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盐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在淡水、3、6、9、12的盐度梯度下养殖体长为(6.24±0.39) cm、体质量为(5.42±0.58) g的大口黑鲈幼鱼49 d,统计其存活、生长及摄食情况,测定各盐度下大口黑鲈幼鱼肌肉组织的营养成分和大口黑鲈幼鱼肝脏、肾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结果显示:(1)各盐度组大口黑鲈幼鱼成活率均为100%;体长、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饵料系数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2)盐度对大口黑鲈幼鱼水分、粗蛋白和灰分的影响不显著;粗脂肪含量差异明显,且盐度越高粗脂肪含量越低。随着盐度的升高,肌肉中各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3)肝脏中SOD活性随盐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肾脏中SOD活性随盐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盐度12组幼鱼肝脏中的CAT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肾脏和鳃组织中CAT活性很低。大口黑鲈在盐度12以下的水环境中可以存活生长,在盐度6以...  相似文献   

2.
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对三种不同来源(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冰鲜下杂鱼饲养和野生捕捞)的大口黑鲈成鱼的含肉率、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国花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来源的大口黑鲈蛋白质含量在17.97%~20.15%,脂肪含量在0.81%~6.41%,灰分含量1.24%~1.41%,水分含量72.12%~79.98%,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14.19%~16.47%,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4%以上,表明大口黑鲈肌肉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源。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的大口黑鲈与使用冰鲜下杂鱼饲料饲养的大口黑鲈其肌肉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组成相差不大,但含肉率存在很大差异,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冰鲜下杂鱼饲养和野生捕捞的大口黑鲈含肉率分别为74.27%、64.86%和62.71%。而全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国花鲈含肉率为72.53%,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于三种来源的大口黑鲈。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来源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混合饲料(配合饲料与冰鲜鱼质量比为1∶1)的大口黑鲈,对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质构特性和肌纤维特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冰鲜鱼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配合饲料组,混合饲料组介于两者之间,但配合饲料组具有更低的饵料系数;与其他组相比,冰鲜鱼组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高(P<0.05);冰鲜鱼组肌肉的红度值(a*)最高(6.51±1.10),黄度值(b*)最低(4.81±0.69);配合饲料组离心损失率、失水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其熟肉率仅73.15%,显著低于混合饲料组(78.04%)和冰鲜鱼组(77.81%)(P<0.05);冰鲜鱼组大口黑鲈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饲料组(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冰鲜鱼组和混合饲料组大口黑鲈肌纤维直径更小、密度更高。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冰鲜鱼更利于大口黑鲈的生长和肌肉品质的提高,但配合饲料组的饵料系数更低,饲料利用率更高。因此,建议从冰鲜鱼的营养组成、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浙江地区水库和池塘不同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的形态特性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生化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库养殖的鲈鱼体型较为瘦长,其内脏团质量(34.34 g)是池塘养殖鲈鱼内脏团质量(120.07 g)的0.29倍,其净质量/体质量(0.93)是池塘鲈鱼(0.87)的1.07倍。此外,水库养殖鲈鱼肌肉呈现丰富的结缔组织分布,肌纤维也相比池塘养殖鲈鱼更加细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水库养殖鲈鱼的粗蛋白质质量分数(18.49%)显著高于池塘鲈鱼(17.99%),其粗脂肪质量分数(1.68%)显著低于池塘鲈鱼(1.87%),二者都属于低脂鱼类;另外,在两个鲈鱼群体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除缬氨酸Val和天冬氨酸Asp外,有13种氨基酸在水库鲈鱼肌肉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池塘鲈鱼(P<0.05),其余2种氨基酸(甘氨酸Gly和组氨酸His)则相反;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除脂肪酸C16∶1无显著差异外,7种脂肪酸C16∶0、C18∶0、C20∶0、C14∶1、C18∶2、C20∶4和C20∶5在水库鲈鱼肌肉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池塘鲈鱼,7种脂肪酸C14∶0、C17∶0、C1...  相似文献   

5.
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养殖海水鲈鱼日本真鲈(Lateolabrax iaponcas)和淡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料特性及加工可适性,测定了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态参数、基本成分、蛋白质组成、p H值、采肉率、熟肉率、系水力、滴水损失、鱼肉色泽和质构参数,并对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体参数和色泽差异显著(P0.05),两者的鱼头、鱼骨和内脏所占比例均较高;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P0.05),大口黑鲈粗脂肪含量是日本真鲈的2.70倍;粗蛋白总含量差异不大,但各种蛋白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真鲈的总基质蛋白含量高于大口黑鲈;大口黑鲈鱼肉较日本真鲈p H略低,熟肉率低,滴水损失率和失水率分别为日本真鲈的2.20倍和2.06倍;大口黑鲈和日本真鲈的质构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口黑鲈质构特性优于日本真鲈,口感较好。综合分析表明日本真鲈适合加工鱼糜等产品,而大口黑鲈适合生鱼片、鱼片等加工。两种鱼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较多,应合理利用下脚料提高其附加值。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6.5±1.2)℃下,将体质量(45.70±0.56)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分为4组,饲养在采光大棚内的30m2水泥池中,每池40尾,D0组每天饱食投喂2次,D1、D2、D3组分别投喂6d、5d、4d,饥饿1d、2d、3d,持续8周,每组3个重复池塘,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口黑鲈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大口黑鲈的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不同程度下降,但D1组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口黑鲈的日摄食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1组的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D2和D3组显著低于D0组(P<0.05)。试验结束时,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而下降。D3组鱼的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D0组(P<0.05);D1组的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较高;D1和D2组胃淀粉酶活性较高,肠道淀粉酶活性则随着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饥饿使大口黑鲈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增加。血清生长激素水平随着饥饿时间增加而上升,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水平则下降(P<0.05)。结果表明:每周投喂6d饥饿1d的大口黑鲈饲料转化效率较高,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可供集约化养殖的科学投喂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瘦身养殖时间(1~24个月)对鱼肉营养成分、滋味及气味的影响,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鱼肉粗蛋白、水分、脂肪酸、氨基酸等成分,并评价营养价值,再结合电子鼻进一步对鱼肉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瘦身养殖时间延长,鱼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灰分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和水分含量相对保持稳定;鱼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苦味氨基酸含量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气味特征研究表明,经8个月瘦身养殖的草鱼气味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腥味物质己醛和1-辛烯-3-醇含量在前8个月养殖过程中显著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进一步延长养殖时间,气味不再发生显著变化。综上,通过适当时间的瘦身养殖处理可有效提升草鱼鱼肉的营养和风味品质;瘦身养殖8个月后,草鱼体重继续降低但鱼肉品质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规范的生化方法首次测定了体长(21.67±1.53)cm、体质量(265.67±15.04)g的澜沧江水系特有的野生中国结鱼(Tor sinensis)幼鱼和体长(39.23±1.10)cm、体质量(25 55.33±50.84)g的成鱼背包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评价其营养品质,为其人工养殖生产及饲料研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中国结鱼幼鱼肌肉中蛋白、脂肪、水分含量与成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幼鱼肌肉中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成鱼(P<0.05)。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幼鱼和成鱼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0.50±0.63)%和(67.69±0.84)%;依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中国结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幼鱼肌肉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高于成鱼,中国结鱼幼鱼和成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0.11和78.49。在中国结鱼幼鱼和成鱼的肌肉中检测出30种脂肪酸,幼鱼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成鱼阶段(P<0.05),幼鱼和成鱼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g...  相似文献   

10.
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池塘养殖草鱼鱼肉品质的提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周  胡杨  安玥琦  吕昊  郭晓东  尤娟  熊善柏 《水产学报》2020,44(7):1198-1210
以池塘养殖草鱼为对象,采用室内微流水系统处理草鱼,研究处理时间(0、1、4、7和10 d)对草鱼鱼肉基本营养组成、滋味特征和滋味成分、气味特征和气味成分、感官评分的影响,以评价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草鱼鱼肉品质的提升作用。结果显示,微流水处理对草鱼鱼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成分、气味成分和感官评分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延长,草鱼鱼肉中脂肪和总糖含量显著下降、灰分含量显著增加,但鱼肉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差异。滋味分析仪(电子舌)和气味分析仪(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微流水处理能显著改变草鱼鱼肉的滋味特征和气味特征。处理后的草鱼鱼肉中IMP、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甜味氨基酸(丝氨酸和丙氨酸)、苦味氨基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而其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含量显著减少。微流水处理4 d的草鱼鱼肉气味评分、滋味评分和色泽评分显著高于处理0和1 d的草鱼样品,而与处理7和10 d的草鱼样品无差异。研究表明,短时间微流水处理能有效提升草鱼鱼肉品质,适宜处理时间为4 d,处理后的草鱼鱼肉腥味明显减弱、鲜味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大口黑鲈糖代谢能力差,如何通过营养手段改善高糖水平下大口黑鲈的肝糖应激及炎症反应,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由桑叶黄酮、栗木单宁和桑叶多糖组成的复合植物提取物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肠道健康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的复合植物提取物配制3组等氮等脂饲料(J0、J1、J2)。饲喂大口黑鲈56天。结果表明:与J0组相比,J2组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的末均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P<0.05);J0~J2组大口黑鲈机体粗脂肪、水分、粗灰分、钙和总磷,肥满度、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随着复合植物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J2组显著高于J0组(P<0.05);J1~J2组肝体比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含量和白蛋白/球蛋白值显著提高,J2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降低,J1~J2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血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J1~J2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呈降低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升高趋势(P>0.05);J1~J2组肝脂空泡化程度显著降低,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复合植物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和改善其肝脏健康。研究结果为复合植物提取物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提供理了理论依据,并为大口黑鲈饲料配方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刘欣平  董文静  黄汉  廖瑞生  陈拥军  谭北平  林仕梅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01-109601
为了评价淀粉结构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用10%的普通玉米淀粉(直/支链比例为3:7,CS)和高直链玉米淀粉(直/支链比例为7:3,HACS)分别配制成CS和HACS两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系统中饲养初重为(8.53±0.06)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显示,HACS组大口黑鲈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 显著高于CS组。同CS组相比, HACS组肠道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显著升高,且抗氧化基因nrf2、cat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同时,HACS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8)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而抗炎细胞因子(tgf-β)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此外,HACS组在门水平中显著提高放线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中显著提高有益菌乳酸菌属的丰度,降低部分潜在有害菌(不动杆菌属、考克氏菌属)的丰度。进一步表型预测发现相较于普通玉米淀粉,饲喂高直链玉米淀粉能显著降低革兰氏阴性菌比例,增加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显著降低潜在致病菌丰度。由此可见,高直链淀粉能提高大口黑鲈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水平,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菌群。因此,高直链淀粉能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杂交条纹鲈含肉率及鱼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杂交条纹鲈含肉率及鱼肉营养成分的测试结果。该鱼含肉率为71.96%,鱼肉蛋白质的含量为17.89%,脂肪为8.64%;17种氨基酸的总量为17.10%,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63%;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7.18%,其中谷氨酸2.87%、天冬氨酸1.75%、甘氨酸1.25%、丙氨酸1.31%;并与其它养殖鱼类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大口胭脂鱼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报道了对美国大口胭脂鱼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大口胭脂鱼的含肉率69.3—72.9%,蛋白质含量17.99-18.03%,氨基酸组成:谷氨酸(GLU)2.74%,天门冬氨酸(ASP)1.86%,甘氨酸(GLY)1.02%,丙氨酸(ALA)1.08%等。四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合计为6.7%,并与其它养殖鱼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饲料中用发酵桑叶分别替代0、15%、30%鱼粉,再对30%鱼粉替代水平饲料补充晶体赖氨酸和蛋氨酸,配制成4种等能等氮(CP 42%,GE 18 MJ/Kg)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D_1、D2、D_3和D4,饲喂大口黑鲈(初始体质量10 g)8周,研究发酵桑叶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桑叶替代30%鱼粉会显著降低大口黑鲈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补充晶体氨基酸(CAA)后会明显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各实验组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摄食率、肥满度以及全鱼常规组成均无显著差异。发酵桑叶替代30%鱼粉会显著降低大口黑鲈血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提高HDL-C/CHO和HDL-C/LDL-C比值。随发酵桑叶替代水平的增加,大口黑鲈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发酵桑叶替代适宜水平鱼粉不会影响大口黑鲈的生长,而替代鱼粉水平过高会显著抑制大口黑鲈的生长,但可以改善大口黑鲈的脂质代谢和机体抗氧化能力。饲料中补充晶体氨基酸可以提高桑叶的利用率,促进大口黑鲈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2 次/d、3 次/d、4 次/d)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成分、肠道消化和肝脏组织结构及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基因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 选用平均体重为 (5.0±0.4) g 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 在池塘工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 120 d 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频率对鱼体全鱼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影响显著(P<0.05); 投喂频率 2 次/d 组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而 2 次/d 组体脂肪含量低于投喂 3 次/d、4 次/d 组, 体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 投喂频率 2 次/d 组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 4 次/d 投喂组(P<0.05); 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影响不显著 (P>0.05), 4 次/d 组肠道绒毛排列整齐度下降且肌层厚度显著低于 2 次/d 和 3 次/d 组(P<0.05)。肝脏组织学显示, 投喂频率越高肝脏脂肪堆积加重, 相对于 2 次/d 和 3 次/d 组, 4 次/d 组肝细胞偏移、空泡化的现象较明显。在第 60 天和 90 天, 2 次/d 组 LPL 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4 次/d 组(P<0.05); 而在第 120 天时, LPL 的相对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 次/d 组 HL 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 4 次/d 组(P<0.05)。综合分析, 在饱饲投喂条件下, 池塘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适宜投喂频率为 2 次/d。  相似文献   

17.
方伟  刘磊  常雯  刘志国  杨建新  刘晓  母昌考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22,46(11):2143-2157
为探究不同水体条件下拟穴青蟹的生长和营养成分差异,本研究测定了黄河三角洲海水(DY)、盐碱水(ZD)及三门海水(SM)的水质离子组成,采用阿廖金分类法进行养殖水体分类;测量形态指标并计算肥满度,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t-Test)方法比较3种水体中养殖90和140日龄青蟹的生长;测定肝胰腺和肌肉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各组青蟹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ZD组养殖水体碱度显著高于SM组(P<0.05),与DY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个组90日龄青蟹肥满度在0.54~0.89之间,ZD、DY组青蟹肥满度显著高于SM组(P<0.05),140日龄青蟹肥满度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共测出20种氨基酸和26种脂肪酸,3个组青蟹的肝胰腺和肌肉总氨基酸含量(TAA)分别为3.94~6.87 g/100g和9.73~12.42 g/100g,SM组均为最高;3组青蟹的肝胰腺和肌肉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TUFA/TFA)比值分别为59.68~68.80%和70.08~73.79%,其中,ZD组青蟹肝胰腺中C20:5n-3(EPA)含量为各组最高;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显示,ZD组的青蟹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与其他组区分较为明显,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青蟹的肌肉、肝胰腺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聚类结果均相似。研究发现,与正常海水相比,盐碱水养殖青蟹的生长速度、肥满度及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大,部分指标占优,为保证养殖青蟹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可在盐碱水中适量补充Mg2+和K+。研究结果为盐碱水青蟹养殖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的生长规律,本研究选取规格一致[平均体长(6.70±0.64) cm,平均体质量(4.38±1.40) g]的大口黑鲈幼鱼分别按80 ind/m3(D1组)、96 ind/m3(D2组)、112 ind/m3(D3组)、128 ind/m3(D4组)放养密度饲养在16个2.5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桶中,每个密度组设4个平行,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口径的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实验时间为160 d。结果显示:4组大口黑鲈终末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指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平均成活率82.50%~85.63%,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饵料系数(FCR)是1.5,最高是D4组1.74,最低是D1组1.34,各密度组FCR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D1组与D3组、D1组与D4组和D2与D4组差异显著,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4组大口黑鲈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体长(L)与日龄(t)均呈线...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揭示富营养湖泊水质对放流鱼类土腥异味的影响,并探讨土腥异味的净化规律。在阳澄西湖设置了6个网围养殖区,于2009年初开始陆续放养鲢、鳙等养殖品种,次年春节前后捕捞并补放鱼种。2009-2011年连续三年跟踪监测了各围养区的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Mn)、叶绿素a(Chl-a)浓度,2012年5月从各围养区分别取鲢10尾,分析了肌肉中土臭味素(GSM) 和2-甲基异茨醇(2-MIB)含量,另从土腥异味较重的网围中取70尾鲢在清水中净化,并于净化后不同时间监测其肌肉中GSM和2-MIB含量。结果表明阳澄西湖水质总体处于劣ⅴ类,但Chl-a浓度在蓝藻水华阈值以下。网围养殖的鲢肌肉中GSM和2-MIB含量较高,且与TN、TP、Chl-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过8天净化,鲢肌肉中GSM和2-MIB浓度分别下降了55%和72%,经过32天净化,GSM和2-MIB含量低于检出限。上述结果提示阳澄西湖围养滤食性鱼类有效控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表明鱼体的土腥异味与水质有关,可通过32天的净化消除鲢鱼的土腥异味。  相似文献   

20.
以池塘内循环"跑道"与传统土池模式养成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为研究对象,分析2种不同模式对梭鱼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质构参数以及土腥味物质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土池组,"跑道"组梭鱼背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粗灰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跑道"组鱼肉中赖氨酸和缬氨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土池组(P0.05);"跑道"组鱼肉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土池组(P0.05),但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增加(P0.05);硬度等7项质构参数指标均以"跑道"组高于土池组(P0.05)。土池组的梭鱼肌肉中检测有土臭素存在,而"跑道"组中未检测到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研究表明"跑道"模式能够一定程度提升梭鱼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