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5,(6):18-20
为了对江苏盐城发展两系杂交稻制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笔者利用该地区最近46 a历史气象数据,借助"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与时段选择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江苏省盐城市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象风险,提出了应对策略。分析表明,江苏盐城两系杂交稻制种不育系育性敏感始期安排在7月25日为最佳,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3℃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该地区制种风险较大。提出了合理控制盐城地区两系杂交稻制种面积、选用低不育起点温度的两用核不育系制种、重视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科学安排制种时段、建立有效的种业保险模式的对策,以规避制种风险。  相似文献   

2.
在对本地区气象灾害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气象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一般分为气象灾害高风险区、气象灾害中等风险区和气象灾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辽宁省1993—2013年的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计算出趋势产量,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模型,以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指数为指标,对辽宁省水稻减产率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区域: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结果表明:盘锦地区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是水稻生长适宜区;辽西地区由于干旱和热量条件,水稻生产风险较高,不适宜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4.
宁都县是江西省杂交水稻秋季制种大县之一,在总结1976—2011年36 a秋季制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宁都县三系杂交水稻秋制优质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穗发芽与穗萌动种子特征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由于杂交水稻种子在收获前常遇多湿天气容易产生穗萌动,因而在实际的制种中存在风险。综述了杂交水稻穗萌发芽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穗萌动发芽的技术策略以及今后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在制种过程中,气象因素影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影响杂交水稻制种开花时间、花粉和柱头活力以及异交结实率。综述了气象因素对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制种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7,(2):21-24
杂交水稻集约化制种作为一种新型的制种组织方式正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应用。在制种生产过程中,为规避风险、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制种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都有较大改变。文章就集约化制种生产技术在总结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各环节做出了初步总结,形成了以"大开厢—母本直播—化学除草—机器授粉—机械收割—种子烘干"为主线的杂交水稻集约化制种配套技术,以期对大户承包经营或公司流转土地从事集约化制种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漳州地区杂交水稻制种产量,1987年,虽由亩产40多公斤提高到85公斤,但仍低于全省平均96.5公斤和全国平均亩产128公斤的水平。制种产量不高不稳,制种面积逐年减少,1987年由原来上万多亩制种田下降至2000亩左右。每年都要向外省调进10—150万公斤种子,影响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当前解决高产和高纯度的制种技术对促进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对闽南杂交稻制种技术问题作若干探讨。一、杂交稻制种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期气候在日平均温度27——28℃,相对湿度70—80%。日照充足。根据漳州市气象台1977—1987年十一年气象资料统计,漳州市平原地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制种属异交栽培,不同季别的制种,因气候条件不同。其技术措施也有所不同。本文就秋季制种如何增苗、增穗、增粒、增重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制种喷施穗萌抑制剂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新国 《杂交水稻》2003,18(4):37-38,44
2000—2002年进行了杂交稻制种穗萌抑制剂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制种在母本终花后喷施穗萌抑制剂,不但有极显著的抑制穗上芽谷的效果,而且有增加千粒重、促进单产提高的作用;同时,对杂交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19,(6):26-29
为解决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问题,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来构建水稻两系不育系育性敏感安全期模型和抽穗扬花安全期模型,并通过气象数据来筛选气候满足两系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以及有利于提高异交结实率的气象站点作为制种基地。收集了湖南怀化地区部分年份的气象资料,运用该模型进行筛选,发现安江、太阳坪等地作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安全性高于其他气象站点,并进行了制种验证。  相似文献   

12.
南繁指在南方利用冬季温暖的气候条件再进行的种植,又称冬季南繁或简称冬繁。作物南繁主要是育种材料的加代,以加快育种速度;或者是新品系(品种)的扩繁或杂交制种,以增加原种、良种或杂交种的种子量。棉花的南繁主要在海南岛进行,根据计划实施主体或工作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产业南繁和科研南繁,前者任务是新品种的早代繁殖或杂交制种,实施主体往往是企业,目的是新品种的尽早产业化:科研南繁实施主体往往是科研单位,任务是科研试验,内容很多,但主要是以缩短品种育成周期为目标的育种南繁。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N两优1998南繁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9,(5):22-24
介绍了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N两优1998的亲本特征特性,总结了其在海南乐东沿海地区南繁的主要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一早四增五配套”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公司针对历年来杂交水稻制种有效穗不足、异交结实率低、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从1993年开始,在总结多年制种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地先进技术,通过2a的实践、探索,成功地总结了“适时早播与培育壮秧配套,增穗与规范栽植配套、增肥与优化施肥配套,增加柱头外露...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杂交水稻制种有效穗不足、异交结实率低问题,实行“三改两增”成套制种新技术,从1990~1992年通过试验、示范、推广,1992年全县3340.7亩制种单产达到301kg,比前3年平均168.9kg增加131.1kg增产78.2%.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明  陈立云 《作物研究》2006,20(5):371-375,382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由于两用核不育系只有在一定的温光生态条件下,其雄性不育基因才能表达,因而在实际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中存在着风险。综述了两系杂交水稻在制种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策略及今后两系杂交水稻安全制种技术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威优49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等同志选配成的一个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1984年开始在安江农校试种,1985年参加全省江试预试,1986年进入全省区试,益同时在几十个县(市)7.6万亩双季稻田进行双季杂交早稻示范。几年试种、示范的情况表明,威优49具备以下优点:(1)熟期适中:湘南7月15日前后,湘中、湘北7月20—25日可以成熟,适合作双季杂交早稻栽培;(2)苗穗结构好: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成穗率达70—75%,每亩有效穗可达22—25万穗,平均每穗100粒左右,千粒重27—28克;( 3)适应性广:不论山区,丘陵区和湖区均能种植;(4)制种产量高;1986年大面积制种5…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通过近50 a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实践,先后形成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及机械化制种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具有生态优势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杂交水稻制种规模与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尚存在制种组织管理模式欠规范、基地建设速度较慢、新技术推广迟缓,制种技术实施不及时、制种产量与种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为确保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政企协调配合共同建设具有高标准农田与先进设施设备的专业化制种基地;严格实施种业企业基地准入制,完善制种经纪人资质管理;加强新组合制种技术研究,加快推广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进一步规范制种风险保险。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在光温条件两季不足一季有余、或者三季不足两季有余的制种田中进行再生制种,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杂交水稻种子。有关中稻制种田、秋季制种田进行再生制种的栽培技术,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制种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病虫害防治也是制种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在10多a制种实际中积累了一点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杂交水稻制种区病虫害发生的规律1.1病虫害的主要种类(1)稻瘟病。杂交水稻制种一般以本田分蘖期的叶瘟和抽穗授粉期的穗颈瘟危害较大。(2)僵苗。属于生理性病害。低温、高温、缺素、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引起僵苗。对父本危害较母本严重,造成分蘖减少,生育期推迟,从而影响花期相遇,降低结实率。(3)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制种本田父本分蘖盛期以后,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