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资江湖南邵阳段采捕体质量500~700 g的野生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3只,自湖南省水产原种场取养殖的体质量400~600 g中华鳖3只,测定其肌肉、肝脏、脂肪块和背甲中Cu、Zn、Cd、Pb的含量,比较野生与养殖中华鳖体内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1)养殖中华鳖各组织对Cu的蓄积表现为肝脏肌肉背甲脂肪块,对Zn的蓄积表现为背甲肝脏肌肉脂肪块,对Cd的蓄积表现为肌肉肝脏背甲脂肪块,对Pb的蓄积表现为背甲肝脏脂肪块肌肉;野生中华鳖各组织对Cu和Zn的蓄积规律与养殖中华鳖相同,对Cd的蓄积表现为肝脏背甲脂肪块肌肉,对Pb的蓄积表现为背甲脂肪块肝脏肌肉;(2)均值污染指数(PI)由大到小排序为背甲(野生)肝脏(野生)背甲(养殖)肝脏(养殖)肌肉(养殖)肌肉(野生)脂肪块(野生)脂肪块(养殖)。综上,资江湖南邵阳段野生中华鳖与养殖中华鳖的肌肉及脂肪中Cu、Zn、Cd和Pb含量均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食品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生态学方法研究混合重金属离子Pb、Zn和Cu的相互作用对Cd在鲫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Cd在鲫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类型有关.Cd的积累受单一重金属影响不显著,与Pb、Zn、Cu的混合作用关系密切.随重金属离子种类的增加,相互作用对积累的影响显著;Pb、Zn、Cu的混合降低了Cd在鳃中的积累量,增加了Cd在肝脏中的积累量,对Cd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Cd在鲫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胰脏>鳃>肌肉.  相似文献   

3.
虾夷扇贝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虾夷扇贝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瓣鳃和性腺中Cu、Fe、Mn、Zn、Pb和Cd等元素的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内脏团中的Cu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织,其他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闭壳肌中Zn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内脏团、外套膜、瓣鳃和性腺中的含量;Fe含量内脏团和瓣鳃中显著(P<0.05)高于性腺、闭壳肌和外套膜;各组织中Mn的分布特性为瓣鳃>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外套膜;Pb的分布特性为内脏团>闭壳肌>性腺>外套膜>瓣鳃;内脏团中的Cd占全贝总量的67%,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因此,约占全贝质量10%的内脏团蓄积了较高含量的Cu、Fe、Pb和Cd,尤其是Cu和Cd(分别约占全贝蓄积总量的71%和67%),食用时去掉内脏团,可保证虾夷扇贝的食用安全和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并评估天津市某循环水养殖企业的养殖产品重金属安全性和分布规律,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法)和原子荧光法(AFS法),对该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欧洲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幼鱼、养殖中期和成鱼3个阶段的鱼体肌肉、肝脏和鳃中8种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从生长阶段来看,随养殖过程推进,各重金属在欧洲鲈鱼体内分布特征不同,肌肉中As含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1.93 mg/kg,Cu和Hg则相反,最大值分别为0.354和0.021 mg/kg;肝脏中As、Cd和Cu含量均随时间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47、1.09和143.00 mg/kg;鳃中As含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0.321 mg/kg,Cr、Cu、Zn和Hg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0.356、45.8、19.2和0.0137 mg/kg.从组织分布特征来看,As含量为肌肉>肝脏>鳃,Cd、Cu和Zn含量均为肝脏>鳃>肌肉,Hg含量为肌肉>鳃>肝脏,Cr含量为鳃>肝脏>肌肉.可食部分,即肌肉中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参考鱼体重金属残留污染程度分级,该系统中的欧洲鲈鱼均属于未污染.水体样本,除养殖中期进水中Pb和Cd超标,其余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表明该养殖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并评估天津市某循环水养殖企业的养殖产品重金属安全性和分布规律,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法)和原子荧光法(AFS法),对该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欧洲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幼鱼、养殖中期和成鱼3个阶段的鱼体肌肉、肝脏和鳃中8种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从生长阶段来看,随养殖过程推进,各重金属在欧洲鲈鱼体内分布特征不同,肌肉中As含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1.93 mg/kg,Cu和Hg则相反,最大值分别为0.354和0.021 mg/kg;肝脏中As、Cd和Cu含量均随时间增加,最大值分别为1.47、1.09和143.00 mg/kg;鳃中As含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最大值为0.321 mg/kg,Cr、Cu、Zn和Hg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0.356、45.8、19.2和0.0137 mg/kg。从组织分布特征来看,As含量为肌肉肝脏鳃,Cd、Cu和Zn含量均为肝脏鳃肌肉,Hg含量为肌肉鳃肝脏,Cr含量为鳃肝脏肌肉。可食部分,即肌肉中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2),参考鱼体重金属残留污染程度分级,该系统中的欧洲鲈鱼均属于未污染。水体样本,除养殖中期进水中Pb和Cd超标,其余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表明该养殖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对山西省册田水库中的鲢、鳙和鲤的肌肉、鳃、椎骨和肝胰脏组织中4种重金属(铜Cu、铅Pb、镉Cd和铬Cr)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同种鱼体组织中的富集程度不同,同种重金属在不同鱼体组织中的分布也不同。3种鱼体中的Cu、Cd和Cr在肝胰脏组织中的富集程度高于肌肉、鳃和椎骨组织,其中Cu在肝胰脏组织中含量最高,Pb在椎骨组织中的含量最高。4种重金属在这3种鱼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组织之间含量差异显著(P0.05)。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3种鱼体中的Cu处于无污染水平,Pb在椎骨组织中处于污染水平,Cd和Cr在3种鱼的肝胰脏中均处于轻污染水平。根据综合污染指数评估显示,3种鱼处于无污染水平,但椎骨和肝胰脏组织的综合污染指数高于鳃和肌肉组织,其中肌肉组织的综合污染指数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册田水库中的鲢、鳙和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7.
栉孔扇贝对铜、铅、镉的累积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当常规理化指标一致时,随着Cu、Pb、Cd质量浓度的升高,栉孔扇贝各组织的蓄积量明显升高;Cu、Cd在扇贝组织中蓄积量是内脏团>鳃>肌肉,Pb在扇贝组织中的蓄积量是鳃>内脏团>肌肉;当Cu、Pb、Cd质量浓度(0.1 mg/L)相同时,其鳃、内脏团、肌肉中重金属蓄积量的上升速率是Cu>Cd>Pb。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检测和评价了江苏南部沿海池塘养殖的脊尾白虾内脏团、鳃、肌肉、外壳和足中As、Hg、Cd、Pb、Cu、Zn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内脏团和鳃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肌肉、外壳和足中,内脏团中重金属含量为0.0190mg/kg(Hg)~20.9mg/kg(Cu),鳃中含量为0.00636mg/kg(Hg)~26.4mg/kg(Zn);5种组织中Zn和Cu的含量较高,Hg的含量最低;肌肉占全虾的质量比近50%,所含各重金属质量占全虾质量百分含量最高。养殖脊尾白虾中不同组织各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人体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1985年5月对在牡丹江石岩、海浪、桦林、依兰不同的江段采集十几种鱼测试肌肉、鳃等重金属Zn、Cu、Pb、Cd、Cr,未污染的牡丹江上游(镜泊湖)为背景值进行比较,其鱼体重金属含量高于背景值倍数;Zn为13.25倍,Cu为55.24倍,Cd为29.99倍,说明鱼体已受到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0.
水体中锌与镉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吸收蓄积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合体系暴露和顺次暴露的方法,研究了Zn与Cd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鳃、肝胰腺、肌肉)吸收和蓄积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Zn与Cd的相互作用受暴露浓度、组织器官和暴露次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效应。混合暴露体系中,Zn与Cd在肝胰腺中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鳃中,低浓度暴露,表现出协同,高浓度暴露,表现出拮抗;肌肉中没有明显的规律。顺次暴露体系中,各组织器官中Zn和Cd的含量与混合暴露体系相比明显减少(P<0.05)。另外,Cd的加入,会减少Zn预暴露体系中中华绒螯蟹鳃和肝胰腺中Zn的含量,且Zn含量与Cd暴露浓度成反相关;肌肉中Zn变化不明显。Zn的加入,会增加Cd预暴露体系中中华绒螯蟹鳃、肝胰腺和肌肉中Cd的含量,且肝胰腺和肌肉中Cd含量与Zn暴露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对海水中Pb积累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海水中Pb在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及海水中不同浓度Pb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内脏、肌肉、鳃组织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浓度为0.5mg/L时,各组织内Pb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9天均达吸收平衡,此时Pb蓄积量(mg/kg干重)为鳃(1356)>内脏(226.6)>肌肉(52.14);蓄积速率(mg/kg·d-1)为鳃(178.3)>内脏(37.30)>肌肉(10.48)。将达到吸收平衡后的栉孔扇贝移入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铅蓄积量明显下降,第16天时各组织铅排出率为:鳃(96.69%)>内脏(92.09%)>肌肉(71.20)%;排出速率为(mg/kg·d-1):鳃(81.98)>内脏(10.09)>肌肉(3.001)。海水中Pb浓度对Pb蓄积量有明显影响,随着Pb浓度升高,各组织内Pb蓄积量明显上升,其中鳃的蓄积量最大,表明:双壳类软体动物的鳃具有较高的蓄积重金属的能力,并且海水中Pb浓度能提高Pb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赤水河主要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赤水河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测定了赤水河茅台江段和赤水江段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肌肉和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Cu、Zn、Pb、Cd、Fe、Cr和Mn的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口鲇肌肉中Cu、Zn、Pb、Cd、Fe、Cr和Hg的含量高于黄颡鱼和蛇鮈,3种鱼类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肌肉。所有鱼体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但大口鲇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高于欧盟委员会标准。危害指数分析表明:赤水河野生鱼类食用的人体健康风险较小。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的结果表明赤水河鱼体Pb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赤水河存在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原子吸收法对海州湾养殖池塘内成体青蛤体5种组织(斧足、外套膜、闭壳肌、鳃和肝胰腺)中的6种重金属(Cd、Cr、Pb、Ni、Cu和Zn)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相关的标准进行比较,作出安全评估.试验结果表明,斧足和肝胰腺是青蛤重金属选择性富集的主要器官,肝胰腺中Ni、Zn、Cu、Cr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11.756、110.970、16.931 μg/g和11.772μg/g,与其余组织均差异显著(P<0.05);而Cd、Cr、Ni和Cu在斧足中的含量最低.青蛤对重金属选择性积累最多的重金属为Zn,5种组织内高达77.856~110.970μg/g,其次为Cu,含量为0.100~16.931μg/g,而Cd的含量最低(0.058~0.229μg/g).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海州湾养殖青蛤成体进行了污染状况评价,发现Ni为青蛤体内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污染指数为1.55~8.91,其他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或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4.
阿哈水库是贵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及时掌握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阿哈水库库区4个采样点的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铜(Cu)、锌(Zn)、镉(Cd)、铅(Pb)、铬(Cr)、镍(Ni)6种毒性重金属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在水平方向上,库心沉积物中的Cu、Cr和Pb含量最高,南郊水厂取水口的Zn和Cd含量最高,金钟河和游鱼河入库口沉积物中的6种重金属含量都相对较低。垂直方向上,南郊水厂取水口和库中心这两个采样点中Cr、Pb、Cu、Ni、Zn、Cd6种重金属峰值均出现在10-15 cm处。Zn、Cu和Pb平均含量都超过背景值,Cd富集系数最高,污染最严重。同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Cd,Cu,Pb,Ni,Zn,Cr,Cd是生态风险贡献因子,阿哈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总体上还是存在轻微的生态危害风险及处于轻微的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Pb和Cd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吸收与释放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美琴  陈海仟  吴光红 《水产学报》2016,40(9):1431-1439
为获知饲料中重金属与中华绒螫蟹各组织间的富集与释放特性,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中华绒螫蟹分别在Pb含量为10.21、22.01、40.81 mg/kg,Cd含量为1.78、2.80、4.48 mg/kg的饲料驯养过程中,其鳃、肝胰腺和肌肉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与释放特性,为Pb与Cd在中华绒螫蟹体内的分布、富集和迁移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华绒螫蟹安全生产提供指导。同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中华绒螫蟹对饲料中Pb和Cd的富集速率常数k_1、排出速率常数k_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_(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和Cd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①中华绒螫蟹对饲料中的Pb和Cd具有明显的富集,蟹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的含量与富集时间和饲料中Pb的添加量表现出了很好的正相关,在富集的第48天,各组织器官中Pb的含量达到最大,在鳃中的含量分别为0.18、1.14、1.27和1.91 mg/kg;肝胰腺中含量分别为1.00、2.17、2.33和3.50 mg/kg;肌肉中含量分别为0.18、0.73、1.00和1.35 mg/kg。鳃和肝胰腺对饲料中Cd的吸收与Pb情况类似,在富集的第48天,4个饲料组蟹鳃中的浓度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0.026、0.073、0.107和0.154mg/kg;肝胰腺除了在C组实验的第24天含量达到最高,为1.90mg/kg外,其他3组实验,在富集的第48天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0.33、1.05和1.24 mg/kg,C组在第48天的含量有所降低,为1.76 mg/kg。但是肌肉中Cd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②中华绒螫蟹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和释放都较缓慢。达到平衡状态时,鳃、肝胰腺、肌肉各组织器官中Pb含量分别为1.07~1.69、4.87~4.95、0.79~1.28 mg/kg,鳃、肝胰腺中Cd含量分别为0.06~0.14和1.25~2.66 mg/kg。Pb和Cd在组织器官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范围分别为0.03~0.48和0.03~0.87,中华绒螫蟹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Pb;Pb和Cd在各组织器官的生物学半衰期(B_(1/2))范围分别为9~67 d和8~48 d。中华绒螫蟹对Pb的排除能力明显低于Cd。③Pb和Cd在中华绒螫蟹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在经不同含量Pb和Cd的饲料驯养后得到统一含量分布规律:肝胰腺鳃肌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鱼类不同组织中矿物元素的含量,实验以养殖黄颡鱼为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黄颡鱼18个组织(心脏、肝脏、脑、脾脏、肾脏、肌肉、脂肪、前肠、中后肠、眼睛、鳃、尾鳍、鱼鳔、骨骼、胃、皮肤、血液、全鱼)中7种矿物元素(Ca、Mg、Zn、Fe、Cu、Mn和Se)的含量与分布。结果显示,Ca在骨骼、鳃、尾鳍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尾鳍和骨骼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Mg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最高,在眼睛中含量最低;Zn在骨骼、肌肉、皮肤和眼睛中占比较高,在眼睛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Fe在骨骼、血液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血液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Cu在骨骼、肌肉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高,而在脂肪和眼睛中含量最低;Mn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较高,在眼睛和脂肪中含量较低;Se在肌肉、骨骼、皮肤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脾脏、肝脏、肾脏和前肠中含量较高,在肌肉和脂肪中含量较低。研究表明,黄颡鱼体内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Ca、Mg、Zn、Fe、Cu、Mn、Se),而且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研究采用ICP...  相似文献   

17.
研究阿哈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现状,评价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2016年12月,在阿哈水库设置4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20cm柱状沉积物,按5cm分层取样,检测分析铜(Cu)、锌(Zn)、镉(Cd)、铅(Pb)、铬(Cr)、镍(Ni)6种毒性重金属,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生态风险。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水平方向,沉积物中Cu、Cr和Pb含量库心最高,Zn和Cd含量南郊水厂取水口最高,沉积物中的6种重金属含量在金钟河和游鱼河入库口都相对较低。垂直方向上,南郊水厂取水口和库心采样点Cr、Pb、Cu、Ni、Zn、Cd 6种重金属峰值均出现在10~15cm处。Zn、Cu和Pb平均含量都超过背景值,Cd富集系数最高,污染最严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Cu、Pb、Ni、Zn、Cr,Cd是生态风险主要贡献因子。阿哈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总体上存在轻微的生态风险及处于轻微的污染状态,南郊水厂取水口较高的生态风险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8月采集了渤海中部海域3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Pb、Cd、Hg、Cu、Zn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Pb、Cd、Cu和Zn 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近岸向中心海域降低的趋势。Cu、Zn和Pb含量空间变化趋势比较明显,靠近渤海湾海域重金属含量高,离岸距离越远,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Cd含量在靠近黄河入海海域最高,呈现自高值区向东西两边海域减小的趋势。各个站位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较轻,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大小顺序为PbCuZnAsCd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5,表现为低污染水平。除1号站位的Hg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54.44之外,其他站位表层沉积物Hg、As、Cu、Zn、Pb和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小于40,范围为0.39~38.80,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Cu和Zn;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小于150,范围为16.39~79.57。其中,1号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达到79.57。研究表明,此海域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风险指数高值区出现在唐山大清河口海域。  相似文献   

19.
取黄鳝鱼肌肉和内脏,经干燥、恒重、硝酸处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中的Zn(锌)、Cu(铜)、Pb(铅)和Cd(镉)的含量(半干重μg/g).结果表明:这四种微量元素,Zn在黄鳝鱼体多数器官中的含量排序为最高,其含量范围为46.91~247.43μg/g;Cu为6.87~136.0μg/g.Zn与Cu以分布在黄鳝鱼的肝脏、肾脏及肌肉中含量较高;Pb与Cd只是在消化器官的肠与胆囊中有吸光值,其胆囊中的Pb换算的含量值较高,为295.38μg/g.Pb与Cd为重金属污染物,在黄鳝鱼体中出现并有一定的含量,由于黄鳝鱼为底层鱼类,不排除Pb与Cd在水底有沉积,可能是引起底层膳食生物及水环境污染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混合重金属对翡翠贻贝的积累与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翡翠贻贝(Mytilus edulis)进行混合重金属积累与排放的慢性实验,研究了重金属铅(Ph)、锌(Zn)、铜(Cu)、镍(Ni)、镉(Cd)、铬(Cr)、汞(Hg)和砷(As)的混合溶液在翡翠贻贝体内的积累规律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翡翠贻贝对Ph、Zn、Cu、M、Cd、Cr、Hg和As的富集和排放规律性较强,在累积实验中,翡翠贻贝体内各种重金属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呈上升趋势,翡翠贻贝对重金属Pb,Cu,Ni,Cd,Zn、As、Cr和比有较强的累积能力,可很好地指示海水中这些重金属的污染;在排放实验中,翡翠贻贝体内各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但排放曲线都较平缓,表明翡翠贻贝在实验过程中,释放体内重金属较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