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种马铃薯漏播检测及补偿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有的链勺式排种器马铃薯播种机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漏播现象,以PIC16F877单片机为核心,提出了一种由漏播检测启动信号生成电路、红外漏播检测电路和窝眼轮式排种系统构成的漏播检测补偿新方案。漏播检测启动信号生成电路主要由永磁铁和干簧继电器电路构成,每当固定于取种勺底板上的永磁铁略过干簧继电器时,都会触发系统进行一次基于红外信号发射、接收的漏播检测工作,系统软件基于PIC16F877特定引脚上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电平变化的次数做出是否漏播的判断;如果确定漏播事件发生,PIC16F877将迅速发出补种指令,窝眼轮式排种器在步进电机带动下迅速旋转90°将待补薯种排入导种槽,从而实现漏播补偿。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漏播检测的准确率99.8%,补种成功率75%,总播种成功率96.5%,链勺式排种器马铃薯播种机的漏播被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播种器自动补偿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减少马铃薯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出现的漏播现象,设计了马铃薯播种器自动补偿系统,该系统由红外光电传感器、单片机、步进电机3个部分组成.工作时由红外光电传感器对取种勺上有无薯块的情况进行监测,当监测到取种勺上无薯块时,传感器将监测到的信号输送给单片机,然后单片机系统对步进电机的转动方向和转角的大小进行控制,驱动步进电机带动补偿排种器进行转动,实现补种.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漏播率,进而提高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小型马铃薯播种机普遍采用勺链式排种器。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导致勺链式马铃薯播种机排种器的漏播现象随着机具作业速度的提高更加明显;切块薯种尺寸跨度较大,小尺寸薯种较多时重播率增大。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验室搭建了勺链式排种器试验台,以机具前进速度和薯种大小为试验因素、漏播率和重播率为试验指标,进行旋转正交试验回归分析,利用软件Design-Expert8.0.6对回归模型优化求解。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为2.44 km/h、薯种大小为41.34 mm时,漏播率和重播率的最优解分别为3.54%和5.52%。该研究为勺链式马铃薯播种机田间作业参数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排种器漏播检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按照虚拟仪器设计的思想,以Lab、VIEW作为开发平台,应用光电传感器,建立了精密排种器漏播虚拟仪器检测系统.通过对检测系统的标定、对所测粒距样本的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排种器的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排种指标,验证了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设计了漏播补偿电磁阀驱动电路,当检测到的粒距大于理论粒距的1.5倍时视为漏播,此时将检测的信号反馈给数据采集卡PCI-6040E的计数器端,通过计数器产生高电平脉冲能够准确触发执行机构进行补种.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水稻旱直播排种器存在问题,设计一种勺式取种与活塞扎穴组合水稻旱直播排种器,分析排种器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建立传动机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排种器关键部件取种勺取种性能,建立勺头直径数学模型并确定影响取种勺取种性能试验因素。运用EDEM软件以排种轴转速、种勺深度、勺头倾角、勺颈倾角为试验因素,排种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为试验指标作虚拟正交试验,分析排种器作业过程中重播、漏播问题主因,得到排种性能优化水平组合为排种轴转速20 r·min-1、种勺深度8 mm、勺头倾角150°、勺颈倾角118°。室内试验验证优化水平组合:排种合格率89.73%、重播率7.61%、漏播率2.66%,满足精密播种要求。  相似文献   

6.
具有自动补种功能的机械精密播种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机械式精密播种机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播问题,研制了带有自动补种装置的精密播种系统.当光电传感器监测到主排种器出现满播现象时,中央处理器驱动步进电机推开副排种器输种管下端的挡种板,播下其中存储的一粒种子,挡种板释放,同时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副排种器排出一粒种子到副排种器的输种管中,确保补种及时准确.台架试验表明: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单行悬挂式马铃薯施肥种植机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马铃薯的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但由于马铃薯播种机械化水平较低,目前主要采用人工种植。虽然有一些种植机机型出现,但在种植过程中还存在漏播、重播等问题,为降低种植过程中的漏播率和重播率,笔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马铃薯种植机———单行悬挂式马铃薯施肥种植机。经过田间试验,该机能有效降低漏播率和重播率(漏播率≤0.5%,重播率≤3%),并能满足马铃薯种植的其他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切块播种是节约用种成本、打破薯种休眠的有效途径,针对马铃薯播种机传统圆形取种勺对切块薯种适应性较差,导致漏播率高,播种合格率低的问题,对马铃薯播种机取种勺进行了设计与仿真优化。在测定薯种力学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EDEM软件,选取Hertz-Mindlin接触模型,构建了切块薯种离散元模型。通过对切块薯种取种充种状态进行分析,以传统圆形取种勺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切口式马铃薯播种机取种勺,并确定了影响取种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切口圆心角、切口深度和切口个数为试验因素,以取种成功率、重种率和空种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虚拟仿真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切口式取种勺取种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圆形取种勺,当切口圆心角为60°,切口深度为15 mm、切口数量为3个时,其取种效果最优。利用优化后的取种勺进行切块薯种播种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取种成功率为82.2%,重种率为7.1%,空种率为10.7%,相比于传统圆形种勺,其重种率降低约12个百分点,取种成功率提升约1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杂交稻机械化制种不育系稻种穴播的问题,根据不育系稻种物理特性参数和农艺要求,设计一种叶形曲线状型孔排种装置,采用EDEM仿真、高速摄像台架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排种过程中型孔内稻种的受力与姿态、型孔结构和型孔参数进行研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叶形状型孔内平躺和侧卧稻种姿态充种概率之和>76%具有较好的排种性能。2)当型孔长度、宽度和深度分别为20.27、16.84和7.46 mm时,排种合格率和漏播率分别为92.63%和2.81%,排种性能较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育系播种合格率和漏播率分别为82.69%和8.52%,穴距和穴径分别为120.60和38.90 mm,穴距变异系数和穴径变异系数分别为15.07%和29.03%,该精量穴播集中排种装置满足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直播农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当前,马铃薯种植采用一种排种勺式马铃薯播种机,这种播种机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生产率。但由于种薯块大小、形状不一,增加了马铃薯播种机的机械化种植难度,播种作业时经常发生种薯块在种箱下部堵塞、架空现象等。充种率低、补种难和漏播等问题一直是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谷子播种机械化程度不高,出苗后间苗用工量大的生产实际,提出利用气力式精量排种器,以实现种子精少量播种,并适度重播的目的。分析确定了谷子种子的物理机械特性参数,试验研究了型孔结构、负压、转速对排种器吸种和排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排种盘型孔选用直孔或锥孔,均可实现适度重吸,孔径1.2 mm、锥度30°的锥孔的适度重吸效果最佳;当正压区压力值为200 Pa,负压区压力值为1 800 Pa,转速为20 r/min时,吸种稳定性变异系数小于5.47%;当正压区压力值为200 Pa,负压区压力值为2 200 Pa,转速为24 r/min时,种子合格穴数可达95.7,重穴数低于11,种子粒数变异系数为6.98%,每穴种子粒数均在1~6粒。发芽试验表明,经排种器排出的种子发芽率在93%以上,与未处理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差异,表明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可用于谷子种子的实际播种。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草地土壤坚实度高、残茬根系量大带来的开沟问题,在草地切根改良的基础上实现施肥补播,采用破土刀齿破茬-种沟双圆盘开沟器开沟覆土-肥沟双圆盘开沟器压土成沟并覆盖种沟的工艺构建种床与肥床,设计分层交错式覆土开沟装置,建立种沟与肥沟双圆盘开沟器需满足的参数关系。基于土壤扰动造成土壤坚实度下降理论,通过对比试验,确定种沟开沟器距切根沟缝的距离对土壤坚实度的影响,得到将种沟开沟器布置在距离切根沟20mm处,可使开沟器入土处的土壤坚实度下降62%。将分层交错式覆土开沟装置应用于9QFB-2.4型破土切根施肥补播复式作业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实现稳定开沟,形成深47.3mm、宽29.1mm的肥床与深44.7mm、宽19.5mm的种床,施肥和播种深度合格率分别达到80%和83%,且对土壤的扰动程度小于14%,有利于草场植被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以食用毛豆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巢湖地区涝渍灾后补种的最迟安全播种时期和最佳补种品种,旨在为指导该地区农民开展灾后补种毛豆生产技术、减轻涝渍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8月20日及以前播种毛豆能正常生长、收获.毛豆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减少.8月25日及以后播种的毛豆花芽分化期,开花期、结荚期都比前几期延长,株高降低,英数减少,且不能充分鼓粒,无经济产量.因此,该地区补种毛豆的最迟安全播种期为8月20日.(2)在供试的毛豆品种中,科蔬一号、95-1和理想M-7 3个品种的生育时期短、产量较高、英粒性状较优、口感评价较好,可作为环巢湖地区涝渍灾后补种毛豆新品种引进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补播对天然割草场植被恢复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以退化的禾草+杂类草天然割草地为对象,探讨补播对其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补播天然割草地植被数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补播豆科牧草后,退化的天然割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群中豆科牧草的比例分别提高17.14;、13.99;,且随着补播年限的增加,豆科牧草比例呈上升趋势;草地产量和草层高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的草层高度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6.11;、32.36;,但草地总产量增减幅度不明显(P>0.05),且7月较8月草产量高、增产幅度大,可能与当年水热条件分配相关;补播对割草地原有植被各经济类群产量与高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补播豆科牧草对天山北坡中山带退化天然割草地植被的恢复和草品质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Grasslands are crucial parts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with an extremely high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across spatial scales and land use patterns. The practices employed to manage grassland, such as grazing, haymaking, fertilization or reseeding, can improve the grassland condi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s affected by management practices.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have unequivocally been altered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When grazing intensity of a typical steppe increased from 1.5 to 9 sheep per hectare, both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declined. Higher grazing intensity (6 to 9 sheep per hectare) accelerated loss of diversity because of lower productivity. Produ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diversity was lost by fertilizing. N fertilization also reduced the sensitivity of diversity to productivity. A similar response was found in mown grassland with increased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but their relationship was negatively affected. Mowing also slowed down the decline in diversity as productivity increased. Reseeding purple-flowered alfalfa led to an increased diversity, while yellow-flowered alfalfa increased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ly. The negative productivity-diversity relationship was transformed to a positive one by reseeding alfalfa. These results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how productivity, divers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change in response to altered grass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suppor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improving both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6.
影响牧草种子萌发和种苗存活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播是退化天然草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主要措施,种子萌发与种苗存活是植物生活史的关键时期,它可以潜在的影响到植物种群的结构和群落的组成,影响种子萌发和种苗存活的因素不同,所以有必要了解影响这两个过程的因素,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种苗的存活率,加速植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7.
葡萄酒微氧熟化装置及扩散器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葡萄酒微氧熟化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在对系统压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氧气输送系统最小压力应高于液体静压力、贮罐内上方充入惰性气体的压力、管道及管件等各种阻力产生的压力损失以及由气体扩散器产生的阻力之和;从动力学、运动学、传质学方面分析了气泡的受力、运动及扩散,确定了气泡直径变化范围小于1.4mm,得出了气泡直径与扩散器出流小孔直径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8.
研制出一种简单实用、工作可靠的料仓自动进料控制装置,可在中小型饲料加工厂应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9.
张行  张仕民  王文明  张雷  韩月霞  林立 《油气储运》2013,(11):1227-1231
管道封堵是管道抢修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封堵机的关键部件,悬挂式封堵器的结构直接影响管道封堵的质量.针对传统的悬挂式封堵器难以一次成功封堵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双级式封堵器,该封堵器具有扫除管内切屑和残留物,确保后部封堵皮碗可靠封堵的功能,由此达到一次封堵成功的目的.对封堵器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同时对封堵皮碗的封堵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双级式封堵器在324 mm管道内,介质压力在6.4 MPa的情况下,封堵能力可达9.186 MPa,能满足压差6.4 MPa的要求,并有40%以上的冗余能力,可以实现一次成功封堵的目标,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管道封堵作业安全性更高.(图12,参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