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岛口岸截获的马铃薯白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来自俄罗斯籍轮船携带的带土马铃薯样本中分离线虫,通过胞囊的阴门区和2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将截获线虫鉴定为马铃薯白线虫(Globodera pallida Behren,1975)。分离到的线虫胞囊内部为奶油色,雌虫阴门和肛门间角质脊数目为10~12,Granek’s ratio为1.95±0.8;2龄幼虫口针长度为23±1.2μm,口针基球剖面的前表面尖,口针锥部占整个口针长度的52.5%;头区深度骨化,六角放射状,口盘及唇部轮廓为矩形,轻微缢缩,有4~6个环纹。马铃薯白线虫是中国一类进口植物检疫对象,该线虫为青岛口岸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2.
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传播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中国主要借助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进行传播。通过识别寄主树木和媒介天牛释放的化学物质信号,松材线虫的4龄扩散型幼虫(JⅣ)进出松墨天牛体内,侵染健康寄主。本文综述了媒介昆虫天牛携带松材线虫进行传播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在松材线虫传播的过程中,脂肪酸类物质、挥发性萜烯类物质、碳氢化合物和CO2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除此之外,松材线虫体内的化学信号物质也决定其是否能够脱离媒介昆虫,从而成功地侵入新的健康寄主。  相似文献   

3.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一种对我国林业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具有繁殖力强,扩散范围广的特点。为探究松材线虫的发育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不同虫态松材线虫发育差异表达基因及功能富集分析。利用LC/MS技术检测了松材线虫代谢物中的蛔甙成分及含量。结果显示:繁殖型和扩散型虫态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滞育和发育调控相关。繁殖型虫态的daf-9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扩散型松材线虫,扩散型LIV期线虫的daf-12、daf-2及daf-1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繁殖型松材线虫。Ln和LIII的蛔甙成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繁殖型松材线虫短链蛔甙asc-C3、asc-ΔC7含量显著高于扩散型松材线虫,长链蛔甙asc-C9含量低于扩散型松材线虫。推测松材线虫DAFs基因与蛔甙可能参与松材线虫扩散型虫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河南局从木质包装中截获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0年 1 2月 5日 ,河南局的检验检疫人员在对日本进口的 80个木箱进行检疫时 ,发现天牛幼虫及蓝变木材。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初步鉴定为 :蓝变木材中分离的线虫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Nickle,天牛为松墨天牛MonachamusalternatusHopo ,后经国家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江苏局植物检疫实验室专家确认河南局从木质包装中截获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彭发青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树栖真菌对扩散型松材线虫生活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涉及多个生物因子的复杂病害系统,其病原松材线虫的生活史受媒介昆虫、寄主、树栖真菌和伴生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利用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林内的两种优势内栖真菌的3个菌株,松球壳孢(Sphaeropsis sapinea)E11、MHS7.3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M32,接种于松褐天牛模拟蛹室,研究松褐天牛蛹期和羽化过程松材线虫种群动态,以及松褐天牛携带扩散型松材线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天牛发育处于蛹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三龄幼虫(J)附着于天牛体表;发育至羽化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四龄幼虫(J)位于天牛体内。不同优势内栖真菌接种处理下,松褐天牛携带的扩散型幼虫数量的大小顺序为: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松球壳孢E11>松球壳孢MHS7.3,这与模拟蛹室中松材线虫种群的大小顺序是一致的,表明松褐天牛携带的线虫数目与蛹室中线虫种群的大小关系密切。在松褐天牛携带的J、J和扩散型幼虫(J+J)占线虫种群比例方面,松球壳孢E11和MHS7.3均大于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显示不适宜繁殖的真菌能促进群体内更多个体转化为扩散型虫态。J在蛹期的第二天即从天牛体内分离得到,但数量极少,随着J在羽化前达到最大值,J也开始大量出现,预示着较大J种群数量可能是J大量发生的基础条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的扩散过程中,松林优势树栖真菌对媒介天牛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松材线虫是进境木质包装中的重要检疫对象之一。本研究以进境木质包装中截获的12种伞滑刃属线虫,包括4种不同来源的松材线虫、3种不同来源的拟松材线虫、豆伞滑刃线虫、大尖尾伞滑刃线虫、阿苏里伞滑刃线虫、伯氏伞滑刃线虫及拟小刺伞滑刃线虫为材料,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仅松材线虫可观察到明显的荧光强度变化,而其他线虫的荧光强度没有变化。通过研磨样品的方法,提取单条松材线虫的DNA,进行实时荧光PCR试验,检测成功率为100%,且不论是雄虫、雌虫或幼虫均能检测出来。该研究对于我国口岸进境木质包装中松材线虫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2001~2007年在南京机场、新生圩等3口岸现场采集的695批次木材料样本进行检疫,4次发现了松材线虫;总结了切合口岸实际的松材线虫检疫方法;针对口岸上截获松材线虫时常出现仅有幼虫的问题,研究了用真菌进行单异活体培养和松材线虫罹病木保湿法培养松材线虫的两种快速培养方法;9种真菌选择培养松材线虫效果表明,灰葡萄孢是培养松材线虫的最有效真菌,盘多毛孢等用作培养松材线虫也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上海口岸从旅客携带进境的柠檬树苗中分离到1种半穿刺属线虫的2龄幼虫及雄虫,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为柑橘半穿刺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 Cobb,1913)。该线虫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雄虫虫体细,头部光滑、锥圆,口针和食道退化,排泄孔位于虫体中后部,单精巢、前伸,交合刺细、弓状,无交合伞,尾长圆锥形、端圆。2龄幼虫无直肠和肛门,排泄孔位于虫体中后部,尾部渐细、钝圆。这是全国口岸系统首次截获该线虫。  相似文献   

10.
 松材线虫是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也是我国2类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口岸多次从货物的木质包装中截获该线虫。由于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在形态上极其相似,难以区分,幼虫更无法用于鉴定。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生化以及其他分子技术等方法存在费时、准确度不高、灵敏度低等缺点,不易形成标准。我们设计筛选一对引物以及一条MGB探针,对松材线虫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建立了一条从1 pg到104pg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65。该检测方法省时、准确、快速、无污染。  相似文献   

11.
田阳  李平  张莉  孙建华  高丙利 《植物保护》2012,38(4):96-100
采用梯度稀释法室内测定了海洋放线菌M1D14发酵液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2龄幼虫及其卵、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2龄幼虫的毒力,同时还测定了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和0.22μm微孔滤膜过滤的M1D14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海洋放线菌M1D14发酵液代谢产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孵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南方根结线虫幼虫毒力最强,对松材线虫幼虫毒力次之,对大豆孢囊线虫幼虫的毒力最弱。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和微孔滤膜过滤的M1D14发酵液对南方根结线虫仍有毒力。M1D14杀线虫谱广、效果好、使用成本低,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松材线虫rDNA-ITS1区分子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两对松材线虫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来自日本、美国和葡萄牙的松材线虫虫样进行PCR检测,成功扩增出330 bp和220 bp rDNA-ITS1区基因片段,该方法对松材线虫成虫或幼虫均能作出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杀灭木质包装中松材线虫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多次从经热处理的木质包装中截获松材线虫.本实验利用电热恒温箱和热处理窑对携带松材线虫的进口木质包装进行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和工厂化热处理试验中,木材中心温度达到56℃时处理4h不能完全杀灭木质包装中的松材线虫;木材中心温度达到60℃时在实验室试验中需要3.5h方能完全杀灭松材线虫,而在工厂化热处理试验中,木材中心温度达到60℃处理2h,尚不能完全杀灭松材线虫;实验室和工厂化试验表明,仅当木材中心温度达到65℃,保持0.5h以上方能100%杀灭松材线虫.本文探讨了实验结果与目前IPPC推荐的国际标准(即木材中心温度56℃时处理30min以上)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rNDA-ITS1区分子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对松材线虫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来自日本、美国和葡萄牙的松材线虫虫样进行PCR检测,成功扩增出330bp和220bprDNA-ITS1区基因片段,该方法对松材线虫成虫或幼虫均能作出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5.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是松属植物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繁殖和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RNAi技术是目前研究植物寄生线虫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农杆菌介导灰葡萄孢菌表达松材线虫ncr基因的dsRNA(PDH-RH-NCR),并连续多代喂饲松材线虫使ncr基因表达稳定下调后分析其表型。结果表明,在转有PDH-RH-NCR的灰葡萄孢菌上连续培养10代的松材线虫,ncr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13倍。ncr基因表达下调后,线虫发育缓慢,繁殖力也显著降低;处理4 d后发育成成虫的百分率为61.75%,显著低于PDH-RH-s GFP(89.75%)和空载体(88.75%)处理;而9 d的繁殖量则较PDH-RH-s GFP和空载体处理分别少2 314和2 347条。松材线虫ncr基因表达下调后,4龄幼虫平均寿命(20.9 d)和体内脂肪量(1.340 nmol)则显著高于PDH-RH-s GFP(15.5 d,0.336 nmol)和空载体(15.2 d,0.323 nmol)处理。通过喂饲法RNAi发现松材线虫ncr基因可能与松材线虫的发育速度、繁殖量、寿命、脂肪积累等表型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木质包装松材线虫溴甲烷熏蒸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求一定温度下溴甲烷熏蒸处理杀灭木质包装中松材线虫的有效浓度和时间,给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松材线虫的熏蒸处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木质包装松材线虫溴甲烷熏蒸处理研究.研究分实验室基础试验和集装箱应用试验两部分,先在实验室中筛选出熏蒸有效浓度和时间,再于集装箱中进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11~15、16~20、≥21℃时,溴甲烷剂量分别为64、56、48g/m3,熏蒸24h,24h时浓度分别不低于32、28、24g/m3,即CT值分别为1152、1008、864 gh/m3,能够100%杀灭木质包装中松材线虫的成虫、幼虫及卵.此外,证实了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 NO.15<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控制准则>中熏蒸处理的要求偏低,不能完全杀灭木质包装中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处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使用过冷却仪测定过冷却点,分析该菌株对参试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5龄非滞育幼虫抗寒能力比其他龄期非滞育幼虫强。亚洲玉米螟滞育5龄幼虫抗寒能力比非滞育5龄幼虫强。使用丁香假单胞菌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非滞育和滞育幼虫,24 h后非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5.14和2.83℃。5龄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提高了11.25和4.65℃。丁香假单胞菌菌悬液(浓度为8×108 cfu/m L)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非滞育5龄幼虫在(15±1)℃条件下处理24 h后平均死亡率39.1%。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 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 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 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 由于温度较低, 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 温度逐渐回升, 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 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 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 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相似文献   

19.
从墨西哥进境的木质包装中检出松材线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12日,广州动植物检疫局在广州一台资鞋厂对进口的木质包装材料进行检疫时,发现3个来自墨西哥装载人造橡胶原料的木质包装箱有蓝变现象,即采样回实验室进行检验,分离获得的线虫经鉴定为松材线虫,该鉴定结果经我局钟国强高级农艺师复核无误。这是首次从墨西哥进境的松木中发现松材线虫。从墨西哥进境的木质包装中检出松材线虫$广州动植物检疫局石牌办事处@林楚琼$广州动植物检疫局石牌办事处@李晓虹$广州动植物检疫局石牌办事处@何日荣  相似文献   

20.
上海口岸从旅客携带进境的树苗中分离到1种孢囊线虫属的2龄幼虫,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分析,鉴定为无花果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ci Kirjanova,1954)。该2龄幼虫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409.9~454.4μm;唇环3个;口针发达,长22.6~24.0μm,基部球圆形略向前倾斜;侧线4条;尾长圆锥形,末端细圆,尾部透明区长24.7~30.5μm,约占尾长的1/2。序列分析显示其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无花果孢囊线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9.48%~99.90%,序列差异为1~5 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线虫与无花果孢囊线虫处于一个聚类组内。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无花果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