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生长发育及取食选择的影响,采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大叶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ostriatus和靓竹Sasaella glabra f.albostriata单寄主饲养黄脊竹蝗初孵若虫至成虫,分别测定取食5种竹子的黄脊竹蝗1~5龄若虫和成虫的死亡率,若虫的发育历期,成虫的体重和寿命,并测定了黄脊竹蝗不同发育阶段对5种竹子的取食选择。结果表明,黄脊竹蝗1、2龄若虫取食大叶箬竹的死亡率最高;3~5龄若虫取食铺地竹的死亡率最高,尤其是4、5龄若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取食其余4种寄主;成虫期取食5种竹子的死亡率则无显著差异;黄脊竹蝗若虫取食不同竹子的总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取食毛竹的发育历期最短。发育至成虫后,毛竹处理组的黄脊竹蝗雌、雄成虫体重均为最高,靓竹处理组雌虫体重最低,铺地竹处理组雄虫体重最低,两处理组成虫体重均显著小于毛竹处理组;取食5种竹子的黄脊竹蝗雌、雄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取食选择...  相似文献   

2.
黄脊竹蝗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竹林地区。温度高低,对黄脊竹蝗的跳蝻和成虫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温度在32℃以上,跳蝻避入阴凉处;中午温度高时,成虫也有下大竹乘凉的习性。光的强弱对黄脊竹蝗的跳蝻上大竹的迟早有一定的影响。在野外,跳蝻喜欢栖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若用灯火引诱,对跳蝻和成虫的效果不大。黄脊竹蝗取食有一定的选择性,以毛竹、矮竹、淡竹最为喜食。其次是棕榈、水稻。对芭蕉也有取食。黄脊竹蝗的产卵,以东南方向的山腰间为最多。在山顶、山脚及向北的山腰产卵极少。最高到海拔780米也发现有卵,而以300—400米高度处产卵较多。蝗卵孵化日期,在小满节前后,此时正是新竹抽枝发叶之时。  相似文献   

3.
柽柳粗角萤叶甲交配和产卵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柽柳的重要食叶昆虫———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产卵方式与被寄生的相关性等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该叶甲行多次交配和多次产卵,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交配前、交配中和交配后3阶段,对各阶段内不同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雌虫交配后28h开始产卵;室内条件下卵为聚产,每卵块平均7粒,但野外则多为散产(占57.7%);产卵历期11.4d,每雌产卵141粒。成虫羽化后14d累计卵量为总卵量的50%,28d达80%以上。柽柳粗角萤叶甲雌虫交配1次仅产卵7.5±2.8粒,产卵持续1.9±0.8d;而多次交配雌虫的产卵量为141.0±88.1粒,产卵历期11.4±5.9d。柽柳粗角萤叶甲的交配活动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高峰,产卵活动在中午和晚上各有一高峰。柄翅卵小蜂对第2代卵的寄生率(23.6%)高于第3代(5.96%),柽柳粗角萤叶甲二代卵块大小与被寄生率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产卵行为的影响,在尼龙网室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时间、产卵部位及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均于23∶00开始产卵,02∶00~03∶00达产卵高峰。单作甘蔗、单作玉米和间作甘蔗叶背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高于叶面,而间作玉米叶背与叶面的玉米螟卵块数无显著差异,叶背的卵粒数高于叶面。单作玉米叶脉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显著高于叶缘;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叶脉与叶缘卵块数间无差异,但叶脉处卵粒数高于叶缘,间作甘蔗叶脉的卵块数高于叶缘,叶缘卵粒数高于叶脉。单作甘蔗叶背的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69.14 cm处,而叶面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21.09 cm处;间作甘蔗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距叶鞘35.17 cm和12.34 cm处,二者差异显著。单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卵块仅分布于叶背沿叶脉远离叶鞘处,而间作玉米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近叶鞘。表明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雌蛾产卵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小黑瓢虫的交配和产卵行为及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观察,研究了小黑瓢虫Delphastus catalinae交配、产卵的行为及规律,并探讨了交配次数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雄虫的交配前期为5.0±0.5d,雌虫的产卵前期为5.8±0.4d;小黑瓢虫交配活动的主导者是雄虫,雄虫性成熟后可进行交配;性成熟的成虫可全天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8.6min,6:00-8:00为高峰时刻;雌虫交配后可全天产卵,白天产卵量高于夜间,每雌可产卵353~413粒,产卵期63~120d;交配次数的增加可以延长产卵期,提高小黑瓢虫的产卵量,但雌虫的寿命会下降;交配多次的后代繁殖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6.
斜纹夜蛾雌雄配对后成虫活动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配对后雌、雄成虫日活动行为节律,在室内人工气候室中配对饲养斜纹夜蛾,连续6 d观察成虫移动、静息、补充营养、产卵和交配5个行为类型。结果表明,在配对后6 d内,斜纹夜蛾的交配、产卵、移动、补充营养和停息行为所占比例均有明显变化,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配对后的前2 d,在配对后第6天成虫除偶尔补充营养外基本处于停息状态;交配行为有2个明显高峰期,即00∶00~01∶00(3.89%)和04∶00~05∶00(3.89%),雌、雄成虫移动行为日节律所占比例在03∶00~06∶00和补充营养行为日节律在03∶00~05∶00差异显著;成虫各行为分配频次最多的是停息行为,远高于其它行为,且各行为所占比例差异极显著,但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雌、雄成虫运动行为几乎全部发生在暗期,且在不同时间段无显著差异;光、暗期各行为活动发生的比率差异显著;在暗期不同时间段,除雌蛾的移动行为、雄蛾的补充营养行为和交配行为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各种行为均差异显著。表明斜纹夜蛾雌、雄配对后移动、静息、补充营养、产卵和交配行为受成虫日龄影响较大,也受性别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日节律性。  相似文献   

7.
曲纹紫灰蝶是为害苏铁植物的重要食叶害虫, 研究其繁殖行为和节律, 可为该虫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半自然环境条件下观察和分析了曲纹紫灰蝶的羽化、交配和产卵行为及节律。发现曲纹紫灰蝶在5:00-18:59羽化, 9:00-12:59时达到羽化高峰;雄虫主动求偶和交配, 交配行为发生于白天, 交配高峰期为9:00-15:59, 交配时长(82.85±59.76) min, 交配姿势呈“一”字形;雌虫1 d内可多次产卵, 产卵高峰期在8:00-8:59和14:00-15:59 2个时间段, 卵多产于苏铁植物的嫩叶上, 单雌产卵量为10~282粒。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别对有效交配后, 单头饲养和配对饲养的蠋蝽雌虫寿命和繁殖力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有效交配后, 单头饲养的蠋蝽雌虫平均产卵量为343.80粒?平均产卵次数14.83次?平均寿命为53.13 d, 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配对饲养)的平均产卵量(258.20粒)?平均产卵次数(10.63次)和平均寿命(45.30 d); 蠋蝽的单次产卵量?卵孵化率?卵直径均随产卵次数增加而减小, 其中单头饲养组的减小趋势显著; 单头饲养组蠋蝽的卵孵化率为59.5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89%, 而单头饲养组蠋蝽单雌所产卵的孵化数192.95头较对照组的177.87头更高?蠋蝽雌虫有效交配后进行单头饲养有利于延长蠋蝽寿命?提高其繁殖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解剖云斑天牛雌虫生殖系统,研究了单次和多次交配对云斑天牛雌虫精子数量的消耗、产卵量、产卵历期和寿命的影响,并对云斑天牛雌虫生殖系统、精子形态及精子在雌虫生殖系统中的分布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次交配的云斑天牛雌虫交配-受精腔内的精子数量长期保持在80万个左右,而单次交配的云斑天牛雌虫交配-受精腔内精子数量随着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多次交配的雌虫产卵量(31.44粒)和产卵历期(30.12d)都显著大于单次交配雌虫的产卵量(27.88粒)和产卵历期(25.75d)(P<0.05);多次交配的雌虫寿命低于单次交配的雌虫,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共存时的生殖竞争,采用叶盘法测定了孤雌生殖方式下和两性生殖方式下,接入不同数量西花蓟马雌、雄成虫后,豆大蓟马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接入不同数量豆大蓟马雌、雄成虫后,西花蓟马的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明确了2种蓟马成虫数量和性别对彼此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的影响。在豆大蓟马孤雌生殖方式下,1头西花蓟马雌成虫即可使其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显著降低,由8.8粒和61.6粒分别下降至7.5粒和52.4粒,而1头西花蓟马雄成虫对其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在豆大蓟马两性生殖方式下,1头西花蓟马雌成虫同样可显著降低其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由6.6粒和46.2粒分别下降至5.2粒和36.6粒,1头西花蓟马雄成虫也可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分别下降至5.9粒和41.4粒;西花蓟马雌成虫对2种生殖方式下豆大蓟马产卵量的影响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雄成虫。在西花蓟马孤雌生殖方式下,1头豆大蓟马雌成虫和雄成虫即可显著降低其产卵量,日产卵量由6.8粒均下降至6.1粒,总产卵量由47.4粒分别下降至43.0粒和42.6粒;在西花蓟马两性生殖方式下,1头豆大蓟马雌成虫同样可显著降低西花蓟马的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分别由6.1粒和43.0粒下降至4.3粒和30.0粒,但2头豆大蓟马雄成虫才可使其产卵量显著降低;豆大蓟马雌成虫对西花蓟马2种生殖方式下产卵量的影响大于雄成虫。无论是否受到干扰,豆大蓟马2种生殖方式下的日产卵量和总产卵量均高于西花蓟马。表明在西花蓟马与豆大蓟马的生殖竞争中,由于豆大蓟马的繁殖力较高,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1.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沙棘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导致沙棘长势衰弱甚至死亡.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的为害程度、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吴起,栎黄枯叶蛾为害严重,被害株率达到92.36%,枯死率达到6.45%,平均虫口密度为8.3头/株.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茧表面、枝条及叶片等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蛹期平均(24.5±3.1)d;成虫始见于8月下旬,终见于9月下旬,羽化高峰期为9月上旬.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17:00-23:00,整个过程持续40~80 min;羽化后无需补充营养,至第2日方能交配产卵,交配时间为凌晨1:00-5:00,高峰期为3:00-4:00左右;雌虫只交配1次,雄虫可多次交配.成虫寿命为6~13 d.雌虫交尾后即可产卵,平均产卵量可达297粒.栎黄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红侧沟茧蜂逐日产卵规律及子代性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在一定的人工繁殖条件下,雌蜂的逐日产卵规律及子代逐日性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无论交配与否当天均可产卵。如果不进行交配,则进行孤雌产雄生殖。在22±1.5℃、湿度40%~60%、光照强度4700~5100lx条件下,雌蜂寿命平均8.3d,产卵持续时间平均为7d,最长可连续产卵15d。单雌产卵量平均84.4粒,最高可达231粒。中红侧沟茧蜂单雌日产卵量与雌蜂日龄有密切的关系,1~12日龄7.8~17.4粒;13~15日龄1.3~5.0粒;15d时,雌蜂死亡率达90%,存活雌蜂不再产卵。在整个产卵期,中红侧沟茧蜂子代逐日性分配呈现雌性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雌雄比在第1~3d,处于1.36~1.59∶1之间;第4~8d在0.79~1.12∶1之间;9d以后下降为0~0.60∶1。  相似文献   

13.
稻茎毛眼水蝇是一种水稻害虫。为阐明该虫的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作者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茎毛眼水蝇在江西1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羽化高峰在7:30~10:00之间。1对成虫一生平均交配7.83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4分48秒,经过交配的成虫比未交配的成虫每雌产卵量多10.77粒,产卵前期和寿命分别缩短68.2小时和42小时。成虫产卵喜选择矮秆品种。卵大多数产在叶片下部,单粒产,卵全天24小时均可孵化,孵化盛期在22:00至次日4:00。幼虫取食叶肉和幼穗,在叶鞘内化蛹。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饲养密度对成虫获得率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色瓢虫具有自残习性,在大量饲养中需根据此特性探索出适宜的密度来保证成虫获得率和卵的获得量。在室内测定了在100 mL饲养盒中以地中海粉斑螟卵为食物的异色瓢虫幼虫不同密度下的成虫获得率以及雌雄成虫不同配比时的产卵量。幼虫饲养时,一个饲养盒中平均最多获得7只成虫,随着初始虫量的增多,成虫获得率呈下降趋势,单头饲养的获得率最高。成虫饲养时,1雌1雄、2雌2雄和3雌3雄处理的指标呈规律性变化,虫量越多,产卵前期越短、产卵期越长,总产卵量越大,单雌日产卵量越小,后代的孵化率均达80%以上。4雌4雄处理虫量多,相互干扰,导致产卵前期长、产卵期短、产卵量少,孵化率低、雌性比低。2雌1雄处理与相同雌虫数量的2雌2雄处理相比,单雌日产卵量、总产卵量、后代孵化率、雌性比均低于2雌2雄处理。3雌1雄、3雌2雄处理与3雌3雄处理相比,结果亦然。雌雄等量比少雄的处理产卵多且优,但单雌产卵量、后代孵化率、雌雄性比以单对饲养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产卵基质和环境颜色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产卵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井上蛀果斑螟对PE保鲜膜、硫酸纸、蜡纸3种介质的产卵选择性和绿、橙、红、黄、粉、紫、蓝7种不同颜色背景对成虫寿命、产卵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在硫酸纸上的累积落卵量最高,对其选择率也最高,分别为130.33粒和58.67%;蜡纸最低,分别为29.00粒和8.00%。绿色背景下雌、雄虫寿命均最短,分别为8.55 d和7.65 d;雌虫寿命在红色背景下、雄虫寿命在黄色背景下最长,分别为15.22 d和15.50 d。粉色背景下雌虫产卵前期较短,为1.50 d,显著短于除绿色背景外的其余处理,红色背景下产卵前期最长,为4.50 d;蓝色背景下雌虫的产卵期最短,为8.25 d,橙色背景下产卵期最长,为17.25 d。粉色背景下雌虫单雌产卵量为73.75粒,显著高于除橙色背景外的其余处理;红色背景下单雌产卵量最少,为28.60粒。绿色背景下卵的发育历期较长,为5.71 d,显著长于除红色和黄色背景外的其余处理;蓝色背景下卵的发育历期较短,为4.66 d。红色背景下卵孵化率较高,为79.53%,其次为紫色背景的79.06%,绿色背景下卵孵化率最低,为54.08%。产卵基质和环境颜色可显著影响井上蛀果斑螟的产卵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雄蛾的交配能力等生物学特性, 正确评价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蛾的田间应用效果, 本研究借助监控设备观察了梨小食心虫雄蛾与雌蛾的交配时间段、交配持续时间、雄蛾交配次数、雄蛾首次交配及末次交配日龄, 研究了雄蛾日龄对交配率的影响, 雄蛾交配次数对雌蛾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梨小食心虫雄蛾能与多头雌蛾交配, 且从1日龄至19日龄期间均能与雌蛾交配。随着雄蛾日龄的增加, 其与雌蛾交配率降低, 雄蛾交配次数的增加对雌蛾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田间使用性信息素诱杀一定数量的雄蛾对降低后代种群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但只有在短时间内将雄蛾数量减少到一定范围内才可起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4种产卵装置的采卵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种产卵装置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用简易产卵箱采卵,成虫产卵量最多且采卵率最高,其单雌产卵量达45.35粒,平均采卵率达到97%以上。此外,其具有制作材料来源广,成本低和利于防病等优点,是对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工具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用黄豆芽作产卵植物繁殖东亚小花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小花蝽产卵于植物组织内,为了寻找大量繁殖小花蝽时适用的优良产卵植物,在实验室采用3种植物供其选择产卵,结果小花蝽在黄豆芽、连翘嫩梢和菜豆荚上产的卵,分别占59.1~67.4%,23~32.9%和7.7~9.5%。在500毫升容器中饲养小花蝽,其产卵量随黄豆芽的增加而递增,当每头雌虫给予约一根黄豆芽供作产卵时,一生产卵51.9粒。产有小花蝽卵的黄豆芽在0~4℃冰箱中冷藏3~8天,孵化率均在90%以上。用黄豆芽作产卵植物繁殖小花蝽,成虫获得率可达50.1~84.4%。由于黄豆芽可在室内终年供应,手续简单,作为小花蝽产卵植物着卵多,孵化率高,耐冷藏,适用于室内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9.
毛竹叶螨的重要天敌竹盲走螨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了毛竹害螨一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 & Yuan和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 Rimando的重要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的研究:在22~30℃室温下以南京裂爪螨为食料,卵期1.7天,幼螨期1.7天,Ⅰ若螨期0.8天,Ⅱ若螨期0.8天,产卵前期3.2天。林间雌:雄为2.78:1,总产卵量35~40粒。毛竹换叶、降雨量是影响林间竹盲走螨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猎物的质量、数量是影响竹盲走螨存活的重要因素。最后对竹盲走螨的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松墨天牛成虫在思茅松上的补充营养和产卵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饲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成虫,观察其在思茅松上的补充营养和产卵习性.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后0.5~2h开始进行补充营养,集中取食1~3年生枝条的细嫩树皮,1头成虫一生平均取食面积为2279 mm2.雌成虫交尾2~3d后集中选择多年生枝条或0.5~6cm直径的木段产卵,每头雌成虫一生平均产卵61粒,产生产卵刻痕87个,有30%的产卵刻痕内没有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