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定区气候干旱,土壤肥力差,肥料利用率低。选择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并对化学肥料减量施用。结果表明,在施用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时,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25%,不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是4287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3960 kg/hm2,增产率10.18%;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为4126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2350kg/hm2,增产率6.04%。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35%,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 km2+化肥减量35%处理的产量是3975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840kg/hm2,增产率2.16%;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 km2+化肥减量35%的产量为38120kg/hm2,较对照增产-790kg/hm2,增产率-2.03%。因此,在马铃薯的生产中,应注重对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安定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选用商品有机肥与其它4种新型肥料配合施用,筛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施肥模式。以商品有机肥和配方专用肥的施用效果最好,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大薯率、增加产量。其产量为38807kg/hm2,较当地常规施肥方式(磷酸二铵600 kg/km2)(ck)增产7847kg/hm2,增产率25.3%。因此,在生产中,应加大对有机肥的施用,并按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施用配方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北亚热带气候下的红壤旱地为试验条件,选用蓖麻品种TCO-202为试验材料,依据蓖麻的营养特性和吸肥规律,结合云南红壤氮、磷、钾的含量与利用效率,制定适合云南红壤上蓖麻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方案。运用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和腐熟农家肥(15 000 kg/hm2)做基肥,以不施任何基肥为对照,并以尿素的3种施肥水平(30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做追肥处理,对当年生和第2年宿生蓖麻的产量作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TCO-202在云南红壤上栽培,以 15 000 kg/hm2有机肥作底肥,450 kg/hm2尿素作追肥的产量最好,当年生和宿生都获得最高的种子产量,当年生蓖麻产量为 2 403.35 kg/hm2,第2年宿生蓖麻产量为 4 550.02 kg/hm2。  相似文献   

4.
以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8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33),研究了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鄂马铃薯1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马铃薯产量、株高、单株块茎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追肥>底肥。9个处理组合中A3B3C1(密度60000株/hm2,底肥750kg/hm2,追肥150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33390.00kg/hm2,分析发现A3B2C1处理组合(密度60000株/hm2,底肥600kg/hm2,追肥15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是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炭基有机肥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不同炭基有机肥施用量的试验,并对烤烟生长以及产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施用2250kg/hm2炭基有机肥的处理可以改善烤烟田间生长状态与环境,并并使烟叶增产。同时提高烤后烟总糖、还原糖、总烟碱、钾含量,并降低氯含量。因此,综合考虑,增施2250kg/hm2炭基有机肥效果优于1500kg/hm2和750/hm2。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解决新平烟区植烟土壤退化的问题,探究施用不同用量的农家肥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新平烟区开展了腐熟农家肥不同施用量的同田对比试验,以期为下一步开展腐熟农家肥的推广施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综合烤烟生长主要农艺性状和主要经济性状,在新平烟区植烟土壤环境中,推荐在T2(烟草专用复合肥900 kg/hm2腐熟农家肥15000kg/hm2)、T3(烟草专用复合肥900 kg/hm2腐熟农家肥22500kg/hm2)条件下进行烟叶生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安徽当涂县布置油菜专用肥不同用量的大田试验,通过分析油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以及折算经济效益,来确定安徽沿江流域适宜的专用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油菜专用肥显著提高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和角粒数,且油菜产量随着专用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入油菜专用肥750-900 kg/hm2时油菜产量达到最高;施用油菜专用肥750 kg/hm2时的油菜产量与习惯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油菜专用肥施用也提升了油菜的净效益和产投比,施用油菜专用肥750 kg/hm2时的油菜净收益和产投比分别高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10.05%和60.55%%;此时化肥的替代比例为31.03%,其中氮肥的替代比例21.88%。综合油菜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经济效益和化肥替代比例,安徽沿江流域油菜种植推荐专用肥施用量为750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含硅土壤调理剂对皖西酸性稻田土壤pH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习惯施肥(T1)、施入750 kg/hm2土壤调理剂+225 kg/hm2有机硅功能肥(T2)和1125 kg/hm2土壤调理剂+225 kg/hm2有机硅功能肥(T3),研究改良后土壤pH、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并折算其经济效益,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施用含硅调理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后(T2和T3)土壤pH均出现增加,其中比T1提高0.14-0.15个单位;成熟期水稻产量以T2处理最高,比T1提高7.11%,并达到显著性差异;与T2相比,T3处理的水稻产量出现下降;施用含硅调理剂显著提高水稻的总粒数,降低水稻空秕率,其中T2处理的空秕率显著低于T1处理44.26%;水稻产量分别与水稻株高、空秕率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折算经济效益,施用土壤调理剂显著提高肥料投入成本,降低水稻的经济效益。综上,施用土壤调理剂显著提高土壤pH,同时可能通过增加水稻株高、降低空秕率增加水稻产量,但也要注重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另外施用土壤调理剂进行酸性土壤改良时,也要注意投入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缓控释肥料在我县小麦生产中的最佳施用量,探索小麦栽培的简化施肥技术模式,笔者采用田间大区无重复设计开展了试验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施用缓控释肥料做基肥一次性施用,能够保证小麦的产量而且还能使小麦增产及节约肥料用工成本提高收益,在施用缓控释肥(22-8-12)750kg/hm2条件下较习惯施肥增产218kg/hm2增产率达到7.58%。  相似文献   

10.
以提高蚕豆品质、产量和效益为目的,开展了磷钾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重基肥轻追肥,轻氮素重磷钾的用肥控量,以磷钾肥P2O5525~600kg/ hm2加K2SO4255~270kg/ hm2为宜。抓住慈溪大粒1号物候期施好追肥,以形成了优选品种增磷增钾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微拟球藻为原料,研究微藻水热液化过程中多种参数对水热液化后有机物回收率的影响,包括温度、时间、溶剂比和pH等,从而获得微藻水热液化后有机物的最佳回收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在室温下进行有机相回收,保证回收溶剂比为20∶1(溶剂/水相不溶物;v/wt)、停留时间为10min、回收pH7,即可达到最佳回收效果。最佳条件下水热液化有机相的回收率为34%左右,且不同的回收温度和pH值对回收的有机相组分均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Using the cotyledon of white clover as explants, the transgenic white clover lines 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PhyA gene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sted transgenic lines were al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ositive. The transgenic lines 1 to 4 were used for further Southern blot and Northern blot analysis. The lines 1 and 3 with higher level of PhyA expression were used to assay the phytase activities in root and its intercellular space. When the phytate was the sole phosphorus source, the phytase activities in root in lines 1 and 3 were 31.43% and 44.76%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CK),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phytase activities in the root intercellular space in lines 1 and 3 were 3.3-fold and 5.12-fold higher than those in CK, respectively. Th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of plants, the accumulative P amount per plant, plant fresh weight, and plant dry weight were all much higher in lines 1 and 3 than in CK. Thus, it is clearly shown that ectopic expression of Aspergillus niger PhyA gene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ability for white clover to utilize organic phosphate under inorganic phosphate (Pi)-deficient condition. Translated from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7, 33(2): 250–255 [译自: 作物学报]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类型水稻对高浓度CO2的响应差异,应用先进的FACE(Free air CO_2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粳稻(Japonica)武运粳21(WYJ21)和籼稻(Indica)扬稻6(YD6)为试材,研究灌浆期两种类型水稻体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相比,WYJ21籽粒中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在FACE处理下略有增加,YD6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在完熟期显著高于对照8.9%;WYJ21籽粒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变化不显著,YD6籽粒中β淀粉酶活性在完熟期显著低于对照28.1%;WYJ21籽粒蔗糖含量在乳熟期高于对照11.5%,YD6籽粒中蔗糖含量在蜡熟期低于对照14.4%,WYJ21和YD6茎中蔗糖含量分别在蜡熟和乳熟期显著下降。FACE下两水稻品种茎中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自乳熟至完熟期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均在中后期达到显著水平,WYJ21在灌浆前期茎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显著增加,YD6茎中SPS活性在灌浆后期显著增加;FACE处理降低了两水稻茎中蛋白质含量,其中WYJ21茎中蛋白质含量在蜡熟期显著下降38.5%,YD6茎中蛋白质含量在蜡熟和完熟期分别下降33.9%和60.5%。CO_2、时期、品种对水稻茎中蔗糖含量、SS和SPS活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CO_2、时期、品种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α与β淀粉酶活性以及蛋白质含量。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在不同灌浆时期对高浓度CO_2的响应程度不同,籼稻YD6的响应程度要大于粳稻WYJ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大蒜有机硫化物(GOS)对豆制品优势腐败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抑菌圈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GOS对菌株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分析其对细菌生长曲线及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分析GOS处理后解淀粉芽孢杆菌代谢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及胞外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变化,探讨GOS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结果】3 g/mL的GOS对解淀粉芽孢杆菌DY1a和DY1b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1.7和25.7 mm,MIC均为30 mg/mL,MBC分别为240和480 mg/mL。30 mg/mL GOS对菌株DY1a和DY1b胞外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7.3%和15.6%,使细菌细胞代谢活性(D490 nm)分别下降了2.771和4.091,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029和0.036 U/mL,胞外β-半乳糖苷酶活性(D420 nm)分别提高了0.047与0.016,胞外溶液电导率分别提高了0.060和0.031 mS/cm。扫描电镜结果显示,GOS处理后的菌株细胞表面出现皱缩、孔洞式塌陷和破裂。【结论】大蒜有机硫化物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明显,其抑菌机理与影响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干扰细菌生理代谢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华南地区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等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森林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桉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以及经济林的0~10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结果】4种林分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8.52~11.84 g·kg~(–1),有机碳密度为2.22~3.04 kg·m~(–2);经济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林分,而桉树人工林与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分和不同土层深度之间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表现出中度的变异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50%以上。有机碳密度(y)与有机碳含量(x)的拟合曲线决定系数和斜率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与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密度仅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比,桉树人工林并未显著减弱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效果,有机碳分布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极显著影响林地土壤有机碳积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猕猴桃汁、香蕉汁、梨汁、苹果汁、白萝卜汁、胡萝卜汁、土豆汁、红薯汁等8种有机物及柠檬酸钠组合,研究其对春兰根状茎增殖及抗褐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猕猴桃汁100.0 g·L-1、梨汁100.0 g·L-1或柠檬酸钠1.0 g·L-1比对照能显著促进根状茎增殖,增殖中生长倍数分别为3.9、2.4和2.2,梨汁和猕猴桃汁处理中,根状茎中细胞分裂相关基因CgCki、CgCKS、CgClins、CgE2F和CgRb表达量显著提高。1/2MS+NAA5.0 mg·L-1+活性炭1.0 g·L-1+猕猴桃汁100.0 g·L-1+柠檬酸钠1.0 g·L-1组合对春兰根状茎增殖及抗褐化效果最好,根状茎增殖的生长倍数为4.2,细胞分裂相关基因CgCDKS、CgCki、CgCKS、CgClins、CgE2F和CgRb表达显著提高。因此,在春兰组培快繁过程中猕猴桃汁+柠檬酸钠组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根状茎增殖,并防止根状茎褐化。  相似文献   

17.
蓝果忍冬果实中主要糖酸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分析蓝果忍冬的食用价值,为高效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2个蓝果忍冬资源的果实中主要糖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2个蓝果忍冬资源果实中主要可溶性糖为葡萄糖,含量在1222~5582.6 mg/100 g,平均值为3412.5 mg/100 g,果糖含量为792.5~3324.7 mg/100g,平均值为2121.1 mg/100 g,还有少量的山梨醇,2种主要的可溶性糖,果糖和葡萄糖比为1:1.61;柠檬酸含量最高,占总酸含量的62.2%,含量每100 g在1029.8~3215.6 mg之间,平均值为1959.6 mg/100 g,苹果酸次之,含量为434.3~1616.6 mg/100 g,平均值为828 mg/100 g,苹果酸占总酸26.2%,其他有机酸含量较低。蓝果忍冬品种间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为26.11%~106%,其中柠檬酸变异系数最小,草酸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对重金属铅的耐受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金属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对1年生刺槐和紫穗槐幼苗进行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率分别为100%,80%,60%,40%)和铅胁迫(土壤铅含量分别为0,300,500,1 000,2 000,3 000mg/kg)处理,分析在水分和铅单一及交互胁迫条件下,2种植物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刺槐和紫穗槐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水分和铅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呈现复杂的变化规律。单一水分胁迫下,刺槐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高于单一铅胁迫,当土壤铅含量相同时,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的处理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分胁迫处理;在铅或水分单一胁迫及二者的交互胁迫中,当土壤铅含量相同时(土壤铅含量为3 000mg/kg处理除外),各水分胁迫处理的刺槐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单一水分或铅胁迫条件下,刺槐、紫穗槐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未随胁迫程度的加剧而降低。【结论】水分和铅交互胁迫条件下,脯氨酸对提高刺槐和紫穗槐抗旱性的贡献大于抗铅性;刺槐积累脯氨酸提高自身抗逆性的能力强于紫穗槐,而紫穗槐合成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提高自身抗逆性的能力强于刺槐。  相似文献   

19.
3种有机溶剂及其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时间毒性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研究表明部分污染物的毒性具有时间依赖性。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透明96孔微板为实验载体,以3种有机溶剂甲醇(Meth)、乙醇(Eth)、二甲基亚砜(DMSO)及其不同体积比的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简称t-MTA)系统测定有机溶剂及其混合物在0、12、24、48、72和96 h对C.pyrenoidosa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有机溶剂对C.pyrenoidosa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毒性特征,但不同有机溶剂毒性的大小不同,随时间增长速率不同,毒性大小顺序亦随时间发生变化;有机溶剂混合物也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毒性特征,不同比例有机溶剂混合物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差异不明显,但不同比例有机溶剂混合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在0~24 h,体积比为1:1、1:2和1:3混合物的毒性缓慢增加,2:1、3:1混合物的毒性迅速增加;在24~48 h,1:1、1:2和1:3混合物的毒性迅速增加,2:1和3:1混合物的毒性增加速率减缓;48~96h内5种比例混合物的毒性增加速率均减缓;有机溶剂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变化规律受体积比较大的组分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质对稻田土壤中砷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区砷污染水稻土为试验用土,采用离心管培养试验探究了由猪粪、牛粪、鸡粪和水稻秸秆制备的4种可溶性有机质(DOM)对土壤中砷甲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有机碳(TOC)浓度的DOM可显著改变水稻土壤中砷的形态,且不同处理中各形态砷含量均随TOC浓度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当土壤溶液TOC浓度为320 mg·L~(-1)时,4种DOM处理的土壤溶液中甲基态砷含量分别占总砷的75.8%(猪粪DOM)、75.7%(牛粪DOM)、68.3%(鸡粪DOM)和61.8%(水稻秸秆DOM);土壤溶液中甲基态砷含量与TOC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TOC浓度增加可显著促进土壤中砷的甲基化。各处理对土壤砷甲基化的激发作用大小排序为猪粪DOM(0.016 1μg·L~(-1))鸡粪DOM(0.014 7μg·L~(-1))牛粪DOM(0.009 9μg·L~(-1))水稻秸秆DOM(0.008 2μg·L~(-1));添加320 mg·L~(-1)TOC浓度的DOM处理中土壤砷甲基化功能基因arsM拷贝数均高于对照(添加等体积超纯水),其中猪粪处理最高,为3.36×10~9copies·g~(-1),约是对照的2倍;不同DOM作用下土壤pH变化规律为水稻秸秆牛粪鸡粪猪粪,土壤EC值变化规律为水稻秸秆鸡粪牛粪猪粪。综上,不同来源的DOM可差异性地影响水稻土壤中砷甲基化效率,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有望减少土壤中砷的甲基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直穗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