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某型超精密机床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轴轴承系统进行了温度分布及特性研究。基于流体力学特性与传热学理论,建立液体静压球轴承的有限元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分析液体静压球轴承的温度分布情况,并探究在不同入口压力及主轴转速条件下液体静压球轴承的温度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主轴的转速与入口压力对轴承的温升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相关的。为提高超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的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以及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水热耦合的数学模型,采用混合有限元法对其求解,同时求得水压、水分能量、温度分布以及热通量。为农业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以及传热学理论建立了水热耦合的数学模型 ,采用混合有限元法对其求解 ,同时求得水压、水分通量 ,温度分布以及热通量。为农业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某型号数控车床开展了主轴箱温升以及热变形的测试分析,通过对主轴箱温升及主轴热变形的测试分析获得该产品主轴箱的热平衡温度、热平衡时间以及主轴的热漂移最大值。测试结论使设计人员对该数控车床主轴箱热特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为结构改进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行星齿轮轮齿本体温度场与闪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齿轮啮合、摩擦学、传热学、赫兹接触等理论,研究了啮合过程中行星齿轮轮齿接触面的相对滑动速度及齿面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推导了行星齿轮轮齿齿面接触应力模型。精确计算了轮齿不同啮合位置的摩擦热流密度以及轮齿端面、轮齿齿面等区域的对流换热系数。建立了轮齿本体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模型,获得了行星齿轮轮齿稳态温度场。分析了标准齿廓和修形齿廓对接触应力及温度场的影响。在稳态热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瞬态热分析,得到了啮合过程中轮齿齿面瞬时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根据传热学理论,针对粮食储藏特性,在粮食储藏仓进行了为期1年多的温度检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和分析了粮食储藏温度场数学模型。试验中,采用有限元法对大豆粮仓建立了有限元温度模型,计算模拟出了粮仓1年内的温度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法可以直观地观察粮仓具体时间的温度分布情况,符合大豆是不良导体的物理特性,这说明使用有限元法求解粮仓温度是可行的,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中分布滞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建模中温度敏感点选择及模型建立问题,提出用模糊聚类法和灰色关联法结合选择温度敏感点,用分布滞后模型建立补偿模型的方法.根据机床关键点温度和热误差的实验数据,分别建立热误差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在一台Leaderway V-450型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热误差建模实验,测量主轴分别在2 000、4 000、6 000 r/min下的热误差及温度,结果表明分布滞后模型的拟合精度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任一转速下的实验数据建模时,分布滞后模型的稳健性低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而综合任意两个转速下的实验数据建模时,分布滞后模型的稳健性略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建立的预测模型在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中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热误差模型的预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方法。利用模糊聚类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取温度变量的热敏感点,采用深度自编码器(Stacked automatic encoder, SAE)网络从选出的输入样本中提取特征,构建特征集,然后使用遗传优化算法(Gene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GA)对BP神经网络参数进行寻优,从而提出一种基于SAE-GA-BP的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方法。以某大型龙门五面加工中心为实验对象,研究并选择了加工中心加工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源——主轴热误差进行补偿,对主轴热误差深度学习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预测精度方面所提出的建模方法优于传统多元回归模型,从而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热轧车轮在线热态检测中关键的热变形问题,建立了热轧车轮的导热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格式求解。使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热轧车轮的热应力和热变形历程,得到了待求热轧车轮尺寸相应的热变形系数。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拟边界法的永磁式缓速器转子鼓温度场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车用永磁式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转子鼓温度场的计算模型;推导了由于涡流集肤效应的影响导致转子鼓上集中分布的内热源强度公式,确定了合理的边界条件,运用虚拟边界法和传热学理论推导了转子鼓稳态温度场的计算公式;最后进行了台架试验,并与计算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此计算公式可用来分析转子鼓温度场的变化,反映各设计参数与温度之间的精确关系,达到转子鼓的优化设计、减小转子鼓温度和温度梯度、从而降低转子鼓的热应力与热变形,有效提高永磁式缓速器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使机床精度设计有定量的理论数值供参考,依据线性空间集合与映射的数学理论,以多体系统误差建模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机床几何误差综合作用时的产品加工质量近似模型。运用蒙特卡罗法对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产品进行关键参数数据抽样,从而依据近似模型逆向推导数控机床各轴几何精度。以螺旋锥齿轮铣齿机各轴精度逆设计为例,近似模型以显式的方式揭示了机床几何误差和齿面加工误差间的定量关系,可有效地依据齿轮精度要求逆向推导机床各轴几何精度。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土壤-植物-环境系统水热耦合运移动态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温室能量平衡为基础 ,建立了日光温室土壤植物环境连续系统水热耦合运移模型 ,该模型将温室内的水热运移与转化过程概化为土壤根系水热迁移、冠层环境水热迁移和温室内外水热迁移 3个子过程进行研究。采用追赶法和有限差分法求解温室水、热变化过程 ,并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精度。将温室土壤植物环境水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 ,对于优化温室水热环境控制 ,促进温室的节能、降耗与作物的优质高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粮食干燥机旋转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粮食干燥机换热器存在的烟气分布不均匀、换热量小、换热效率低及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基于强化传热理论对传统的逆流列管式换热器进行创新设计研究。为此,设计出一种可以增加壳程高温烟气扰流的旋转叶片机构,适用于大批量粮食干燥机的旋转管壳式换热器,并进行了三维建模、运动仿真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机构改善了高温烟气在壳程内的分布,10r/min换热器传热性能优于0r/min换热器,壳程换热系数提高了6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得出一种较为通用的活塞内冷油腔仿真分析方法,采用数值仿真研究方法,从湍流模型、多相流模型、压力速度耦合算法以及油腔几何模型进行油腔CFD仿真分析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仿真所得的平均机油填充率、机油分布、壁面平均换热系数和换热系数分布,得出在进行活塞油腔CFD模拟时,标准k-ε湍流模型可以更为经济地进行流动传热计算。可保证计算模拟精度的多相流模型CLSVOF计算结果周期间变化更小,计算结果稳定。活塞油腔瞬态仿真计算时,压力速度耦合算法PISO计算得出的流动换热结果精度更高,收敛速度和达到计算稳定的速度更快,模拟所得流动传热情况更接近实际。全油腔模型模拟效果相对于简化模型效果更好。通过对油腔各壁面区域换热系数随曲轴转角变化的分析得出:振荡过程极大增强了顶面和底面的换热,油腔内壁面中顶部壁面周期平均换热系数最大;底部壁面换热系数变化趋势与顶部壁面变化趋势基本相反,这是由机油分布以及振荡规律决定的;由于侧部壁面未收到机油强烈的冲击,换热系数随曲轴转角变化相对较平缓。  相似文献   

15.
液氮充注方式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液氮温度较低,可对金枪鱼蓄冷配送箱进行充冷。为了解不同冷源引入参数对金枪鱼蓄冷配送箱蓄冷特性的影响,搭建金枪鱼蓄冷配送箱试验平台,采用二次旋转回归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液氮充注量、蓄冷板传热面积和蓄冷板装载量对蓄冷配送箱蓄冷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充注量、蓄冷板传热面积和蓄冷板装载量都对蓄冷配送箱蓄冷特性有影响;箱内空气的降温速率随着液氮充注量和蓄冷板传热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蓄冷板装载量对降温速率产生的影响不大,当液氮充注量为14 kg、蓄冷板传热面积为0.12 m2时,降温速率可达最大值;箱内蓄冷板的蓄冷效率随着蓄冷板的传热面积和装载量的增大而提高、随着液氮充注量的增大而降低,当液氮充注量为6 kg、蓄冷板传热面积为0.12 m2和蓄冷板装载量为70%时,蓄冷效率可达最大值。研究结果可对蓄冷配送箱冷源引入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应用领域及其板材折边生产现状,分析了其生产弊端。针对板材折边工艺要求,研发了粮食烘干塔换热器智能折边设备,并剖析其工作机理。根据典型产品结构参数,设计智能折边装备总体装配图并计算主要零件参数,为智能折边装备制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实现换热器板材折边智能加工,提高换热器卷板折边质量及精度。  相似文献   

17.
FPK方程是随机振动动态响应概率密度函数的控制方程。提出了一种计算FPK方程稳态解的小波数值方法,详细推导了FPK方程的拟Shannon小波配点法数值计算格式,以杜芬振子为例给出了拟Shannon小波配点法求解FPK方程的完整过程。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8.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alidate a on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ple Soil Plant Atmospheric Transfer (SiSPAT) model that simulates heat and water transfer through the root zone of a surface irrigated, cropped sandy soil. The model accounts for the dominant processes involved in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in a cropped soil. Model validation used fiel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2004 and suggested that the SiSPAT model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predict soil water and temperature dynamics of a cropped soil i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Validation resulted in high values of model efficiency (ME), and low values of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RMSD) and mean bias error (MBE)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values. Model predictions were obtained using fiel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2005 and showed that the SiSPAT model reproduced reasonably well the experimental distributions of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Minor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measured data during the prediction period can probably be attributed to the uncertainties in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temperature probe measurements.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irrigation water temperature on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was ignored in the model. This could have contributed to deviations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values during the experiment. Predic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fluxes following a surface irrig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rop (wheat) growth season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ce in net radiation reaching the cropped soil due to the varying shielding factor as controlled by leaf area index (LAI), root water uptak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il water regime. Furthermore, an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and heat transfer through the root zone in the cropped soil could be observed during the predic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19.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俊林  陈岚  王震坤 《农机化研究》2006,(7):161-162,165
传统分离式热排管换热管的研究大多数都针对竖直并联型,而对水平排管串联型热管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为此,对高强化传热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换热器冷凝侧及蒸发侧传热系数的经验公式,以及外部通道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准则方程式。其研究成果可作为干燥系统中此种换热装置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