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现实状况,以山东省49家农民合作社调研数据为例证,从组织效益、社员效益、社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绩效4个层面21项具体指标构建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的主成分,分析体现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用合作社经营效益、产品认证、社会进步、社员权益和品牌影响力的评分值加权计算绩效综合评分值,并对调研合作社进行评级,评估优级、良级、中级、低级绩效合作社的特征与成因。提出加强政策扶持能力、提高合作社农业技术水平、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社员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主动性、强化创新发展能力,从而提升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以获得满意的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2.
刘同山  陈梨 《世界农业》2023,(12):75-87
作为植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社在村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很少有文献考察加入农民合作社是否会促进农民更好地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尤其是需要农民投入资金的公共事务。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6个省份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扩展Probit回归(EPR)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合作社对成员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第一,加入合作社让农民的公共事务参与行为提高了40.6%,农民合作社具有显著的公共事务参与促进效应,且该结果具有很好的稳健性。第二,合作社通过提升农民的集体意识、社会资本和增强政策认同来促进其参与行为,相较于其他中介变量,社会资本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大。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社对老一代农民和党员户的正向作用更明显。据此,建议重视合作社在改善农民集体行动困境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鼓励农民合作社促进成员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关心村庄集体利益。  相似文献   

3.
以2011—2013年江西省42家农民合作社经营状况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42家农民合作社绩效,并进一步运用Tobit回归分析法,以政府支持政策作为关键变量分析其对农民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样本合作社2011—2013年的静态平均综合经营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逐年上升,平均动态全要素生产率则为负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负增长率导致;合作社所获银行贷款、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培训费用、财政补助对其综合经营效率的影响分别为显著为正、不显著、显著为正、不显著、显著为正,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但合作社经营绩效相差悬殊。运用合作社相关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结合农民合作社的调研数据,从理事长人力资本角度研究对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理事长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等对合作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等对合作社绩效不显著。要加强对理事长文化、技术、管理等的培训,注重合作社管理人才培养,发挥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扶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民合作社产业链不断延伸、外部资源渗透与联结强化等新形势,迫切要求建立客观科学的农民合作社治理评价体系。本研究借鉴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结合农民合作社组织特征,从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社员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和信息披露五大方面,采用综合评价法和专家评分评价法构建农民合作社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创设治理指数,并利用四川省10个县439家农民合作社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社组织结构普遍较为完整,但在成员账户设立、社员参与盈余分配程度、社务信息透明度等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方面较为薄弱;在利益相关者治理方面,合作社表现出与上下游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示范社治理水平明显高于非示范社,地区农合治理水平差异大且与当地经济呈现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提升合作社治理水平应:一是注重内部控制环节,督促设立成员账户,科学调整盈余返还制度;二是合理引入外部资源并明晰利益联结关系,逐步规范社务公开信息制度;三是进一步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发挥示范社示范和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各市县的91家合作社实地调研数据作为样本,在明确农民合作社绩效的评价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财务、学习成长、内部运营、社员等维度选取10个变量,初步构建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随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检验与完善。最终验证结果与初步假设一致,评价结果表明,财务、学习成长、内部运营、社员绩效对综合绩效的影响依次递减,全面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合作社"供不适需"现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合作社发展良莠不齐,经营绩效相差悬殊。在合作社发展实践中,理事长的人力资本禀赋,尤其是理事长个人的企业家精神和才能,对于合作社的经营绩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运用人力资本和合作社相关理论,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结合140个合作社的调研数据,对理事长人力资本对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认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个人的人力资本要素禀赋,尤其是其具有的企业家精神,理事长文化教育水平、技术水平、担任村干部等职务等对合作社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理事长年龄等对合作社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因此,应重视发挥理事长本人人力资本的作用,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增强理事长发展合作社的信心,充分发挥合作社理事长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提高合作社经营绩效,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从数量增长转型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利益衔接机制的规范化为重心,提升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生产托管等多种方式,提高要素集聚规模;需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保障小农户在合作社中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需要通过一二三产融...  相似文献   

9.
农民合作社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但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和内部治理机制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将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视作合作社集体行动的结果,分析合作社的规模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关系,探讨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问题。结果表明,合作社应保持一定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更多的盈余返还增强农户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动力;但合作社的规模过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合作社应构建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通过准入管理合理控制合作社规模、完善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退出管理、设计合理的农户生产行为约束机制、增强合作社农产品的排他属性和质量溢价能力。因此,为了有效实施规模控制、提升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理事会的权威性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知识经济以来,知识已经逐渐取代物质资源成为组织应对挑战、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知识共享成为组织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利用湖南省312份合作社的调查数据,以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内部关系强度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揭示了内部关系强度对合作社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内部关系强度和知识共享是影响合作社绩效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内部关系强度对合作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驱动影响。显性知识共享在内部关系强度和合作社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隐性知识共享在内部关系强度和合作社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相比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对合作社绩效正向驱动影响更加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揭示影响合作社绩效提升的因素,对于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贫困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减贫增收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减贫中的作用及对贫困社员的增收作用机制,构建了能力视角下的贫困农户参与合作社减贫的内在机理与理论框架,并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等方法,以信息获取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需求表达能力3个社员能力维度,检验其在合作社中贫困农户的参与行为和减贫增收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贫困社员收益的提高程度不仅取决于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资本参与和农业生产经营等业务参与行为,更取决于社员个人能力的提高程度;2)在贫困社员三个维度的能力中,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其收益提高的影响程度最大;3)为了促进社员稳定可持续减贫与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鼓励贫困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更应注重提升社员的各维度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3家国家级示范社为例,从利益产生、利益分配、激励制度与风险防控4个方面分析其在推进三产融合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探讨各利益联结关系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合作社推进三产融合必须考虑与内部社员、与外部资本建立不同的利益关系,相应设立“一社两制”;应建立基础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层级递进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社员利益;引入外部主体需注意盈利项目的吸引力和外部资本利益诉求,但也要确保合作社自身的主导地位。建议合作社在推进三产融合时:一是推进“一社两制”利益联结新思路的推广;二是精准推进社员利益的稳定和升级;三是与外部主体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双赢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逐步展开,乡村多元共治模式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益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载体。以河北省唐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样本,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梳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人力资源、农民参与、政府指导、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困境。同时,提出新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需要强化人才培育,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强法治建设,大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的政策法规;加强重视程度,形成乡村治理更为强大的工作合力;加强自身建设,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农民合作社规制对社员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利用四川省695份社员微观调查数据和Oprobit等模型,对合作社激励性和约束性规制的影响及交互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民合作社激励性和约束性规制均够促使社员参与绿色生产。2)异质性层面,合作社规制更能促使生产规模大、文化程度高等类别社员参与绿色生产,小规模、低收入群体更适用于激励性规制。3)分散经营型合作社对社员生产行为的规制作用明显弱化,而经济激励可以有效缓解规制弱化问题。村委领办型合作社的约束性规制作用明显大于个人领办型,完全横向合作型合作社约束性规制作用更强。4)合作社约束性规制和激励性规制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的作用,即约束性规制的增强削弱了激励性规制的作用强度,而激励性规制的强化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小约束性作用。基于此,提出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区、小规模、低收入社员的经济激励力度;强化硬性制度要求对经济发达区、资源禀赋较高社员群体的约束作用;根据合作社经营模式、领办主体和产品销路等组织特质选取约束性或激励性规制。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基于2019年7-12月在甘肃省内调研的农户微观数据,立足不同土地规模下农户生计分化的视角,采用二元Logit和PSM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以及土地规模在上述影响路径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土地规模对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绿色生...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参与农民合作社与提升农户实施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山东省985户蔬果种植类农户调研数据,在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测度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效能基础上,运用内生转换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合作社促进农户实施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的实现效果。结果表明:参与合作社有助于提升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拥有自主农产品品牌的合作社更注重社员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生产流程培训作为中介渠道提高了合作社实施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为,但对非品牌合作社质量控制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强合作社生产质量管理、鼓励合作社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注重合作社流程管理培训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农民创业中介视角,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和农民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异质性及其对农民幸福感影响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显著提升农民幸福感;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影响农民幸福感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推进农民创业是数字金融使用提高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相比于数字理财和数字信贷,数字支付最有助于提高农民幸福感;数字金融使用最有利于提高女性、已婚、年龄在60岁以上及低学历农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种植户对农业保险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从生产规模视角对362个商品马铃薯种植户参加农业保险服务的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种植合作社、对保险公司信任的规模种植户与对保险公司信任、当地政府开展潜藏灾害预防工作的非规模种植户对马铃薯保险服务的满意程度大。提高保险公司服务质量、引导规模户加入合作社、促进地方政府开展防灾工作可能是提高农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的“原子化”和村两委的“泛行政化”导致公共事务治理陷入困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重要的经济组织,具有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明确合作社的参与路径对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农村公共事务的内容,合作社的参与路径分为三个方面:(1)参与经济事务治理,包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规模生产与产业化经营、提供资金支持、优化配置公共资源;(2)参与政治事务治理,包括参与民主选举、影响决策制定、监督公共事务、培养社员民主意识;(3)参与社会事务治理,包括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组织文化教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调解农村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20.
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接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接模式类型和特征下,生产规模、农产品生产特性、市场、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诚信意识和公共政策方面均有可能对融合主体的利益联接模式选择构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融合主体对利益联接机制认识不清、利益联接不紧密、合作社实力不强且带动能力弱以及融资难等问题,建议从调动融合主体间协同发展意识、因地制宜选择利益联接模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联接的保障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