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采用取样测数法和合并测产法分别对中双4号、华杂6号甘篮型油菜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合并测产法具有取样测数法获得油菜产量要素及理论产量的优点,且便于操作、减轻了工作量,工作效率高,与实收产量的符合程度高,精确度高,为2.1%,其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作物田间试验中改进测产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作物田间试验中,改常规的测定各产量要素计算理论产量为测定样株实际产量及易测要素来计算难测产量要素。以芝麻栽培试验为例测产表明:该项改进的测产方法省时、省工,且作物产量及各要素测定准确,测定结果兼有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冯培煜  宋瑞连 《种子》2017,(3):132-134
测产是玉米杂交制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基地技术员深入熟悉亲本特征特性的必要手段,其数据的精准与可靠,无论对改进生产技术,还是提高制种产量以及提高企业效益均具有现实意义.测产与预产、估产是有区别的;测产是利用仪器或工具来度量,即测绘、测量、测控得出的产量数据,其主要方法步骤有测产前准备、产量层级划分及测产取样点数(住)确定、田间测产取样、室内考种及汇总等.  相似文献   

4.
平均穗重取样法与单收单打测产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本所鉴定试验中选取的9个组合采用平均穗重取样法折算产量结果与单收单打测产结果的两种办法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对于双穗率较低的组合平均穗重取样折算产量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科学评价番茄田间产量,以生产上主推的番茄优良品种--金娃娃3号为材料,探索番茄田间测产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的采收是分批进行,前期病虫害轻,采收的果较大,病虫果少,商品率高;后期病虫害趋重,采收的果较小,病虫果多,商品率低.如按常规测产方法,得出的产量与实际采收产量相差较大,即实际产量低.通过采取五点随机定株实测,分别得出番茄常规测产产量与实际采收产量间的校正系数,为探讨番茄田间测产验收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田间产量测定是小麦科研、生产、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提高小麦田间理论测产的准确度,表征田间群体结构、个体生产性能情况,利用固定-随机取样理论测产法,对2016—2017年度安徽省舒城县42个小麦品种进行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比较。结果表明:1)42个品种理论测产与实收测产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0.612**),理论产量与实收测产系数比值变幅为0.6~1.4,变异系数为16.12%,均值为1.04,平均收获符合度为96.11%。2)品种间千粒重变幅为33.48~44.31g,变异系数为6.46%,每667m2有效穗变幅为14.46万~44.39万,变异系数为22.61%,穗粒数变幅为22.12~44.08个,变异系数为13.34%,单穗重变幅为0.87~1.81g,变异系数为14.95%。3)单位面积有效穗能综合反映品种内群体均匀度和表征个体生产能力。42个品种单个品种有效穗变异系数为3.60%~23.93%,田间种植个体均匀度最好的品种为苏麦9号,个体差异最大的品种为镇麦168。4)单穗重是衡量小麦个体生产能力和整齐度的指标,42个品种单个品种单穗重变异系数变幅为2.17%~20.46%,单穗均匀度较好品种为苏麦9号,整齐度最差的品种为镇麦168。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务川县油菜生产,特在2012年在务川县进行了测土配方、习惯施肥和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k)试验。试验表明:油菜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均表现为测土配方施肥〉习惯施肥配〉对照(ck),其产量上测土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高8%,比对照(ck)高38.1%。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配比对不同肥力土壤油菜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合理利用肥料,发挥品种基因型优势,促进油菜高产稳产,本研究以‘丰油10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考查了氮磷钾配比对2种不同肥力土壤油菜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了不同肥力土壤对施肥响应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氮磷钾配比均可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株高、有效分枝高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氮磷钾肥配比为15:9:6时,油菜产量及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均达到最高;相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油菜产量、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株高、有效分枝高、主序有效段长及有效角果数均表现出随土壤肥力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但贫瘠土壤中的油菜产量始终低于中等肥力土壤的产量水平。结果说明,土壤肥力对油菜产量与经济性状具有重要影响,平衡配施氮磷钾肥,培肥土壤肥力,保证油菜全生育期正常生长发育的养分供给,是实现油菜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郑麦7698在国家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和在高产创建中的机收实打产量进行了分析,在国家区域试验中同组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产量变异系数散点图表明,郑麦7698均位于第Ⅱ象限,表现为产量水平高,且产量稳定性好。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机收实打测产结果表明,郑麦7698的示范方(1 hm~2)最高产量11340 kg/hm~2,千亩方最高产量11287.5kg/hm~2,在小面积和大面积示范中均刷新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纪录,具有突出的高产特性。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栽培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栽培密度是决定轻简化栽培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滇早油16号、花油8号、黄矮早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高密度处理(30万、36万、42万、48万、54万株·hm^-2),研究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及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8万株·hm-2高密度下,油菜获得较高群体籽粒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油菜的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单株产量,而对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的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一次分枝数、千粒重和株高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油菜的实际产量与千粒重和株高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油菜以高产育种为目标应重点选育株高和千粒重较为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多效唑(PP333)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田试验研究了喷施75-100 mg/l的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表明花生初花后26天喷施多效唑对花生的生物(鲜)重、豆荚(鲜)重、株高等农艺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收获时花生鲜果重与植株生物量鲜重的直线回归方程相关性分别为:多效唑:y=0.0240+0.3919x(r=0.0402),对照:y=0.2587+0.2680x(r=0.0485);株高与生物量相关性分别为:对照y=0.0426+0.8411x(r=0.0070);多效唑:y= -0.1126+9.4824x(r= -0.0045);从对照(CK)与喷施多效唑100 mg/l处理组相比,结实率从40%提高到63%,有效荚由9.00±3.62个/科增加至21.33±2.84个/科,理论产量由347.22±86.82 kg/666.7m2增加到723.08±76.38 kg/666.7m2,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所有施用多效唑的处理均促进干物质向荚果分配,使单株结果数及产量显著增加,而且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施氮水平对不同种植模式小麦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要:①氮素水平与小麦后期旗叶衰老有着密切关系。中氮和高氮处理与低氮和无氮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SOD和POD的活性,相对改善了细胞中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减少了细胞内过氧化物的积累,减缓了叶片衰老;但平作栽培小麦264 kg .hm-2水平(N3处理)与165kg .hm-2水平(N2处理)间的SOD、POD活性、MDA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表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增加施氮量对延缓小麦旗叶衰老无显著效应。②通过对垄作和平作两种栽培模式的比较发现,小麦旗叶衰老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平作小麦以花后14天,垄作小麦以花后21天为拐点,前期为缓慢衰老期,后期为急剧衰老期。在缓慢衰老期,旗叶POD、SOD活性,叶绿素含量会略有上升;而进入急剧衰老期后,上述三个生理指标都急剧下降。平作小麦比垄作小麦提前进入急剧衰老期。③氮素水平为165kg .hm-2时,两种栽培模式均可以获得中产以上产量;264 kg .hm-2水平下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且垄作栽培小麦的增产优势较平作小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小麦的产量不仅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而且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科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播期、氮素运筹、灌水等栽培措施都对小麦的高产优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超高产小麦生育期间,增加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实现超高产:在小麦适播期范围内适当早播,能延长灌浆时间,有利于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而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氮能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提高粒数和粒重,是实现产量突破的重要原因;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4.
稀植对大豆生长、结荚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铁丰29大豆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生长、结荚特征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两种行距40,60cm,四种株距15,20,25,30 cm共8种栽培密度进行了大豆的田间栽培,调查了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指标。结果表明:60cm行距条件下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明显高于40cm行距的处理;行距和株距对主茎节数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性,对有效分枝数、百粒重也无明显影响;株行距为40cm×30cm时,单株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大豆品种铁丰29最适宜栽培密度株行距为40cm×30cm,合理的栽培密度是夺取大豆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在湘南烟稻轮作为主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连续3年采用两种稻草还田方式,研究其烟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动态和烟叶产量、品质及后茬作物晚稻产量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N、P、K速效养分含量,促进烟株对N、P、K养分的吸收利用。两种稻草还田方式比较,烟田土壤速效N、P、K释放量以稻草翻压≥稻草覆盖>CK。三年烟叶产量统计,稻草翻压、稻草覆盖分别比对照平均增产14.1%、8.0%,且第二年、第三年的效果优于第一年。烟叶内在成分基本趋向合理,上、中等烟叶比例达90%以上。后茬作物晚稻产量统计:常规稻产量,稻草翻压区与稻草覆盖区分别比对照平均增产83.3%、45.8%;杂交稻产量,稻草翻压区与稻草覆盖区分别比对照平均增产13.6%、12.3%。  相似文献   

16.
不同间作形式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探究间作群体地下部土壤生物化学环境,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间作群体玉米关键生育时期3种主要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玉米单作、玉米‖向日葵、玉米‖花生、玉米‖红薯4个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均在喇叭口期出现活性高峰;(2)玉米整个生育期,各处理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玉米‖花生>玉米‖红薯>玉米‖向日葵>玉米单作,且在喇叭口期差异较显著(P<0.05)。玉米‖花生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整个玉米生长期一直高于玉米单作,玉米‖红薯除喇叭口期外均低于玉米单作、玉米‖向日葵在喇叭口期和开花授粉期也均低于玉米单作;(3)间作群体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福建省1978-2004年66个县(区)的粮食单产资料,通过统计处理得到相对气象产量,并以相对气象产量的变化来表征福建粮食产量气象灾害风险程度。采用歉年平均减产率,歉年减产率变异系数,相对气象产量小于-5%的保证率三个风险指标作为综合风险评估指标,来评估福建粮食单产气象灾害风险。结果表明全省各县综合风险指数介于0.08~0.73之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潭县、泉州和漳州的大部县市、龙岩和三明的西部县市、宁德市东北部和南平的部分县市,这些区域的台风、暴雨、干旱和寒害等灾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大;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沿海县市及内陆县市,气象灾害对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相对小些。  相似文献   

18.
浇水因子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使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配套栽培,充分发辉优良品种的特性,提高优质商品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经过不同浇水时期及浇水次数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浇水时期和浇水次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关系,随浇水次数的减少产量呈下降的趋势,全生育期浇5水产量最高7593.0kg/hm2,拔节期不浇水产量最低7353.0kg/hm2。全生育期浇5水(其中浇麦黄水)籽粒蛋白质含量(13.4%)、湿面筋含量(33.6%)最低、稳定时间最短8.7min,浇2水(拔节、灌浆)蛋白质含量16.3%、湿面筋含量35.5%、稳定时间(9.6min)等综合品质指标较好。研究表明:强筋小麦拔节期不浇水产量减产显著,浇麦黄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明显下降,浇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3水或浇拔节水、灌浆水2水可兼顾产量和品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给皖北及邻近地区引种大麦新品种“花11”提供依据,研究了不同播期和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11”品种在皖北地区的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播种密度为22万/667m2较为合适,其中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小,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设置更多的播期、适当再提高播种密度可能有助于找到更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来提高“花11”在皖北地区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