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康成  袁生贵等 《江西植保》2002,25(2):59-60,F003
由于甘蔗种苗调运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等原因 ,甘蔗粉蚧在我省各蔗区为害逐年加重 ,为了掌握其发生规律 ,正确估计田间种群数量 ,提高抽样调查精确度 ,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 1 998年开展了甘蔗粉红粉蚧空间分布及取样技术研究 ,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甘蔗粉红粉蚧空间分布的测定1 .1 调查方法 在甘蔗粉红粉蚧发生盛期 ,选择长势较好的甘蔗田 4块 ,采取隔行平行抽样法调查 ,以 0 .5m2 为样方 ,在座标纸方格上按顺序逐一记录每样方的虫数 ,以各田块所得数据列出频次分布表。1 .2 测定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 ,计算其方差S2和平…  相似文献   

2.
刘晓芬  邱新兰 《江西植保》2000,23(2):58-58,56
甘蔗粉红粉蚧SaccharicoccussacchariCockerell是我省甘蔗主要害虫之一。据在我省蔗区调查,一般有虫株在30%以上,严重的蔗田几乎每株甘蔗都被害。该虫在蔗株被叶鞘包裹的蜡粉带吸汁为害,且虫体披有蜡粉,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我们于1994年9月进行了多次室内外药效试验,现将室内进行的药效试验结果整理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药剂:40%乐果乳油(安徽池州农药厂生产);20%灭虫萜乳油(江西新建农药厂生产);28%双效灭虫净乳油(江西南昌特种农药厂生产);1.2 供试害虫:表1 不同农药及浓度对一龄粉红粉蚧…  相似文献   

3.
蔗斑翅粉虱Neomaskellia bersii(Signoret)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甘蔗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大陆仅见福建省有分布报道。1991年我们在进行甘蔗病虫害调查时,首次发现我区亦有分布。 形态特征(见附图):[成虫]体表披粉。颈部及胸部暗褐色,腹部及足淡黄色。体长与翅长同为2毫米。复眼紫褐色。触角7节,第一、二节球状,第三节以后变细,线状稍弯曲,第三节最长,第四节至端节渐次短小。前翅黄白色,有暗褐色宽横带2  相似文献   

4.
韦继光 《广西植保》1999,12(3):24-25
乐斯本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一种杀虫剂,对介壳虫、蚜虫类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已在苹果绵蚜、小麦蚜虫等多种作物的蚜虫防治上取得成功的经验。甘蔗是广西的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为542万hm2,多年来,甘蔗绵蚜(CeratovacunalanigeraZehntaer)一直是甘蔗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为了解乐斯本对甘蔗绵蚜的防治效果、以便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作者于1997年9月在广西甘蔗研究所的蔗地内进行了乐斯本防治甘蔗绵蚜试验,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 48%乐斯本乳油(美国陶氏益…  相似文献   

5.
选择噻虫嗪及其复配制剂,采用不同施药方法对稻蛀茎夜蛾、甘蔗粉角蚜和甘蔗蓟马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结合甘蔗下种,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750g/hm2与底肥一起施用,对苗期稻蛀茎夜蛾防效为70%~75%; 结合甘蔗大培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300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与追肥一起施用,药后45d对甘蔗粉角蚜防效达98%以上,对甘蔗蓟马防效达70%以上; 在甘蔗伸长期,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g//hm2、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25~300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750mL/hm2对水450kg/hm2淋浇甘蔗根区,药后15 d对甘蔗粉角蚜防效为90%以上。农药根施防治甘蔗害虫,方法简单易行,持效期长,且对环境友好,是一种简便高效的害虫防治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6.
甘蔗害虫优势天敌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7种甘蔗害虫优势天敌的寄生捕食特点及其保护利用进行了探讨和综述。云南蔗区甘蔗害虫种类多,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甘蔗害虫天敌达283种之多,其中,具有保护利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的优势种主要有:寄生甘蔗螟虫Sesamia inferens Walker的赤眼蜂Thichogramma、螟黄足绒茧蜂Apanteles flavipes(Cameron)和大螟拟丛毛寄蝇Sturmiopsis in- ferens Townsend;捕食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的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 (Thunberg)、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Swartz)、六斑月瓢虫Chilomenes sexmaculata(Fabri- cius)和绿线食蚜螟Thiallela sp.;捕食甘蔗粉蚧Saccharicoccus sacchari(Cocherell)、Dysmicoc- cus boninsis Kuwana和蔗头象虫Trochorhopalus humeralis Chevrolat Diocalandra sp.的黄足肥螋Eu- borellia pallipes Shiraki等。还有一种寄生菌-白僵菌Beauvria sp.,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可寄生蔗螟、蔗龟Exolontha serrulata(Gyllenhal)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蔗头象虫、蛀茎象虫Otidognathus rubriceps Chevrolat等多种甘蔗害虫,其自然寄生率一般在10%左右,对甘蔗害虫具有一定的自然抑制作用。合理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调控作用,这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蔗田生态平衡,提高害虫综合治理水平,促进蔗糖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蔗赭色鸟喙象是云南甘蔗上一种新的严重蛀食蔗茎的害虫。经 1997~2000年调查研究表明 ,酿成云南蔗区赭色鸟喙象成灾的主要因素是 :寄主植物、种植制度、甘蔗品种及天敌。根据该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提出以农业防治方法为基础 ;减少虫源 ,统一化防为重点和抓好关键时期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绿维虫螨防治甘蔗绵蚜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5%绿维虫螨乳油1000倍对甘蔗绵蚜具有较好的防效,药后7d达90%以上,药后21d防效仍高达86.26%以上,均高于对照药剂,绿维虫螨是一种生物农药、无毒、无污染、无残留,建议在果蔬,甘蔗上首选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贵州甘蔗粉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高永华,班景明(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贞丰县562200)甘蔗粉蚧是贵州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世代重叠,终年为害。苗期常潜伏在蔗苗基部的蔗芽周围,伸长期成虫若虫聚集在叶鞘包裹的蔗茎蜡粉带、蔗芽和根带附近危害,甘蔗收获以后...  相似文献   

10.
采用0.15%噻虫嗪药肥混剂对甘蔗害虫进行防效试验。结果显示: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新种时,直接撒施于甘蔗植沟中,对甘蔗螟虫和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于防治螟虫时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而用于防治蓟马时不同的使用剂量防效差异不大。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上推荐用量为600~900 ai g/ha。  相似文献   

11.
当前化学农药仍是甘蔗上有害物防治的主要手段,登记农药与甘蔗产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结合甘蔗上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分析甘蔗上已登记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品种特点,探讨甘蔗用药登记及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2006年新发现一种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Arecaceae)的外来有害生物,经鉴定为国外传入的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Heller)。该害虫主要为害海枣、蒲葵、大王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和甘蔗,在北京尚属首次报道。本文结合实验室饲养情况,简要介绍了该虫的分布与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玉米铁甲虫Daetylispa setilera(Chapuis)是广西西南部玉米的重要害虫,其种群繁衍寄主主要是玉米,以幼虫潜食叶肉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成虫还可以取食水稻、甘蔗、高梁和多种禾本科杂草,并能产卵在甘蔗、罗氏草(Rottboellia exaltata L.f)和两耳草(Paspalum conjugatum Bergius)叶片上。据报道,除玉米外,该虫尚可在罗氏草和两耳草上完成整个生活史。笔者现将1986年以来在甘蔗叶片上的观察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Heller)是为害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的危险性外来害虫。为警惕该虫的传入,本文对褐纹甘蔗象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危害、生物学特性等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甘蔗异背长蝽已发展为益阳市甘蔗主要害虫。通过观察,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明确该虫在当地1a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成虫分别于4月上、中旬和6月底至7月上旬各形成1次成虫产卵高峰。根据研究实践,提出了其发生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发生和为害的控制作用,于2012—2013年在云南省元江县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小区,采用目测法和马氏网法系统调查了该生境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密度与卵粒密度、蛀孔密度与百秆虫量、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与甘蔗间作种植的玉米上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蛀孔密度、百秆虫量均明显低于单作玉米田,2012和2013年,间作玉米上百株卵块数比单作玉米分别减少了29.32%和35.73%,每卵块所含的卵粒数分别减少了34.22%和51.02%,百秆玉米蛀孔数分别减少了42.53%和31.25%,百秆虫量分别降低了58.18%和52.73%。间作田中亚洲玉米螟的3种主要寄生蜂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田,而数量较少的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及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种群密度在间作与单作田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用于亚洲玉米螟的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相似文献   

18.
对0.1%噻虫胺·氯虫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显示:0.1%噻虫胺·氯虫药肥对甘蔗螟虫和蓟马均有较好的效果,对螟虫的防效与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对蓟马的防效不同剂量的差异不显著。0.1%噻虫胺·氯虫药肥可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推荐用量为450 ga.i/ha,在甘蔗播种时直接撒施于植沟中,排蔗种后覆土。  相似文献   

19.
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及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5~2 mg/kg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植株地上部分(包括茎秆和叶片)、茎秆(去除叶片后的地上至肥厚带部位)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11.6%。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基质中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2 ng,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mg/kg。两年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甘蔗下种时一次沟施后覆土,以有效成分用量120和180 g/hm2施药时,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在1.18~3.57 mg/kg之间,半衰期为12.4~18.2 d;成熟时采收,甘蔗茎秆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量低于0.05 mg/kg。参照我国制定的甘蔗上氯虫苯甲酰胺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TMRL)值0.05 mg/kg,按照推荐剂量及推荐剂量的1.5倍分别施药1次,成熟时采收甘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2.5%氯虫·吡虫啉BR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明确其使用剂量和对甘蔗的安全性,以10%吡虫·杀虫单BR为对照药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将2.5%氯虫·吡虫啉BR在甘蔗种植时直接施入甘蔗种植沟中,使用量达到1 125.0 g (a.i.)/ha时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持效期长,是防治甘蔗螟虫的理想药剂,同时,2.5%氯虫·吡虫啉BR对甘蔗安全,在生产上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