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一系列大豆(Glycine max L.)老品种进行的研究发现,自从在加拿大开始种植大豆以来,每年大豆种子产量的遗传改良率大约为0.5%。有人对玉米的研究表明,在较高播种密度条件下老杂种和新杂种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更加显著。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确定植株群体密度对短季大豆遗传改良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良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大豆种子萌发5~6 d后的子叶节作外植体,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系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子叶节与农杆菌共培养60 h后放入含卡那霉素50 mg/L的诱芽培养基上,待苗长至4~5 cm后放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最后移栽到培养土中,效果较好。对大豆遗传转化再生的主要因素,如大豆基因型、诱导出芽所需激素浓度、卡那霉素筛选压力等条件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遗传转化系统,其转化率达到2.8%。  相似文献   

3.
当在大豆种子发育和成熟期间出现潮湿和湿暧的条件时,种子褐腐病(PSD)降低了大豆种子的品质。采用遗传抗性控制PSD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在已报道的抗PSD的基因型中,科技工作者对PI417479和PI80837基因型的研究最多。抗PSD和NO/PSD-0259品系的抗性来自PI417479。本研究旨在研究PI80837基因型中PSD抗性的遗传,并弄清其是否与MO/PSD-0259中的抗性不同。将PI80837与PSD敏感的hgfipm 350(AP350)、PSD敏感的PI91113、以及MO/PSD-0259基因型杂交。在田间进行群体和品系筛选。通过在培养皿中培养种子来评价褐色感染。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条件,包括种子活力、选择体系和共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种子消毒时间与种子活力呈负相关,种子活力与外植体再生率呈正相关,这说明采用最短的消毒时间和高活力种子能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我们评价了采用glufosinate和bialaphos作离体选择剂的试验,与bialaphos相比,Glufosinate选择能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5.
大豆皂苷组成、合成代谢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皂苷是大豆种子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防止血脂氧化及保护肝脏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理功能,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大豆皂苷种类多,结构复杂,主要分为A类、DDMP类、B类和E类皂苷。本研究主要从大豆皂苷的组成、结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及其遗传改良等方面进行概述,分析了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大豆皂苷生物代谢途径及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是农业部国家种子工程项目1 2类农作物改良中心之一 ,依托南京农业大学 ,以大豆研究所为基础 ,联合生理、病、虫、加工等多学科组建而成。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可以追溯到 2 0世纪 2 0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的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以后三四十年代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教授和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 5 0年代初期马育华教授在南京农学院开展了对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研究和大豆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重新建立了大豆育种计划。改革开放后 ,1 981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南京农学院大豆遗传…  相似文献   

7.
大豆种子活力与贮藏蛋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不同基因型的6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蛋白(主要是球蛋白)的含量变化及降解规律,探讨大豆种子活力的生化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大豆种子大小和贮藏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相关均不显著。而不同基因型的不同活力水平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高活力种子的贮藏蛋白利用效率远高于低活力种子,且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高活力种子贮藏蛋白7S组分的降解远快于低活力种子。  相似文献   

8.
大豆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大豆的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和转基因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在大豆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着适合遗传转化的再生系统不完善、遗传转化效率较低且重复性差、大豆受体基因型匮乏等问题,因此建立高效和稳定的大豆组织培养体系,使之广泛适于生产上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转化,另外将目前转基因策略中单价基因改为多价基因,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目前国内花生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所需,进一步提高花生单产是解决花生生产供不应求的重要途径。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是花生的重要农艺性状,对提高花生单产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种子大小的调控途径以及近年来花生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种子大小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中取得的进展,探讨了目前花生种子大小相关性状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花生产量遗传改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用含有大豆粉的饲料喂养单胃动物时,大豆种子的低植酸(植酸盐)含量将会改善P的生物可利用性。USAD-ARS和Purdue大学育成了低植酸和高无机P的一个大豆突变体。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衍生于该突变体的一个品系中低植酸的遗传。将低植酸品系与正常植酸品系反向杂交,结果反交获得的F1种子含有正常植酸,说明对野生型等位基因为完全显性,并且没有母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贮存温度对大豆种子活力影响及其生理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长期贮存过程中,贮存温度对大豆种子的活力及细胞膜透性,SOD和POD酶活性,可溶蛋白含量,酯酶同工酶等生理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低温贮存种子活力保持较好,各项生理指标测定结果与之相吻合。在4℃条件下贮存,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较明显。常温贮存种子活力几乎全部丧失,大豆种子对贮存温度的敏感性可能与遗传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锰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本文研究了不同锰浓度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率、种子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和发芽势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锰浓度处理提高了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增加了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大大提高了活力指数,也使大豆根的鲜重有所提高,其中1.0mg/L锰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最有利。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劲松研究组和陈受宜研究组针对驯化过程中发育大豆种子的转录组特征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测定和分析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发育种子的40个转录组数据并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在驯化过程中基因表达量及共表达网络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基因表达量与网络衔接显著相关。3个基因集群模块系统的基因表达量在栽培大豆中比野生大豆中显著增加。其中2个基因集群模块系统的基因表达量与网络  相似文献   

14.
大豆低植酸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种子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的形式存在,它对人和单胃动物来说是一种抗营养因子;降低植酸的含量不仅可以提高大豆微量元素、蛋白质和磷素的生物有效性,而且可以减少磷素的污染和浪费。就不同大豆品种中植酸的含量、低植酸种质的创新,以及这些种质的遗传机制、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分子特性的研究给予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利用随机取样法比较,湖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北,而利用聚类取样比较,两省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在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同情况下,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取样数与三个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等位变异数、Shannon指数、He)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以湖南大豆为例,估算出在大豆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中,至少需要50~60个样本,即占总体9.0%~10.8%的取样比例,才能代表总体的遗传变异。提出在评价大豆遗传多样性时,应用大豆样本数对其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建议将Shannon指数计算公式改为H=-lnN ∑Pi lnPi (N为样本数)。根据修正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湖南大豆。  相似文献   

16.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含量差异较大的6个大豆品种为亲本,通过双列杂交配置杂交组合,测定了两个环境条件下亲本、F1和F2种子的异黄酮含量。采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表现主要受制于母体遗传效应, 其次为胚(子叶)基因效应,细胞质效应影响较小。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明显大于环境互作效应。异黄酮含量的机误方差较大,说明异黄酮含量更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影响。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 选用豫豆29或郑90007亲本有利于增加杂种后代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提高品质改良的效果。胚显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极显著,表明种子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会同时存在,而且是不受环境影响的主效应基因。  相似文献   

17.
大豆体细胞胚胎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体细胞胚胎遗传转化体系是提高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克服嵌合体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高效稳定的大豆体细胞胚胎组织培养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大豆的遗传转化是完善大豆遗传转化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大豆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研究和转基因研究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大豆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并对影响大豆体细胞胚胎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种利用激光对玉米和大豆进行辅助选种的新技术,预计在未来l0年能使这两种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美国杜邦公司旗下的“先锋种业”育种科研人员在美国“农业进步展览会”上介绍了这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一台功率为120瓦的二氧化碳激光器从种子上切取小片,获得种子的遗传信息,同时又保证不破坏种子的发育能力。然后,科研人员利用已有的分子育种技术,以每个单独的种子切片为对象,挑选那些符合良种要求的遗传组合。  相似文献   

19.
在同样干燥条件下,中英两个大豆品种对脱水敏感性差异很大:中国品种黑河5号超干后的干裂率高达87%,而英国品种Fiskeby5号则只有17.6%的破裂率。去种皮实验证明:种皮虽对防止大豆种子干燥破裂和吸胀损伤甚为重要,但决定大豆品种间干燥破损度是异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大豆种子上菜豆荚斑驳病毒的免疫捕获一步RT-PCR方法(一步IC-RT-PCR)。【方法】采用抗原捕获和一步RT-PCR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反应条件优化,确定一步IC-RT-PCR的反应程序,同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及实际检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成功建立了一步IC-RT-PCR检测菜豆荚斑驳病毒方法,能够从感染菜豆荚斑驳病毒的大豆种子上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病毒及健康大豆无特异性反应;应用该方法对不同产地大豆种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从来自美国的大豆样品中检出菜豆荚斑驳病毒,检出率为50%。【结论】一步IC-RT-PCR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大豆种子上的菜豆荚斑驳病毒,适用于口岸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