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和生态响应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概念.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它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及生态服务.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安全的内涵,阐述了福建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意义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了福建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安全性,并提出了对其维护和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隆君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023-7026
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植被类型,也是一些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退牧还草是国家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而且对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退牧还草的效益以及退牧还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与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改进传统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并建立了一个包括森林承载和社会压力2类指标的指标体系,以云南省129个区县为样本,运用模糊物元法来评价该省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森林生态安全。为动态分析森林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规律,引入了空间相关分析技术。结果表明:①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等级最高的区域一般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而最差的在云南省东北部和东南部少数区域。②这4个年度的森林生态安全平均值分别为0.353 4,0.377 9,0.311 4和0.458 7,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2010年的平均值意外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过快,所以应适当降低经济的发展速度。③从时间变化来看,云南省99.20%的县域森林生态安全指数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河口县、屏边县和红河县是改善幅度最大的3个县,这与它们都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关。④从空间相关性来看,4个年度全局莫兰指数的P < 0.01,所以云南省各区县森林生态安全指数呈现显著的集聚性,森林生态安全指数高—高集聚的区县一般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占比11.63%,而低—低集聚区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东北部,占比10.85%。建议在低值集聚区域限制大型开发,并进行以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为主的生态修复;在高值集聚区域可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发展限制。  相似文献   

5.
生态化学计量学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综观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目前尚存在着许多不足。基于此,从全球与区域尺度、功能群尺度及个体水平3个方面阐述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从空间、时间、生境和植物类型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述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驱动因素。并讨论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限制性养分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生长率与C:N:P关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综合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明辉  张琛  胡艳  董德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42-21844
[目的]对吉林省西部人工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综合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方法]以吉林西部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英台采油厂中水灌溉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构建了人工湿地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均方差法对2003~2010年吉林西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综合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经中水灌溉的人工湿地运行8年后,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由Ⅳ级(退化区)转变为II级(近自然区);人工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等级由IV级改善为II级,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已趋于完善。[结论]在干旱、半干旱的湿地地区,采用中水灌溉恢复生态系统是一种"以废治旱"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7.
依据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开展生态功能区划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计算义乌市下辖各镇(街道办事处)的生态服务价值.根据服务价值的高低,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现状综合确定了生态保育、生态控制、生态协调等3类生态建设目标和南部低山丘陵生态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8.
生态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政区建设的细胞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是生态市县和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乡村的创建优化了村镇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因地制宜探索具体道路,在公众参与下建立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frica, urgently needed to wean the continent off foreign food supply and to limit agricultural farmland expansion. It is expected that a relatively small fraction of farmers will adopt fertilizer technology, as profits in current economic settings are relatively small while risks are considerable with varying prices and uncertain yield responses. Many smallholders depend on off-farm income and local markets for food supply. Structural adjustments are therefore needed to allow management of larger units of land by trained farmers willing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while recognizing land right sensitivities. There are large opportunities for African commodity crops to improve food security, including cassava and East African highland banana that strongly respond to fertilizer with limited environmental risks under good management. This requires investments in better functioning markets, local fertilizer production facilities that can produce regional crop blends and cost-efficient distribution networks, providing balanced fertilizers for African farmers.  相似文献   

10.
Across the African continent efforts to intensify agriculture have been limited to specific commodities, locations or particular production schemes. The causes for the widespread failure to overcome low land and labor productivity while maintaining ecosystem services have often be analyzed but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A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approach may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nature of ecological disadvantages, postcolonial structures, limited connect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 markets, low off-farm livelihood opportunities, partial underpopulation and lacking experience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s a major impediment for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Nevertheless, recent success stories in agro-pastoral systems as well as urban vegetable and animal production and associated value chains in West Africa, and in intensive mixed-cropping systems of the Great Lakes Region show the potential of stakeholder-drive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cases may provide lessons for a more widespread eco-intensification of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n sub-Saharan Africa.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求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12个指标建立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对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社会发展因素、能源消耗与工业废物排放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的3个主要因素。2014年安阳市龙安区、林州市和安阳县的土地状况为良好,汤阴县土地安全处于预警状态,文峰区处于中度警戒状态,而内黄县、殷都区和北关区处于重度警戒状态。安阳市土地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运用调查研究及模型分析方法,以海南省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海南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5个市县生态安全状况达到“理想”状态。最后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促进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翔  尹海伟  徐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615-8618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胁迫程度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采用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生态足迹方法,对吴江东部地区2000~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测度,并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结果表明,吴江东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提高,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单位生态足迹产值逐年提高,说明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指数不断提高,说明各类用地的比例有趋于平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梦  姜世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4):204-208
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要素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物元模型对重庆市2005~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作出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3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关联度都为负值,均在(-1,0)区间,表明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均未达到所在的等级,但都具备转化为所在评价等级的条件,2005~2007、2009~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能够向安全转化,2008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能够向基本安全转化,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大致发展趋势是向较安全级别转化,与重庆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能值方法对大悟县2000~2002年的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该系统中环境负载率、能值自给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的水平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02年大悟县复合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分别为81.33%、78.79%、75.35%,说明系统对外界环境依赖性低,经济安全性高;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00年的0.54变为2002年的0.41,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系统的环境负载率从2000年的10.05上升到2002年的10.55,表明生态环境所受的压力较大,应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从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受胁迫性3个方面建立了环太湖地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共选择25个参评指标,并以环太湖地区的吴中区为例,评价其1984和2002年陆地景观生态安全程度。结果表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从1984年的63.29%下降到2002年60.44%,但由于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景观安全程度贡献较大,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基本处于良好状态。2002与1984年相比,景观结构稳定性安全度下降16.95%,景观受胁迫性安全程度降低19.20%,成为景观生态系统不安全隐患,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以提高环太湖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比较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对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进行计算,得出2005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488 20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为0.285 67 hm2,人均生态赤字4.202 537 hm2。结果显示,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5倍,生态赤字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这反映了南京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南京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基于耕地多功能理论,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与TOPSIS模型,定量评价和分析广州市耕地多功能水平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农业生产功能逐渐衍生出农地价值显化后的经济贡献功能、三权分置后对农户仍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全体国民休戚相关的生态安全维持功能、促进城乡融合的景观游憩功能及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安定维护功能。总体变化上,2000—2018年广州市耕地综合功能小幅波动但总体平稳趋势,功能水平稳定在0.442左右。农业生产功能、经济贡献功能保持在较弱等级,社会保障功能呈下降趋势,生态安全维持功能逐步上升并稳定为较强等级,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呈现“一般-较弱-一般”特征,景观游憩功能呈先小幅下降后大幅上升趋势。总体结构上,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为广州市占比较高的三类功能。区域层面上,荔湾区经济贡献、生态安全维持及景观游憩功能为其主导功能,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和番禺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白云区和增城区的主导功能为农业生产功能,南沙区的主导功能为社会保障、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及景观游憩功能,花都区、从化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子功能时空演变上,2000—2018年广州市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经济贡献、社会保障、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表现出中心老城区地带向外围呈近似圈层结构逐渐递增特征,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在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呈现“低-低-高”分布特点。未来各区可根据耕地主导功能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以提高耕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传统森林经营以来自古典自由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有缺陷的假设为前提,使其生态的合理性受到质疑。从长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来讲,森林的经营应该是在寻求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来追求经济的合理性。这就需要指导森林经营实践的森林经理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发展和创新。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态科学为发展和创新寻求生态合理性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干扰生态学的发展将自然干扰体制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联系在一起,为森林经营提供了生态合理性的理论模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不仅为森林经营提供了合适的等级系统,而且为森林经营的生态合理性提供了在景观水平上规划的依据。而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则为森林经理学服务于以森林资源总量增长优先的中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到生态安全的层面.以人类生存安全和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基于空间数据和统计资料,利用景观安全格局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基本保障格局-缓冲格局-最优格局3个级别的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大气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和农田安全格局,叠加得到高明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优方案和生态功能分区.结果显示,并非生态安全格局水平越高,城乡发展模式越优,缓冲生态安全格局下的高明区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最可能实现生态安全保护与城镇扩展的和谐发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