型、青香型和脂香型是香花组蝴蝶兰的主要香气特征类型,青香型、脂香型和柑橘香型是无香组蝴蝶兰的主要香气特征类型;3)蝴蝶兰花朵主要致香成分为芳樟醇和香叶醇,嗅感具花香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为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含量,嗅感不具花香的花朵也存在主要致香成分,但其微量挥发未达嗅觉阈值。  相似文献   

16.
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块根中具有高含量的淀粉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在甘薯育种中,杂交育种为其主要育种途径,但因甘薯种内及种间存在较高程度杂交不亲和性,对甘薯育种亲本的选择及种质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限制。为了克服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国内外学者针对不亲和性机理及克服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甘薯种内不孕群的划分、甘薯种内和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生理及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克服试剂的筛选、体细胞杂交对甘薯种内及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等。主要从以上各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为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得到了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oides×夏菊‘北金’Chrysanthemum morifolium‘Beijin’的杂交种,并得到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证明,形态学以舌状花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细胞学采用根尖压片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技术进行;该试验所得的杂交种在观赏性状上表现出一定的超亲优势,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冷杉属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冷杉属种间杂交试验 ,并获得了一些杂种 ,同时也发现了冷杉属内不同树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有差异 :同派树种间杂交亲和性高 ;派间树种杂交亲和性低 ,有的甚至无亲和性 .研究表明 :在冷杉属树种的系统进化过程中 ,地理隔离比遗传隔离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细胞学研究发现 ,杂种胚阶段胚或胚珠的败育是冷杉种间杂交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作者对我国开展这项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①应大力开展我国冷杉树种间 ,以及与国外冷杉树种间的杂交研究 ;②杂交时必须考虑种的系统关系学并以派内杂交为主导方向 ;③对我国冷杉属树种进行开花结实习性研究 ;④开展我国冷杉属树种的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知识 ,克服常规杂交中的困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